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薩利機長》觀後感8篇 《救人一線:《薩利機長》觀後耳》

《薩利機長》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以真實事件為基礎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了2009年創紀錄的哈德遜河水上迫降事故的故事,該事故中一架一直失去動力的客機成功在飛行員切斯利·薩利伯格的英勇指揮下安全迫降在河面上。這部電影真實再現了薩利機長在面臨生死考驗時的堅韌和勇氣,令人難以忘懷。

《薩利機長》觀後感8篇 《救人一線:《薩利機長》觀後耳》

第1篇

?薩利機長》電影有導演優秀的編導才能,也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難逼真的情景再現,但我更希望我們民航人去看卻是電影中一直強調的以薩利機長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的專業精神,對安全對旅客高度的責任感,一種應該被我們所有民航人學的最高職責:我們民航人最高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安全。

電影中的幾處情節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溼衣服或去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佈“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開啟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訊號在雷達螢幕消失的時候,口裡雖然堅持說著沒有回覆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蹟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說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後剛開始慌亂但後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妝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麼有個性、充滿自信,溫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溫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蹟,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薩利機長》觀後感8篇 《救人一線:《薩利機長》觀後耳》 第2張

第2篇

?薩利機長》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就我個人而言,不管到最後結果怎樣,薩利機長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靠著自己40多年積累來的經驗、過人的膽識和正確的決斷換來了全飛機100多人的生命。當然,工作人員正確的引導和乘客們有序的撤離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認為薩利機長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還有其中一段讓我很揪心,就是薩利機長邊跑步邊思考那些細節,明明知道自己盡了最大努力,還要那麼難過,況且結果還是好的。也許,通過這個我們應該明白,永遠都不要以你個人為單位來怎麼怎麼樣,它在社會和現實面前從來都是不得不妥協的,讓我們在各種不成文的條條框框下生活,這雖然確保了社會的井然有序,卻也扼殺了我們個人選擇生活的權利。

第3篇

影片《薩利機長》講述的是,機長薩利駕駛的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在起飛不久就遭到了群鳥的撞擊,導致兩架發動機全部熄火。在這危急關頭,機長將飛機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遜河上,飛機上的人員全部生還。但是,事後相關部門對他進行了調查,認為他這個選擇是錯誤的,因為迫降在河上實在太危險了,相關部門一致認為,這架飛機完全可以返回機場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個機場。

在聽證會上,相關部門稱,當時飛機上的各種引數顯示,完全可以返回機場。並且他們利用這些引數做了模擬,結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當時聽證會場一片寂靜,這時薩利機長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a、這個結果是經過多少次演練之後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機場的轉向;c、有沒有考慮當時情況下需要思考的時間。相關人員回答說:這個結果是經過了17次演練之後才得到的,操作員事先知道機場的轉向,沒有預留思考時間。

當飛機出現險情時,機長根本沒有機會去演練,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飛機上的全部人員。經過商議,相關部門預留了35秒鐘的思考時間,儘管當時機長是用了208秒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應對當時的危情。再次模擬的結果是:兩個機場都迫降失敗,會造成機毀人亡的結果。會場再次的安靜了,片刻之後,掌場響起來了,相關部門肯定了機長當時的操作。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依賴於資料了,好像這堆資料就能給我們準確無誤的答案似的。比如我們很多人新增衣服並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賴於天氣預報的氣溫。我們太過於依賴資料,從而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場的實際狀況,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發生了機械故障的飛機,可以說每一秒都在變化,當然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見機行事,而不是依照資料按部就班的處理。

第4篇

這是一部正能量滿滿的電影,也是基於一樁正能量滿滿的真實事件。2009年美國的一架航班在紐約剛起飛不久即撞鳥而引擎全毀,機長臨危不亂將飛機迫降在了紐約的哈德遜河上,史稱“哈德遜河奇蹟”。然而,就這麼一句話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鐘的長片?

無愧於好萊塢的工業水準和編劇技巧,這部電影有限度的打亂敘事順序,增強了戲劇衝突,並挖掘了薩利機長本人的性格,把這件雖不平凡但很簡單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來自缺乏戲劇性的真實事件的制約。比如從起飛到迫降就5分鐘時間,執行迫降的英雄薩利機長本人,也沒有多少光輝傳奇的過往可以挖掘,僅僅是在美國空軍服役過而已(這一點電影自然也沒放過,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實反映的也是薩利機長本人技術過硬以及運氣上佳,並沒有多麼崇高,多麼無私,多麼捨生取義之類的關鍵點。

然而,正是這一種“無料可挖的單調”,帶給了我這部電影裡的最大感動。因為它講的不是什麼超人英雄,而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其實這樁事故里的英雄,遠不止是薩利機長。無論是副機長、乘務員,還是第一時間聞訊趕來的紐約警察,河道巡邏員,全部都盡忠職守,齊心協力,在冰冷的寒風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讓這“哈德遜河奇蹟”得以成真。他們沒有帶病堅持上陣,也沒有捨身搏鬥歹徒,他們不是宣傳片裡的模範標兵,他們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們都是當時在紐約的普通人。這裡沒有領導什麼事,紐約市長就在電視上露了一秒鐘臉。盡忠職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機器一樣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機器,有善惡的主觀選擇權,當每一個普通人都選擇向善的本分,這就是這部電影和這樁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種歸類方法,這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那麼究竟何為“美國主旋律”?眾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來美國文藝界的政治傾向不斷左傾,似乎關注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常常稱呼的“美國主旋律”,比如讚頌每個人盡忠職守的這部電影,其實是好萊塢幾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對稀少。本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堅守右翼陣地的少數美國導演之一。

