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四篇

有時候,一部優秀的書籍真的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深的啟迪,你有沒有想過為你喜歡的書籍真的寫一篇讀後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四篇

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裡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裡,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裡的道理可真多呀!

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

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兒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裡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峰,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著襯著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

暑假期間,我讀了《茶館》一書。這本書是以劇本的方式來寫的,跟莎士比亞寫戲劇的方式差不多。內容也非常有趣。裡面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我喜歡王利發,我厭惡心狠意毒的劉麻子。

《茶館》主要講得是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一個叫裕泰茶館的生活場景。文章分為三幕,第一幕是茶館最鼎盛的時期,很多人來這裡喝茶談笑;第二幕茶館開始漸漸衰落,因怕遭淘汰,後面已經改成了公寓;到第三幕時茶館已經非常衰落了。最後,王利發一家(除了王利發)都逃走了。王利發最後也上吊自殺了。

我喜歡王利發這個人。他是裕泰茶館掌櫃的。雖然他有點自私,但是他善良、心眼不壞。第三幕時,王掌櫃已經很老了。他的心依然善良。他幫助因為家窮而賣給龐太監做老婆的康順子。當康順子和龐家斷絕關係後,她的四侄媳婦來請她去管管要做皇帝的四侄子少貪圖女色,因為康順子不答應,她的四侄媳婦就翻臉了,給她下了最後通牒。王利發知道,要是康順子還不答應,康順子會倒黴,他的茶館也會完蛋。他就幫助康順子隱藏她兒子的祕密,還幫助她祕密逃走。他也知道後果,就是砸茶館。但他也不怕這些了。要是有些貪圖榮華富貴的人,絕對會好好地勸康順子,討好她的四侄媳婦,以後討一個大官做做。要是不行,就強行把她送到宮裡去,至少能得到許多賞賜。但王利發就不這麼想。後來他又幫兩個罷工的老師逃走了。他也知道後果,輕則坐牢,重則槍斃。後來他因為放了起事的康順子的兒子康大力,弄得他們家(除了王掌櫃)要逃到別處去,王利發自己說不定都要喪命。王利發還沒有一點後悔。要是有些怕死的人,就後悔自己放了康大力,連忙派人去這裡找找,那裡找找,說不定能撿回一條命。

《茶館》這本書就是這樣,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喜有憂,有笑有哭。

關於《茶館》讀後感範文

可以說《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說裡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隻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於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著經營著,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註定的結局。

關於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麼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群眾們,裡面也有衝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悲哀,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