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觀課報告7篇 探索教育的魔力:觀課報告

歡迎來到我們的公文網站,今天的主題是“觀課報告”。觀課報告是指教育工作者對他人的課堂觀察和點評的記錄和總結。通過觀課報告,我們可以分享教學經驗,借鑑他人優點,提高教學質量。在這裡,您將找到豐富的觀課報告資源,希望能為您的教學工作帶來啟發和幫助。

觀課報告7篇 探索教育的魔力:觀課報告

第1篇

?荷葉圓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4課。《荷葉圓圓》是一首輕快活潑的散文詩。課文洋溢著童真、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想象。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讓他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觀看了賈豔老師執教的《荷葉圓圓》的教學實錄,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賈老師的語言非常生動、活潑,淺顯易懂。這一點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作為低年級教學的老師,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他們的注意力易被那些新鮮、形象、直觀的事物所吸引。在匯入環節,賈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輕鬆、活潑的氛圍。如:“今天老師帶來一片葉子,這是一片什麼葉子?”,手執一片荷葉,很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從而引出課題。這樣一開始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眼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樂學的氛圍,讓學生一開始就有了一個較好的學習狀態,從而自然的匯入了新課。

賈老師在教學中始終以“讀”為主,並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悟,讓學生讀出了夏天的美好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賈老師巧妙地運用了很好的銜接語,自然地過渡到小夥伴們對荷葉的喜愛。

一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個特點就是“認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對生字的識記我採用多種方式,反覆識記。在朗讀中學習生字、詞語,加強了生字詞語在語境中的意思。例如:對“搖籃”這一詞語的認識。老師提問:“見過搖籃吧?搖籃是做什麼用的?“隨機出示(搖籃的圖片)這就是搖籃,媽媽用手搖啊搖,小寶寶躺在搖籃裡睡得真香!”通過隨文識字,使學生對生字的識記得到了鞏固。

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將要寫的兩個生字進行仔細的觀察,學生可以自主地學習書寫。譬如賈老師在教學“美”的書寫時,首先提問:“哪個字最難寫?”,這個時候就有學生認為“美”字最難寫。老師就和學生一起分析字形:“咱們就一起看一下這個字。這個字是上下結構,上面是羊子沒有尾巴,下面加一個“大”字。誰能說出這個字的筆順?“在學生書寫生字時特別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展示學生作品環節,讓他們自己互相評價優缺點,取長補短,學習好的,捨棄不好的。這樣師生共同完成了寫字教學的任務,給了學生一個展示的空間、榜樣示範的空間、自主書寫的空間。

賈豔老師執教的這堂課精彩之處很多。細細品來,也有些瑕疵,在教學方法上略顯平淡,如能有新的特色,教學效果則會更好。

觀課報告7篇 探索教育的魔力:觀課報告 第2張

第2篇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提高課堂學生參與度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實現,需要其自身發展具備一定條件。其中一個主要條件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的發展水平。

聆聽殷老師的課,我們重點觀察了本節課學生的參與度。根據課堂觀察,我對學生的參與數量進行了統計:教師課堂提問叫答人次共26次。課堂中學生參與自主探究學習4次。參與回答問題的有21人,佔總人數的76%。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有11人,佔總人數的38%。通過數字統計,我們瞭解到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以主動參與為主,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活動。

從學生參與的情況來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可以從中看出,全班有77%左右的學生獨立回答過問題,即使沒有單獨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通過自主探究、同桌交流讀等形式,參與了課堂活動,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自主探究、同桌交流等集體活動,做到了全班參與,這樣的集體活動,整堂課一共有4次,說明課堂上教師能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並盡力照顧到全班學生。

2、課堂上有很多孩子還是特別活躍的,有四個孩子回答了3次問題,有三名孩子回答了2次問題,說明孩子對老師的提問積極性很高。總的來說,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班級中只有四位同學沒有獨立回答問題,若再多照顧一下這幾位邊緣生就更好了。

總之,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在祁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學得輕鬆,課堂效果非常好。通過統計發現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參與面也較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最優化

第3篇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文章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覓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的心靈呼喚。

聽了張老師的這一節課,感觸很深,張老師通過優美生動的語言,恰似一曲“高山流水”,向同學們娓娓道來。文言文的教學對於老師同學都是難教難學,張老師通過重點詞“知音”,重點句“伯牙破琴絕弦”的深入理解上,學生理解了課文,瞭解了中國的古文化。

張老師的這堂課,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開始,引導學生就故事的結尾“伯牙破琴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抓住“善”字,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張老師注重了朗讀教學。理解課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張老師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裡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善哉,(????)!”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心靈相通,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張老師引導學生讀出了古文的韻味,在理解課文時,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這真是一節精彩的語文課!

