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薩利機長》觀後感3篇 《薩利機長》:勇氣與責任的真實故事

《薩利機長》是一部以真實事件為基礎的電影,講述了一次波音757客機緊急迫降的故事。作為一名地編輯,我深深被這部電影所震撼,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失事的故事,更是一次對於人性的反思和對於飛行安全的警醒。

《薩利機長》觀後感3篇 《薩利機長》:勇氣與責任的真實故事

第1篇

生活中,一般來說默守成規相對安定,但不可否認會錯失很多樂趣。看了下面這部電影,你應該跟我一樣對這個信條會有更深的體會。可不是樂趣那麼簡單了。

電影還有五天公映,俺提前嚐了嚐鮮,不過,湯姆·漢克斯的影迷們比我要早得多。據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薩利機長》也以最小的特效使用率脫穎而出。美國電影學院將在數週之後把這份入圍名單縮小到10部電影,並在20xx年1月24日釋出最終提名名單。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可以說是電影界的一個短標籤了。就像動作片,科幻片一樣。電影自身的娛樂性和戲劇性,既便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導演還是會以藝術的眼光去修飾情節,以使電影更具有觀眾緣。發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剛剛就像電影中的ntsb部門的精神一樣,去查證了一下是不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薩利機長》是根據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發生意外改編的電影,導演是美國著名的正派硬骨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萊塢得過不少獎項,《廊橋遺夢》就是他拍的。主演則是湯姆·漢克斯主演,《阿甘正傳》、《荒島餘生》、《拯救大兵瑞恩》等很多大片都是他主演,不過現在看他,真的老了哦。

電影改編自1549號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由紐約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飛往華盛頓州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的每日定期國內客運航班。20xx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車a320負責該航線,在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個飛機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2個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結果是機上共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蹟”。

影片整體是種點到為止的簡約風格,這種自然的留白觀看起來很輕鬆,很是恰當。圍繞ntsb部門以嚴謹的態度調查機長是險博名利,還是真正的英雄。突出了影片尊重事實、小心求證中心主題。

在20xx年1月15日下午3點26分,飛機在紐約瓜拉迪亞起飛。但起飛一分鐘左右,機長向機場控制塔報告,指飛機上兩具引擎都遭受鳥擊而失去動力,要求立即折返機場。機場方面隨即指示1549號班機立即折返,但薩利機長髮現不能掉頭折返機場,於是準備安排客機飛往新澤西的泰特博樂機場作緊急降落;但其後機長又發現當時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率,無法讓客機安全降落於泰特伯勒機場。於是,機長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冒險讓客機緊急降落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上。這些都在電影裡比較真實的得到呈現,只是在電影中飛機在與河面撞擊的最後一刻,依然能清楚的聽到塔臺的聲音。而真實情況裡塔臺在機長告知即將迫降在哈德遜河23秒後失去就班機聯絡。這個和真實有些許出入。

飛機迫降在河面之後,由於撞擊過大導致貨艙門以及飛機後門被水撞開,接近0度的水瞬間湧進機艙。此時飛機上的人們保持秩序,讓年幼小孩或婦女先下飛機,然後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時間裡,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沒有亂動。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為感覺自己離岸邊還挺近的,於是直接跳進河裡想靠著自己的本事游過去。在紐約的大冬天冬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還有一個女的也自己跳進水裡,最後被直升飛機的消防員救下。這些在真實發生的事件裡都沒有。

事故幾周後,薩利機長被認定為:一直有創傷心理壓力緊張後群症,出現幻覺和失眠,經常感覺自己往下墜。影片通過各種誇張的特效手法真實還原展現,一開始就是薩利機長做的一個噩夢,這個夢是他按照塔臺的要求想飛回地面機場迫降結果沒有成功撞向了大樓。而真實情況薩利機長當讓沒有做過這種夢了。這只是影片開頭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個炫技鏡頭。

