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人生.讀後感精選8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書上思想的體會,其實一篇優秀的讀後感,往往都是我們在認真思考書籍中的內容後寫下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生.讀後感精選8篇,感謝您的參閱。

人生.讀後感精選8篇

人生.讀後感篇1

路遙的《人生》是看完一陣之後,感觸才來的越發強烈,當下浮躁現實的社會,讓我們越來越能感受得到巧珍給的那份純真善良愛情,是那麼的不容易,給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當我們面臨人生的未知和選擇時,我們或許迷茫或許糾結。如果走錯,願歸來你還是少年。尤其是愛情裡,希望我們每個人遇到的愛情都是純潔的美好的不摻任何雜質的,對待那個將要陪伴你一生的人,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拿出最起碼的尊重和最尊貴禮遇,善待。不將它褻瀆,不將它利用。

封面上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柳青)。這句話正是對高加林人生的概括,從民辦教師到農民,從農民到新聞幹事,從城市到農村,高加林的人生正是他一步一步選擇出來的。

主人公高加林讓人又愛又恨,他身上有知識分子的優越感,他在物質或出身上或許不如他人,但他在精神上超出他人太多了。從民辦教師到農民,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挫折,他沒有放棄,他在掙扎。

生在農村,他渴望去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他代表了城鄉三角地帶的知識分子,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他又有知識分子的傲氣與虛榮,去縣城賣饅頭卻不叫賣,在大街上遇見同學很尷尬,去掏糞卻怕遇見同學家長。

從農村到城市是主人公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小說上下篇的分界點。我讀到這的時候,莫名的鬆了口氣,感覺自己的命運和高加林聯絡在一起,高加林出人頭地了,像自己出息了一樣。

高加林的愛情和他的人生軌跡聯絡在一起,巧珍代表了理想的戀愛:完美、純真。黃亞萍代表成功人士的伴侶:家庭好、有文化。高加林人生重大抉擇正是愛情。

小說的結局呢,高加林奮鬥的結果是又回到了農村,事業、愛情都失去了。一切回到了起點。前後的巨大反差讓人唏噓、惋惜。可如果讓我們選擇結局也一樣,這因為人的侷限性和知識分子的侷限性。

路遙關注了城鄉交叉地帶的知識分子的迷茫,這也是現代應該關注的問題書中還有利己主義的黃亞萍、趨炎附勢的馬佔勝、手先富起來的劉立本和因為關係當上民辦教師的三星、淳樸的高玉德夫婦,那個時代在離我們遠去,但那些人、那些事在重演,這就是人生。

讀路遙的書莫名有種向上的力量,讓人思考,讓人拼搏,然後去奮鬥自己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篇2

季羨林大師已經仙逝了,但是他說的“做人與處世”的道理依然鮮活,還會讓人受益匪淺。他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後,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鍵是怎麼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們征服了。自從產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屢創奇蹟。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報復和懲罰的結果,是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或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做夥伴。可惜我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採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至於人與人的關係,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後果不堪設想。

至於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出自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認為大師的話說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性的“征服”,因此,我們目前正在遭受著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天災人禍不斷,自然災害頻繁,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前年,老天爺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災;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雲南和四川部分地區,一直乾旱無雨,天天說飲水困難、喊森林防火;現在許多老年人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也有高血壓,富貴病越來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發病,腦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為現代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些現象都與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衡有關。近年來社會上假冒偽劣的產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等,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問題,令人沮喪和嘆息,但老百姓對這些事又無能為力。

我很贊同人與人的關係貴在真誠和包容。沒有真誠難以產生互信,沒有包容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大師說的“真”和“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滅心中的私心雜念,一點也不錯。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內心不會太糾結,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這點老年人較容易做到,年輕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當年輕人正處在創業階段就更難做到了。但希望年輕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則,也會欲速不達的。

我讀了文字,談了這些話,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也希望朋友們快樂;但結果是感覺這些話題有些沉重,不可能讓人快樂,也許是事與願違了,那就不再多說啦。還是抄幾個笑話請博友們笑一笑吧。祝願朋友們愉快多,苦惱少,健康、幸福到永遠!

