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幼兒教師常識教學論文8篇 "幼兒教師的教育智慧:常識教學論文精選"

本篇論文將探討幼兒教師常識教學的重要性,並深入研究如何在幼兒教育中運用常識教學方法。通過分析幼兒的認知特點和教學需求,提供了一些實用的教學策略和技巧。本論文旨在幫助幼兒教師全面瞭解常識教學的理論框架,並提供實踐指導,以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幼兒教師常識教學論文8篇

第1篇

摘要:茶,起源於中國,擁有將近5000年的歷史,茶,深深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茶文化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與發展,中國教育對茶文化的重要性認識更加深刻,在幼教階段,通過讓幼兒認識茶葉,而使他們初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領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經成為了當代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從兩大部分對我國幼教常識教學中,幼兒認識茶葉的意義,茶葉知識以及茶文化的融入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認識茶葉;幼兒教育;常識教育

常識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幫助幼兒瞭解生活文化領域最普遍的知識,奠定幼兒認識能力與文化水平的關鍵。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必然需要融入到幼兒常識教育中,而茶文化的教學從認識茶葉開始,重視茶葉認知教育,並能夠通過認識茶葉,使幼兒逐漸瞭解中國的傳統茶文化,熱愛中國傳統茶文化,是當代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自古茶就是中國最為重要的飲品,經過了世代人們的相傳,茶文化逐步走向成熟,也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代進軍。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獨有的價值,茶亦是如此。

為了更好的宣揚我國的茶文化歷史,就要從小培養孩子關於茶的意識,讓小孩子從小就知道茶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益處。瞭解茶文化,從認識茶葉開始。近幾年由於茶文化在國小課堂中宣講效果良好,也非常受到小朋友的喜歡,所以,為了不受過多外來文化的侵擾,也為了保證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更好的走向幼兒園,幼兒園應當大力推崇茶文化課程,通過向當地教育局申請提出在日常的課程上新增茶文化課表,利用幼兒善於學習接觸新事物、新知識的年齡優勢,讓幼兒可以更好的從小了解民族文化,保證完成學業的同時掌握更多民族文化知識,為將來在社會中立足打下基礎。保持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確保小幼兒具有良好的民族意識和希望繼承優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各地教育部門十分有必要從小抓起孩子的素質培養工作,通過不斷的灌輸給小幼兒優秀的茶文化知識,可以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拓寬孩子的事業,確保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散發出獨有的魅力,教育小幼兒的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中國人喜茶愛茶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人們對於茶的重視程度更是與日俱增。而在進行幼兒的教育過程中,不同的教育人員需要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優秀的茶文化知識進行教育,利用茶文化的特殊形式去引導鼓勵幼兒學習茶文化知識,培養幼兒學習茶文化的興趣同時,還要為不同年齡不同班級的幼兒提供可以學習的創造型環境,讓幼兒在品茶的同時也瞭解茶的來源和品種,利用多道工藝親手嘗試做茶也會讓幼兒們流連忘返的。茶文化元素非常豐富,不斷的積累使得中國的茶文化元素種類越來越多,這也非常符合人們日益複雜的生活形式。茶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為了使得這些寶貴的茶歷史得以傳承,我國需要不斷的對幼兒進行相關課程的教育,利用幼兒日常的興趣愛好去為茶文化做宣傳,不斷的在小幼兒之間進行茶文化教育,可以非常有效的幫助幼兒學習茶文化知識,幫助幼兒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創作等。幼兒園主要是幫助孩子認識社會、認識幼兒園,通過早期的知識體系結構的建立,幫助幼兒瞭解茶葉的歷史。

不同的幼兒園可以按照自己的經費分配狀況適當的購進一些集體公共設施供幼兒娛樂學習,通過不斷的使用物質以及思想上的教育,讓幼兒儘快接受我國先進的茶文化歷史。在幼兒園,老師可以通過更改課堂上的背景,採用我國茶農耕作和各種茶葉種類的圖片進行佈置,利用幼兒課餘時間,講述茶的不同分類的同時,娛樂與學習並進。還有,適當的新增手工課程,讓幼兒能夠通過實際的動手觀察,瞭解不同的茶葉特點,讓幼兒可以從不知覺中瞭解茶文化,鍛鍊剛正不阿品質的同時,陶冶情操。

2.1.1幼兒園的老師需要將幼兒按照年齡以及個頭的大小進行分組,同時選拔學習以及組織能力強的幼兒擔任小組長。不同的小組成員不應過多,一般是3-5人比較合適。而幼兒園的美術小組成員需要進行幼兒園的板報以及宣傳欄設計工作,通過繪製出不同的圖案,鍛鍊幼兒繪畫能力的同時,也對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有所瞭解,以小組可以掌握知識的多少作為評判標準,大大的促進了茶文化的推廣工作的實行。

2.1.2成立茶文化教研組幼兒在幼兒園想要了解最新最全面的茶文化知識,需要有專門的教研人員不定期的進行知識調查和研究,通過對最新的茶文化知識進行採集整理,不斷的融合到教師的教育課程中去,可以大大促進小幼兒全面認識茶文化。同時,教研組可以設定相應的研討活動,利用幼兒的課餘時間進行茶文化探討活動,讓幼兒可以在玩耍的時間掌握關於茶的知識,這也便於幼兒園開展豐富的茶文化課程。

2.1.3開設“小小茶坊”這是一個需要幼兒園全體教師參加的專案。幼兒園需要按照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茶坊位置的制定,保證幼兒不擁擠的同時,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茶文化知識的講座,在茶坊中的一切裝置需要保證不會有過多的稜角,防止幼兒出現意外事故,還有,茶坊可以按照幼兒園的班級分佈設立不同的地點,讓所有幼兒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進行參觀學習,保證完整制定的學習安排和計劃。