左翼關注的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總會引發悲天憫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揚的每個個人無差別的責任感和團結,也許更是社會穩固的基石。

第5篇

第一次前往上海的寶山萬達影院,1號廳螢幕確實夠大,影廳比較小,座位略靠前初看電影時少許晃眼有些不適應,不過看久之後還是能夠適應的,螢幕的確是足夠寬足夠高,如果坐在後排觀影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回到電影,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劇情有現實事件作為科普依據,不免把記憶中的新聞事件和電影進行穿插和對比,不得不說男主湯姆漢克斯演機長演得相當到位,從剛迫降後的慶幸,到被安全域性質疑後深鎖的眉頭,再到得到家人支援恢復信心,在委員會旁聽對自己的調查時自信的回擊各種刁難和質疑。

本片結束後的字幕出現薩利機長本人,真人還真是帥呢!

向機長致敬!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經驗豐富沉著冷靜處變不驚的機長才能使得155位機組成員全部獲救!

第6篇

很有幸,在紐約過夜的時候,和我的機組成員去電影院觀看了《薩利機長》,這部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傳記劇情片,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

影片根據2009年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蹟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但對他在這次事故中的質疑卻遠沒有結束,電影一開始就是從(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他幾乎嚴苛的調查開始。委員會的成員懷疑開飛機的駕駛員們其實是做出了一個不僅錯誤而且危險的判斷,也許飛機並沒有飛行員想象的那麼危急,他們或許有足夠的可能返回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到底真相是什麼呢?不過多劇透,此部優秀的電影將在1月29日在中國公映,非常希望我們所有的空勤人員都去看看。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佈“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開啟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訊號在雷達螢幕消失的時候,口裡雖然堅持說著沒有回覆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蹟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說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後剛開始慌亂但後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妝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麼有個性、充滿自信,溫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溫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蹟,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因為自己是一名飛行員,又非常認真的看過薩倫伯格機長的自傳小說《最高職責》,電影看得非常有感觸。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和臺詞幾乎都能從《最高職責》中找到出處,在書中薩倫伯格機長在整個飛行職業生涯中,他認真對待他的職業,認真進行每一次飛行準備、飛行過程中,精確掌控他已經很熟悉的飛機效能,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琢”。薩倫伯格機長的高尚,來自其他時候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在履行職業操守時,是一絲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選擇,幫助他做好了準備,來應對發動機發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的一生讓我把飛機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孫河上。”

第7篇

對於我這個坐過200多次飛機的人來說,觀看《薩利機長》這樣一部表現空中浩劫的電影,相當於又增加了一次飛行體驗,感觸頗深。這是一次空難史上的偉大奇蹟,全片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假大空地拔高機長,意想不到的敘事角度,讓一個既知結果的真實事件鋪排有序,層層遞進,每個人的專業精神,質疑精神,對生命的敬畏,乾脆利落的結局處理……總之,印象深刻。

同時也驚歎老外對事件逼真的還原能力,纖毫畢現的背後是高科技,以及對藝術的守愛。我們只剩下粗製濫造和炒作。更欽佩老外對事件的質疑精神,有質疑才有真相,才有進步!

第8篇

我是絕對不允許自己錯過到電影院去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的。

我只是萬萬沒想到,片尾出現的真實生活中的薩利機長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氣質,比扮演他們的湯姆漢克斯和演員妻子更讓人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最近好萊塢的電影有迴歸表現人類本我的趨勢?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轟爛炸視覺效果來重新整理票房的慣用套路。技術只是實現電影方式的表現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技術是用來為表現故事服務的,《薩利機長》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視覺特效來吸引觀眾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現的細膩口碑而傳唱。這一點,我好感動。我希望可以堅持。

本片最啟迪我的是,薩利機長不僅僅是在208秒的危急狀態下救了全機155人,更自救了兩次。第一次,當然是在事故時救全機人的同時救了自己。第二次,是他在被調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們不可以先入為主的認為薩利機長一點錯都沒有,為何要接受這樣不公平的檢查?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個反派或者一個壞人。這樣的調查恰恰說明了美國人在處理各種型別事情的嚴謹和謹慎,這樣子的精神才能保證未來出錯率的最低化。所以,薩利機長被調查是一件必需要經歷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心理壓力和衝擊也是他必須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其次,也許全世界都已經往他一邊倒了,但是真正最後能救自己的還是自己。當面臨對自己的投訴和懷疑時,不可以抱著僥倖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國的崇拜衝昏頭腦,也不能自暴自棄,更不能怨恨報復。冷靜的薩利機長,在面對這樣的壓力時,他再次選擇了自救。他用最積極的態度去為自己找證據,用充足的理由和準備來面對威脅和挑戰。

沒有什麼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比如,面對208秒的危急,薩利機長是用的40年的飛行經驗化險為夷。那麼,面對下半輩子的事業和生活,他用了48小時為自己找來有理有據的說服證據。這點讓我備受啟發。

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不能遇到困難和壓力就放棄或者埋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就像我昨日抱著可以學到管理專案的心態去聽培訓,結果後來發現,專案管理最重要的還是人。所以,無論什麼事情,最終解決方式沒有任何科學,技術,他物能夠幫助,還是得靠人,這個人就是自己。

每個人都會受到來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面對壓力,如果你消極,事情就會按照消極的方式發展;如果你積極,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時,那麼事情就會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就會多明白一個道理,人總是在慢慢學會長大。謝謝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