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習心得最新三篇

教育不僅僅是彙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資料,教育,使人胸襟開闊,豁達曉暢,那麼關於心得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習心得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習心得最新三篇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習心得1

讀了《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一書。作為一線教師,書中許多的經驗都很值得我去學習和反思。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書中提到:“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裡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愛,是一種責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學,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寫論文絞盡腦汁,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在平時教學中我也往往不自覺地有偏愛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對一些學習成績差、平時又經常搗蛋的學生則總是認為"孺子不可教也",經常大發脾氣。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天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能,只是我們把學習成績看的太重,沒有發現而已。要善於發現,這就需要我們對他們同樣的傾注一份愛、一份尊重。

在教學中,善於讚美學生,愛護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讀書,才能冷靜地、設身處地處理好師生關係。用全面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學生,從內心來熱愛他們,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樸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裝飾,永遠是那麼渾厚博大,那麼質樸自然,默默地哺育著一切,不思回報的奉獻著一切。教師,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胸懷呢?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習心得2


未看鄭傑著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之前,我心裡有這樣的想法,這莫不是又一本“正確的廢話”的集合體吧,看著看著,發現其中還是有些內容觸動我的內心,是“無害”的。這越發激勵我想從書中找到其中能有助於我教學的內容。但可惜的是,這不是非常具體的教學實踐指導,而是一本給教師的精神家園指明方向的書。接下來我就談談讀了這本書之後對教師的精神追求方面的一些感想。

本書第一條談到教師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那我在想,教師哪兒不完整了?為什麼會不完整?怎麼樣才能完整?鄭傑說到,“教師如何充實自己的精神空間,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像豐子愷、夏丏尊,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諄諄教誨學子,像季羨林,以人格的無限魅力薰染學生。無限相信書的魅力,多讀書以滋養身心,多經事以歷練處人。”

可見,教師要成為完整的人,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必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賺大錢,就別來教師行業混了。當然也不會苦於生計,衣食是無憂的。既然物質方面我們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發展。

[法國]盧梭說:“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

書中講到教師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

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教師精神追求的基礎,藝術生活的追求為教師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師壓力確實很大,我們要學會宣洩,要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不平則鳴嘛,鳴也要鳴得有價值,勞作中的健身總比單純的健身來得有意義。同樣,藝術的宣洩,一方面使我們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無意之中也創造了價值。說不定以後你的歌聲,你的畫作,你的文章,你的書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這層追求讓教師以工作為樂趣。幸福的第三層是獨立思想,

王小波認為,自由思維是人的本質,追求智慧是思維的樂趣,是人生的主要幸福。恩格斯認為,哲學將我們帶到寧靜的彼岸。伊壁鳩魯認為,對於靈魂的健全而言,任何年齡的人開始思索都不會太遲或太早。

這層追求讓教師將教育工作當成思想的起點。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太累。我們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說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書有有許多好的建議,我羅列一下標題:

比如:讓我們“現代’’起來,教師要繼續學習,講演使人完美,學會傾聽不容易,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這些都是從教師工作方面、自身素質方面的自我實現來達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師要有赤子之心,關懷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教師要有靜氣,要有寬容精神,要學會做減法,捧著良心教書,儲存天真,這些都是從教師的修養內涵上要求教師的精神追求,給教師的精神追求指明瞭方向。另外,書中還將教師置於改革的潮流中,在社會、市場、改革中磨練教師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競爭的歸宿,把困難當做機會,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

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實現的目標,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們才不會在商品經濟社會迷失自己,丟棄我們的本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教師自己的靈魂都出了問題,那怎麼去影響學生的靈魂,使其正確地對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鄭傑講到,要我們為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有兩種可能導致無法承受工作的負擔:

一是你沒有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過於追求外在價值而不是內在價值。

只有我們的工作輕鬆,我們的靈魂空靈,我們自己才有更好的發展,學生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我最欣賞裡的這樣一段話: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這使我想起了《大學》裡的一段話印證了上面的觀點: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最後還是能得的啊,所以不要擔心,我們得到的不是物質,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高貴。還有節日裡,學生的祝福,課堂裡,幸福的微笑。已經夠了。