綠茶類綠茶是一個需要經過一定的加工程式才能獲得的茶葉。其中需要事先將新鮮的茶葉採摘下來,按照葉脈大小與完整的程度進行分類,利用殺青、揉捻等多種工序進行處理,這種茶類屬於不發酵茶,在飲用時會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同時,這種茶水主要的特點是水綠且清澈,入口口齒清香。綠茶還分為不同的乾燥方法,比如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晒青綠茶等。

黃茶類黃茶應屬一種不是非常常見的茶類,這種茶也是需要經過不同的工序才能完成的,不同於綠茶,這是一種後發酵茶類。茶水的顏色呈現出黃色故名黃茶,這種茶在廣東、四川、湖南比較流行,人們也喜歡依據不同的產地進行分類。

黑茶類將新鮮的葉子進行殺青處理,保證葉子的乾淨,隨後進行揉捻、漚堆處理,在進行適當程度的乾燥等多道複雜的工序才能完成,這是一種後發酵茶。由於加工工藝複雜,在市場的價格也是非常高的。茶葉有幾種主要的特徵,如:毛茶的顏色呈現出一種暗褐色,有的也可能由於產地的原因呈現出油黑色。茶的湯水多半會出現褐黃色或者褐紅色,飲用起來提神醒腦,非常可口。這種茶類就比較常見,如不同種類的磚茶、普洱茶、六堡茶等。

通過建立茶文化環境,幫助幼兒認識茶葉,感受茶文化小孩子多半好動貪玩,所以,一個好的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去駐足玩耍,通過不同的場景可以保證孩子有豐富的想象空間,而給定不同的玩具可以幫助激發孩子的創作潛力,創新孩子的思維。在不同的幼兒園的主題牆面上,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繪畫能力,將我國的茶具依據不同的順序繪畫出來,還有可以按照茶藝表演的步驟進行整個場景的繪畫,並且適當邀請繪畫能力出眾的孩子一同參與繪畫,可以幫助孩子掌握繪畫能力的同時,對我國的茶文化歷史也適當的進行學習。

①具有特色的牆體可以展現茶文化的美感。幼兒園進行繪畫之前,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通過舉辦小型親子活動,讓幼兒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繪畫工作。利用身邊可利用的廢舊材料進行創作,可以考驗幼兒的創作能力。有趣的茶坊設施製作可以幫助幼兒更多的瞭解茶文化歷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手法進行物品製作,豐富了我國的民間藝術裝飾風格,也很好的宣揚了我國的茶文化。

②內環境與茶文化個性美的結合。幼兒園主體牆的繪畫可以幫助孩子發揮自己關於茶的想法,展現出孩子獨有的思想魅力。一切的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才能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和理解,對於不同的場景設定不同的主體要求,可以開發幼兒的思維,建立小組完成主體設計也可以鍛鍊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

藉助遊戲的方式,幫助幼兒認識茶葉,感受茶文化老師可以佈置相應的關於查詢茶資料的作業,讓學會在課後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活動,通過在幼兒園的校園角種植不同種類的茶樹,讓幼兒在玩耍娛樂的同時,分辨出不同的茶樹品種,瞭解茶樹的生長週期以及生長規律,當然,這種形式的活動只適用於南方環境。

通過表演茶藝,幫助幼兒認識茶葉,感受茶文化在常識教育中,利用茶藝,幫助學生能夠區別紅茶、綠茶以及烏龍茶等。教師帶領幼兒圍在桌子旁邊,讓他們看看盆裡都是什麼?讓他們認識觀察三種茶葉的顏色、氣味以及外形的區別,之後讓幼兒告訴教師,一共有幾種茶葉,並說出名字。接著,教師出示紅茶,讓幼兒回答,它像什麼形狀。在回答結束之後,講解紅茶的來源和傳說。最後,教師通過茶藝展示三種茶葉,教會學生從外形、氣味以及香味去區分三種茶。茶藝表演可以是教師親自演示,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裝置播放動態課件,之後教師親自指導幼兒動手泡茶,品茶,並與其他學生以及教師進行感受交流。在認識了茶葉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幼兒教育始終是我國非常重視的階段,孩子是祖國的棟樑,是祖國的未來。對於每一個孩子都要進行良好的義務教育,是我國始終堅持不變得教育理念。通過認識茶葉,將我國優秀的茶文化融入到教育孩子的課程中去,讓世代相傳的文化精髓得以傳承,體現了我國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教育要從小抓起,讓幼兒撐起祖國美好的明天。

[1]龍世傑.中國茶文化對幼兒教育的影響探討[j].福建茶葉,2016(6):307-308.

[2]張衛民,李虹霖.幼兒地方戲劇教育活動“茶燈戲”給我們的啟示[j].戲劇之家,2015(10):236-237.

[3]劉彩蓮,康閩.幼兒採茶戲音樂教育策略之我見[j].考試周刊,2009(5):194.

[4]李燕.普洱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滲透[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2009.

[5]王春蓉.幼兒茶文化的教育———大班幼兒自主遊戲茶吧的創設與指導[j].考試周刊,2014(5):185.

