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國中四篇

我們在寫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內心感悟和作品本身相結合來寫,不能有太長的篇幅。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國中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國中四篇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國中1

說實話,讀這本書之前沒有聽過孫瑞雪的名字,為什麼會買它,也已經忘了。估計是之前歷次計劃要寶寶的時候,從哪裡看到了相關的介紹,一時心血來潮就買了。在我翻開它之前,它已經從這個書架到那個書架,挪了好幾次位置,連書脊都有點褪色了。

讀它是在這兩天守著寶寶睡午覺的時候。聽著悠揚的《綠袖子》,時不時抬頭看看寶寶熟睡的可愛的臉,覺得特別幸福和平靜。看到它說在中國,很多聲稱愛寶寶的爸爸媽媽,都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寶寶的自由,就覺得特別悲哀。寶寶是沒有錯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發展,大人們卻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聰明",很少有幾個父母能夠給予寶寶充分的愛和寬容,容許他們慢慢地、自由地長大。想起之前帶寶寶睡覺的時候,有時候寶寶不知道哪裡不舒服,會哭兩聲,叫幾下,自己就覺得特別煩躁,把他轉來轉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靜,就覺得自己真是特別的沒耐性,就像書裡寫的多數父母,有時候愛寶寶,有時候不愛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樣子來。這真太可怕了,當父母的怎麼能這麼自私,只想著自己能少辛苦點呢?

書裡說,寶寶是有精神胚胎的,在愛和自由的環境裡,寶寶在6歲之前,就會通過自己的各種經驗,發展出獨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體系和創造力出來。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後,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動物,那麼小的寶寶從出生開始,小小的身體就按照神祕而精確的生物鐘在生長,他當然也會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導他想著完美的目標形成目標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寶寶的生理需求來,認識並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難得多。在這稍縱即逝的6年裡,媽媽會有那麼多機會不在寶寶身邊,如何能夠保證寶寶在傳統教育的環境裡能夠不受干擾的發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於是,我又有點沮喪。

上網搜了一下,賣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兒園似乎只有兩家。一個是孫老師在閔行開的,另外一個是青浦的一個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看看他們的網站,感覺更像貴族學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兒園,哎,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寶寶自由的成長呢?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國中2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蒙臺梭利幼兒園園長孫瑞雪經過實際例子敘述了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內心發展成為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很贊同的。本來嘛,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世界上,對什麼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麼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腳等身體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的不足,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頑皮的行為。如果是真的愛孩子,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按照自我的想法發展、完善,豈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總是"干涉"的太多,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什麼事情都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過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以前我也只是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樣可能會和紀律以及自律相提並論呢,能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我呢?但經過和孩子們生活在一齊我身受感觸。首先,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為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裡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樑,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職責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裡不歡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歡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歡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國中3

對蒙特梭利教育瞭解得不多,暑假裡,翻閱了《愛和自由》,才對其教育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說:“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們遵循的“規則”特別少,比較主要的三條:第一,不傷害自己;第二,不傷害他人;第三,不傷害環境。孩子們在遵守這三條基本規則的前提下,他們有權利為自己做決定,他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每一個生命的發展都不一樣。就拿敏感期來說,蒙氏教育講究要在兒童敏感期來臨時,抓住這個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孩子6歲才出現數學邏輯的敏感期,但這並不說明他要比5歲就出現數學敏感期孩子笨,只不過他的數學敏感期來的晚而已。一個孩子要畫畫到凌晨,也不要打擾他,因為他正是處於繪畫的敏感期。他要通過持續、反覆的操作來達到認知和發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時期沒有足夠的自由來發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喪失了這麼一次發展的機會。有可能他終生不再繪畫,終生都不能感受到繪畫的美。

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裡,發展的是心智,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壓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關於愛和自由讀後感國中4

這是第一本讓我這麼靠近兒童的書,它讓我看到了關於兒童內心世界的種種,從書中的每個事例中都能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們的生命狀態,能看到在愛和自由這個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的專注和認真,能看到在成人們以“愛”的名義壓制下的兒童的痛苦和無助,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看見過但卻真實存在的兒童心理。

從書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真正愛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務者,沒有毀滅,沒有必須,讓孩子自己的想法、語言、動作得到釋放,這些行為無關對錯,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我們只需要保護這些純粹的天分,而非去幹涉兒童的本性。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都已然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整體,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思想動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們愛他們,愛的是當下的他們,而不是把我們思想裡所認為的“為孩子好”強加給他們。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讓兒童的天分在我們的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謂的道德理論對錯與孩子本身並沒什麼關係,但成人卻時常拿著自己的經驗去幹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沒有人想著讓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們大概都不覺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創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獨立的人。

不過只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很簡單,要做到確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畢竟都是在中國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們大都被傳統的教育文化所侷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大多時候沒辦法真正做到給孩子愛,我們大都以為管教孩子那就是愛,強制孩子學各種知識那就是愛,甚至打罵都變為愛的表達……沒有誰去在意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著強壓管制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認為他們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是該說教他們才會變的更好,看這本書我邊讀邊內疚我給他們帶來的傷害,現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個歉,我願此刻開始用我滿滿的愛和溫暖補償他們!

也有很多家長打著愛的名義讓孩子學習好一點,學的多一點,是為孩子好嗎?還是滿足成人的虛榮心呢?在外人面前說:看啊,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麼多知識,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嗎?如果孩子成績差一點,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長就開始唸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麼就那麼優秀……我從小就有一個對手,而且是我永遠也比不上的對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實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別人做得好,他可以沒那麼棒!孩子並沒什麼錯,他就是他自己。

給孩子足夠多的自由,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瞭解一切事物的規律,孩子才有機會深入的去認知,這就是充分發展潛能的自由!當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的基礎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裡: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因為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循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為紀律。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紀律,就是聽爸媽或者老師的話,很乖很安靜地坐在那裡。其實兒童是非常願意遵守規則的,他們常常在遊戲中自發的約定一些規則並且很好的遵守它,但這些規則都必須是和兒童的內在發展和諧的,是兒童在生活中、在與同伴遊戲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兒的內在需求沒有衝突的。對待孩子最好的態度就是讓孩子按照自然的狀態去發展,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理解,讓孩子能在自由中發現規則,他們會自然的把規則帶進自己的生活裡,在自然中與生活和平相處。這時候規則對孩子來說大概不是一個約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來的平等基礎。

曾經在微博中看到過一個故事,在一所幼兒園裡,老師在和孩子玩扔球的遊戲,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這時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於是老師就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這個故事一直記在我心裡,看過之後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裡的那個孩子。我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種壓制的孩子,在這個環境裡,孩子有什麼錯?愛、自由、規則、平等,在這裡孩子什麼都沒有,長大後讓他怎麼做一個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

我們要真正的學會愛,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設和期待。沒有你的預料,事情按照它的發展軌道去發展,不要在孩子還沒摔倒的時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個安全區域去,並吵罵他不讓他去危險的地方玩。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內在想法,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愛,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全的成長。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

作為一名剛剛踏進幼教領域的工作者,遇見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的幸運,它讓我得到的不僅是固有觀念的轉化,更多的是讓學會了該如何去愛。愛你如是,非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