第4篇

暑假期間,我通過研修平臺,觀看了鄒平市樑鄒國小胡秀榮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感觸頗深,收穫良多。

在胡老師的教學中,沒有對本篇文言文的每一個句子進行逐一講解,而是先讓學生通讀整篇課文,然後針對自己的初讀情況提出讀不通、讀不懂的語句,並引導學生互幫互讀。

在課堂上胡老師巧用文字,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裡,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心靈浸染書香。胡老師注重以人為本,多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靈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本文所表達的純真友情,體會子期與伯牙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

胡老師讓學生自己嘗試斷句,然後加以點撥,並多次找學生讀,從引導學生先讀好一句話再到讀好一段話,減緩了學習的難度。然後,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讀通課文。從而對正確讀好古文這一知識點進行反覆強化,而且將這一知識點貫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抓住文字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感情線,整堂課進入了高潮。

胡老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後,進一步補充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體會正因為子期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到伯牙高遠的志向和寬廣的胸懷,才會有伯牙、子期二人之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情,從而體會伯牙為何在子期時死後一定要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的緣由。

總之,這節課胡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和藉助課外材料及插圖來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了知音難求,伯牙為知音撫琴、破琴的深情,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借鑑這樣的教學方式。

第5篇

教學中,劉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十分深的教學功底,教學效果十分好,教學領悟深刻。結合專家們給出的點評,我的感受有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視唱潛力、發展學生聽覺潛力,向著專業化音樂教學方向發展。

?叮鈴鈴》這首歌曲具有濃郁的湖南地方音樂特色。歌曲的主要難點,一是曲譜中出現的變化音(#5)、裝飾音(前倚音、下滑音);另外一個難點是歌曲後半部分的合唱。課堂上劉老師先請學生聽辨小三和絃la(低音)、do、mi之後,引導學生進行視唱,並用這三個音進行創作,讓學生們儘量地體會小三和絃的音樂色彩(展示學生創作的曲譜)。然後,老師把《叮鈴鈴》這首歌曲的合唱部分第一聲部的前六小節展示給學生(展示曲譜),學生髮現這個旋律也是由la(低音)、do、mi三個音組成的!——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們對由小三和絃la(低音)、do、mi組成的旋律的音樂色彩的感受,大家進行了視唱。之後,劉老師啟發學生為這部分旋律編配第二聲部,體現出孩子們的超高的音樂素養!而且,很快讓孩子們用二聲部演唱出來,效果簡直是不可思議!之後進行的兩個聲部的曲譜視唱,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的比較好了。種種練習,都是圍繞著la(低音)、do、mi三個音進行的,唱和絃、創編旋律、為旋律編配第二聲部、聽音記譜等多方式、多練習,由淺入深,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著各種訓練,增長著音樂技能。

劉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變化音和裝飾音的教學中,也是採用了融知識學習於歌唱教學之中的教學方法,請學生演唱內含變化音和裝飾音的旋律與沒有變化音和裝飾音的旋律,並且將這兩條旋律進行比較,感受它們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來認識變化音和裝飾音,演唱十分好。

二、引導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更好地感受和表現音樂。

兩位專家提到:“劉老師在學生演唱歌詞的時候,啟發學生感受和理解歌詞中的象聲詞(囉:似牧童在吆喝、譁:似琴絃的彈撥等)的出現所表現的情景,並且演唱好;引導學生體會牧童趕著羊群由遠至近、由近至遠的走向,從而唱好歌曲的漸強和漸弱;啟發學生體會歌曲的前奏:連續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前奏彷彿是一串串鈴鐺發出的清脆鈴聲;體會兩個聲部的交替演唱,彷彿看到了一個熱鬧的畫面:清脆的鈴聲、牧童的吆喝聲與歌唱聲、優美的琴聲……它們交織在一齊構成了多麼生動秀麗的景象阿!在教學的最後階段,劉老師請幾名學生演奏音束、甩琴、串鈴等樂器,為大家的演唱伴奏,更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力。我也認為,我們音樂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必須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情感體驗與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在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中產生,又對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的發展起推動作用。情感體驗豐富著學生的想象力,發展著學生的形象思維潛力與創造性思維潛力。能夠說,情感是審美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聲樂教學要從聲音的和諧和柔和度出發。

?國小生音樂課程標準》中也談到:“激發學生富有感情地歌唱,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歌唱教學要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用心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薰陶”。

兩位專家又談到:“指導學生融情於聲,運用聯想和想象把握歌曲的音樂形象,理解歌詞的內涵,分析與運用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和聲等音樂表現手段,以及演唱表情地運用,演唱形式的安排等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當我們的學生心中有激情,頭腦中有形象時,他們就會用自己優美的歌聲傳情,在他們的歌聲中有他們自己心臟的跳動,學生的歌唱是用心靈中湧出的音符在歌唱,那麼,必然會到達聲情並茂的效果,進而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潛力,培養學生審美的情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也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潛力。”

總之,《叮叮噹》這節課,不僅僅讓我們感受了劉老師的教學風采,更讓我看到了她每堂課所下的功夫。沒有日常教學的積累和辛勤付出,是不會將本堂課呈現的如此精彩的。所以,作為國小音樂教師,我們要紮根於我們的課堂,好好對待每一堂課,認真對待我們的孩子,真正為音樂而教音樂!

