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人生若讀後感精選8篇

隨便應付完成的讀後感是不會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有幫助的,文學的魅力都是無限的,一起來寫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生若讀後感精選8篇,感謝您的參閱。

人生若讀後感精選8篇

人生若讀後感篇1

剛剛看了《美麗人生》,我感觸很深,影片中的男主角——基度,我到現在都不能忘懷。他是一個多麼樂觀的人啊!俗話說,一本好的電影能改變人的一生,基度就是一個能改變我的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啊!——是父愛。那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啊!——是樂觀。

他為了不讓自己的兒子擔心害怕,就巧妙地編出了一個幾乎完美的故事,他的故事,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他的故事,使得所有人都會心一笑,讓所有人那繃的緊緊的神經都突然間放鬆了下來,我也覺得開心了許多。其實從一開始基度就是一個非常搞笑的人,比如他和他的朋友開的汽車突然剎車不靈了,他們就從山上徑直開到了山下,還被一群人誤認為是他們所要歡迎的人,嘻嘻,真好笑;還有他去應徵時靠在窗戶上,不小心把花盆給推下去了,那盆花剛好砸到了一個人的頭,雖然他還跑到樓下去給那個人道歉,可到了後來,他們還是仇人,其實還是情敵;還有就是他聽到自己喜歡的人黛麗要和別人結婚了,就心不在焉的,好幾次摔倒,還打翻了盤子。不過最後黛麗還是和他在一起了,他們還有了一個孩子。但好景不長,後來他們一家三口都到了納粹集中營,天天干活,但基度一直在騙他兒子說是個遊戲,又因為他的那份勇敢聰明,使他兒子躲過了好多劫。他用廣播對妻子說話,他用喇叭放音樂給妻子聽,但最後,他卻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妻子和兒子的自由和幸福。

基度是一個樂觀,勇敢又聰明的人,他讓我深深的喜歡上了他,他改變了我的思想,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人生若讀後感篇2

遇到一本好書時忍不住快些讀下去,另一方面又捨不得讀完,三萬多字讀了大半個月,作為極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他的書讀起來並不輕鬆,他孤獨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獨地活著。但此時此刻,在這個人的身邊,某樣東西告訴我們:他為此孤獨獲得了補償。那種要了解永恆的熱切渴望,伴隨著這個人的一生;而這種渴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是在死神臨近之時,才罕有地、像夢一樣地瞬間在腦海掠過。他終其一生對造作都深惡痛絕,始終忠實於自己。他孑然一身、受盡別人的誤解。因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幫助,這個有著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負的羈絆。他對此偉大的饋贈心存感激。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要對得起所獲得的這一饋贈。為了肩負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棄了所有其他人都會開心享受的樂趣。他現在頭上的月桂花環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黃昏之時,才終於戴到了他的頭上。儘管如此,他對於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卻是懷著鐵一樣的信念。在那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之中,他從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路徑半步。在自己選定的事業中,他真可稱得上恆兀兀以窮年。

在後面附錄其實很容易能夠找到他的想法源頭,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徵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麼,人的後半生的特徵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因為到了人生的後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瞭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因此,現在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而不是快感逸樂,這至少對於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在青春歲月,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狀況,我們都會對其感到不滿,那是因為我們剛剛才開始認識到人生的空虛與可憐——在此之前,我們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樣子——但我們卻把無處不在的人生的空虛與可憐歸咎於我們的環境、狀況。整個一生顯得如此短暫,令人無法想象。當一個人老了以後,那走過的漫長歲月,還有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竟然會變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誰要是像我那樣孤獨地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那種孤身上路是怎麼一回事。”他孤獨又自負,敏感又堅強。他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他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

人生若讀後感篇3

升入國中以來,最不愛看的大概是散文吧,它不如小說那樣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更多的在於於細微的敘述中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悟。可暑假,閱讀了梁實秋先生的《淡品人生》這部散文集後,卻讓人記憶猶新,有一種萍水相逢又如重逢故友的感覺。

