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薩利機長》觀後感2篇 《薩利機長》:勇氣與敬業的完美演繹

《薩利機長》是一部以2018年波音737-800型客機重大故障為背景的電影,講述了機長薩利和機組人員在生死關頭下的艱鉅逃生。本片以真實事件為藍本,通過緊張的劇情和出色的表演打動了觀眾,並引發了對機艙安全和航空管理的關注。

《薩利機長》觀後感2篇 《薩利機長》:勇氣與敬業的完美演繹

第1篇

中國知識界一直為左右之爭困惑,常常為左右之定義與分辨糾纏不清,其實如果我們以最原教旨主義的角度切入,區分左右派並不困難。左派,激進主義者的核心思路,永遠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遠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謂保守主義,最核心的思路,永遠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義在中文的語境中似乎是一個負面的詞彙,但它的要義其實是要準確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後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維是保守主義者最根本的思維。如此來看,這兩種立場本身沒有先驗的對錯之分,關鍵是如何把握肯定什麼,否定什麼。對伊斯特伍德來說,懲惡揚善、開拓進取、個人主義、經驗主義、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職業倫理,都是他認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價值觀,這套價值觀不論世情如何滄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守則,這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立國精神。這套價值觀從根本上決定了《薩利機長》的敘事策略與形象塑造之間的關係比重。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薩利機長》,按照好萊塢近些年的處理方式,比較容易拍成事件化電影。像是《逃離德黑蘭》、《菲利普斯船長》,這兩部電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戲劇性的事件發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離蘭事件》甚至拿下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事件類電影有一個頑疾,觀眾在觀看此類電影的時候確實緊張,投入,認同,但看過之後又很容易淡忘,要記住情節總是困難的,而鮮明的形象總是銘記於心。從這個角度來看,《薩利機長》正好與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沒有將緊急迫降的奇蹟事件給予高度懸念化的處理,他沒有試圖去讓觀眾為究竟能否平安降落這樣的懸念所牽引。換句話說,事件本身的戲劇化程度並非他所關心的。影片一開場就給出了奇蹟般降落的結果,之後以並不連貫的策略,以正敘、插敘,倒敘的方法,不斷的還原、拼貼事件的經過,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確,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議題:薩利機長選擇在哈德遜河降落的方式是否違規操作?因為電腦模擬證明,返回機場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這裡,人性、人情、人倫與工業化生產、工具理性、程式正義這些人類啟蒙時代以來產生的最經典的理性主義價值觀產生了劇烈的衝突。當然影片並非簡單的反理性主義,而是強化經典人文主義精神在當今這個時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將此種衝突設定為影片最核心的衝突,而薩利機長的形象塑造成為展現這種衝突的關鍵。當觀眾越是認同薩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認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堅守的價值觀。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來得心應手。湯姆漢克斯罕見的以白髮、白鬚的形象出場,雖然蒼老但是沉穩又不失矯健,估計老牛仔要再年輕十歲這角色就他親自上馬出演了。

讓角色在壓迫性的環境中作出抉擇,從來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徑,伊斯特伍德當然深諳此道。薩利作為機長,天然的就要承受壓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事件發生過程中的壓力毋庸置疑。事件結束後面臨的調查,是英雄形象再確認的過程,也是另一種壓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後一分鐘登機乘客的形象設定最能看出編劇的用心。這三位登機者,從不幸、到幸運、到不幸、再到幸運,之間戲劇性的奇蹟之旅,正是這次奇蹟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會有幸運、有奇蹟,還是因為薩利機長的英雄行為。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現在哈德遜河上的救援行動,這種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顯薩利機長形象之偉岸。除此之外,我們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務員、酒店服務員、超市收銀員、乘客、同事、媒體報道、妻子家人的視角中,薩利是當之無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調查委員會的職責又決定了他們必須以“客觀”的方式評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並非是通常此類電影常常會出現的機長最後一分鐘拯救成功,而是在聽證會上,用模擬還原的方式證明了薩利機長關鍵時刻所作所為的正確性,而這種正確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賴個人主義、經驗主義的基礎上。高潮段位是對薩利機長英雄形象的封閉式蓋棺定論式終極打造。

約翰福特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電影的古典時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話的方式再塑美國的建國起源,而在如今這樣一個高度去魅化的電子-虛擬-平面時代,不論我們對保守主義價值觀懷有如何的偏見,我們都不應該忽略歷史的存在性,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現世環境中。《薩利機長》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們這一點。