幼兒教師常識教學論文8篇

第2篇

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強調“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1,可見高素質的教師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而培養高素質的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最為有效的途徑是反思。可以說,幼兒教師想要得到專業成長,實現自身價值,就必須在教學中貫穿反思。本文以教師自身出發,以強化反思意識和提高反思能力為切入點淺談反思策略。

申繼亮,劉加霞認為教學反思的含義: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育、教學,對已經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後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清晰表徵所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並積極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過程。2因此,我們可以從此定義中看出教學反思要求教學主體主動的、審慎的、積極的、持續的、深入的去思考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

舍恩理論證明,既然人們不可能在每種情況下都重新設計自身的行動,那麼,個人必須掌握一種能在任何情況都有效的行動理論,而這種行動理論來自目的明確的個人意識。人們的行動理論存在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名義理論,即人們宣稱自己的行為所遵循的支撐理論,通常是以一種固定的信仰和價值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甚至自己也信以為然,這即是反思意識的培養;第二種則是應用理論,即人們實際運用的行動理論,這隻有通過觀察人們的實際行動才能夠推斷出來,此即是對反思意識的良好運用。筆者認為,關於反思意識的強化,莫過於投入自主性,增強責任感,二者相輔相成,能共同作用於意識。

幼兒園與教師踐行教學反思之初,便是名義理論向行動理論逐漸演化的體現,由自治轉變至他治,而此過程稍有偏差即能導致兩者的相互對立,不一致性,這就是缺乏自主性意識,承諾與行動相悖,而成功的教學反思就是要使得教師意識到這種不一致的差距。通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去促成這種轉變的正確性,一致性,扮演教學反思的真正主導者,收效方能明顯。

人們的任何行動都是經過設計的,習慣的力量非常巨大,要想改變人們的習慣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部分人很少會去思考自己的應用理論是什麼,所以,當要求人們去想一想自己的應用理論時,不僅不合乎常理,也有違人們一直以來所熟悉的行為模式。可以想到的是,如果人們缺乏對某件事情的責任感,便不能在長期的踐行中形成習慣並一路堅持。教師應明確自身教學目標,以創造良好的教學質量為己任,輔之合理的獎懲機制,培養自身對教學反思的責任心。這樣接下來就可以思考改善和發展它們的能力,剔除阻礙這些能力可持續發展對的因素。責任感可以幫助組織中的成員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以何種推理為基礎來行動的,使員工之間的互動溝通更有效率,組織的執行管理更有成效。

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目標主體迴歸到教師本身,此時僅僅依靠之前所提到的幼兒園外部制度刺激已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自身還需要有足夠的提升意願及需要,從以下多個方面謀求優化

為師之道,端品為先,模範不端,則不模不範矣。教師提升教學反思能力的第一步,是立人,只有擁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在後續的工作中充當學生楷模,從根本上做到教書育人。自古云人品不立,則自知不足以為師,為師者不可不重自身的道德節操,上行下效,尤其對心智尚在發展塑性時期的幼兒學生,做到了德行一致,在教學實踐中展露德行,才可談反思能力的提升,才可談教育的成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是書本、大綱、教育理念的“傳道者”,將最基礎的素養授予潺潺學步中的幼兒,能於平淡無奇的點點滴滴發現新的視角,新的變化,在學生面前展示一個精而廣的世界,才稱得上成功的教學。視角和變化的求新,不僅要求教師能夠順利將教學任務當中的知識授予學生,更注重激發教師自身對教學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不惟立言制行,不盲從權威,不一葉障目,隨時檢點,“傳道中”隨時充電,豐富自己的素養和儲備,如此,才能真正昇華自身的反思能力。

管理學講究將工作的實際執行結果與之前的控制標準相比較,發現偏差所在並找出原因,擬定糾正措施以防止偏差發展或繼續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反饋控制,又稱成果控制,是對既定的目標或期望值加以調整和影響的行為。

教師切不可經驗主義,一切盲從以往個人甚至他人的經驗成果,實際教學成果與過往經驗時時對比,找出兩者反映出的偏差和不匹配,及時調整,重建經驗,使其“迎合”當下目標值,為下一步的工作實施總結新的經驗。

[1]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s].2001.

[2]劉加霞,申繼亮.國外教學反思內涵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4]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第3篇

幼兒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礎,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是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學的執行者,提高幼兒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改善幼兒教育質量的關鍵,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教學反思是當今學者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大量研究表明教學反思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培養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是我們提升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概念及特性

何謂教學反思能力?吳衛東、駱伯魏認為“教師反思能力是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把自我作為意識的物件,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物件,不斷地對自我以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有以下幾個特性:

(一)探究性。探究就是教師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幼兒教師教學反思活動是一種探究問題的活動,教師反思的過程也是探究的過程。幼兒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不是簡單的對教學過程的回顧,而是一種對教學問題的探究,幼兒教師通過對教學問題的探究和反思,能提高幼兒教師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豐富幼兒教師的教學經驗。因此可以說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具有探究的特性。

(二)批判性。批判性是指富於洞察力、辨別力、判斷力,還有敏銳智慧的回顧性反思,是一種對事物的懷疑。幼兒教師教學反思也就是幼兒教師對自己教學的批判,幼兒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首先要具有懷疑精神,也就是具有批判的觀念,因此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具有批判性。

(三)創造性。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具有創造特性,幼兒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反思就是要突破傳統慣例,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改善自己的教學能力。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幼兒教師創造性思維的提升過程,幼兒教師通過不斷的反思,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斷提出新的教學理念,因此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具有創造性。

“教師反思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貫穿教師職業生涯的始終,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自覺地進行培養與訓練”,同樣,幼兒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兒教師要培養自己的反思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研究教學案例。“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參考文獻的描述。”研究教學案例就是教師通過分析教學活動中發生的典型事件,並試圖找出教學規律的活動。典型教學案例往往是優秀教師所提供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教學活動,這些活動符合教學規律,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幼兒教師通過研究這些優秀教學案例,結合教育理論和原有的教學經驗,並對這些案例進行一定的反思,幼兒教師一定能夠對教學有更深入的瞭解,並能啟發自己的思想,更新教學理念。

