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李的讀後感通用8篇

讀後感是為了記錄下個人在讀書後的感受而書寫的,同學們能夠在讀完一些文字後主動寫上一篇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李的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李的讀後感通用8篇

李的讀後感篇1

巴金,作為現代著名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少傑出的作品,以愛情和婚姻糾葛為主要線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這位文學大師的代表作。

小說《家》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年輕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小說覺慧,覺民,覺新三兄弟在愛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覺慧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覺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覺醒,體察到封建家庭的虛偽、黑暗和腐朽。他們追求先進的思想,關注時事,積極參加反封建活動,他們渴望自由的愛情,討厭封建的家庭婚姻,討厭連自己的婚姻都要被束縛,討厭將自己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禮教中,就像覺慧與丫頭鳴鳳,明知道身份地位懸殊,卻還是不顧世俗的眼光相互愛著,甚至當馮樂山要娶鳴鳳做姨太太時,她寧願投河自盡也要扞衛自己的愛情。而覺民與琴都是典型的先進青年,在他們見證了覺新、覺慧慘痛的愛情經歷後決定奮力一搏,到最後終於贏得了他們的自由。而大哥覺新是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現在的話說,他有著人格分裂症,他不滿舊家庭的專制,然而作為長子長孫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禮教較多的約束,他養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他不敢大膽反抗,義無反顧,以至於不能與自己喜歡的梅芬結婚,更是將溫柔賢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珏推向了死亡地帶。

李的讀後感篇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李的讀後感篇3

上個月,按老師的要求,我去書店買了《意林》雜誌,以前從沒讀過《意林》的我,總以為《意林》是屬於大人的世界,但自從讀過《意林》後,我真正品讀到了《意林》的豐富多彩。

?意林》中有關於少年健康成長的勵志故事;也有衝敢夢幻的校園故事;更有很多充滿智慧的問題……這本書的故事,有的帶給我快樂,有的帶給我悲傷,還有的帶給我感動。從這本書中,我也學會了很多的道理,懂得時刻感恩、學會挖掘快樂、要充滿想象力、時刻學會包容……《意林》帶給我樂享人生的寶貴財富。

翻開書的第一頁,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篇有韻味的小詩,細細品讀,你會從中得到很多的人生哲理。繼續向後翻,就開始進入了主題。一個個精美的文章,一個個美麗的圖片,讓我的讀書生活充滿樂趣。

整本書分為7個模組。在“成長的小腳丫”中我學會了感恩;在“搜星記”中我瞭解了明星們的另一面;“菁菁校園”讓我充滿了想象力;“加菲貓總動員”是我變得聰明……它們使我明白了生活中缺少不了誠信,不同的心態會帶給你不同的命運,有志不在年高,只有愛,才能使世界變得更和諧。

如果你認為《意林》中只有很多的漢字,那你就錯了!在每一篇文章線面都有一個小跨來調節情緒;文章中還有大家熟悉的明星;書中還有搞笑的漫畫;特別是在數的最後,還會有我們這個年齡適合看的電影,從中,你還能學到很多知識。

?意林》——一本充滿夢幻、充滿感恩的書,仔細看看這個書名,意林,有意境的森林,多麼好的名字!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故事,還蘊涵著人生的哲理,這本書讓我收穫了很多,這是一本著的品讀得好書!

李的讀後感篇4

小狗錢錢中的小女孩從洋娃娃女孩變為金錢魔法師,是什麼讓她的人生、她的思想有了如此大的改變?過程看似魔法,但實際有跡可循:

首先,吉婭有堅定的小目標,她有金錢需求進而產生了強烈的正確慾望,這種慾望越強烈,就讓她在學習理財的路上克服困難的能力越強。

第二,她學習到了正確的理財方法:

如何獲得收入?做你能做的事不要想著你不能做的事,即要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儘量的幫別人解決問題,為別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獲取價值的過程。

如何分配收入?把所有的資金流入做一個嚴格的切割,二分之一用於養金鵝,也就是積攢原始資本,這是一切投資的基礎;五分之四用於夢想基金,實現你的近期目標,這裡我覺得將其劃分為一個讓自己不斷進步的培訓基金更優,為自己增值,增長見識,豐富頭腦,會讓自己進入一個更棒的良性迴圈,最後的五分之一用於日常開支,其實日常的消費多數無用且浪費時間,只能帶來片刻的精神刺激。

如何投資?個人認為這應該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件事了,書中闡釋了幾個觀點,可以投資基金來分散風險,選擇基金的要點包括選擇歷史悠久的績優基金,投資有一定的週期性,春夏秋冬,享受時間帶來的溢價,不要心急;要留存一部分資金投資與日拆作為流動資金對抗通貨膨脹即可;最重要的原則,對自己的投資負責,不要投資於自己不懂的東西。

書中更多的提供的是一種理念,人可以不成為金錢的奴隸,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金錢為你服務,對收入取得和收入的分配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路,但對投資的路徑並沒有過多的表述,只是寥寥數語,大概聊了聊原則。

反觀自身,對自己提出幾點要求:

