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最新一堂國小語文課課堂觀察報告

教育環境應從封閉走向開放.在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背景下,語文教育不能僅僅滿足於一間教室、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篇課文的封閉教學,而應該把語文教學納入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最新一堂國小語文課課堂觀察報告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最新一堂國小語文課課堂觀察報告
 
一、觀察緣由
 
與數理化相比,語文學習不是由陌生到熟悉,而是由熟悉的陌生到熟悉的熟悉;不是由未知到已知,而是由知之膚淺到知之深刻.因此,語文學習的方法是不同於其他學科的.
 
 
課堂提問是師生課堂教學的一種最常見的方式,為了增強教師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開展了以“有效的課堂提問”為主題的課堂觀察活動.
 
二、觀察設計
 
本次觀察物件為六年級的一位語文教師,執教內容是《做一個最好的你》.參與觀察的人員為學校全體語文教師. 本次觀察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1.制訂觀察方案,做到五個確定,即確定觀察主題、確定觀察內容、確定觀察工具、確定觀察方法、確定成員分工.我們對觀察主題進行了細化理解,認為“提問的有效性”應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鋪墊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過易或過難的、無意義重複的、表述含糊的;三是無效的,即沒有必要的那些提問.2.準備人手一份課堂教案,對教材以及教師的教學思路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在觀察時更多地聚焦於我們的主題. 現場階段.主要任務是觀察與記錄.本次觀察研究中,我們採集了整節課上教師的幾乎所有提問及學生的回答、教師的理答情況,以備課後作出更客觀準確的分析與研究.
 
反思階段.即觀察之後的反思與分析.我們對所有問題進行了逐一的分析與歸類,選擇了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具體剖析並進行相應的討論.
 
本次觀察主要採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時段分小組的觀察方法.我們將進入課堂的觀察人員根據時段進行分工,每二人一組,重點觀察五分鐘內的提問情況;二是採用聚焦式筆記記錄方法,集中記錄課堂提問;三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對比觀察法,以觀察本校教師的一堂語文課為主,再輔以觀察特級教師老師的課,兩相比較研究,更為客觀.
 
三、觀察引發的困惑
 
我們對課堂提問進行了彙總與處理, 經過分析,得出如下結果,也由此給觀察者和觀察物件帶來了困惑.
 
1.從量上看來,教師課堂提問數量偏多,一堂課共有幾十個問題,平均每分鐘達1個問題之多.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也讓上課老師大吃一驚.教案上只
 
寫有15個問題,為什麼會化解成這麼多問題呢?這是困惑之一.
 
2.從質上來看,有效問題共有36個,佔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問題為多.低效問題25個,佔39.68%,主要集中在過易以及無意義重複問題上.無效問題2個,佔3.2%.教師提問的有效度還是不夠理想.由此我們進行假設:去掉低效與無效問題,如果一堂課提的是36個問題,是否恰當?這是第二個困惑.
 
3.教師所提的核心問題並不多,共有5個,但在交流時分解成了很多小問題,平均每個核心問題要化解成8個左右.其中第二個五分鐘時段原本只有一個問題,可執行教學過程中卻分成了13個問題.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細小的問題來支撐一個核心問題呢?這是困惑之三.
 
請看上課老師當晚在學校部落格上寫下的教學日記:
 
上週接到了一個“祕密任務”――下週一開一節課――開課目的不詳.心中總惦記著這次“空降式”的開課任務到底是怎麼回事.直到今天這“謎團”總算是“撥開烏雲見青天”――原來是進行一次關於有效的課堂提問這一主題的課堂觀察活動.
 
課上完後,我先回了辦公室.直到下節課都快開始,老師終於完成了相關統計也回來了.於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討論??
 
所謂真理是越辯越明,可這回那真是越討論越迷糊了.關於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實在是讓人困惑.不說別的,就說說什麼樣的問題才算有效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老師們精心設計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問題構成的,這些問題不僅串聯起了整個教學過程,更是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感悟,從而完成一系列教學目標.那麼,這些問題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問呢?我們且用數學中的假設推斷法來論證一番吧.
 
教學現象之假設一:教師按照教學設計的流程將預設好的問題一個個提出來,學生們發言踴躍,對答如流,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程序穩步進行. 推斷論證:每一個問題大部分同學都能正確回答,幾乎不需要老師的引導、糾正,這樣的問題還值得提嗎?這樣的問題難道不是成了那種缺乏思維內涵的低效提問了嗎?――這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課堂現象之假設二:教師提出了設計好的問題,但學生沒能說到刀刃,答出
 
精髓.於是老師便耐心地引導.終於,學生在老師的不斷啟發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內容.
 
推斷論證:在老師進行啟發深入感悟、引導多元理解的過程中,無形中添加了很多個問題.這樣一來,首先提問的數量就多了.有限的課堂時間裡提問數量在增加,這樣的課堂不就是在向“滿堂問”發展了嗎?那麼,那些預設的問題是否本身也就存在問題呢?――這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課堂提問,橫也是問,豎也是問.課堂提問到底該怎麼問?
 