在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的內部調查裡,遠比影片要來的繁瑣和細緻,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檔案都拿出來調查。影片為了增加戲劇性,讓觀眾感覺ntsb態度有點冷硬,而在真實情況裡,ntsb對薩利機長和副機長提出的問題都是有理有據的,並沒有故意抓薩利機長的小辮子或者不承認薩利機長的英勇冷靜行為。

電影中塔臺指揮官沮喪的說“完了,機毀人亡”,他為什麼會這樣斷言呢?查閱了一下相關知識,簡言之,綜合因素,飛機陸地上迫降要比水上迫降生存率高得多。飛行員技術,以及很多的水面上的不可控因素決定著生死概率,這也就是為什麼影片中事件被稱為“哈德遜奇蹟”的原因了。

影片中的ntsb公開聽證會,沒有考慮加入35秒的反應時間差。真實情況是ntsb早就把反應時間和人為因素考慮進去,整個聽證會進行的非常嚴肅和理性。

有人或許會問:“155名乘客全部生還,為什麼還去質疑男主?”狄德羅說過“質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我想,導演是本著這個理念,以及劇本對事件的高度還原有預見性的下得賭注吧。

《薩利機長》觀後感3篇 《薩利機長》:勇氣與責任的真實故事 第2張

第2篇

很有幸,在紐約過夜的時候,和我的機組成員去電影院觀看了《薩利機長》,這部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傳記劇情片,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

影片根據20xx年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蹟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但對他在這次事故中的質疑卻遠沒有結束,電影一開始就是從(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他幾乎嚴苛的調查開始。委員會的成員懷疑開飛機的駕駛員們其實是做出了一個不僅錯誤而且危險的判斷,也許飛機並沒有飛行員想象的那麼危急,他們或許有足夠的可能返回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到底真相是什麼呢?不過多劇透,此部優秀的電影將在1月29日在中國公映,非常希望我們所有的空勤人員都去看看。

?薩利機長》電影有導演優秀的編導才能,也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難逼真的情景再現,但我更希望我們民航人去看卻是電影中一直強調的以薩利機長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的專業精神,對安全對旅客高度的責任感,一種應該被我們所有民航人學xx的最高職責:我們民航人最高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安全。

電影中的幾處情節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溼衣服或去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佈“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開啟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訊號在雷達螢幕消失的時候,口裡雖然堅持說著沒有回覆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蹟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說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後剛開始慌亂但後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妝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麼有個性、充滿自信,溫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溫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蹟,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因為自己是一名飛行員,又非常認真的看過薩倫伯格機長的自傳小說《最高職責》,電影看得非常有感觸。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和臺詞幾乎都能從《最高職責》中找到出處,在書中薩倫伯格機長在整個飛行職業生涯中,他認真對待他的職業,認真進行每一次飛行準備、飛行過程中,精確掌控他已經很熟悉的飛機效能,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琢”。薩倫伯格機長的高尚,來自其他時候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在履行職業操守時,是一絲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選擇,幫助他做好了準備,來應對發動機發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的一生讓我把飛機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孫河上。”

在電影中薩利機長在電影中說:過去的42年中,我飛過成千上萬個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現卻決定了人們如何對我整個飛行生涯做出評價。在一萬九千小說中,只有這短短的兩百秒決定別人對你一生的看法。

薩利機長是個幸運者,他和他的機組盡了最大努力,運用了平時積累訓練中學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沒有放棄,珍視飛機上的每一個生命——於是最終他們有了一個好的結局。作為和飛行安全相關的民航人,我們必須每時每刻盡力做對,還要努力做好,因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個瞬間會決定對我們一生的評價。

我們民航人對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也許平安飛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揮了數萬架飛機,但決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貫”,而只是你的“一次”,偶爾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這樣認識和存在雖然嚴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無法重來。安全永遠是民航人最高職責。

如薩利機長一直在電影中強調: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就是我們民航人對安全對工作最真誠的表白,也才是我們這個民航群鮮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體現。《薩利機長》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於此。

第3篇

sully機長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並不只是一句謙虛的漂亮話,也許在千鈞一髮的關頭,sully機長確實只是發揮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職工作。但這就已經很厲害了。“英雄”是世人賦予他的光環;而另一面,那些質疑他的誤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則更帶有高高在上的偏見。世人總是青睞非黑即白的兩極評論,卻不能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處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現這一點,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個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倖免?