人生.讀後感篇3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於天津儒商望族。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39歲出家,63歲往生。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李叔同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音樂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聞名於世。他在佛24年,悉心研究佛經,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興起,因而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一個真正活出了自我的人,一個做事幹淨徹底的人,一個為了自己的信仰可對一切不管不顧的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這個地球上千萬年來走過了多少蠅營狗苟的可憐眾生,他們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也不願想自己要到哪兒去,只是如螞蟻、飛蛾般掠過人世,最終歸於虛無。這樣的人生說不上什麼意義。李叔同的人生絕不是這樣的,他參透了人生中的許多頂極,如音樂、詩詞、金石、繪畫等等,可謂是學一樣專一樣,精一樣。於是他進入了人生的自由境界——了悟了世間的道,併為追求自己心中的道而執著著,勤勉著,堅忍著……

這樣的人生因煥發著智慧的光芒而熠熠生輝;因揮灑著信仰的能量而充滿勃勃生機;因充盈著執著的力量而所向披靡。

彌留之際,李叔同奮筆疾書:“悲欣交集”。

或許,他因眾生未脫離茫茫苦海而悲憫;又或許,他為眾生有了佛陀的護衛而心生欣喜?

李叔同離開了這個娑婆世界,去往了他心中嚮往己久的西方極樂世界,他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將與人類同在。

人生.讀後感篇4

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閱讀了《人生》這本書,受益匪淺。書中每個故事的主人公,他們為了心中的理想,不怕困苦,堅持不懈,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向著理想奮進,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勇鬥病魔的張海迪,我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精確計算圓周率的祖沖之,中華飛天第一人楊利偉,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他們豎立了堅定的理想,不被惡劣的環境所動搖。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這一代學習。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希望,是未來的接班人,也要像他們一樣,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發憤圖強,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鬥,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人生.讀後感篇5

大家早上好,接下來我將為大家分享我讀《培根人生論》後的一些感受。不是說你每看了一本書,你就會比以前更高了一個層次,也不是說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說,你就對愛情有更深的瞭解,更不是說你看了數不清的名人傳記,成功就近在咫尺。由於我的閱歷有限,自然是沒那種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天后,看完了《培根人生論》,就將人生理解得與眾不同,將人生看得透徹明白。但讀了書後,我當然還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些見解。

真理如珍珠般璀璨培根他這樣說到:使人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受欺騙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的困難,也不僅由於真理使人的幻想破滅,而且是由於假象更適合人性中喜歡自我安慰、自我欺騙的惡習。是的,當今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已經沒有那種再想追根究底的精神和堅持真理的想法了,人們似乎更加願意相信謊言和假象的東西。就算明明知道是被欺騙了,但是仍然願意接受謊言帶來的暫時性的利益。

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不再思考,不再頻繁地去質疑,不再對什麼事都抱有懷疑,堅信專家所說的,相信政府所說的,相信國家所說的。“那些欺詐的行為,像蛇一樣無法立足,只能**地靠肚皮爬行”,“沒有比虛偽和背信棄義更為可恥的罪惡了!”培根把這樣的描述給了騙子和虛偽的人。這個社會是需要真理的,因為真理是衡量我們墮落的判斷與情感的尺度,更是衡量我們自身的尺度。就我而言,我這個專業而言,將來大多數都將成為培育祖國的花朵的人,所以我們要更加堅信真理,誠信守時,對國小生做好良好的榜樣。

人生.讀後感篇6

?哲學與人生》探討的,正是哲學與人生的關係。那麼,什麼是哲學?什麼是人生?人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談及哲學,首先應該明瞭的,不是為什麼要學哲學,而是什麼是哲學。只有清楚哲學的含義,才能進一步去學習它,去理解它,去運用它,從而讓它與人生達到融合。

什麼是哲學呢?

