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蠟燭的教學反思燃燒的蠟燭教案反思6篇 “點燃學習之光:蠟燭教學反思與教案優化”

本文主要通過對“蠟燭的教學反思”及“燃燒的蠟燭教案反思”的分析,探討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審視和反思教學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蠟燭的教學反思燃燒的蠟燭教案反思6篇 “點燃學習之光:蠟燭教學反思與教案優化”

第1篇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絡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為,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在文字、教師、學生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課堂上讓學生自由讀文,告訴學生想怎麼讀就怎麼讀,還學生自主權。如讀伯諾德夫人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讓學生自己考慮應該強調什麼字眼。這樣的問題意味著學生個體理解的豐富的非預期性與創造性,這正展示了他們各具風格的思維特徵與閱讀視野。在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後,我分別作了這樣的引導:“儘管你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麼”,這種有意之為,旨在通過一種價值的引領使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徵。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字,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後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峰迴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倖躲過一劫。這裡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著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

負,然後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傑克和傑奎琳會想些什麼,並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並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節的細細品味和教師的及時提示,學生說得不錯,課後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對文字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但在有些環節上,設計還可以更優化。如情境的渲染還不夠到位,在指導學生讀“傑克”這一段內容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心理等有關詞句多讀,體會傑克從容、機智,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

蠟燭的教學反思燃燒的蠟燭教案反思6篇 “點燃學習之光:蠟燭教學反思與教案優化” 第2張

第2篇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人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為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情緒,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才能體會到文章背後的人物性格。當我上到德國軍人從傑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我讓學生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會怎麼做?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怎麼做好呢?一個個想法馬上被一個個駁倒,大家都覺得的確棘手。如果一家三人中再有人動蠟燭的腦筋,那麼德國軍人必將懷疑到這支蠟燭有鬼。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但能不動蠟燭的腦筋嗎?真難啊!

學生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表示真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只能選擇和敵人同歸於盡了,這時候我引導學生學習傑奎琳是怎麼做的,通過“打了個懶懶的哈欠、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笑容像百合花一樣、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實在太困了、晚安,各位先生”的學習理解,學生一個個都很佩服傑奎琳,都誇她真是個鎮定機智的小姑娘,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國軍人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居然在那麼緊張的時刻,最後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啊!

這時,課堂上一隻小手舉起,“我覺得傑奎琳是機靈,但也是有巧合的原因:德國少校正好有和傑奎琳這麼大小的女兒,他看到傑奎琳想到了自己的女兒,不忍心做出不同意傑奎琳的請求。”可不是嗎?一家人保護情報成功與這位德軍少校的惻隱之心應該有關係,但與文章背景是矛盾的,不適合學生展開討論。但這樣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讀得多麼細心啊,這是他獨特的閱讀體會,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是真正的讀者!

在有些人看來,半截蠟燭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本文中,它與生活在一個特定時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場重要的鬥爭息息相關,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是圍繞著它展開的。《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敘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國軍人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利用板書,展現了課文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情節。當危機出現時,我們的心就會提起來,當危機過去,我們的心又會落下來。我請同學們用向上的斜線表示危機出現,用向下的斜線表示危機過去,然後在適當的位置加上簡單的文字,說明危機出現、過去的原因。這樣,用簡單的線條,就畫出了課文一波三折、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老師不需要過多的敘述,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課後的練習中,要求學生編排課本劇,我也以板書為基礎,把它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提醒學生弄清,:這部分的主要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明白了主要人物是誰,演好他的關鍵是抓住他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等。在找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的句子後,進行了反覆朗讀,體會,進入角色,為表演做好準備。根據板書內容,學生選擇了其中一部分內容進行了排練,在表演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3篇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怎樣才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是擺在我們每個語文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篇通訊非常感人,但難度不大,怎樣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流於膚淺,不流於表面,怎樣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去品味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深厚的情感,去咀嚼語言的精妙,對文字進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體入細微,由語言入體驗,這是我這次在教學設計中著重思考的問題。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還是很成功的,讓學生做一回戰地攝影記者,抓拍感人場景這一語文活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能引領學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處、意蘊豐富之處,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不僅得到了心靈的感動和淨化,而且對於精彩的細節描寫也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學生的潛能被很好地挖掘出來了,他們的回答可以說是精彩紛呈。這不由讓我想到:很多時候,我們總抱怨學生上課不配合,總覺得學生對稍難問題不願做深入的思考,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沒能調動起他們研討的興趣,沒能給他們一個思維的具體的觸發點,沒給他們提供發揮創造性思維的平臺。如果課堂中只是簡單地問:“你們覺得本文哪些地方感動你?為什麼?”估計很多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老生常談。

