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生《李爾王》讀後感通用三篇

你知道什麼是讀後感嗎?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很常見的一種文體,你有寫讀後感的經歷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學生《李爾王》讀後感通用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學生《李爾王》讀後感通用三篇

學生《李爾王》讀後感通用1

《李爾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願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這是一出感人的歷史悲喜劇,情節緊湊,動人心絃,人物的行事、對話、反應也都合乎邏輯。在莎士比亞改編之後,卻出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情節:如李爾王突然暴怒趕走女兒,又莫名其妙認不出肯特,時而發瘋時而平靜,愛德蒙不可思議地欺騙了愛德伽,一個不知從哪裡來的弄人與國王作滑稽的對話,考妮狄婭無足輕重地死掉等等。在人物的對話上,也過多地不符合李爾王時代,像中世紀似的。托爾斯泰曾詳細批判過此劇(論莎士比亞和戲劇)。但不可否認,這齣戲劇在此後的幾百年中,一直廣受好評,除了托爾斯泰,幾乎沒有著名的人物對其提出過批評。客觀的說,托爾斯泰的評價並非沒有道理,不過考慮到莎士比亞的時代,莎氏對此劇本的改編也有其現實意義,或許莎士比亞是想通過此劇來反應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吧.

此劇主要情節為:年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在分封的時候,他讓每個女兒都說說對他的愛戴,以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給她們分配國土。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竭盡全力的讚美國王,只有小女兒考狄利婭因表達了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被李爾驅逐,(經典語句為Love and be silent),但因為她的誠實得到了法國國王的歡心,去法國做了王后。在把國土分給兩個女兒之後,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經過商量以後決定讓李爾撤掉他當初的100個隨從,不然就不讓李爾住在她們的宮廷。被兩女兒趕出家門悲痛的李爾與他的隨從格羅斯特在風雨中碰到了可憐的湯姆,也就是格羅斯特中了埃德蒙詭計而下令驅逐的兒子埃德加。李爾認為這是自己誤解小女兒,理應受到兩個女兒的懲罰。後來與格羅斯特和可憐的湯姆分開以後,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時候,來了一個聖徒安慰他。李爾對聖徒說了自己對考狄利婭犯下的錯誤,並懊悔的表達了自己的絕望:他覺得考狄利婭再不會原諒他了。但聖徒卻說,考狄利婭一直愛著她的父親。原來,這個聖徒就是考狄利婭。她在法國得知李爾的困境之後,立刻組織了一支軍隊,祕密在英國登陸,因為放心不下李爾,所以特地在開戰前,來探望李爾。與此同時,高納里爾與里根都愛上了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親與哥哥的埃德蒙。

最終,小女兒的軍隊大敗,她和李爾都被抓起來了,愛德蒙釋出祕密處以他們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這個密令,但已太晚,雖然李爾殺死了想暗殺小女兒的殺手,她還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並且與他決鬥,最後埃德加殺死了埃德蒙。而在李爾抱著她去尋找大夥時,高納里爾與里根也已經死去。李爾過於悲傷,最後崩潰而死。

學生《李爾王》讀後感通用2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對比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她們的人生裡沒有親情,也沒有愛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群從始至終都象徵著正義與美好的人們,這就包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

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知道是因為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偽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一定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為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偽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為她可以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因為為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悲劇中註定的吧——把美好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接受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知道當自己走出校園以後會面對著怎樣的世界,我都希望遠離諂媚和虛偽,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因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知道善於惡,偽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學生《李爾王》讀後感通用3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麼會知道甜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