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班音樂問候舞教案7篇 《跳出音樂天地,享受問候的舞蹈》

本教案以大班兒童為物件,結合學生的音樂愛好,通過一段簡單的問候舞融合遊戲和童謠等元素,旨在提升學生的身體協調性、音樂感受力和交際能力,引導孩子們積極、快樂地投入到音樂教育中。

大班音樂問候舞教案7篇 《跳出音樂天地,享受問候的舞蹈》

第1篇

引導幼兒回憶觀察到的鞋匠的勞動。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鞋匠的勞動。

(3)教師:還有哪些動作看不懂?(引導幼兒大膽表述對圖不理解的地方,並告訴幼兒,等一會會有辦法幫助幼兒看懂圖片。)

2.請幼兒欣賞樂曲,根據樂曲想像情境,創編鞋匠補鞋的動作。

(1)教師: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說說聽了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麼?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幫助幼兒整理出鞋匠補鞋的完整情境。

(1)教師:現在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完整地做鞋匠舞勞動的動作。

選擇幼兒創編的動作隨音樂做一做,教師著重引導幼兒在兩個人共同舞蹈時注意動作的協調,例如兩個人要同時先出右腳等。

在進行本次活動中,我在音樂技能方面,首先讓幼兒隨音樂合拍地做鞋匠做鞋子的各種動作,讓幼兒能夠對不同的節奏做出反應,自如地跟隨音樂變化節奏動作。在情感與社會方面,我強調幼兒與同伴合作舞蹈能力的發展。讓幼兒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合作的幼兒要知道自己扮演的是鞋匠還是顧客,並在相同音樂的地方做出不同的動作反應,要求幼兒能夠不受同伴動作的干擾,做自己的動作。在活動中,雖說事前準備了一些動作,但是我在活動中留給幼兒大量的學習空間,例如多次在活動中問幼兒“有沒有動作看不懂”,當幼兒表達自己看不懂時,我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通過下面環節進一步引導讓幼兒自己發現規律,把創造的空間留給幼兒。

大班音樂問候舞教案7篇 《跳出音樂天地,享受問候的舞蹈》 第2張

第2篇

奧爾夫音樂教育是一種深受孩子們喜愛的音樂教育。也有人稱為是"從鋼琴凳上 (老師)、座位上(孩子們)解放出來的音樂教育",是世界著名、影響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我班曾組織過奧爾夫音樂活動,孩子們對奧爾夫音樂活動有一些經驗,而且非常喜歡這樣的活動,本次活動選自《奧爾夫音樂"跟我搖擺"》教材,我將多個素材根據教學需要進行改變與組合:藉助"圍著一棵大樹",讓孩子鞏固節奏(x x | x x x 0 |),掌握集體舞中"拍手遊戲"的部分;運用"寶寶的禮物",使活動張弛有度,動靜交替。力圖通過這樣的組織形式啟用幼兒參與的熱情,為孩子帶來了一個嶄新的體驗。

2.學習《問候舞》,掌握新的集體舞中"互換朋友的方法"。

4.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遊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知識準備:有集體舞的經驗;玩過節奏遊戲《圍著一棵大樹》。

物質準備:奧爾夫音樂《圍著一棵大樹》、《問候舞》、《給寶寶的禮物》音樂。

"讓我們聽著音樂一起來玩一玩節奏遊戲吧!請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x x | x x x 0 |"

"我在花園散步,看見一棵大樹,你看我是怎樣做?"(教師帶領做拍腿、拍手的動作)

"我還可以這樣拍。"(教師示範)"我們聽著音樂來玩一玩!"(幼兒練習)

(一)總結評價"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支問候舞,小朋友們都跳的非常出色!"

(二)鼓勵表揚"老師今天帶來了8樣禮物,來獎勵大家!請小朋友把小手拿出來接受我的禮物吧!"

