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深化改革心得體會六篇

  深化改革心得體會六篇

【篇一】

思想是總開關、總閘門,沒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難言行動上的突圍。決策層對思想解放的強力呼籲,正是源於一些輿論對改革還有顧慮,一些領導幹部不願真正動腦筋想問題,缺乏主動性創造性。改革要進行到底,思想不解放就是最大的阻力,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大膽探索走出新路,才能形成更濃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創新氛圍。

深化改革心得體會六篇

歷史與現實啟示我們,思想解放與深化改革總是相互激盪、彼此成就的。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

眼下最需要解放思想的,恰恰是部分“曾經闊氣的”和“正在闊氣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主動或被動,經歷了改革的變遷,得益於改革的成果。時至今日,部分人變得抱殘守缺,惰性成習,有意無意抗拒或迴避改革的時代偉力。行進中的中國,呈現出的多種矛盾與衝突,往往也是部分“曾經闊氣的”、“正在闊氣的”為了守住和擴大既得利益,鑽體制的空子製造出來的。如果繼續改革,勢必會動他們的蛋糕,革他們的利益。

改革開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又會產生。沒有改革,反腐就不會完全徹底;沒有改革,作風就難以根本轉變;沒有改革,發展就沒有持久動力。

【篇二】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的興衰成敗,事關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深化改革是黨領導下進行的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這既是對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遵循的政治要求。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貫穿其中,切實把準政治方向,恪守政治原則,站穩政治立場,提高政治能力,確保全面深化改革這艘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

一、必須牢牢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堅持什麼樣的改革方向,決定著改革的性質和最終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潮相互激盪,各種力量競相發聲,開出各式各樣“改革藥方”,甚至有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對此,我們必須高度清醒,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在眾說紛紜中堅定改革定力,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要強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引。這個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既定方向上繼續前進,無論改什麼、怎麼改,都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一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決不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要把牢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後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著眼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永葆黨和國家生命力,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明確了改革目標,就明確了什麼能改、什麼不能改。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

二、必須始終恪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原則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實踐證明,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政治保證。進入新時代,改革將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改革的複雜性、敏感性、艱鉅性更加突出。這就要求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要把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兩個維護”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則。必須把“兩個維護”體現在改革謀劃上、落實在改革行動中,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做到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聰明,不搞任何小動作。做到“兩個維護”、實現黨的堅強領導,關鍵要靠科學有效的制度機制來保證。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強化黨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健全落實各級黨委(黨組)議事決策規則和工作執行機制,著力解決一些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等問題,從組織上、制度上、程式上保證把黨的政治領導落到實處。

要勇於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改革開放任務越重,越要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在進行社會革命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關鍵所在。在新時代把黨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須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深化黨的建設領域各項改革,推動黨的組織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齊頭並進,在革故鼎新、守正創新中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強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提高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三、必須堅決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要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改革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聚焦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聚焦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環境等方面的難題,堅持人民群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要堅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改革開放事業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沒有人民支援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們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力,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程序中,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要堅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體現在確保人民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民生權利上,體現在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上。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要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經常看一看改革工作是不是按照群眾的要求在展開,改革成效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使改革始終體現群眾意願,得到群眾擁護。

四、必須提高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政治能力

改革任務越是繁重艱鉅,政治的弦越要繃得緊一些、再緊一些。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組織者、推動者、參與者,必須把政治能力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強政治歷練,增長政治才幹,積累政治經驗,使自己的政治能力與承擔的改革任務相匹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改革思想,既講改革是什麼、怎麼看,又講改革怎麼辦、怎麼幹,為黨員幹部提高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樹立與全面深化改革相適應的政治站位、擔當精神和能力本領,做到既政治過硬又本領高強。

要提高從政治上看問題的思維能力。高度決定視野,格局決定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考量、兼顧的因素很多,對工作分寸的把握要求也很高,需要黨員領導幹部有政治家的思維和視野,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善於從政治上謀劃、部署和推動工作,不斷增強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努力提高駕馭改革全域性能力、把握改革規律能力、統籌推進改革能力、深化改革創新能力、堅持依法辦事能力、有效防範化解改革風險能力,做到分析研判改革形勢考慮政治因素,制定出臺改革措施注重政治影響,部署推進改革工作貫穿政治要求,解決處理改革問題體現政治效果。

