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不僅是文學作品的解讀,也是我們自己思考和成長的過程,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書中的人物性格和行為動機,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閱。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精選7篇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1

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泰戈爾這是一名義大利國小生的日記,這個孩子已經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不僅是對家庭,還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他也教會了很多人愛,也讓很多人看到了這個暖暖的世界!他就是安利柯。這些都是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啟發性的文章,以及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是滿滿的愛,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我們從中找到了遺失很久的那份感動,那份堅持,那份善良。這裡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裡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裡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裡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愛就像氧氣,充滿在生活的周圍,充滿了人的內心。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對整個民族而言。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使知識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我們常把愛想的他國華麗,而忽略我們周圍純樸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但如果你能靜下心來對之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裡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2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主角,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衝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就應是我們教師生存的務必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資訊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我在日新月異的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麼教育者本身就就應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並將這些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透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就應具有什麼潛力,充當什麼主角呢我想:教師就應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用心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資訊並獲得反饋資訊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來,課堂提問彷彿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潛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用心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務必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務必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我的頭腦,使自我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務必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務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我的思想。僅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透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愛的教育》的書,在這本書中讓我知道大至國家社會民族,小至父母師長朋友之間各種不同的愛。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四年級小男孩的成長故事傳說。內容主要包括髮在在安利柯身邊的各式各樣感人的故事傳說,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傳說”。而那眾多豐滿的人物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懷有俠義之舉且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卡隆;品學兼優助人為樂的班長代洛西;虛榮狹隘的瓦梯尼;傲慢無禮的諾卑斯;樸實可愛的“小石匠”。

在學習生活中,我經常會對一些難題難事選擇逃避。我認為自己不可能獨自去完成這些困難,因為我不聰明,我沒有那個本事。如果我做了,做不好反而遭別人的嘲笑不如不做。可是斯代,他在被人輕視的時候也沒有放棄,而是去努力拼搏最後獲得成功,真是了不起。這值得我好好反思並學習。

還有敘利奧的故事傳說,他太懂事了,為了他的父親能不那麼辛苦,他寧可自己受委屈,累得連上學的時候都沒有精神也不告訴父親實情。而我呢?看了敘利奧的故事傳說,我深深地感到慚愧。我太任性了,重來沒有去想過別人的感受,以為大家都是快樂的。這個故事傳說讓我明白家人朋友同學感到壓力與痛苦時,我們應該像敘利奧一樣學會理解他們為他們分憂……

生活太美好了,處處充滿了愛。擁有愛的人是幸福的,而擁有愛卻不懂得珍惜的人是可悲的。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看看那些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他們用大愛成就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愛這份寶貴的財富。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4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以日記形式寫的故事,從第一年十月開始一直寫到第二年的七月,描述的是四年級國小生愛立可觀察到的他身邊各式各樣的小故事、“每月例話”以及父母在他日記上寫下的話。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故事是《六千英里尋母記》和《少年愛國者》。

?六千英里尋母記》講了義大利人小麥克獨自從義大利的熱那亞前往南美洲去尋找他的媽媽。小麥克的媽媽為了多賺些錢讓家人過上安樂的生活獨自漂洋過海去南美洲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做女傭,兩年後,小麥克完全失去媽媽的訊息,於是他便毅然決定隻身前往找尋媽媽。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可是小麥克媽媽的主人卻搬家了,小麥克急忙趕往新的目的地,沒想到等趕到時主人又搬家了,就這樣,幾經波折,小麥克才終於見到了媽媽。小麥克愛他的媽媽,他用對媽媽的愛作為動力,不惜千里迢迢的奔波,終於來到了媽媽的身邊,這愛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呀!

?少年愛國者》講的是一個少年兩年前被鄉下種田的父母賣給了馬戲團,馬戲團裡的人打他罵他、不給他飯吃,還強迫他學各種把戲,他受不了折磨,逃了出來。在義大利領事的幫助下,少年搭上了他的船,船上三個旅客出於同情,更因為是酒後興奮,給了少年一些錢,接下來那三個旅客聊起天來,說義大利是愚昧的民族、劣等的民族、小偷,少年氣憤極了,把那把銀幣銅幣扔到他們身上,對他們喊道:“我不接受侮辱我祖國的人施捨!”我十分敬佩這位少年,他明明急需用錢,但在錢和愛國面前,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愛國,這是多麼崇高的感情啊!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明白了什麼是“愛”,愛祖國、愛家人、愛朋友、愛自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溫暖的人間”,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只要心中有愛,那麼生活將是溫暖而燦爛的!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5

我讀的書是張平老師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頗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這句話來自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每每想起這句話,我就忍不住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喚醒?”

那麼所謂的喚醒是什麼呢?我也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覺得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教育卻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於每一處都要認真觀察,隨時留心的。也只有這樣,我想才能像筆者所說“潤物細無聲”。

回到這本書,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仔仔細細的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我想讀完這66個小主題,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書中把我所理解的“喚醒”命名為“無為教育”:它是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我覺得也可以這樣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什麼是“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

那麼如何做到“無為教育”?自然首先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

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

說到這裡,作為一名教師,我想我們不陌生。因為我們都知道,觀點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實施卻不是一朝一夕。 全書很細緻的論述教師如何創設一種淡化說教、而又輕鬆愉快的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從而悟出教育的目的。書中大量的教育教學材料,很實用也很有價值。但我細細讀來,教師自身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引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話: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徵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範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因為在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在起著傳遞資訊、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因為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講說教具有更為有力的滲透作用。