(二)寫教學反思日記。寫教學反思日記就是教學活動後,教師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回憶,發現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經過自己的分析,結合教師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把它記錄下來的行動。教學反思日記既可以記錄教師對疑惑的反思,也可以記錄成功經驗的感想,反思日記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幾句感想,寫教學反思日記的目的就是促進教師反思能力的提升,並最終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幼兒教師通過寫教學反思日記,能夠發現自己教學的不足,通過反思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提高了自己的反思能力。

(三)教師間評課。教師間的評課就是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對課堂教學進行記錄和評價並做出反饋的活動方式。傳統的幼兒教師聽課只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記錄,很少會有評論,即便是有個別評論,這些評論也很難反饋到授課教師那裡,傳統的聽課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活動,而相對於普通的聽課,幼兒教師間評課是既有教師的聽課,同時教師對教學活動做出評價,並把這些評價反饋給幼兒教師,授課教師能夠通過別人對教學的評價,進行積極的反思,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第4篇

摘要: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是幼兒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本文提出了提高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策略,具有指導意義,以供參考。

幼兒園階段是學生學習歷程中的關鍵時期。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學會採用多種形式實現教學目的。經過研究分析,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是幼兒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幼兒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學習最新的學前教育理論,從而開拓思維,提高反思能力,掌握反思方法。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抓住反思的契機,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不斷提高反思的水平。要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加強自身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在反思中成長。

每個教師都渴望成長與理解,都需要有同伴與之真誠交流。然而在大部分幼兒園,管理層習慣對教師進行命令式的指導,這樣的方式容易使教師情緒受到影響,不利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因此,在與教師研討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幼兒園相關部門應當學會尊重並聆聽教師的心聲,引導教師說出自身的想法,鼓勵其挖掘自身潛能。指導者應當學會轉變觀念與角色,努力營造一種愉悅輕鬆的探討氛圍,幫助教師緩解情緒,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和改進。

發現問題、收集問題、解決問題是反思的全過程。通過反思教育教學行為,從而制訂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達成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進行記錄有助於教師快速地發現問題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若記錄不詳細,反思就沒有事實依據,無法指導實踐。因此,幼兒教師必須重視教育記錄工作。在幼兒園中,應當讓教師定期做教育記錄,使其對幼兒的狀況有一個清晰的瞭解,以便於日後研究。

教師能力有高有低,對反思的認識程度也不一致。通常情況下,只有少數的教師願意進行自我反思。因此,幼兒園可以成立教學小組,定期進行研討,針對問題深入分析,提出解決策略並及時付諸行動。這種方式能夠對教師的內部動機形成衝擊,激發其自我成長的意願,幫助其認識到反思對提高專業能力的作用,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反思。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教師逐步完成對一個失敗的教育活動的探討。這些內容可以讓教師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當教師真正認識到反思是一種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重要方法時,就能夠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深入的分析。遇到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當教育理論轉化為教育實踐時,幼兒園應當加大對教師的指導力度,協助教師解決難題。在日常指導工作中,幼兒園應引導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對存在的教學問題提出可操作性建議。另外,應當鼓勵教師認真撰寫教學成果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將幼兒的日常狀況與發展水平相結合,提高工作實效。

幼兒園管理層應當建立合作式的情境,為培養教師的合作能力搭建平臺。要不斷提升教師的合作意識,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通過合作研討等方式增進教師之間的瞭解;鼓勵教師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將其作為教學研討及反思的主題。在每週教研活動中,教師都可以對自己的見解進行充分闡述,並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獲得新的收穫。

總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教學的研究者,這就決定了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中,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取決於教師教育技能的提升,而教育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反思與實踐的開展情況。作為幼兒園管理者,應當帶領教師學會反思,使其不斷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成為研究型及反思型的教師,進而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

[1]張運顏.提高教師反思能力,提升幼兒表演遊戲水平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上旬,2014(10):170-171.

[2]蔡秋美.幼兒園備課審閱工作的調研與優化[j].新校園(理論版),2011(4).

[3]郭秋容.“城鄉師徒結對”模式下提升農村幼兒園教師反思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4):34-35.

第5篇

幼兒教師應從幼兒時期抓起,對幼兒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開發幼兒的潛力,以培養能擔當興國重任的創造型人才,實施學前創造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一)科學研究的能力社會對幼教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加快提高質量的程序,只有靠科學研究,形成科研促教學、教學促科研的良性迴圈,才能實現幼教質量的迅速提高。

(二)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力目前幼兒園教學正在打破口耳相傳的傳統,投影機、電腦和多媒體已經在幼兒園廣泛運用。 這些裝置的使用既可以在教學領域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又可以使幼兒獲得生動形象的多元資訊,使教學達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三)心理指導的能力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實施個性化教育,使教育內容和方法適應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心理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敏感地發現幼兒需要的能力與準確地觀察評價幼兒發展水平及存在問題的能力。

(四)創新能力教師起的是模範帶頭的作用,所以,教師應千方百計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形成創造性的人格特徵,使自己成為創造型教師。

二、實現三個轉變由知識“傳遞型”向知識“創新型”轉變,由“一次性”學習向“終身化”學習轉變,由“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