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改革方法決定改革的質量和效率。我們要突出問題導向推進改革,哪裡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哪個疙瘩最難解,就重點抓哪項改革,確保拿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客觀實際、提出的改革措施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堅持改革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有機結合,更加重視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發揮好試點對全域性性改革的示範、突破、帶動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推動有條件的領域和地方開展改革系統整合試點,提高改革整體效益。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係,堅持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以改革辦法解決發展穩定中的問題,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

要增強抓改革落實的能力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爭在朝夕,落實難在方寸”,“改革是一場革命,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實、以實幹求實效”。我們要大力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精神,做到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要實,切實把改革重點放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要遵循改革規律和特點,建立健全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推動改革落地見效。督察是抓落實的重要手段,要紮實抓好改革督察,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確保改革方向不偏離、改革任務不落空,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篇三】

最非凡的成功,不是超越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最可貴的堅持,不是久經磨難,而是永葆初心。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類歷史上每次重大改革舉措出臺,都與“問題倒逼”息息相關。每一次偉大的改革都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改革只有直面問題,才能深入分析問題,切實解決問題,從而引領國家進步,促進民族發展。

直面問題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深沉的憂患意識。直面問題,就當做到居安思危、敬終如始,順乎時代、順應民心。深刻理解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正確認識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消減改革面臨的危險與考驗。

直面問題要有敢於擔當的職責使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建黨近百年來的艱苦奮鬥,賦予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使命擔當。直面問題,就要深入查詢問題,善於發現問題,既要看到改革的良好基礎、諸多機遇,也要看到創新、環保、生態等一些列短板和不足,在發現問題中找準癥結,在認清問題中理清思路,做到奔著問題去、迎著困難上。敢想敢幹,以啃最硬的骨頭,挑最重的擔子的使命擔當,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向縱深發展。

直面問題要有刮骨療毒的決心勇氣。“夜覺曉非,今悔昨失”,文化大革命近十年的摸爬滾打,賦予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直面問題、修正錯誤的決心勇氣。直面問題,就要敢於進行自我革命,敢於刀刃向內,敢於刮骨療毒,敢於壯士斷腕,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堅決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

【篇四】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14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時強調,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並在當天提出了15個體系9種制度和4項制制度,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體系,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充分顯示了改革的超強力度。而目前正值舉全國之力向貧困最後堡壘發起總攻,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要關頭,疫情阻擊戰席捲全國,在困難和挑戰面前,需要我們發揚鬥爭精神,堅定鬥爭意志,在鬥爭中增強本領。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既戰“疫”,又戰“貧”,面臨兩場決戰,要贏得雙雙勝利,必須將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統籌推進,既要責任擔當、又要科學防控,既要統籌兼顧、又要全面實施。基層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疫情防控的主陣地,要借“疫情”這場大考,突出薄弱環節實施精準攻堅,把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結合起來,針對“三農”工作在疫情中暴露的問題,持之以恆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以疫情防控為切入點,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公共衛生短板,推進鄉村文明建設。

【篇五】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最鮮明的標誌之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黨的十九大作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確宣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開啟全面深化改革新徵程。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黨為什麼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問題倒逼改革。

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對不對?但是,深問一句:問題從哪兒來?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會產生,老問題新問題,“世世代代無窮已”。可是,為什麼會出現問題?要想徹底地、終極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只能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答案了。這個答案就藏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裡。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程序。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由低階階段向高階階段發展。問題就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產物,社會基本矛盾不斷髮展,問題就不斷產生。換句話說,每個時代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之間不適應或不完全適應而產生的。解決了這些問題,社會才能更好地前進。

弄明白了這個原理,對總書記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中的這些重要論述,我們就能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係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都是出於這個目的。

——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

就是說,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在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上不利於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基礎變革的阻礙,比如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籬等,從而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激發和釋放社會活力,不斷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由此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完善和發展。

正是基於這個道理,我們說,全面深化改革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選擇,是順應歷史前進的邏輯前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著眼於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自那時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闖急流、涉險灘、立柱樑、破藩籬,一些醞釀多年的改革頻頻破題,一些久拖不決、久攻不下的難題逐步突破,國家和人民生活發生歷史性鉅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

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髮展的,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停歇、無止境的,調整生產關係、完善上層建築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這是社會不斷髮展前進的動力所在。因此,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動力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2019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圖景,一場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的更深層次的全面改革,已經開啟嶄新的征程。

【篇六】

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係,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髮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係、完善上層建築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

要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並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我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只有既解決好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同時,只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要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係。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一張藍圖抓到底,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同時,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

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著十分複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階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域性能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