讀完之後,總之感受頗深,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更加有信心。讓我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書中講道:“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其實成功很簡單,一靠興趣,二靠持久,願大家在教學事業上取得成功,更上一層樓。

教師《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習心得3


“我不習慣於聽或者說那些永遠正確的廢話,這決定了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諾其中每個字的誕生都是出於真誠,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強迫。我能容忍自己的每個字都是錯的,卻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個字是不真誠的。”這是這本書封面上的一段引語,也許正是這段話打動了我,讓我迫切地想見識一下這位“另類校長”——鄭傑的新銳而獨特的真誠建議。

“我認為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閱讀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臺上、主席臺上滔滔不絕的說教之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讀著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卻意蘊深遠的文字,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染著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全書,這才發現我真正地被這位“另類校長”的“另類”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著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鄭傑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

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記得在我剛工作幾年內,因為長期不充電,確實懶得捧起書本,習慣了每天浮躁的生活狀態,也就麻木地混著日子。後來看著別的同事都忙著學習進修,自己也才幡然醒悟,然後強迫自己靜下心來,重新一頭鑽進書本,才體會到原來徜徉在書本中也別是一番滋味。現在我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學習習慣,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習進修都不覺得可怕,而且能夠把學到的理論努力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能不說是靜氣帶給我的收穫。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不培養乖孩子

不培養乖孩子,並不是說我們都要把孩子培養成“壞孩子”、“搗蛋鬼”、“破壞狂”。“乖孩子”這三個字是中國長輩對兒童的“最高獎賞”,用於讚美孩子的服從和滿足成人心意的行為。如果我們讚美兒童“乖”,一般都因為他(她)聽話,我們一次次讚美,培養了孩子們的乖,他們開始學會放棄,學會依賴。

“乖”是一種文化,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影響到我們孩子言行和品格的價值判斷,這不啻是父母們的專利,同時也是做老師的“武器”,只要“靜思”一下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就知道,聽話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們的“職業歡樂”,而痛楚則來自於他們的“叛逆”和“搗蛋”。我們從來不會欣賞他們的“不聽話”,你只要回想一下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們的名字,再想想他們的行為和品質,原來他們大多是“聽話”“乖巧”“懂事”的,再想想我們評出的“三好生”等,有幾個男生,有幾個“特立獨行”?原來教育中有那麼大的偏見,原來我們理應公正的教育其實並不公正。

而如果,我們做老師的自己都在傾一生之力學著做“乖老師”,我們就只有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我們發現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中,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群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中。

這絕非危言聳聽。君不見,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社會的競爭中被無情淘汰。

君不聞,現代職場上,很多曾經的“乖孩子”不會交往同事,不善融入團隊,最後在職如坐鍼氈!難道十幾年寒窗的苦讀就學到這種程度?難道天之驕子竟如此之“驕”?太多的例子提醒我們,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該深思嗎?

其實很多教師閒談的時候都有這樣的感慨:某某品學兼優的“乖孩子”雖然考上了某某重點高校,但是最終卻沒能真正在事業上出人頭地,結果只是“泯然眾人矣”;而某某調皮的不是很循規蹈矩的卻很有個性的孩子,雖沒能考上讓老師驕傲的學校,但是在工作後的短短几年時間內卻脫穎而出,事業有成。這不能不讓我們想想我們的教育究竟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

在具體培養怎樣的孩子上,鄭傑雖然沒有給予我們明確的指導,但是給了我們一個新穎而另類的教育思想作為引導,那麼每個教師應該有自己心目中的具體的想法和做法。我想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具備能夠質疑問難、不因循守舊、不循規蹈矩、不迷信權威、不固步自封等品質,這也許是對“不乖孩子”內涵的另一種解釋吧。

全書值得深思的地方當然遠遠不止於這兩點,透過這兩個方面我們已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另類”的觀點確實豐富了“另類校長”的“另類形象”,讓我們彷彿觸控到了鄭傑那顆真誠的“赤子之心”。鄭傑說:本書無害,不妨一讀。而我要鄭重地告訴你:此書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書,而且一定是一本對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大有裨益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