三、做到三點要求第一,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新觀點、新方法,博學多才,從不滿足,不自我封閉,不拘泥於前人的理論觀點,敢於質疑,想前人未想之事,做前人未做之事。凡事不僅知道是什麼,更應探究為什麼,真正做到學高為師。第二,具有創造性的操作能力,應在寫作、閱讀、聽說、計算、獲取資訊、處理問題、實踐動手等方面加強研究,進行創新,從而給幼兒起到示範作用。第三,具有創造性人格或創新精神。 教師的創造性人格特徵表現為: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好懷疑、善質疑的問題意識,不迷信權威,不怕困難和挫折,勤奮刻苦鑽,強烈的事業心、進取心,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超凡脫俗的非從眾心理,做事有恆心和毅力。 教師具備了這樣的素質,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將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知識與能力並舉,能力為本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知識的傳授和落實,更要加強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學習、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探索性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及時發現並積極保護幼兒的創新意識,引導幼兒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問題往往是創造研究的起點;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幼兒自學研究的能力。

(三)個性化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幼兒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智力、意志品質、知識水平、能力高低、創造個性、認知風格等各不相同, 教師應善於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引導其發展,尊重幼兒的主體人格,給他們提供創新思維、創新才能發展的條件,科學塑造幼兒獨特的個性人格。

(四)動態化原則要求教師用唯物辯證的方法,將靜與動結合起來,教育幼兒用靜態的知識分析動態的問題。 一方面教師對幼兒做動態分析,另一方面對幼兒所學的內容做動態分析,樹立動態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研究新情況,採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培養幼兒求異、求新的思維。

(五)實踐性原則在教學中, 教師應在講授理論的過程中,增強實踐的力度,引導幼兒動腦又動手,走出課堂,參加興趣小組、高科技實驗、參觀調查、模擬法庭、小小製作展示、辯論會、演講會,培養幼兒觀察問題、處理資訊、獲得新知識、明辨是非和靈活應變抵禦腐蝕的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總之,創新教育正全方位地向當前的幼兒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勢在必行!

第6篇

一、當前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存在的問題

當前教育實踐中存在一種怪象:幼兒教師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學習了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卻不會教學、無法組織活動。這種教師教育現象與教師資格認證導向標有著很重要的聯絡。要解決上述疑問,必須分析當前現行的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當前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作為幼兒教師入職的考核標準,過於統一和單一,導致了諸多問題。第一,幼兒教師認證的標準對幼兒教師資格申請者的考核過於簡單,設定的教師入職“門檻”過低,沒有體現新時代教師的新要求,無法對申請者的教學能力進行科學、全面的考察,致使部分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難以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第二,幼兒教師資格類別、等級單一。目前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只有一種,沒有嚴格規定和劃分幼兒教師持證的適用範圍。同時目前教師資格認證主要針對的是初入職教師的資格認證,缺乏從幼兒教師知識能力更新和專業發展的角度考慮,缺少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且持續性激勵,不能滿足幼兒教育機構對不同層次能力教師的需求。第三,幼兒教師資格證終身化,不利於建立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教師資格終身制意味著教師一旦獲得教師資格後,教師資格制度對教師沒有任何約束力,在今後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就失去了現實意義。[1]第四,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與幼兒教師入職後的相關利益缺乏聯絡,如教師收入、教師編制、教師職稱、教師培訓、教師流動、教師榮譽等,因此難以激勵在職幼兒教師主動學習與進修的熱情,不利於幼兒教師整體專業水平的提高。第五,現行的幼兒教師資格制度對幼兒師範教育的質量規格沒有明確的導向及監督評估作用。目前各大中專幼兒師範畢業生只要能順利畢業,就能順利獲得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因此獲得資格證書很難代表幼兒師範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出現上述五個方面的問題,除了我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起步晚、不夠完善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對科學主義正規化下“技術理性”的推崇。[2]主要表現為:教師資格制度過於統一和剛性,缺乏對實際實施過程的考慮;幼兒師範院校教師培養目標過於籠統、寬泛、高要求,較少從“個體人”的角度出發制定培養計劃等等。在“技術理性”的教育正規化下,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現狀是不能如意的,因為每個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環境、結果都自有其個體特點,不能以抽象的普遍性規則來要求個體。[3]

二、發展性: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重構思路

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重構,首先應重視資格制度本身的建設。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引進授權於學術的、專業性的社會團體,發揮其在制度建設中的專業指導和監管功能,並從職能讓渡的角度將相關專業性、技術性的業務工作交由這些團體承擔,充分發揮這些專業團體的作用,確保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和規範性。[4]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重構必須以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標,促進教師的終身學習,其核心特點是教師專業的發展性。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應當有嚴格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性資格認證機制。取消當前教師資格終身制度是我國教師資格制度發展的一個趨勢,教師資格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設立不同等級並法定其有效年限,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師申請不同的教師資格證。申請的不同級別的教師資格證書有不同的剛性和彈性標準要求,級別越低剛性標準要求越高,以統一的權威的標準嚴格考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強調教師教育教學的科學性;級別越高彈性標準要求越高,重在考察教師處理教育教學情境性事件的創造能力,強調教師教育教學的智慧與藝術。如針對新手教師、有經驗的教師、骨幹教師、優秀教師、專家教師等不同層次的教師建立完善的教師資格證認證體系。其中彈性要求也包括資格認證過程會考慮不同經濟發展地區、不同層次的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教師發展需求存在差異。幼兒教師資格認證考核還應當體現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完整的教師知識結構,包括“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5]幼兒教師更強調將理論靈活運用於實際的教育教學,要有豐富的“實踐性知識”指導他們的行動。實踐性知識常常隱藏在教師的整體經驗之中,它能被提煉為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將受到教師行動的檢驗,並指導他們的行動。通常在解決面臨的具體問題過程中體現出來,具有行動性、身體化、默會性的特徵,必須被“做出來”。[5]另外,幼兒教師資格認證考核還應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包括筆試、面試、申請者教師教育成長個性化檔案袋評估、個人特長展示等,考核的內容可包括基本技能考試、論文考試、能力傾向檢查、心理健康評估等。最後,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重構,不僅是完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一些標準和指標體系,更需要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實施過程的支援系統和輔助措施,否則其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改革只是徒勞。如經費政策支援、法律法規保障及各級各類教育部門、教育機構協作配合等。[6]