傅佩榮在《哲學與人生》中所解釋道,哲學的含義,是“愛智”,即愛好智慧。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愛,是指溫和而理性愛。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以溫和且理性的態度去思考哲學,這樣才能更清晰地明白和體會到哲學的含義。

與此同時,愛好智慧的含義,也應當重視。愛好智慧強調的是追求智慧的過程,而並非擁有智慧。希臘社會有一句話,“哲學起源於驚訝。”哲學所重視的,是不斷思考,不斷追求的過程,“愛智”,要求我們不停地質疑餘詢問,永遠等待著接受驚訝。追求智慧是個提升自我而使人滿足的過程,那麼,本身是否是一個智者,也沒那麼重要了。

進一步思考,如何去追求智慧呢?《哲學與人生》告訴我們,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是保持好奇。人從出生開始就處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難免受到周圍文化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灌輸各種意識,因此,我們對美醜的評價,對事物的認知,思維方式基本是一樣的。當所有都一樣的時候,如何創新?社會如何發展?這個時候,哲學的作用便能顯現出來了。哲學讓人保持好奇,去思考,那些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事物,是否真的就應該如此?是否還可以改變?是否還可以更好?

追求智慧的思維方式應當是理性的反省。周圍環境和過去的歲月所帶給我們的經驗,是豐富的,同時也是泥沙俱下的。我們不能對外界所有的一切信以為真,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質疑自己的一些不知何時就已經被固化的觀念。理性反省最好的方式,是要有整體觀點。在日常交談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觀點相同交談甚歡,觀點相悖終止話題,或者背地裡相互使絆。

奇葩說是近年來很火的辯論類的綜藝節目。辯題是抽籤決定的,很多時候辯手需要捍衛的,是自己原本並不認可的觀點。陳銘說:“辯論最有意思的,是需要不斷地切換,不斷地放下過去,把那個最認真堅定的東西換到一個新的領域中,然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天空打開了。”精神世界,價值世界的追求,永遠是百花齊放的。改變固化的思維,用理性的反省去追求智慧,這就是哲學。

哲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它不同於一般的學科有明確的知識點和運用方法,但它以具體學科為基礎,是具體學科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推動哲學發展,反過來,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由此,哲學的含義和重要性便清晰起來。由此,人為什麼要學習哲學,也就不言而喻了。

人生.讀後感篇7

說到“理想”,我相信每個同學都不會陌生,。當別人問起你的理想時,有人會說:“我的理想是當人民教師,今後也像教過我們的老師一樣,為祖國培育優秀人才。”有的同學會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醫治那些得了病的人”。有人會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理想就像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盞燈,無論在那都為你一直亮著,為你照亮前進的路;理想就像是人生道路上的座標,為你指明前進的方向;理想就像是人生道路上行駛的動力,為你補滿前進的信心。前幾日,老師發了一本叫《理想點亮人生》的書,書中講的是一些關於名人的故事:從小病魔纏身卻不放棄的張海迪;身高僅150釐米卻獲得150餘枚國內外獎章的鄧亞萍;身殘志堅的小小鋼琴家何宇軒;立志為祖國造結實的大橋的茅以升;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勇炸碉堡的董存瑞;用熱血譜寫戰歌的夏明翰……都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個來說吧!鄧亞萍身高僅及乒乓球檯的她,多次因身高被乒乓球館的教練拒絕,可是鄧亞萍卻從不氣餒,她人生的理想是戰勝所有對手,獲得更多的世界冠軍。她一直苦練,每天接球打球要重複一萬多次!汗水浸溼了她的訓練服,只好不停地換,顧不上休息,一天下來,她至少換了8-10件訓練服。皇天不負有心人,身高雖為150釐米的鄧亞萍,先後獲得了150餘枚國內外乒乓球大賽的獎牌!是什麼使她不斷堅持下去?是什麼使她擁有如此堅強的毅力?是什麼使她越來越努力的訓練?是理想!點燃理想之燈,我們就有了前進的勇氣。再大的風,再大的雨,我們都能迎著風雨前行。