談理髮,作者認為理髮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我深以為然,小時候,理髮帶給我的恐懼確實不小,常常理到後頸時,有一種十分瘮人的感覺,教你不由自主的想遠離那理髮剪,你卻不能動,一動就要後悔,若不是稚嫩的我沒什麼審美觀念,也足夠我後悔好幾回了罷理髮時常有碎頭髮,天女散花般的,落在睫毛上,落在鼻孔下,教你不敢有太多表情,一張臉面如死灰。

“其中比較愉快的一段經驗是洗頭。”理髮師的指甲,我覺得應該有一個標準,若不然,當那細長的指甲搔過你的發間,若是硌在了什麼東西上,那滋味也不大好受。後來換了髮型,為了自己的外貌,也只能咬咬牙,在理髮店的椅子上撐過那黑暗的二十分鐘,雖已習慣,但自幼的那份畏懼還是沒有遺忘。

談豆腐,先生有許多喜歡的吃法,涼拌豆腐、香椿拌豆腐、黃瓜拌豆腐……諸如此類,教人看了回憶起曾經風靡的《舌尖上的中國》,也引起諸多感慨。記得那次去外婆家,早上所吃豆腐花,取老豆腐,加淡湯鹽須而成之,清淡中帶著一股苦澀,卻是叫人沒了食慾,不禁想起從前放學路上賣的豆腐花,嫩豆腐加蝦皮榨菜,鹽須撒之,卻是另一般風味,是兒時的念想,也是無數上班族的家常便飯。如今步入國中,卻再也吃不到哪樣的美味,但熟悉的滋味,不會被遺忘。

老先生將這一部分稱為“縈繞在舌尖的滋味,長留在心中的念想”,也許表達的就是鄉愁罷。

縱觀全書,作者以獨特的見解解剖生活中的萬物,文詞精煉,平和淡雅,不刻意去買弄辭藻,卻勾起了每一個人的回憶,如今忙碌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我們,又有多少時間去靜下心來,欣賞黎明的薄霧吐朝陽,黃昏的夕日擁大地呢?我們有多少時間沒留意窗外的星空了呢?

至少現在,你還可以珍惜,你還可以選一個閒暇的下午,躺在躺椅上,抿著一杯氤氳著霧氣的清茶,縱觀人生百態。

淡品人生,意蘊悠長。

人生若讀後感篇4

季羨林大師已經仙逝了,但是他說的“做人與處世”的道理依然鮮活,還會讓人受益匪淺。他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後,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鍵是怎麼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們征服了。自從產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屢創奇蹟。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報復和懲罰的結果,是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或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做夥伴。可惜我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採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至於人與人的關係,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後果不堪設想。

至於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出自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認為大師的話說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性的“征服”,因此,我們目前正在遭受著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天災人禍不斷,自然災害頻繁,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前年,老天爺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災;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雲南和四川部分地區,一直乾旱無雨,天天說飲水困難、喊森林防火;現在許多老年人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也有高血壓,富貴病越來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發病,腦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為現代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些現象都與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衡有關。近年來社會上假冒偽劣的產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等,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問題,令人沮喪和嘆息,但老百姓對這些事又無能為力。

我很贊同人與人的關係貴在真誠和包容。沒有真誠難以產生互信,沒有包容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大師說的“真”和“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滅心中的私心雜念,一點也不錯。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內心不會太糾結,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這點老年人較容易做到,年輕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當年輕人正處在創業階段就更難做到了。但希望年輕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則,也會欲速不達的。

我讀了文字,談了這些話,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也希望朋友們快樂;但結果是感覺這些話題有些沉重,不可能讓人快樂,也許是事與願違了,那就不再多說啦。還是抄幾個笑話請博友們笑一笑吧。祝願朋友們愉快多,苦惱少,健康、幸福到永遠!