三、“發展性”教師資格制度對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要求

技能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行為方式,而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個性心理特徵。它以個人內在化思維為主要運作方式,其主要特徵是靠個人內部語言達到對事物的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傳統意義上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更多體現在一日活動、環境創設等“技能”層面,而非“能力”。在這裡,我們借鑑相關研究者的研究,把教師教學能力界定為: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所必備的、隨著從教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質的動態變化的核心能力及其組合。主要包括知識提取能力、教學監控能力與教學執行能力、教學效能感、教學個性、職業性向等等。[7]新時期對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重構提出了進一步落實教師專業發展目標的要求,自然對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而非“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於自己“能否準確領悟教育相關理論、能否勝任各項教學工作、能否有效完成教學目標以及能否引起學生成功學習和個人滿足”所持的一種認知和信念。教學效能感會影響教師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響教師在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和進一步的學習,以及影響教師在工作中的情緒。具有較高教學效能感的幼兒教師,對自己所從事教育工作的價值以及是否具備教育好兒童的能力能產生清楚的認識和判斷;相信自己有能力積極、有效地影響和改變兒童,促進兒童的發展。因此,幼兒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效能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知識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這需要幼兒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和經驗,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不僅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幼兒園和社會更應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通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對自身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與更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教師。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er)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反思是教師對教育事件進行理性選擇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態度。幼兒教師在活動開展後,針對活動目標實現、重難點突破、幼兒表現等教學實踐進行分析,總結好的實踐經驗,發現不足,並通過對不足之處進行理性思考,主動尋找改進和提升的有效途徑,有助於減少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盲目性和錯誤,改進教學方法,形成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另外,教師通過反思還可以直接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促進自身教學理念的更新。

教學風格是幼兒教師將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融會貫通的產物,它是判斷教師在專業上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幼兒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巨大,對幼兒認知和心理品質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應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或循循善誘,巧於設疑;或論證嚴密,具有邏輯說服力;或語言風趣,富有幽默感等等。

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重構對幼兒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那麼,如何發展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政府、幼師院校、幼兒園應提供何種發展的路徑,是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提高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契合度

目前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主要效力在於非幼兒教育學歷或沒達到相應學歷要求的申請者,對幼兒師範院校學歷的申請者幾乎沒有起到“門檻”作用,幼兒教師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同時,教師資格的“低准入”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高要求”不一致,使得幼兒教師在入職過程中表現出教學能力的不足。因此,政府部門提高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契合度,是發展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首要任務。

(二)加強幼兒教師教育課程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銜接

幼兒師範院校應從課程的設定和評價體系的構建兩個方面加強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銜接,從而發展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首先,應根據國家制定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調整現有的幼兒教師課程體系,加強課程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的銜接。將專業標準中教師評定的內容與幼兒教師培養課程建立互動關係,即課程內容與教師資格鑑定、考核的內容保持一致。新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拓寬公共基礎課,加強文理滲透,注重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設定豐富的教育類課程,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知識和技能水平及教育科研能力,調整學科比例,增加學科前沿知識,延長教育實習時間,加強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形成一定的教育反思能力,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發揮“活動課程”的潛移默化作用。[8]其次,建立配套評價體系。幼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應當是幼兒教師教育質量評價的主要參照標準,是考察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師範院校只能解決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職前培養問題。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要保持持續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政府投入、院校主體、機構參與”的立體化培養培訓體系。政府應加大對幼兒教師職後參與教學能力發展培訓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援,將幼兒教師參與教學能力發展相關培訓納入職稱考核、工資績效的考核中,以激勵教師參與教學能力發展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強教師培養和培訓體系的銜接。對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提高培訓、高階研修和前期的新教師培養及後期的教師學歷達標和學位提升體系進行統一設計,做好政策銜接。師範院校作為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主體,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更新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前教育機構應以提高培訓的質量效益為發展的方向。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及教學個性的培養是核心。在幼兒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中,應關注、倡導和營造能夠培養教師教學個性的氛圍,通過對特級教師的研習和骨幹教師的成長調查及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實驗分析,鼓勵教師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第7篇

【摘要】本文從身、心、情、感四個方面論述幼師舞蹈教學,提出開展基本能力訓練教學、教學中情緒美的啟發、實施情感啟發法、遊戲與音樂融合等措施,教會學生舞蹈時“身心合一、形神兼備”,用心去支配肢體,將感覺融入其中,從表情到一招一式使觀眾心動。

【關鍵詞】幼師;舞蹈教學;情感;身心合一;形神兼備

在幼師學校的課程設定中,舞蹈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其教學目標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幼兒舞蹈職業教育的技能、適應幼兒園舞蹈教育工作外,還要求對學生開展美育,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在幼師的舞蹈教學中,應滲透情感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領悟舞蹈之美,學會由內至外、從豐富的內心世界出發,帶動軀體去展現舞蹈作品。《中國藝術百科辭典》記載:“舞蹈之美,在於運用富於生命活力的人體——即由富有審美價值的動作、姿態造型、技巧、表情和心態所組成的人體運動形式,創造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備、詩情洋溢、飽含樂感的動態形象,是一種富有生命活力、變化萬千、轉瞬即逝的人體動態美。”由此可見,要想展現舞蹈之美就必須學會“身心合一、形神兼備”,也就是“舞由心生”。美國著名舞蹈家肖恩說過:“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將在舞蹈中得到滋養、薰陶以及鍛鍊。”在舞蹈課程的設定上,主要從加強學生的舞蹈基本功訓練、中華民族民間舞蹈和幼兒舞蹈三大教學部分入手。在實際的招生過程中,入校的新生大部分都來自農村鄉鎮或是縣城,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對舞蹈接觸甚少,瞭解不多,且在情感表達上太過於害羞,不敢與老師交流。甚至有些學生因為自身舞蹈素質或身體素質(肥胖、柔韌度不佳等)原因,從而失去信心,這給舞蹈教學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難。因此,作為一名幼師的舞蹈教師,要從身、心、情、感四個方面來訓練和培養學生,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狀態下激發情感,建立自信,讓學生內心萌發出對作品或組合的理解,從而達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備、舞由心生。

