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愛自由讀後感參考6篇

閱讀對我們有方方面面的好處,為了幫助我們銘記讀書時的感觸,寫一篇讀後感的至關重要的,讀後感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心裡的想法通過文字起草出來的應用文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愛自由讀後感參考6篇,感謝您的參閱。

愛自由讀後感參考6篇

愛自由讀後感篇1

?反對自由主義》這篇文章是毛澤東同志寫於1937年9月7日的一篇文章,文章篇幅不長,但對什麼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11種表現形式,自由主義對組織的危害剖析深刻,發人深省,《反對自由主義》的心得體會。每次閱讀都讓我感觸頗深。我認為無論什麼時期,這篇文章都具有極強的指導好處,對每一位黨員都有重要的教育警示作用。此刻,全縣進行幹部紀律作風集中整頓活動,這篇文章就應作為重點的重點認真學習,並根據自由主義的11中表現,查詢比較,出現的問題就應從嚴從重處理,以儆效尤,且不能走過場、搞形式而已。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個性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狀況下,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快速的發展中,我們黨審時度勢,正確決策、科學決策,成功規避了亞洲金融危機對國家建設帶來的巨大金融風險,成功抗擊了98年洪災,成功完成了"汶川512"大地震後的災後重建等無數艱鉅的任務,在維護人民利益、提升國家實力上為世界各國做出了典範,充分了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國家的緊要關頭,共產黨員總是衝在最前,肩負更多地職責和使命。經歷了時刻和歷史地考驗和洗禮,中國共產黨日趨成熟,更加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用心擁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在各個方面順利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國際地位穩步提升。積貧、積弱、落後的舊中國一去不復了。

但我們就應清醒地看到,我們黨和國家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前,部分黨員和黨員領導幹部放鬆了思想教育,貪汙腐敗、以權謀私、生活迷亂腐化,躺在以往的成就中沾沾自喜不思進取。這種現象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極大的破壞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務必要從思想上及時制止,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加強對黨員隊伍的管理。

和平時期,作為黨的基層組織仍然不能放鬆黨員隊伍建設。重讀《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反對自由主義》的這篇文章,十分具有現實好處。"當面不說,會後亂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但求無過;沒有原則的一團和氣;命令不服從,個人意見第一;不為團結,個人意氣;工作不認真,敷衍塞責;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毛澤東同志深刻總結的11種自由主義的散漫作風,侵蝕著我們黨員的思想,在工作中,極大地影響著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毛澤東同志對自由主義的危害一針見血的指出:自由主義的作風是一種腐蝕劑,使團結渙散,關聯鬆懈,工作消極,意見分歧。使黨的隊伍喪失掉了組織紀律,容易造成黨和群眾的隔閡。

新時期,隨著黨中央提出的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更加完美的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需要我們黨員同志們時刻反省,時刻提醒自己黨員的身份,時時刻刻發奮工作,規避不良思想的侵蝕,牢記歷史使命。用工作、用業績、用潛質,樹立當代共產黨員新形象。

愛自由讀後感篇2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讀此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的震撼。文章字裡行間充滿著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作者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在書中,李希貴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於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對教育獨特的感悟與思考,那點滴心語,可謂畫龍點睛。這三條主線分別是教學線、教育線和管理線,而統領這三者的便是一種“人”的精神,一種尊重人、欣賞人、珍愛人的可貴思想。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說:“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不要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通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責任。

李希貴老師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經談到: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閱讀不但可以改變教師匱乏、勞累、繁瑣的人生狀態,而且閱讀積累得越多,越是給孩子們攀爬的階梯搭建得更結實,更長遠。作為一名教師,除課本、教學用書和練習冊外,更應該博覽群書,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多讀教育理論書籍,廣泛閱讀名人著作,豐富自己的知識,歷練自己的語言,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誰能堅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讓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順暢地呼吸。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最後,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愛自由讀後感篇3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所學專業是金融學,我的專業和我現任工作沒有一點聯絡。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瞭解,明白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方式都不太瞭解的我,此刻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麼?自由是什麼?大多數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許範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蒙特梭利說:“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好處上的人。”在幼兒園裡,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用心的充滿愛和自由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揮。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麼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光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光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瞭解到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明白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著內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說話太多或者複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經歷轉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著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穫,能更寬容應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裡,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自由讀後感篇4

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呢?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這些須建立在你對兒童生命發展瞭解的基礎上,這就是愛。

儘量給孩子愛,讓他充分享受到愛,這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對這一點人們是普遍認同的。但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尤其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態。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孩子一旦開始獨立,父母就會說“這孩子太犟了!”“這孩子怎麼會這麼不聽話。”實際是孩子要成長!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長,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開始產生矛盾了。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成長需求。

當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鬧著堅持時,我們難道不能問個為什麼嗎?難道是孩子太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經被世俗矇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當你不知如何辦時,給孩子自由難道不是個好辦法嗎?尤其在兒童小的時候,正是他的審美觀形成和建構的時候,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提供形成審美觀的條件和機會。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充分認知的自由。有這種自由,他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去認識、認知。有了自由,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自由讀後感篇5