人生若讀後感篇5

說到理想一詞,相信同學們都不會陌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教師、記者、科學家……然而,你是否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了呢?要知道,光有理想是遠遠不夠的,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理想點亮人生》這本書中,每一個故事裡的人物,都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實現的。這些人物都是通過勤勞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才獲得了今日的成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不向病魔低頭、面對生活積極向上的張海迪。在海迪姐姐五歲時,胸部以下就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她並沒有向病魔低頭,而是不斷地告誡自己:“人活著只要是認準了目標,都可以到達成功的彼岸。”海迪姐姐很喜歡看書,她的父母想盡辦法給她借書、買書。一年又一年,時光流逝,海迪姐姐通過大量地閱讀和自學,不僅掌握了各科知識,還精通外語,並且能做到許多平常人不會的事情,如:翻譯英文作品、寫書等。我覺得,張海迪的一生就是一本厚而精彩有“書”,在這本書裡的故事總是讓我感動和敬佩。我要學習海迪姐姐堅強和樂觀的品質。

通過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一位又一位成功者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是的,每個人的理想都是美好的,我們首先要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然後應該為理想而努力。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為實現理想而奮鬥吧!

人生若讀後感篇6

人是萬物之靈長,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而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因此,一方面有靈性良心,一方面又有個血肉之軀。靈性良心屬於靈,“食色性也”屬於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鬥爭。有鬥爭必有勝負。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制服對方,又形成統一。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中的鬥爭論來探討靈與肉的鬥爭,人之肉體有無限欲求,貪念山珍海味,光鮮美豔,舒適得體,嬉戲玩鬧,縱情逞欲,沒個饜足,而人的靈性良心卻不斷約束人之ro欲,不該要這要那,不該縱慾放肆,這事不該做,那事不合適。前者是生理的、本能的、無意識的東西,缺乏邏輯性,只是追求滿足,無視社會價值。而後者是理性的,通情達事理,道德良心、負罪感,具有自我觀察、為自我規劃理想的功能。

靈性良知是能夠約束並控制肉體的,負有監督管理職能,卻又依附與肉體,肉體湮滅,靈性良知無所附麗,與激情的“本我”相對,是可以控制的 。

靈與肉鬥爭的對立面是相統一,憑藉良心剋制ro欲,是為修養,在修養過程中,靈性良心逐漸強化,而ro欲逐漸弱化,但並不是說靈性良心可以完全消滅ro欲,道商德渤,能克己為人的也不少。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修養不是就容易受物慾的引誘,名利心重就顧不到靈性良心了。“我們這個人世原是個名利場,是爭名奪利、爭權奪位的戰場 。不是說嗎,一部二十四史只是一部戰爭史。爭城、爭地、爭石油、爭財富。哪一時、哪一處不是爭奪呢?官場當然是戰場,商場也是戰場,國際間更是赤裸裸的戰場。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打仗了 。打仗講究的是兵法。兵不厭詐,愈奸愈詐,愈能出奇制勝。哪個迂夫子在戰場上講仁義道德,只好安於“君子固窮”了 。戰場上,進攻自衛都忙得措手不及,哪有閒暇講究是非。曲直、善惡、公正呢。靈性良心都一筆抹殺了。”

與剋制自己相反,ro欲壓抑靈性良知也是存在的。“也有一種人,自我膨脹,吞沒了靈性良心。有一句至今流行的俏皮話:‘墨索里尼永遠是正確的,尤其是他錯誤的時候。’他的自我無限膨脹,靈性良心全給壓抑了。”楊絳先生舉例希特勒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曹操因懷疑而殺了故人呂伯奢一家八口。

若是靈與肉二者難分勝負,則需要妥協,在不斷鬥爭過程中,達到某種平衡狀態自會妥協,而不是力求徹底消滅對方。人世間大惡大善在少數,大多數還是中間狀態,大凶大惡只是少數,完美的聖人也只是極少數的。“處於中間地位的大多數,雖然不是聖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實他們只是對自己不夠明智,不自覺地寬容了自己,都自以為已經剋制了“小我”,超脫了私心,不必再為難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實他們遠沒有達到這個域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沒看透自己 。”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妥協”。