沒有過多的教具、太多的修飾,目的是希望幼兒在較少干擾的狀態下初次體驗與感受集體舞帶來的快樂。由於本班孩子是第一次接觸與嘗試集體舞;加上之前的經驗積累不多;改變了活動環境;聽課人員太多而干擾了孩子的專注性學習,從而影響了最後聽音樂連續舞蹈的流暢性。

二、之前的活動設計,一直考慮的是每個環節的教學重點,力求逐一攻破,達到教學目標。

構成集體舞是三個基本要素:音樂、動作、隊形,要想把集體舞有序有有效的進行就必須把握好每個環節的關鍵點。

1、在熟悉音樂的環節中我把律動植入樂曲之中,輕鬆引導幼兒感受樂曲風格與節奏變化。

2、本次雙圈行進式的集體舞中的男前進後退比較難,我就結合口令提示:123456拉手、2234伸手拉手、開花後退回到原位,明確清楚,便於記憶操作;b段的無旋律三拍子,我就結合簡單的兒歌——握握手、敬個禮、換朋友、敬個禮;口令合拍緊湊,銜接自然。

3、在交換舞伴的環節是容易出現混亂的時候,所以,活動一開始我把椅子擺成兩個同心圓,幼兒分男坐在椅子上,活動時再把椅子疊放在傍邊。這樣幼兒就非常清楚的知道里圈與外圈,避免重新因整理隊形帶來的混亂。

第3篇

1、請幼兒觀察老師兩組無聲動作,然後討論:這兩組動作有什麼不同?

老師做有變化動作的時候,音樂中出現了怎麼樣的音?(邊做動作邊放音樂)

還可以做什麼動作來配這個音?(師幼共同聽音樂做動作)

1、討論:這個變化的音是怎麼在變呀?(有長有短)這個有長有短的音在曲子裡有多少個呢?

提問:在圖譜上你發現了什麼?看看前面都是?後面的有什麼變化?

小結:這個有趣的音在每一句的後面像個小尾巴,叫它“尾音”,尾音有長有短,一次比一次多。

提問:給你一張報紙你能把尾音長短撕出來嗎?怎麼撕?(提示幼兒前面不撕,尾音時再撕)

1、教師哼唱邀請幼兒跳問候舞:你明白了嗎?明白了什麼?(說說玩法)

第4篇

1、在熟悉樂曲的基礎上,初步學跳雙圈集體"筷子舞"。

4、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2、每人一副筷子(兩雙一捆,用橡皮筋紮緊,尾部繫上綢帶),幼兒腰扎紅腰帶。

(1)自由創編男、女小朋友的舞蹈造型動作(預備動作)。

師:小朋友,筷子可以在胸前敲,還可以在身體的什麼位置敲呢?

(6)站成雙圈(女內、男外),完整地跳1~16小節的舞蹈動作。

在課堂教學時,幼兒表現出對筷子的喜愛和熟悉,回答問題也十分踴躍積極,因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樣東西。但是在課程教學中,發現幼兒雖然對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會正確拿筷子的幼兒卻不多,大部分幼兒只是用右手握著,不知道應該用手指頭拿好。

在活動過程發現幼兒的積極性都很強,由於課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兒都十分興奮的拿著(握著)筷子在夾小碟子裡面的食物,正確拿著筷子的幼兒可以很快就夾起小碟子裡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兒就有點困難了。

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幼兒是否還不夠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讓幼兒在吃飯的時候儘量的拋開湯匙進而使用筷子這樣會不會慢慢改進幼兒拿筷子的錯誤拿法呢?在實際生活中儘量讓幼兒實行這一措施。

課堂的氣氛還算穩定,幼兒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師身上,只是幼兒能不能正確的拿好筷子進餐這方面還需要大大的加強!

第5篇

3.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提問:老師做有變化的動作時樂曲中出現了一個怎麼樣的音?

◆還可以做什麼動作來配這個音?請孩子們和老師一起聽音樂做身體聲勢。

◆提問:在圖譜上你發現了什麼?重點提示幼兒欣賞尾音的變化。

◆提問:給你一張報紙,你能把尾音的長短撕出來嗎?怎麼撕呢?