我喜歡這兩個字“喚醒”。喚醒別人的前提是先喚醒自己。不僅僅是因為這本書,也是與孩子們交往的點點滴滴都正在喚醒我們,要時刻注意心靈的溝通。

聯絡現實中,一些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不能取得進步,並不是因為智力因素,其最終原因不僅是他們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更是沒有學習的願望。因此我們的說教,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這時候要做的不僅是努力去改變現狀,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是要喚醒孩子們要學習的心。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聽過: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木頭,父母 都不願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突然,她聽都一位老年人的讚許,老人說:“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受到鼓勵,於是每天都到樹林裡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勵說:“謝謝,拉得真不錯!”終於,家長驚異地發現了女兒優美的琴聲。老人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說教,但卻給了孩子動力和自信。這個故事便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卻覺得它能更好地解釋這兩個字“喚醒”。這位老人

寬容的傾聽喚醒了孩子真正愛琴、學琴的心。

孩子們的成長需要我們教師親身垂範;需要我們用心傾聽、寬容、尊重與理解;需要我們智慧激勵;需要我們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更需要我們從細節入手身體力行。在日常教學中,真正把“無為”之道結合起來,加速學生“要我學”和“我要學”思想的進一步融合,喚醒他們,也喚醒自己!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覺得我們也要把這種“喚醒”滲透其中,做到教育無痕,潤物無聲,於無聲處聽驚雷。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6

開啟《愛的教育》,翻到熟悉的那一章,我再次細細閱讀起來……

暑假裡,我有幸拜讀了義大利名著—《愛的教育》,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新朋友:有樂於助人的卡羅納;有重情重義的安利柯;還有膽小的卡菲恩……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一個小女孩的那對父母。

小女孩是個先天性的聾啞人,平時只能靠手語與人交流。但她的父母卻甘願為她去學習手語。為了不讓小女孩感到與眾不同,他們甚至為了她放棄了第2次的生育機會。小女孩喜歡讀書熱愛學習,他們就去買各種書籍來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給小女孩聽還為她申請去讀聾啞學校……他們做了種種付出,卻只是希望女孩能開心快樂,能為她的未來打下一份基礎啊!

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哪一對父母不是用這種“愛的教育”來滋潤自己的孩子的呢,為了孩子能開心快樂,為了未來,自己的子女能有一番事業,在社會上有一片立足之地,要他們掏心掏肺也心甘情願啊!

小時候,我的媽媽對我也是如此:我愛上了聽故事,需要媽媽每天晚上講著故事哄著我睡,媽媽便在枕邊為我輕輕誦讀,似乎這便是最好的催眠曲;大了之後我愛上了讀書,記得我的第一本文字圖書便是外國名著—《安徒生童話》。我愛指著書上的故事,要媽媽讀給我聽,媽媽也總會放下手中的活來,一臉愉悅地為我講解書上的內容。這時,我會靠在媽媽的肚子上,聽著故事,不知不覺地睡著,似乎這就是最大的快樂,而媽媽卻也總是放縱我悄悄地忽略媽媽臉上一閃而過的那一絲疲憊…….

時光飛逝,如今我已是一名優秀的國小生,明白了媽媽那一份濃濃的母愛,也瞭解了小時候,母親的那份真摯的“愛的教育”。相信無論是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這份“愛的教育”都會令我記憶猶新、受用無比的!

教育的道與術讀後感篇7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一個四年級學生記錄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以及長輩之間的融融之愛,讓愛變成了永恆的主題。

在《愛的教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抄寫員》,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敘利亞。雖然他家裡生活拮据,可他父親對他卻是百般疼愛,對他百事依從,但在學習上對他特別嚴厲。敘利亞看到父親工作這麼辛苦,於是決定半夜起床偷偷幫父母工作,以至於他的學習成績一落千里,父親對他越來越失望,可又無可奈何。終於有一天父親知道了真相,懵住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愛與被愛的能力。

想起那次登山遠足,我不管不顧地往前衝,一味地把父親的提醒拋在腦後,還一直為自己的勇往直前而沾沾自喜。當看到父親上氣不接下氣地登上山頂,還沒有來得及休息,就惡狠狠地訓斥我說,“你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嗎?你不知道一個人爬古道有多危險,萬一出了事,跌個頭破血流的怎麼辦?”而我卻是一臉的茫然。下山的時候,我又要一勇當先了,可我發現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更艱難,特別是踩上那些油光發亮的落葉,腳底更滑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變成肉球滾下山去。這時,爸爸告訴我,讓他走在前面,讓我斷後,即使我一不小心衝下來,他也能用他的身體擋住我,每當遇到陡峭的斜坡,爸爸總是先小心翼翼地走下去,然後回過頭來伸出他佈滿老繭粗糙的雙手緊緊地握住我的小手,這樣一步一步地領著我下山,一邊還不時地教我各種下山的方法,等到了山底下,發現父親的外套早已被汗水浸透,有些被晒乾的地方還出現了白色粉末狀,媽媽說那是汗水蒸發後變成了鹽巴。這時我的心彷彿被什麼東西給塞住了,說不出話來。

我在父親的關愛下成長,現在我已是青春少年,再過十年二十年,父親變得蒼老起來了,而我已是玉樹臨風的青年,那時我是否會牽著父親的手陪他散步,登古道領域大自然的每一處風景,就像當初爸爸陪著我一樣。這需要我們仔細思考,想著想著,淚水擋住了我的視線,一股孝意上心頭。

父親的愛,像是一杯香氣四溢的濃茶,父親的愛,像是無邊無際的大海,父親的愛更像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因為他有著大山一樣深厚而要馥郁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