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自由的心讀後感推薦6篇

一本書激發了我對人生、愛情和友情的思考,我會在讀後感中分享這些見解,寫讀後感的過程可以提高我們的情感表達能力,讓我們更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情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自由的心讀後感推薦6篇,供大家參考。

自由的心讀後感推薦6篇

自由的心讀後感篇1

莊子有云,“哀莫大於心死”,心所為何物?熊先生的回答是:“好色”,說是好色關乎心靈。這裡面涉及了理性與情感、頭腦與心靈之爭,林語堂說“男人只懂人生哲學,而女人卻懂人生”。女人的直覺能抵達心靈,男人的理性有時卻接近幻覺。一個好的社會需要找到心靈與大腦的平衡點,講效率的做蛋糕關乎頭腦,講公平的分蛋糕關乎心靈,頭腦追求差異有三六九等,心靈卻有靈氣沒有優劣之分。這一點,是需要多少時間、多少努力,才能實現?

“有什麼樣的心靈,便有著怎樣的目光”。很喜歡這句。在你評判某一人、事、行為時,也暴露了自己。請做好對“人”的人身權利的基本尊重,在你看不慣、批評、憎惡的同時,麻煩想想那是否是別人的自由,追求或展現或享受幸福的權利。熊先生說“一個人的完整權利,至少來自兩個方面的自治,聽著,是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體自由,而身體自由又包括行動(為)自由和審美自由”。贊同,因為是至少嘛,但我也覺得這兩個也是基本,這不是美國式的看法,僅是關乎人性自然追求而言,誰不渴望自由呢?

“第六種自由”一種免於傾倒資訊垃圾的自由。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描述人們使用用著相同的網路,閱讀著相同的頭條,因為相同的無關的資訊垃圾而消化不良,資訊社會同樣造就了無數“單向度的思想”和“標準化的人”。過多的資訊攝入或者過度的資訊依賴讓我們的人生不自由。是的。開啟幾個網頁,關掉,一天就過去了。開啟無數個網頁,關掉,一輩子就過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餘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純粹自然快樂的時光應該很少)。《天使愛美麗》電影當中,許多人不僅抵制無用資訊和廣告對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的侵蝕,而且時刻想著關閉電視和電腦,將自己放到海灘和陽臺上,過和大自然一樣自然的生活。(或許我應該重新再欣賞一遍這部電影)。若非必要,一定要儘量少上網。雖然這個決定實行起來相對而言很艱難,但我要有這種意識,慢慢放手。對於喜歡安靜的我也是,或許更想在陽臺上,隨手翻翻書頁,餘光掃一掃花盆,懶洋洋的過一上午,而不是“葛優癱”在沙發上,刷著網頁,對著電腦,與世界抱成一團。

自由的心讀後感篇2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教師,可是看完孫瑞雪教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於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本事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麼,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可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所以我們處處細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貌,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教師的吧,教師是為你們好,教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教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80後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裡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僅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應當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很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教師說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僅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僅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歡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願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所以我們更應當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應當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親愛的教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歡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

自由的心讀後感篇3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僱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麼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衛兵不能進“體現著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於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鑑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於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於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說出你的不高興。龍應臺:“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僕立法委員會,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說,“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國小升國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後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自由的心讀後感篇4

?愛和自由》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有聽過什麼蒙氏教育,初看到這個詞時更是一頭霧水,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雖然現在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繼續學習的慾望。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的,而又有幾個母親真正懂得愛孩子的?

作者這樣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是我們成長的結果,那可能是不愛。”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這個觀點,而愛是什麼?書中是這樣寫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雖然讀完了這本書,但裡面的好多概念似乎還不太明白,而自己更感興趣的.就是作者所舉出的例子,因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沒想過這些現象意味著什麼?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不要以大人的觀點去告訴孩子,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讓孩子在過程中自己去判斷事物的真偽對錯。思索自己的行為,每日從我們口中吐出多少個“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範疇時,我們應該是有權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麼說,以什麼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於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通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通過感知而發現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讀完這本書,不得不承認,在教育這方面,我瞭解的還遠遠不夠,但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不能讓它走向一種極端,這本書裡觸動我心靈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我會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使之成為自己教學工作的強力支撐,加油!

自由的心讀後感篇5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好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已經漸漸忘記,這次重新拜讀再加上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思考,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而且兒童思維需要時間,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甚至顯得“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結合書中描述“正常兒童”的其他論述,著實反傳統。傳統中人們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聰明孩子應該是“活潑機靈”的。面對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會打斷他,叫他的名字,企圖將其“喚醒”,抱怨其“反應遲鈍”。如此一來,反倒寬心了。

二、兒童只對能夠成長自己的工作感興趣,而對純粹的玩具沒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會捨棄“高檔”玩具,而選擇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個孩子希希自小喜歡形體富於變化,玩法多樣的玩具,如小熊換衣、磁鐵拼圖、立體造型組、磁鐵釣魚組、積木等,對毛絨玩具、電動玩具卻反應平平。有次媽媽出差沒有給希希買毛絨玩具,而是買了個“魔板”,希希很喜歡,反覆擺弄,在變化中尋求快樂和成就感。兒童是最明白自己的,他會根據內在成長的需要選擇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項工作後,孩子會對自己的成果進行觀察和思考,大人需要保持沉默,不要急於提醒孩子“歸位”。的確如此,結合我園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應該也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思考和回味剛才的操作的。

四、“兒童認識成人不以成人的語言和表情來衡量和判斷,兒童用心靈感受,虛假的資訊兒童用心靈馬上能感覺出來。”

五、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在本世紀初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包括非洲的一些國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通過行動來構建自己。國際上幼兒教師的收入和律師、牙醫的收入一起位居社會前三,很多博士畢業後就去幼兒園帶孩子,因為0—6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階段,整個社會都將最好的資源提供給了這個階段。

六、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休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書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關於“順從”的論述,這一點書中出現多處,第一句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他會對愛人順從。什麼是順從?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昇華就是順從。”這個順從的含義比較深刻,不僅僅是我們傳統中所理解的。那種感覺就像熱戀中的戀人,如果一方請另一方幫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麼這一方一定會很順從地去做,順從中充滿了愛戀、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兒童和成人表現出來的就應該是順從。當我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會搞破壞,一個快樂的成人也不會去破壞。快樂的人類不會去毀壞財富、破壞環境、發動戰爭,他們只會有建設性的行為”時,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七、關於神遊。比如一個人下崗了,他明白自己需要重新鼓足勇氣,經過在培訓,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己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但是,實際中他每天只會在家裡唉聲嘆氣,一邊想著上述的種種計劃和過程。這個人的心和力被分開了,蒙特梭利稱之為“神遊”。看來,這種狀態在很多成人身上明視訊記憶體在著。

那麼,迴歸到兒童時代呢?兒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當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碼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卻備受阻礙的時候,兒童智慧通過幻想來實現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離,神遊就此形成。仍是書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開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裡憑藉老師講述的植樹過程來構思一篇植樹的作文時,神遊就此開始。而這些,不是應該被反思的嗎?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視,養育一個正常的孩子,需要我們成人反思自己,成長自己,首先做一個正常的成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這句話太好了!

自由的心讀後感篇6

放假有幾天了,我讀了一本叫做《愛與自由》的書,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這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留意翼翼地仰視他們。”這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情緒,感知兒童的苦難。

我們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期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們不是不想去愛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愛的潛力……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裡,我們應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那麼,我們所學的幼教專業,自我有限的教育經驗是否能夠滿足於這麼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潛力”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著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當孩子出現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採取轉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髮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教育方案。總之,需充分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潛力,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