所以,能巧妙地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學習,去和作品及作者認真“對話”,親身體驗中的思想感情,在新課程環境下的語文課上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否則,充分體現“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理念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第4篇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如果要採用變序的教學方法,就會打亂文章原有的嚴謹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體來輔助我的教學呢 在做好簡單的課件後,我隨即又否認了.因為我發現這對我的教學起不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讓人有一種"通讀通講"的感覺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種要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型別,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學"務實".

長久以來,我們在備課時都謹記:在備教材的同時要備學生,即要把學生針對你的教學設計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慮到.因此許多老師在備課中還會把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記錄在案,以達到在課堂上的萬無一失.殊不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個詞或字,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再怎麼考慮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地發現教學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並恰到好處地調整好自己的教學.如上例中教師讓學生用學習上段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迴應,老師就再次提醒學生看看傑克的表現,體會體會.儘管這樣做與備課中設計的有所不同,也有違老師的教學意圖,但仔細想想,這又有何不可呢 我們的教學不都為了能幫助學生感悟嗎 當學生出現一些"短路"現象時,教師就有義務及時地加以糾正.這不是教學"務實"的最好體現嗎

第5篇

備時,我就在思考:略讀到底該怎麼教?雖然同科頭老師介紹經驗和《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聽到、看到一些“略讀要以學生自己讀懂為主”,“略讀任務要單一,要充分運用好前導語的提示作用,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在教學時間上基本用一時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學實際中,對於如何引導學生自讀,如何選擇教學任務,如何利用導語等還是很茫然。帶著這些迷惘,我又重新進行了單元備:單元主題是“語言的藝術”,要求孩子們閱讀本組,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而再看導語中的學習要求:先讀讀下面的劇本,想想劇本中講的是什麼事,說說你最欣賞誰的語言;再分角色演一演;還可以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有什麼不同。這些學習要求不正是圍繞著單元主題提出的嗎,於是,我的心中豁然開朗,堂就圍繞著這四步引導學生學習:一、初讀,暢談感受並瞭解劇本的特點;二、再讀,瞭解大意;三、深入學習,體會人物語言;四、總結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蠟燭》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踐後,我明白了只要體現“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就能較好地發揮略讀的原有效應。“一箇中心”即以學生的自讀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扣住單元重點,點撥難點。在《半截蠟燭》中,以語言實踐為主線,引領學生了解閱讀劇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議、演、拓展中品味語言的藝術,吸收人內涵,培植人精神,讓堂有了“亮點”。本堂,成功之處是先引導孩子深入鑽研教材,讓學生靜靜地思索,靜靜地寫批註,用筆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與劇中人物進行了對話。然後抓住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語、人物的年齡特點、所處的環境等演好角色,同時在演的過程中再次去品味語言的藝術,最後讓大家下找些劇本讀一讀,從而拓寬了學生閱讀的範圍。這樣略讀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沒有及時對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看,我們教師在備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堂上更要關注學情,並予以及時反饋。

第6篇

幾十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裡,已經不太願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徵。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通過不斷的培訓和業務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以前鑑於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在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時,我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反覆思考後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乾癟。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說得過去。但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麼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平淡的課。深度,應該是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儘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藉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痺大意,他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構建生命化課堂,同時也提升課文的厚重。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並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託,挖掘下去,生髮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願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這一現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