我們的理想可以越飛越高,而地上的路仍然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的。我們作為00後,將來祖國的發展,建設祖國的重任就落在我們身上了。有一句話說得好:“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趁現在還有好好學習的機會,就應該專心致志的把心放在學習上。我也有人生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長大後當一名特警,維護國家的生命財產,不讓xx分子有可趁之機!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理想,就像一隻小鳥,沒有了翅膀,就再也不能看見天空的浩瀚;如果沒有理想,就像一條小船,沒有了船槳,就會失去平衡,在路途中翻倒。我們只要有了理想,就要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理想點亮人生,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充實些吧!理想,不只是想象,更是對自己目標的一種努力、奮鬥。“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現在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奮鬥不去追求理想呢?讓我們現在就出發!追求我們的理想!

人生.讀後感篇8

平凡的世界曾經拍過電視劇,但收視率不高。甚至連一些凡迷都沒有看過。我也沒有。這部電視劇拍攝於90年代初,據說只有10集。我雖沒有看過,但我認為10集的含量是絕對無法裝下這本書的內涵的。

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推崇這部書,我先講講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這麼不屑這本書吧。

你既然已經看了三遍,我想你應該也看過《早晨從中午開始》這部平凡的世界創作隨筆。在這部隨筆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路遙先生構思、創作這部書的全過程。也看到了這本書問世時的命運。

誠如作者所說,這本書的寫作手法是極其“落後”的,全本書採用白描式的現實主義手法,同時代的一些“後現代”、“解構主義”等潮流中,顯得格格不入。作者也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他果斷的與評論界分道揚鑣,堅定的認為——只要讀者不拋棄我,這本書就有價值。

果然,這本在出版後引起巨大轟動的小說,問世卻顯得那麼坎坷。作為當時已經知名的小說家,路遙居然遭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退稿。因為一位年輕的編輯認為這本書已經不合時宜。我們也看到,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一直是一些小的出版社在出版,比如三秦、華夏等。這為這本書的發行初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但這本書還是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普遍好評。幾乎從民工到大學生,各個層次的讀者把這部作品當成了人生成長的夥伴。孫少平、孫少安兄弟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所表現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作品中透露出的偉大的人格力量,成為讀者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力量。

路遙的小說歷來體現出兩大特色,一個是對困難的體驗,一個是人格的美。例如他早期的代表作《人生》,高加林和孫少平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孫少平不是高加林,孫少平對於困難不是逆來順受,不是被動承受,而是積極挑戰,甚至是主動迎接困境。比如他放棄了與哥哥合開磚場的機會獨自闖蕩世界,這種冒險精神和獨立意識是路遙以往作品中所沒有的,也是吸引讀者的一個重要情節。孫少平面對困難和命運的坦然和淡定,也為同樣處於人生逆境的讀者提供了榜樣。

路遙小說中的人都是美的。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你都能從中體會到人性的光輝。那個老實巴交的孫玉厚,那個含辛茹苦的郝紅梅,那個冰雪聰明的孫蘭香……他們都有各自的缺點,甚至是主人公孫家兄弟都有缺點。比如孫少安懦弱的不敢接受潤葉的愛,但他們都有可愛的一面,都有值得尊敬的一面。這種藝術的真實和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使讀者產生了巨大的共鳴。

本部書最大的特點便是通過對個人的勾畫將10年鉅變中的國家發展給描寫出來了。達到了個人與時代背景的完美統一。農村改革、農民進城、幹部人事調動和鬥爭……讀起來給人以蕩氣迴腸的感覺。

書中的幾對戀人的悲歡離合,也是書中的一大特色。

這本書,是那一屆矛盾文學獎的第一名,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