各方面來說,本片的故事重點都體現為對事故後續的記錄。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標題: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說了。再從篇幅上來說,整個事故前後幾分鐘的事情,拍出來沒有回憶殺沒有渲染,只是冷靜地還原。撐起片長的還是後續調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顯然在事故發生後。最後重點來看看故事講述的順序,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倒敘插敘的手法,總覺得導演從夢境、事件後續開始是為了賣關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覺得不是,導演講故事的順序只是順著機長的思路,好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他的視角。憑著我剛看完的記憶簡單過一遍:

首先調查部門(具體是啥、利害關係我也不太瞭解,不想展開分析了)一開始對事件定性為墜機,這是根據他們調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資料得到的明顯帶有問責意思的偏見,機長及時糾正說這不是墜機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調查部門根據十幾臺電腦對事故的模擬得出結論認為機長的誤判對事故負有主要責任。於是隨著之後故事的進行我們始終帶著一個懸念:到底機長是不是誤判了。當被妻子問到你為什麼就做出判斷決定停哈德遜河上了呢,機長這才開始陷入他並不想面對的回憶。我想這時候好多觀眾已經和我一樣等不及了,因為事故這段才是我們起初期待的大場面正片。然而看完了這段有點意猶未盡的偽高潮,我們還是沒有答案,並且有點猶豫是不是我們被放到了機長視角才認同了他的判斷。影片最後的聽證會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為它解答了我們心中這個懸而未決的疑惑,本片的主題也集中體現於此。首先機長機智地要求把電腦模擬替換成人工模擬,然後通過質疑零延遲的人工反應時間不能反應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為模擬過程爭取了35秒的反應時間。就這短短的35秒差異,產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報告結果,實現了大反轉,宣告了機長做出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讓原本高高在上想當然的調查官員徹底低頭認錯。在觀眾們終於掌握了真相的情況下,導演又利用播放事故錄音記錄這個情節帶我們再次回憶了一遍事故過程。如果電影的重點在於講事故本身,那麼對於事故的描繪理應讓人意猶未盡,這樣同一段戲演兩遍絕對是講故事的大忌。但導演的目就是讓我們根據聽證會上掌握的資訊,再重新和機長一起回憶一下事故過程,才切實體會到機長當時處境下做出準確判斷是如此不易。

還有一點需要反思的是:我們在影片一開始已經知道事故的結局是平安解決,就無法體會機長做水上降落的決定是多麼艱難。影片中我們才逐步得知:實際上水上迫降的生還率極低,如果不是機長冷靜地判斷出返航絕無可能,並不會做出這個百般無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紐約市這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場空難導致的就不只是一飛機死傷這麼簡單。如影片中某人告訴機長的:紐約人當然要為你歡呼了,這裡最近可一直沒什麼好訊息。停了一下又補充到:特別是關於飛機的。我想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對很多紐約人來說永遠走不出的痛。如果機長稍有疏忽,後果必然又是一場911。因此在真實事件發生後sully機長也確實成為深受紐約市民愛戴的英雄。

再反觀調查部門草率的事故責任判斷,如果不是機長最後機智的應對,一場冤假錯案也會就此成為定局。英雄變成事故責任人。與其說影片想表現機長應對飛行事故的冷靜沉著,倒不如說他應對來自調查部門的危機一節,扭轉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點。因為航空事故發生前,機長可是有8小時睡眠、9日內滴酒未沾的滿血狀態;而應對危機時,他卻是整夜沒閤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調,可算是最差狀態下的殘血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