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學比例尺教學反思4篇 用比例尺理順教學思路——一名教師的反思與啟示

教學比例尺是衡量教學效果的工具,以學生學習的實際表現和教師的預期目標作為衡量標準。通過反思教學比例尺,教師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從而優化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比例尺教學反思4篇 用比例尺理順教學思路——一名教師的反思與啟示

第1篇

?比例尺》一課是比例的應用第一課時,以比、比例為知識基礎。本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在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三大板塊:一:設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兩張中國地圖上(出示兩張中國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奧密嗎?二、學習探索中國地圖。請學生量出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並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為什麼這幾個比是一樣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圖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拓展題: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的距離是4釐米,廣州到北京的距離是58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的距離是多少千米?這題可以依據比例尺一定寫出比例計算。

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處理一個生成環節的時候,學生討論得尤為激勵:在第三環節計算圖上距離時,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圖上繪製兩個城市的距離,與剛才這幅1:41880000的地圖上比較,有什麼不同?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短一些,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長一些,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資料比較大,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於是,學生講出了1:10和1:100兩個比例尺,一個是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10釐米,一個是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100釐米,1釐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在圖上畫的就越小。本節課欠缺之處:1、教師扶得比較多,學生的活動沒有充分展開。2、課時劃分應該更細化,本節課應更側重於認識比例尺,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上,課堂時間的分配應該更優化。3、學習探究環節應該考慮得更為細緻,同一道探究題可以給同桌兩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造成矛盾衝突,更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4、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拓展題,教師逐一將這幾種方法進行評價,而沒有很好地將這幾種方法聯絡起來,應該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找到這幾種方法之間的相通之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在基礎之上加強拓展提升.

教學比例尺教學反思4篇 用比例尺理順教學思路——一名教師的反思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是在特崗教師培訓時在上前城國小做的一節課。比例尺的教學在本校試講了效果不錯,但是異校上課差異性就較強,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都不熟悉,這節課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學生是啟而不發,所以感受也頗深,現就反思如下:

1、這堂課總體學生積極性沒調動起來,我感覺這跟異校教師教學有很大的關係,學生反應也很慢顯得課堂很沉悶,特別是讓學生小組討論時學生參與的很少,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呆坐著。

2、本節課的匯入我選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腦筋急轉彎的形式匯入,目的在於匯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這樣的設計既放鬆了心情又為本新課的教學做了鋪墊。這一環節我感覺不足的是應該從這個就引導學生探索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係,這樣上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3、在畫線段圖揭示比例尺的意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樣就會感覺前部分的教學不緊湊,學生的表現也比較懶散。在這部分教學中出現了一個不足,比例尺的書寫形式沒強調,放在課的最後強調好像效果不是很好。在本節課中,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學生寫出1:10也有學生用分數表示,當時強調了分數形式的讀法,但是學生在後面又出現讀十分之一時我沒及時強調,所以這塊我引導的不是很好,還需要在下節課中繼續強調讀法。

4、在認識線段比例尺時,我選用了自學的方式,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本節課時間沒把握好,導致課時量有些少,本課還設計了兩個練習還沒來得及出示,總體感覺本節課我的教學不是很成功。

第3篇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匯入情境設定在學校的範圍內,通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匯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又以臥式的建築圖引出了計算練習,有一次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通過讓學生設計製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資料,如何作圖等。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為,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後,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即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鬆自如。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我就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並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裡的規範與完整。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第4篇

?比例尺》中的內容,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之一。這部分內容還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計算的啟蒙點。另外,這部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可謂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學時,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說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體意義,能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意義重大也!

教學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和實際距離。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自學教學法,老師適時點撥,注重讓學生用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

教室裡有現成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問:中國地圖是憑藉什麼把幅員遼闊的`960萬平方千米的祖國大地畫在了僅80平方分米的圖紙上?因為有自學任務在前,學生知道從地圖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產生過程則以以下方式由學生自主“創造”出來:請學生將學校的旗杆畫在一張紙上。旗杆高15米,質疑:按實際長度畫能畫得下嗎?小組合作,教室裡瞬間熱鬧起來,學生不可能按原來的長度畫,只有想辦法縮小。請學生用一句話說明用1釐米代表了實際的多少米,學生標註。教師巡視,找有代表性的,如“圖上釐米相當於實際10米”,“圖上1釐米相當實際300釐米”;“用1釐米代表15米”摘抄下標註。這一過程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學生供了獨立思考的開放空間,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習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我認為學生經歷比例尺的產生過程比知道比例尺意義本身更有價值。

二、捕捉生活中的數學資訊,讓比例知識絢麗多彩

如果我們以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為載體,必能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在生活中捕捉數學資訊,提供可體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感知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繪圖時的運用,我收集了學校平面圖的一組資料,有教學樓、辦公樓、自行車車棚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分組計算出比例尺。這一設計,不僅及時地鞏固了比例尺的求法,從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 :6000讓學生感知:同一幅圖裡各個角度和點都是按同一個比例尺繪製的。這樣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動手中理解,在討論中收穫,所獲取的知識是深刻的,經歷的過程是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