這是本文作者孫瑞雪老師特別鍾愛的一首詩,《愛和自由》始終貫穿著愛和自由如何平衡的關係,學會愛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並不是溺愛、縱容、沒有規則,給孩子“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用愛的情感喚醒孩子成長積極性;以自由空間確立孩子創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則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用平等的關係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彤彤出生後,媽媽在家休了一年產假,沒有離開過一天,等要上班時,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沒有見到媽媽,沒想到他竟然適應的很好,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症,當時不是很明白,怎麼跟大多數孩子不一樣,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書才明白孩子在愛的環境下成長,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會對新環境產生恐懼,這一點在他剛入園時也得到了體現。

很多人都認為彤彤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但更是個開不起玩笑的小孩,開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臉,就會惱,發脾氣,甚至還會哭。但是周圍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無論怎樣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經常會有人私下跟媽媽說,這孩子遺傳誰呀,你們兩個性格都挺好的,怎麼他的脾氣這麼大,媽媽也大惑不解。看了這本《愛和自由》後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質的心理和智力中專門講了這種狀況,原因是媽媽對彤彤說到做到,也要求爺爺、奶奶言出必行,欺騙孩子會造成他對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不經逗。大多數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貫方式就是逗,但是他們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惡作劇”大多是源於兒童時期的“逗”。

彤彤上幼兒園選擇的是蒙氏班,那時媽媽對蒙氏理念還是模模糊糊,選擇是因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師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顧。上了幾天後,老師向媽媽反映彤彤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課,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隊,他站在一旁觀看。還好是蒙氏班,還好老師受過蒙氏教育培訓,雖然老師認為他自由過度,但是也沒強加干預,漸漸的彤彤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了。看了這本書後,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慶幸當初的選擇沒錯。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以欣賞、讚美的眼光看著獨一無二的寶貝,漸漸長大以後,欣賞、讚美被越來越多的批評、指責、約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說的,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每翻看一次總能得到新的收穫,好書真的是要不斷翻閱學習的!

愛自由讀後感篇6

自由,乃吾心嚮往之,而不能久得。逛卓越網時偶然看得《論自由》一書,介紹說此書主要解決個人與社會控制的關係問題,遂買下並決意靜心讀之。然至今,只讀了引論,有一點淺想,記之成陋文,望通讀後看到此文不會成笑話。

穆勒雲,“雖有民主,而操縱力之國民,與權力所加之國民,實非同物。”此話乃針對所謂的民主國家而言。理論上的民主乃掌權者與被治者是一體的,因此國家的好惡就是人民的好惡,然而,實際中的掌權者與被管者不可能是一體,“人民的好惡”並不是整個國家的好惡,只是其中多數人的好惡,況且多數人的好惡也不是最多數人的好惡,或者實際上所謂的“多數人”只是少數人,這樣的政治體制就容易造成人民與人民之間相互劫持。穆勒感嘆道:“太白之豪暴,且無異於專制之一人。”其實,如斯統治較專制更殘暴。因為專制是讓人民明白地看到它的武斷專權,而這樣的統治是在暗地裡施加百姓於“暴力”,表面卻打著民主的旗幟。拿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來說,最後就流為了斯大林式的少數人專制:政治上控制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權力,人民卻沒有監督黨和政府的權力;經濟上它可以“衛星上天”,卻不能滿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思想文化上進行高度壟斷,書報檢查制度剝奪了公民的言論自由和創作自由,作家經常遭意識形態恫嚇。據索爾尼仁琴在《古拉格群島》中引用俄國刑法專家的統計,沙皇1876——1905年的30年間共處死486人,被斯大林在1930——1953年所謂23年中處以極刑的人是沙皇的一千多倍。此種“專制”無人民自由的國家,表面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實則是將國囚禁起來,裡面的潰爛終會蔓延至表面的浮華。因而為國治理者,應當為民之權益謀事,萬不可將自己當做人民代表,卻把為自己謀權當成是在為人民謀權。

自由之初義乃不為外物所拘牽,無勝義也無劣義。有個性的人大多事上不為外物所牽,正如穆勒所說,個性就是個人具有獨立意志,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性格與利益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而不是根據他人、社會、傳統和習俗作出判斷。社會上總有一部分人活得自由個性,他們特立獨行、不怕孤立、敢說老實話、敢向社會大多數的專制權威挑戰,他們比其他人更不能適應社會準備下的模子。自由個性之人是理想主義者,是孩子也是老者,是推動社會不斷完善的先驅力量,這樣的力量要影響他人,必得將思想觀點形成輿論,要形成輿論就得有發言權。但是社會暴虐的目的就是要摧折人的個性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其首先禁絕的即言論自由。《禮記》中說“情慾信,詞欲巧”,便是要提醒人們說話時態度要堅定,但是說話的方式則要非常客氣、非常婉轉,自由個性之人當這樣才能讓當權者聽得進去。

穆勒在《論自由》一書中說,言論自由為一切自由的根本。同時,又認為我們認為“真理”的,我們認為“是”的,我們認為“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那樣的。正因為人類不是“不可能錯誤的”,因此需要容忍異己才能實現自由。比如,岳飛抗金之時自然認為自己是正義的,然而對於金人而言岳飛是滅國者是自己的敵人,金人認為自己才是正義的。那麼,到底誰才是對的、是正義的?我們無從判斷。社會中也常常有人認為自己的正確的,因此帶著“正義的火氣”殘酷地摧毀了另一個可能是正確的思想或事物,這樣也摧毀了別人的自由。

標籤:讀後感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