一、開展基本能力訓練教學,調動學生身體的積極性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它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來展示人內心的精神世界,表現舞者的審美情感。如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鮮明的性格。對於舞蹈課程的認識,很多學生在入校前從未接觸過真正的、規範的、深層次的舞蹈,不知道什麼是古典舞、什麼是民間舞、什麼是幼兒舞。因此,教師在第一節課的課堂上就要向學生介紹什麼是舞蹈,以及舞蹈的種類。如舞蹈分為生活舞蹈和藝術舞蹈兩大類。而其中生活舞蹈又包括習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娛舞蹈、體育舞蹈和教育舞蹈。藝術舞蹈則根據不同的風格特點分為古典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蹈和新創作舞蹈等。並且教師要著重介紹兩方面:一是古典舞蹈的表現手段——“身韻”,即“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身心並用”,通過“身韻”的訓練達到“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目的。二是民間舞蹈的風格和特點迥然不同:溫暖的地方,舞蹈韻味委婉、婀娜多姿;寒冷乾燥的地方,舞蹈風格粗獷、豪邁凝重;海邊的舞蹈,熱情嬌俏;草原的舞蹈,舒放開朗。因此,在學生入校最初的舞蹈課中,首先,可以通過影像資料和舞蹈雜誌的形式讓學生基本瞭解舞蹈的種類。其次,在基本功教學中主要解決學生身體的軟、開度以及腿部能力的訓練。通過中國古典舞的訓練,學生可以認識到什麼是含、腆、迎,什麼是姿態造型,等等。最後,在上民間舞課時,讓學生分組模仿老師所示範的組合進行表演,並互相加以點評,可以通過組合中個別元素動作的重、難點,來讓學生進行分析。例如,通過蒙古族民間舞——柔臂的練習,讓學生明白手臂動作時發力點應該是由肩發力,然後帶動大臂到肘、到小臂、到腕,最後延伸到指尖。通過以上的學習和模仿嘗試,學生對舞蹈科目有一定的瞭解,基本掌握肢體,能控制每塊肌肉的力量,並保持有一種探究的心態,提高學習舞蹈的興致以及積極性,同時建立自信。

二、教學中情緒美的啟發,引入學生動作的規範性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身韻課的教學是通過規範的訓練使學生了解並掌握“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其中的韻味。例如,在課堂上給學生教授古典舞基訓中最為常見的連線動作“風火輪”,在整套動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動作規範中可對學生提出以下兩點要求:一是這個動作由雙臂造成身前一個立圓,身後一個立圓,通過腰的橫擰、敞仰、傾伏的連貫運動過程綜合而成。二是除了橫擰、敞仰、傾伏的腰部條件外,弓箭步、撲步和大八字步都要有極好的基礎。讓學生在明確動作規範的情況下進行“風火輪”的練習。整個練習過程中,有學生只是在耍膀子,表情呆滯,而且手臂動作生硬,沒有產生如“風”嘯嘯、“火”騰騰、“輪”滾滾的動作要求。就以上情況,可對學生提出如下要求:首先,讓學生在腦中聯想汽車輪子快速轉動時的景象;其次,讓學生在把自我化作飛速的車輪,飛馳在熊熊烈火之上,使雙臂的動作發力猛、速度快,而腳下步位大、幅度深,只要單臂產生“輪”感,雙臂才能有“風”和“火”的感覺,並且可以根據不同的節奏和音樂情感表達出不一樣舞蹈韻味。通過教師的啟發教學,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從動作的規範性到教學情緒的變化都有較良性的提升,並使動作完美地呈現了“風”嘯嘯、“火”騰騰、“輪”滾滾的動感形象。

三、實施情感啟發法,促進學生建立表演慾望

在中華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使用課堂講授法外,還可實施情感啟發法配套進行教學。所謂情感啟發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豐富的直觀材料、形象生動的語言,啟發學生在學習各種動作過程中努力辨別不同時空變化與著力方式,以及內心深處的心理變化,儘可能通過身體將它完全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對某個地域與某個民族舞蹈情感表達的認同。例如,在教授蒙古族民間舞中的“柔臂”動作時,教師首先指出動作規範的要求,是以肩部動作的延續和波浪形伸展,它是整個臂部關節大幅度變化的動作。大部分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會出現手臂肘關節僵直的狀態,兩臂動作生硬,無肩部動作的延續,更無波浪形的伸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讓學生聯想自己就好比草原上一隻飛馳的雄鷹,自由自在地在藍天上翱翔,從而使得手臂、肩關節得到鬆弛,使動作更加延續、伸展。而在馬步動作的學習中,學生只是單一地進行腳下步伐的練習,而忽略上身人騎在馬上的神態,使上下身的動作失去了協調,毫無美感而言。在長跑馬步和走馬步的練習中,為了更好地區別兩者之間的不同,讓學生用走馬步模仿牧民騎馬走在草原上,愜意地欣賞著無邊的草原。然後再用跑馬步模仿馬的奔跑、跳躍的形式來展現蒙古族牧民悍健有力、熱情奔放的性格。以上兩種方式讓學生得到啟發,能更好地模仿動作,把情感融入動作中,達到形神兼備的教學目的。