四、觀察問題解疑
 
筆者又隨之觀察了特級教師薛法根的一堂語文課,進行了對比研究仔細分析,試圖找出困惑的癥結所在.
 
1.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被觀察教師口才一流,思維敏捷,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以及反應狀況.整堂課課堂節奏過快,平均每分鐘要提1個問題,學生忙於應付,無暇思考,思維停留於淺表層次,無法向縱深方向發展;面對學生不夠理想的回答狀況,教師勢必要進行諸如“再想一想?”“還有嗎?”之類的不斷追問與提醒,導致問題數量增加.這樣不良迴圈,得不償失.
 
2.除了提問以外,教師沒有安排更多的學習形式
 
有效的提問可以串聯起一堂課的知識結構體系,但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提問過於頻繁,無疑會造成無效提問數量增加並影響學習效果.其實,過多的課堂提問往往會擠佔其他諸如思考、朗讀等有效的學習形式. 3.教師所提的問題含糊或者不到位
 
這可以分為兩方面的因素:一、客觀上,是由教師語言表達、知識水平、性格習慣等原因造成的.美國鮑裡奇等人將“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的第一條列為“清晰講授”,因此,教學提問的模稜兩可勢必影響到提問的實效性.二、主觀上,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問低效.對教材把握不當,使得看似有效的提問成了“表面的繁榮”;有時過於分散了問題,使問題瑣碎化,沒有提煉出緊緊抓住課文靈魂的核心問題. 4.教師過多依賴提問展開教學過程
 
每一個環節,教師總是以各種各樣的問題串聯起來,這樣導致有些問題完全
 
可以不問或根本不是問題卻要畫蛇添足提出來,如答案在書上的問題,教師自問自答的問題以及學生脫口而出的問題等.比如,教師在教學課文第一節時,將這樣兩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古時西方人把雷暴看作什麼?我們東方人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呢,教師完全可以不問而直奔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那時人們對雷暴的敬畏之情.同樣,進行交流時,教師還是以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教師需要點撥評價的語言卻以提問來替代. 5.無法調控生成,教師點拔功力欠火候
 
教師處理學生的回答時由於答案與自.己的預設相悖,此時教師因缺少經驗等原因不能機智應對或者點撥不夠,造成這一教學環節很難收到相應效果而反覆糾纏於同一個問題無法自拔.這時教師採取的方法就是不斷增加提問的數量以解決這一尷尬局面,最後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問題本來是有效的,可教師由於不會點撥或引導不當致使有效問題也不有效了. 6.學生不會提問,沒有養成提問的習慣
 
整堂課上,教師提了這麼多問題,卻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是由學生提出的.教師充分霸佔了提問的主動權,形成了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可見,學生表現拘束,不會提問,不善於提問,更沒有展開深入複雜的思維,因此班內也沒有形成大膽質疑的習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生沒有幫助教師分解問題,最終所有問題彙集到教師一人身上.
 
五、觀察建議
 
1.轉變觀念,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在於課堂,而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從這次課堂觀察來看,我們耳熟能詳的這一理念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理念與實踐脫節,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較為普遍.作為教師,要牢牢記住:課堂上,別忘了把自己隱藏起來,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整堂課上就以學生活動為主,或朗讀或思考或發表觀點或寫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2.改變方法,倡導學習形式的多樣性
 
雖然課堂提問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教學形式,但不能獨霸課堂,擠佔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課堂時間如以聲音為標誌一般分為兩種:一為有聲時間;二為無聲時間.有聲時間分為師生交流時間,學生朗讀時間等;無聲時間分為學生思考
 
時間、練習時間等.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輔以多種教學形式展開教學,諸如小組討論、朗讀圈注、寫話訓練、靜思默想等. 3.研究規律,注重提問操作的技巧性
 
教師的備課不僅是備自己,更要備學生,瞭解學情也是提高課堂提問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把握提問機會,在課堂實戰中逐步積累經驗,豐厚教學功力,學會提問,力求做到三點:(1)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2)提問面要廣,不能侷限於幾個學生;(3)教師提問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作出調整.薛法根老師在教學中有一個與學生交流的環節,他沒有將核心問題分解成很多瑣碎的問題,而是在學生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時才進行適時的點撥性的提問,通過這種暗示性的提問旁敲側擊,引導學生自己思考. 4.把握教材,提高課堂問答的實效性
 
教師理解教材的程度對提問的有效性起著深刻的影響,提問要關注課文的關鍵處,要留心課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確保提問的準確性和可行性.薛老師深入把握課文實質,設計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只有兩個:這是一株怎樣的百合花?是什麼力量使這株百合花開出了花朵?這兩個問題的學習感悟多以學生交流、教師點評為主,薛老師只是在關鍵處提了幾個提醒型的問題,在學生理解有偏頗時起到了暗示、引導的作用,整堂課的提問乾淨利落,富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