首先要確定一個更明確的夢想需求,然後對其進行未來現金需求預測;

其次對原始資本的積累,應該制定一個更明確的計劃,並確定一個時間截點;

最後對投資路徑來說,思路還沒有開啟,應該多嘗試、多溝通、多學習。

李的讀後感篇5

龍應臺的《目送》一書,包含寫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兄弟的七十三篇散文,深邃、美麗的文字,吸引我在這個七月盛夏用幾個晚上讀完該書,共鳴之處頗多,最是印象深刻的還是跟孩子有關的《目送》和《十七歲》。

首篇《目送》,講述兒子華安上國小第一天目送其消失在門裡;十六歲機場送別一寸不移的跟隨安檢的.兒子終沒等候到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大學時不搭同路的母親的車,留下母親高樓俯視其等公交車的身影。敘述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其變化,透露著作為母親的落寞無奈與對不必追的選擇。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孩子的成長中要不斷順應孩子的變化呢?

?十七歲》那篇讀到華飛從德國飛到希斯羅機場與劍橋演講的媽媽相會時那段,華飛拒絕媽媽為他預備的雨傘;笑說媽媽對歐陸早餐與英式早餐的大驚小怪;提醒媽媽只說就能夠不要用手指牛頓蘋果樹後代……讓我想起前一日兒子掛掉我沒有說完的電話以示對我管束他的抗議,再打過去,直呼神經病隨即結束通話來對付我的囉嗦,跟十七歲時的華飛不一樣的是,兒子七歲就開始了跟媽媽意見不一時的應對,就那麼不輕不重不鹹不淡的應對著,讓你愛不來氣不起的。還在為兒子掛我電話的事情耿耿於懷,計較著兒子對我不尊的時候,從《目送》的文字中讀出作者在應對孩子時,跟所有的母親一樣有困惑,不一樣的是她懂得控制,使得她在孩子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自我調整的方法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所應有的自由和尊重,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犯的一個錯誤,總是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導致跟個性獨立的孩子發生衝突時魯莽的給孩子定義為叛逆。我們要像作者那樣,做一個睿智的家長,把孩子當做一粒種子,給予足夠的陽光、空氣和水,愛護他、滋養他、保護他,讓孩子感覺到自我不是在被塑造被管制被約束,而是在溢滿愛的環境中為實現自我的夢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切不能應用到實際生活教育的理論學習都是無用的。好讀書,讀好書,重在應用,尊重孩子的成長變化,做好孩子的好父母。

李的讀後感篇6

一朵朵花瓣,一縷縷香氣,組成了一座花園,它就是《朝花夕拾》。翻開書本,似乎真有一絲香氣撲鼻而來。讀完這本書 ,我不禁對魯迅先生產生了一種敬佩之情:他是這樣的大膽,敢於批判,勇於反對,看似讚美的句子實際上是在辛辣地嘲諷,見解獨特,開創了我國白話小說的先河,不愧是偉大的文學家。

讀了這本書,我對書中的人物感受最深的是阿長。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粗俗的勞動婦女,但她很熱心腸,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沒有心機,像所有人一樣希望自己一生平安。我很喜歡阿長,她會講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她很和藹,很大方。還有衍太太,我也是對她印象深刻。魯迅先生對衍太太的描寫表面上是讚美,實質上卻是嘲諷和不滿。衍太太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婦人,這種人是最令人們厭惡的。

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百草園中的歡樂遊戲和美麗景色令我向往羨慕,在三味書屋裡的枯燥學習和沒有自由又使我對他們產生了同情。那時候的孩子們只能死讀書,我們這一代相比起他們,是幸福多了的。

這本書中最引起我的共鳴的文章是《五猖會》。魯迅先生在小時候那麼嚮往五猖會,父親卻要求他背書,使他一點也不快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相同的經歷,魯迅先生真切地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我認為家長們真應該看看這篇文章,看看我們孩子的心聲,反省反省自己。

魯迅先生從自己親歷的生活感受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封建舊俗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對愛國知識分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給予深深同情並充滿憤慨,對胸懷博大的異國老師,則充滿敬佩之情。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太多屈辱的歷史,而如今,在祖國繁榮富強的今天,身為未來棟樑的我們,怎能不努力呢?

讓我們一同拾起魯迅先生記憶中的花瓣,瞭解舊中國的弊端,併為了中國更加強大而奮鬥!

李的讀後感篇7

拿起書,我望著它。扉頁上印著爍大的五個字“生命的追問”。我對書中這樣兩句話仍記憶猶新:“假如我能站起來吻你,世界該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這是一個勇敢堅強地面對挫折、面對命運的人。

她是山東濟南人,5歲時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卻憑著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資料和著作。她還自學了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她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張海迪。 在書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和作為一個作家發自內心的激情。整本書中,字裡行間透露著一個殘疾人對愛的嚮往,對大自然的追求,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對命運的挑戰。 作者總是以樂觀的心態來對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現苦痛、酸楚、傷心等類字眼。作者描寫的是當年隨父親一起流放的那個小山村,村裡一群熱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樸的鄉民。當這群鄉村少女圍在作者輪椅旁親暱地叫著“玲玲姐”,推著她去十八里鋪的公社看電影,聽她唱著蘇聯民歌《紅莓花兒開》時,那是一幅何等質樸的畫卷,充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令人陶醉呵!