四、遊戲與音樂融合,拉近師生關係,使學生“舞由心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舞蹈學習的教學質量,如果師生關係融洽,就可以把單調、枯燥的課堂學習變成一種美的互動和享受;反之,則可能使整個課堂變得枯燥乏味,使學生感到厭倦和不耐煩,甚至可能產生抗拒心理。對此,可嘗試把遊戲與音樂融合在一起,以此來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跳舞時產生舒暢、愉悅的心情,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教學狀態。課餘期,閒暇時融入學生生活學習,尋找共同興趣愛好,談論話題,瞭解學生喜歡的舞蹈,等等。拉近師生關係首先使學生厭倦、抗拒等不良心理得到放鬆,使師生間產生心理共鳴,由此可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學當中。由“心”生出舞蹈。在課堂教學中,僅僅採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法向學生講述最基本的練習技巧是不可能達到良好效果的,而更多的應是循序漸進地通過一些難度較小、旋律優美、蘊情豐富的舞蹈組合學習嘗試來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舞蹈“內心感覺”,這不但能培養學生具體認識舞蹈之美,並且通過感受簡單的基礎訓練和良好的心理狀態相結合,由此讓學生學會用肢體表達感情,用情感帶動動作,用音樂感化心靈。例如,在古典舞身韻元素——含、腆、迎的短句訓練中,首先在音樂上可選用民樂《春江花月夜》作為伴奏。授課前先讓學生欣賞音樂,並引導學生把情緒溶入音樂中,想象自己漫步在湖邊,用含蓄的身形欣賞著美麗的倒影,抬頭迎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然後再學習元素動作。經過這樣的練習,學生能很好地根據“內心感覺”在音樂中用情感帶動肢體來表現短句的訓練。在幼師的舞蹈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學生的身體通過訓練使之能達到一定的柔軟度、開度,從而能更好地完成動作的規範性,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從內心領悟舞蹈的含義,對動作、音樂要有自己的見解。

總之,學生要在舞蹈時抒發自己的情感,不管是對舞蹈風格還是韻律都要有自己的認識,把自己對舞蹈動作、韻律的理解與音樂融合在一起,用心去支配肢體,這樣才能將感覺融入其中,發自內心地釋放,只有這樣由心的擺動肢體,跳出的舞蹈才能吸引觀眾眼球,甚至撼動觀眾的心,由此達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備、舞由心生。

[3]中國藝術百科辭典舞蹈卷[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6]中華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7]幼兒師範學校教科書(試用本)《舞蹈》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

幼師專業的舞蹈教學可以不必按照傳統舞蹈教學模式來進行技能訓練。應將舞蹈訓練中的軟開度和控制能力等訓練適當地減少,難度也要適當降低,而應更加重視鍛鍊學生的動作和協調能力,從簡單的單一動作到一整套的動作訓練,以此來達到使學生肢體靈活和動作協調的目的。

由於國中階段的教學在舞蹈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所以幼師專業的學生也普遍缺乏舞蹈功底。因此,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才能更好地保證他們步入社會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這也同樣是市場競爭的需要。

首先要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口語能力是教師必備的能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清楚地表達出自己對舞蹈語彙的理解,在練習舞蹈動作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鍛鍊。在舞蹈課上教師提問學生的內容可以是舞蹈的作用、動作要領等。此外,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由小組成員進行相互的講解和指導,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印象更加深刻。在找到難點的突破口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從教能力,讓學生在組織管理上也得到一定的鍛鍊。

1.進行模仿訓練。作為幼兒園教師,一定要有舞蹈編排的能力。幼兒師範專業的學生在編創能力培養過程中,首先應做的是模仿訓練。從模仿開始,逐漸再向創作的方向發展。幼師專業學生中不乏一些舞蹈能力較差的學生,對於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採用留作業的形式,將固定的歌曲分配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詢相關視訊,並進行模仿,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學中一定要循序漸進,開始時儘量降低舞蹈創作的難度,使學生能夠萌發創造的意識,通過對舞蹈模仿的總結來產生聯想,從而創造出新的舞蹈。

2.動作重組。動作重組指的是將原有的動作進行變化,做出其他的動作來。變化可以分為:節奏變化、改變部分動作、改變順序等。教師可以用簡單動作引導學生進行變換,可以從方向、順序各個方面進行變換,然後再由教師進行動作的點評,最後選出一組合適的動作再由學生進行練習。

3.瞭解幼兒。作為幼兒園教師一定要了解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例如:可以在幼兒衛生學當中瞭解到幼兒期是生長髮育的重要階段,骨骼比較軟,容易變形。通過對幼兒的瞭解才能更好地為幼兒選擇舞蹈,使他們能夠在舞蹈練習中避免傷害。在動作的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身體發育規律及特點,且動作的設計可以具有一定的童話色彩。

4.提高專業素養。舞蹈是一門以人為基礎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在舞蹈的表演中除了人體的動作之外,背景音樂、畫面以及燈光等都對舞蹈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育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燈光和服飾等方面的瞭解。只有做到全方位的瞭解才能有效提高舞蹈創作的能力。

5.實踐與練習。教師可以採取個人與集體結合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將所選定的歌曲分配給每個小組,安排各小組根據指定的歌曲編排舞蹈,並在下一次的課堂上進行表演。表演完畢後,由學生之間進行互相點評,在鍛鍊學生的舞蹈編排能力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實習,在幼兒園中讓學生進行舞蹈的編排,等舞蹈成型之後由學生帶領幼兒進行表演,並由教師驗收實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