◆問候舞:隨音樂的尾音長短變化邊說"你--好"邊握手再把手彈回來。

◆幼兒創編邀請動作,再跳一次問候舞。 活動反思:

?問候舞》來源於奧爾夫音樂,是一首曲式結構迴圈往復,尾音部分音長變化明顯的曲子,每一段旋律中尾音出現的次數各不相同,而且尾音的節奏都有變化,有長有短,完全沒有重複,這對於幼兒理解記憶樂曲有一定難度。

在幼兒園進行研究音樂開始,圖譜昂視是非常受用的,因為圖譜方法是用符號把聽到的音樂元素符號化,通過視覺藝術的載體形式將聽覺藝術展現出來,幫助幼兒從聽覺到感受,從感受到思考和體驗,再將這種體驗轉化為表達。符合孩子的學習過程,也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第6篇

3.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2 材料準備:音樂 cd《竹竿舞》、律動 vcd《竹竿舞》.音樂 cd《鈴鐺舞》、腳鈴(腕鈴)若千、幼兒音樂冊;竹竿四根、手花(紅、綠兩色)

3.常規準備:幼兒排成圓形並盤坐在地上,在每位幼兒的身後放一副手花和腳鈴(腕鈴)。

師:“《鈴鐺舞》是我們都喜歡的一個苗族舞蹈,讓我們聽著好聽的音樂一起快樂地舞起來吧!

師:“跳完了《鈴鐺舞》,現在再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曲《竹竿舞》吧!

三.教師引導幼兒從音樂、道具、飾品和舞蹈中去觀察。

五.幼兒戴上椅子下的手鈴和腳鈴,隨教師一超學習本動作。

六.教師請 4 個男孩敲竹竿,其他幼兒排隊並依次根傘節秦跳竹竿。

兒歌:我的腳上有小鈴,鈴鈴鈴鈴真好聽,兩個手上都有手花,你說好看不好看。

十.在《竹竿舞》的音樂背景下,教師引導動兒收拾好手花和腳鈴,並穿好鞋子。

十一.請動兒翻看幼兒樂冊,說說拍拍圖示的節奏。(此環節也可放在活動開前,幫助動兒感知節奏。)

2 扮演角色練習腳步,幼兒在遊戲情境中學習,保持了較高的積極性。

3 圖譜不是很有效,部分幼兒已學會腳步,故不看圖譜,自顧自練習。

4 分組後,幼兒仍沒能很整齊地跳竹竿,也許是教師在幼兒剛學會腳步的基礎上就想讓每組幼兒同時跳竹竿,為難孩子了,也許是教師的引導策略不夠好。

第7篇

大班下半學期開始嘗試性的讓幼兒接觸各種形式的舞蹈,《圓圈舞》是一種起源與英國的舞蹈,它通過舞蹈中的"問好、握手、交換舞伴"等細節幫助一些陌生的人更快的成為朋友。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我覺得,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前提,只有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才能使活動具有生命力,活動才會真正的屬於幼兒一、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幼兒的主動性學習。音樂教育作為幼兒得以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途徑,應激發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主動性。《圓圈舞》出現於英國鄉村舞蹈,肢體動作並不豐富,動作簡單、規律、通常都包括交換舞伴的環節,十分簡單易學,很適合大班年齡階段的幼兒,幼兒的興趣也非常高。

新《綱要》中指出:老師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要促進幼兒的主動性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圓圈舞》活動中,教師都讓音樂"說話"、讓幼兒"說話"、讓圖譜"說話",引導幼兒傾聽音樂並熟悉音樂旋律,從而更好的進行舞蹈的演繹。

1、學習英國民間舞蹈《圓圈舞》,感受4/4拍與3/4拍的交替音樂節拍

4、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學習民間舞蹈《圓圈舞》中交換舞伴並向夥伴問好;學看圖譜,根據圖譜來排列相應的隊型

經驗準備:理解圖譜中各個圖形的含義(如:○代表妹妹;□代表弟弟等)