這不僅深深地打動著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們的純潔善良,她們的熱情開朗,在作者筆下一次次展現在我的眼前。她們是一群快樂天使,帶走無窮的憂愁和病痛,與她們共享歡樂與青春,不僅給作者以無窮的生命力量,也傳遞給我們健康的珍貴和生活的樂觀。 我感嘆於作者的堅韌,更感嘆於她的博愛和驚人的毅力。我從她的臉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給她的印記:我從她呈獻給我們的這本厚重的書本中,分明看見了她用激情熱流融化了自己心靈的痛苦後,以文字的永恆魅力所展示出來的她的心靈美麗;我從她那沒有知覺的軀體中,分明看到了那鋼鐵般的“保爾·柯察金”;我從她那堅強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見了生命的追問在大放異彩。生命是什麼?是拼搏,是奉獻!

我若是船,那麼她就是帆,她永遠鼓動著我在浩瀚的書海中乘風破浪。即使有狂風巨浪,濃霧瀰漫,我不怕,因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李的讀後感篇8

輕輕地翻開目錄,我的目光一下子就鎖定在那個不起眼的“詩名”上。“孩子……”我輕輕地默唸道。

“水晶的城壁”“碧玉的門牆”世間最美好之物,聖子只孩子進去。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孩子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嗎?不,不是的,聖子是愛孩子他們那聖潔的心靈。孩子和大人不一樣,孩子不貪婪,沒有慾望,也不懂得邪惡是什麼,他們是人世間最美的天使!

“他們是爛漫的,純潔的,真誠的。”冰心認為,孩子是世上最美的事物。而,事實又何嘗不是呢?孩子是世界送給人們最好的禮物,他們天真無邪,爛漫可愛,不懂得世間的爾虞我詐。

知了聲聲叫著夏天的到來,悶熱的天氣是夏天的代表。

嘈雜的車站旁,一如既往的亂。“哎呦喂,誰啊?這可是摔壞我這把老骨頭嘍!”一個老奶奶埋怨的聲音,從人群中傳出來,卻不見人影。一瞬間的功夫,突然多出了個通道,那個老奶奶半躺在地上,眉頭緊皺著,嘴巴死死的抿著,好像受了莫大的傷害,手不停地輕輕揉著腳踝。看來是扭到腳啦,我心中想著。我環顧一週之後,看到每個人都是一臉的擔憂,但卻沒有一個人上去幫忙。那個闖禍的肇事者,早就一溜煙地不知跑到哪去了。

在我糾結他們為何不去幫忙是,周圍兩個看似衣冠楚楚的中年夫婦給了我答案。“看這個樣子,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沒準是現在正流行的碰瓷呢!”沒想到一個穿戴整齊的婦女竟然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們何必要多管閒事呢,又不是我們弄得!

幹嘛去趟這趟渾水,又沒有什麼好處!”一旁的男人也隨聲附和道。

哎,這世間真的還會存在,只是為了他人著想才去幫助別人的嗎?

“呀,老奶奶,你坐在地上幹嘛?媽媽說,好孩子不能坐地上的,會弄髒衣服的,那樣就不美了!”只見,一個小女孩從人群中好奇地探出一個頭來,頭上頂著個大大的問號,用她那帶著稚氣地聲音問道。

“沒什麼,小朋友,你去玩吧!”老奶奶強忍著痛苦,對小女孩說道。細心的小女孩發現老奶奶滿頭的汗水,問道:“老奶奶,你是不是很熱啊?你等一下啊,我馬上給你買個超好吃的冰淇淋來!”

看著女孩的背影,一種不知名的情緒劃過心頭

“媽媽,你等一下啊,我還沒給那個老奶奶冰淇淋呢,我不能走,你放開我啊!”小女孩哭鬧著。那位母親一點也不顧情面,對小女孩大聲教導著:“我平時怎麼教你的,不要瞎給我找麻煩,我已經夠煩了,你知不知道!”“可是,可是……”小女孩好像想說什麼,卻被無情地給打斷“可是什麼啊可是,快跟我回家!”那位母親一把就把小女孩往外拽,小女孩手中的冰淇淋也掉落在地上,碎成了好幾塊。

望著那位母親的背影和小女孩那不捨的眼神,又一種不知名的情緒劃過心頭……

最後,那位老奶奶被趕來的親戚送往醫院。

“他們只知道有光,有花,有愛。”“自己也便是光,是花,是愛。”孩子們只是想去幫助他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幸福,而他們的家長不僅不同意,還去阻止。這是一種多麼悲傷的感悟啊!

有些人們就算想回去,回到童年,回到最美的小孩時期,那已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他們的心靈已經被汙染!

所以說,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孩子時期,因為“最美,是小孩”!

他們最喜歡的花。

標籤:讀後感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