第6篇

?荷葉圓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輕鬆、活潑、充滿童趣的散文詩。文字中富有童話人性色彩的語言另我印象深刻。因此,指導學生生動、有趣地讀好課文是教學本文的重點。聽了崔老師上的這堂課,總感覺很輕鬆,很快樂,也讓我受益匪淺。她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都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她的課總的給我的感覺有以下幾點:

一、優美小詩,渲染學習氣氛,激發興趣

教師一開始出示荷葉的圖片,問孩子:“荷葉是什麼樣子的?”色彩明麗的圖片頓時吸引了學生一下子融入與這份安靜和諧的氛圍中。小朋友看著那一幅幅碧綠的荷葉,彷彿就置身與一片荷塘中。不知不覺也跟著引出了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學是學生的引導者,崔老師通過創設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很容易產生樂學的情趣,也很容易馬上融入本篇課文的學習。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增加學生對荷葉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最後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荷葉的樣子。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學好字、詞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崔老師採用的是隨文識字,在課文的講解過程中採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快樂識字,輕鬆識字,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認識。在寫字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字形,並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結構及筆畫,然後示範寫。在這一環節大約15分鐘,看來老師把握了低年級的特點,將寫字基礎打好。同時崔老師將學生寫的字進行展示,並讓學生提出意見,加以改正,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欣賞別人的字的同時,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寫字水平。

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願望。整體感知的教學設計可以實現這一目的。老師先出示大大的荷葉,並讓學生做動作,初步喜歡這大大的荷葉,然後出示讀課文的要求,學生有目的地去讀。很自然地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一遍課文。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引導孩子自由讀自己喜歡的,然後讓孩子讀給同位聽。學生在老師優美的語言動作中跟著音樂讀小水珠,很容易讀出自己對荷葉的喜歡。同時崔老師不忘對孩子的語言訓練,如:什麼是亮晶晶的?透明的什麼呢?解釋詞語“停車坪”的時候,藉助圖片理解,學生很輕鬆地掌握了詞意。同時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同的角色來讀,學生情緒高漲,在此基礎上再將課文請若干小朋友再讀讀(同時也是檢查讀),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

識字如果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去教,孩子可能掌握的會更好。

總體來說,崔老師這堂課氣氛融洽,老師教得認真,學生也樂學,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第7篇

看完張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後,我感到十分驚奇,整堂課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不由得佩服張老師對文字的解讀能力。張老師的課的設計從簡單的文字入手,通過對普通的文字進行揣摩、體味,通過名人詩句的朗讀體驗閱讀讓師生感受知音的含義。張老師從學生介紹桂林的山水入手並介紹了北京的山水,兩者結合,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張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麼?深的印象,我覺得與教師對文字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整堂課圍繞“知音”一詞展開教學。

通過這堂課,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而且還學會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知音。在課堂上張老師巧用文字,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裡,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裡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張老師注重以人為本,多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心靈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本文所表達的純真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與伯牙之間難能可貴的友情。如: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

學生講出“知音”這個詞,老師抓住這個機會,並把它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什麼是“知音”並利用學習單學習,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張老師這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深深的抓住了文字。走進文字。

在教學中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理解“知音”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張老師讓學生自己嘗試斷句,然後加以點撥,並多次找學生讀,從引導學生先讀好一句話再到讀好一段話,減緩了學習的坡度。然後,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讀通課文。從而對正確讀好古文這一知識點進行反覆強化,而且將這一知識點貫穿全文。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抓住文字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感情線,整堂課進入了高潮。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越來越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先求讀熟,再求讀懂。“讀”是“悟”的基礎,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這節課的教學中,張老師以“讀”為主軸,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直至讀出文言文的味道。

張老師的教學語言、評價語言精當巧妙。在指導朗讀中張老師自始至終都能認真聆聽學生的朗讀,並做出恰當合理的評價,如:聽了學生精彩的朗讀後,及時誇獎,如:出了泰山的高,同時你的朗讀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讀著下文,念著上文”;“能想著畫面,讀出韻味”……生動有趣的語言激勵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主動性,也幽默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濃濃的課堂氛圍,叫人感到無比佩服。

張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課外資料的環節。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字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與文字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讓人陶醉的一堂課在《高山流水》?的琴音中結束,回味這堂課猶如走進一幅畫境?,山的巍峨,水的澎湃,伯牙子期的情誼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我想這就是一節好課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