一、律動進教室--《賓果》(bingo)cd播放《賓果》音樂,幼兒在音樂伴奏下根據老師手勢的暗示,改變隊型進入教室。

a隊型--1人變2人b隊型--2人變4人c隊型--4人變2人d隊型--2人變1人,圍成圓圈【設計意圖:律動音樂《賓果》是一首節奏輕快、跳躍的曲子,它不僅能渲染現場氣氛,更能幫助幼兒更快地進入音樂帶來的奇妙世界,感受音樂的快樂。】

--師:"在英國有一種傳統的舞蹈《圓圈舞》,它是種神奇的舞蹈,它能讓原本彼此不認識的幼兒在跳完《圓圈舞》後很快的成為好朋友,因此人們也叫它《交誼舞》。"【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介紹,讓幼兒瞭解一些關於歐洲等地區的民間舞蹈,拓展幼兒的音樂知識與眼界。】

2.《圓圈舞》的欣賞與音樂解讀--師:"聽聽看,你發現了歌曲裡的哪些祕密?"(《圓圈舞》是4/4拍與3/4交替的音樂節拍)--師:"聽了這個曲子你的感受是怎樣的?"【設計意圖:《圓圈舞》的曲式結構是a、b兩段體,幼兒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區分。但是《圓圈舞》的音樂節拍是有變化的,且變化不明顯,幼兒不容易區分,需要在老師的暗示和反覆欣賞音樂後才能進行區分。因此,在欣賞音樂環節,需要老師單獨"拎"出來,幼兒只有在理解音樂的節拍後才能將舞蹈進行演繹。】

3.《圓圈舞》的圖譜隊型--師:"看看《圓圈舞》的圖譜,你能根據圖譜找到自己的位置嗎,試試看!"圖譜1(即動作分解1)--請幼兒們站成圓圈,一個男孩一個女孩組成一隊舞伴。

圖譜2(即動作分解2)--女孩手拉手向圓心方向走一個八拍,男孩原地站立。

圖譜3(即動作分解3)--男孩向圓心行走一個八拍,行走到自己的女伴左邊(位置不變),並將雙手從女孩前面伸出。與兩邊男孩的手相拉,女孩原地站立。

圖譜4(即動作分解4)--1.男孩將雙手舉起並翻到身後去,女孩從男孩雙手舉起時搭成的"小山洞"中鑽過去,但不移動腳步。2.女孩將雙手舉起並反到後面去,男孩從女孩舉起時搭成的"小洞"中鑽進去,但不要移動腳步。此時,男孩女孩的雙手都在身後且女孩的手在男孩手的上面。

圖譜5(即動作分解5)--所有的幼兒都放開手,所有的幼兒向後轉身並拉住自己舞伴的手,回到第一個大圓圈的位置。

圖譜6(即動作分解6)--回到自己的位置後,舞伴面對面。

圖譜7(即動作分解7)--女孩和自己的舞伴面對面並用右手相握,從舞伴的左邊想圓圈方向走。

圖譜8(即動作分解8)--幼兒們彼此背對自己的以一個舞伴,而面對新的舞伴。

圖譜9(即動作分解9)--音樂結束,回到動作分解1開始重複整個舞蹈。

?設計意圖:通過圖譜即動作分解(ppt)的展示,幫助幼兒更快地學習舞蹈動作和舞蹈隊型。】

4.《圓圈舞》視訊觀看【設計意圖:通過《圓圈舞》的視訊觀看,幫助幼兒更直觀地學習舞蹈。】

5.《圓圈舞》完整表演--師:"現在,我們一個個弟弟都是英國紳士,一個個妹妹都是英國淑女,讓我們跟隨音樂共同跳起這神奇的舞蹈《圓圈舞》。

?設計意圖:完整表演舞蹈《圓圈舞》,體驗舞蹈的快樂。】

本次活動教師在以綵帶舞的軌跡請幼兒在圓圈上進行添畫,完成後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畫講述一個故事。老師在示範時更多地是添成太陽花朵等幾幅簡單的圖畫,沒有更多給幼兒觀看一些關於圓圈可以變成什麼的案例,所以導致幼兒在畫的過程中都是和老師一樣的,並且在講述故事時幼兒也不能很好的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