《薩利機長》觀後感2篇 《薩利機長》:勇氣與敬業的完美演繹 第2張

第2篇

20xx年1月15日,一群加拿大鵝出現在了紐約上空,撞上了剛剛起飛三分半鐘的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導致它的兩個引擎失去動力,被迫降落在哈德遜河河面上,曼哈頓旁。

從起飛到迫降,不過短短六分鐘;機長sully(sullenberger)憑藉自己的經驗、技術和精準的判斷,拯救了機上155人的性命。這次航空史上奇蹟般的水上迫降,被改編成了電影《sully》(《薩利機長》),由湯姆·漢克斯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

近年來,湯姆·漢克斯的臉龐一直朝著發福的方向一去不復返,自帶憨厚正直可靠,飽受美國群眾喜愛,演起專家+英雄類角色毫無壓力。他除了剛剛登陸影院的《sully》,馬上還有根據丹·布朗的暢銷小說《地獄》(inferno)改編的新片上映。

伊斯特伍德老爺子今年86歲,已是“老”導演了,也玩電影配樂,早年演戲以牛仔和硬漢的形象深入人心——我就隨口說說,我這麼年輕,都沒看過。以前cctv6放過一部他自導自演的《太空牛仔》(space cowboys,20xx年),講四個老頑童一樣的前宇航員,跑上太空去修一顆眼看就要墜毀在美國的蘇聯衛星的故事。典型的英雄救美國的套路,加點夕陽紅的可愛,比如其中一個老爺爺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設計過山車,一把年紀了還一邊吃著香蕉一邊坐在過山車上測試它夠不夠爽。

?sully》儼然漢克斯的獨角戲,處處都是他的沉穩,倒不見什麼伊斯特伍德的風格。一切皆可預料,英雄受到熱烈歡迎——突如其來的吻、擁抱、以sully命名的酒,乘客滿心感激,結局皆大歡喜(除了保險公司和航空公司)。事故調查過程有些曲折,不過無非是些為了製造衝突而製造衝突的刻意。本片瀰漫著濃烈的美式消費主義,媒體消費英雄,也引導民眾消費英雄,哎,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加拿大拍的《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系列紀錄片中的“hudson splash flight 1549”那集吧。

實際上像全美航空1549號這樣的零死亡航空事故,加拿大幹過兩次。

1983年7月23日,加拿大航空143號班機在從渥太華飛往埃德蒙頓的中途,居然沒油了,引擎很快失去動力,完全飛不到附近的溫尼伯機場……幸好機長以前在皇家空軍當過飛行員,想起來附近有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又幸好他以前開過滑翔機,是個高手……然而,廢棄機場已經被改為賽車場,當天正在舉行比賽……再幸好,滑翔降落時飛機的前起落架無法鎖住,觸地後收進了艙門裡,導致機頭直接觸地,增大了摩擦,最終使得飛機沒有撞向地面人群。

事後調查發現,剛剛開始服役的這架767採用的是公制單位(kg)而非加航傳統的英制(lb),而在計算油量的時候,機組人員在缺少足夠培訓的情況下,錯誤地只加了一半的油,而機長在起飛前也未能察覺。萬幸,機長臨危不懼,採用了滑翔機式的降落方式,順便創下了民航客機無動力滑翔最長距離的紀錄。

十八年後,加拿大越洋航空(air transat)236號班機的機長打破了這個紀錄……

在多倫多飛往裡斯本的途中,由於之前地面維修人員把液壓系統的一個零部件裝錯了,飛機漏油,隨後發出了兩側油箱燃料不平衡的警告,然而飛行員誤判為系統錯誤,打開了連通兩側油箱的閥門,導致油漏沒了,最後在葡萄牙的亞速爾群島迫降。again!機長是一名滑翔機高手,迫降成功。

零死亡的航空事故,有太多奇蹟和運氣。航空史上寫下的每一條規定,背後的代價是如此慘痛。在1956年美國大峽谷空難之前,飛機是沒有固定飛行航線的。許多機長在駕駛飛機飛過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上空時,都會帶著乘客看看風景,而就在兩架飛機不知即將會與對方相撞的情況下,慘劇發生了,無人生還。從此以後,飛機只能沿著固定航線飛。再比如,1987年美國太平洋西南航空1771號班機空難發生之前,機組人員無須通過安檢。一名航空公司前員工因對前主管不滿,拿著還未被收回的工作證和一把槍上了飛機,射殺了他。最後飛機以超音速的速度墜毀,所有人承受了約5000倍的重力加速度。什麼概念?碎骨肉泥,屍身難辨。

大概沒有什麼行業是像航空這樣,步步喋血了。不知有生之年,飛機是否能完全實現自動駕駛;只是從目前看來,危急關頭,只有人能拯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