人生若讀後感篇7

路遙先生的《人生》我一共讀了兩遍。學生時代第一次看,當時正是懵懂的年齡,其中巧珍和高加林以及高加林和黃亞萍的愛情故事,每每看到我都會偷偷笑。現在四十不惑,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後,再讀《人生》,高加林大起大落的人生,他每一個節點的選擇都是那麼真實,那麼牽動我的心。兩次閱讀,感觸截然不同。

有時候一直覺得人生如戲啊!當我們一時感到不順時,到底該怎樣調節,到底該怎樣抉擇。在一些誘惑面前,我們該怎樣把握好自己?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樂於進取的人準備的。如果一次機會沒有把握好,人生就會改變,想要扭轉真的很難。人生這條路真的是曲曲折折啊!走的越遠,經歷的越多,我們從中學到的東西越多,領悟也就越多。

人生這條路真的很難走,但一定要好好走。一定不能忘了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一輩子不能忘。做事更要憑自己的良心,不能受周圍環境影響,要做本真的自己。機會錯過還可以再有,但是如果傷了最愛自己人的心,那就不會再有了。

最後用《人生》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來總結“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好好把握吧!

人生若讀後感篇8

在很多偵探小說中,都會有那麼幾個人自詡為正義的化身,用血淋淋的屠刀來代替法律懲罰他認為的罪犯。看似合情合理,但實際上,在你揮下屠刀的那一刻,你本質上跟他們也沒什麼區別了,也是個冷血無情的殺手。的確,這個社會總有黑暗的角落,總會有邪惡鑽法律的空子逃脫制裁,但是並不能因此就否定法律這個天平的價值,它的確不完美,但一直在改進。如果人人都不信任法律,都替天行道,那麼這個社會存在的將是無休止的殺戮和血腥。

讀書的過程中我就在想,這場遊戲中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好的解脫,顯然故事的最後作者也有著跟我同樣的想法。甚至他所設計的所有人死亡的順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來排的,這也是他把自己放在最後的原因吧。

這本書的凶手與其他的凶手不同,他不是一個復仇者,他的目的不是解決掉跟他有仇的人。而是一場審判,置身於法律之外的審判,凶手把這些遊走在法律邊緣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場特殊的儀式。是精神上的洗禮,還是心靈上的救贖,亦或是肉體上的解脫。

這是一場精心的策劃,巧妙的佈局,甚至還有短暫同盟的建立,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點,並且十分善於利用這些。你會隨著閱讀一個一個的去懷疑凶手是不是他,而緊接著他就會用死亡證明凶手另有其人。凶手在文章的最後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殺人是合法的那麼他確實做到了,這確實是一場完美的殺人遊戲。如果沒有全書最後的哪一章節,想必這會成為一樁永遠無法解開的懸案。

我也看了很多評論,看見大家說的一些bug

1.法官紅泥裝死那個我覺得雖有點問題,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為畢竟當時已經沒有電了,法官為了能更好的掩飾過去提議的用蠟燭,最後死亡的時候身邊才兩根,大晚上狂風大作燭光搖曳,沒有近身檢查從而被瞞過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發現,他是可以改變後面計劃的。

2.所有犯罪過程並非事先百分百設計好,法官根據自己的設想和實際進展進行下一步行動,只不過他進行得比較順利、或者說,也許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順利,咱們最後看到的結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記錄下來,而非有些人說的“怎麼事情都按他想的發展”、“如果某某某沒有按他所想的發展他就不能完成謀殺了”。事實是,如果沒有按他所想發展,他會改用另一種方法完成計劃的~當然,不可否認主角必須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機敏睿智,是個犯罪的藝術家!

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殺)以後記錄的,而不是自己預先寫下過程而按其實施的,所以說什麼“如果被害者沒怎麼怎麼樣,就不能按照童謠完成謀殺”之類的話,從邏輯上就是錯誤的,理論上法官有自己大體的犯罪設計,但是絕沒有預言某個人在某個時刻怎麼樣,只是在合適機會用童謠內的方式下手,靠著自己的超強大腦完成完美謀殺。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是一場十個“罪人”的“受罰”之旅…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總是有那麼一截灰色地帶去考驗人性。?最後死去的不是凶手,但是凶手確實在最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