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直擊“太空快遞開箱”:神十三航天員帶回8k高清太空影像2022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5篇

我國50多年來在航天事業上的輝煌成就,增添不少航天知識,同時深深地被航天功臣們的奉獻精神感動。那麼關於相關的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直擊“太空快遞開箱”:神十三航天員帶回8k高清太空影像2022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5篇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完成六個月的飛行任務後,搭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平安回家,返回艙同時帶回了搭載的有關物品。26日下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京開艙,其中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搭載的由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軌拍攝生成的8k高清影像儲存卡。

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1

我們要從航天英雄身上汲取“我心飛翔”之力,在新徵程中不懈奮鬥、奮力前行。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勇飛沖天”的力量。

航天英雄心中有“九天之夢”,當他們穿著白色航天服出征,探尋浩渺太空,在太空邁出清逸飄然的步伐時,當他們揮動鮮豔的國旗向祖國報告時,每一箇中華兒女都在為他們鼓掌,都被他們不懈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所鼓舞。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奮進征程中的“燈塔”,從“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堅定之向到“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毅之志,理想信念是___人的“精神之鈣”。邁向遠大征程,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在鬥爭實踐中不斷砥礪鬥志,在實踐熔爐裡經受考驗,身經百戰、烈火淬鍊,始終勇立時代大潮,固牢思想根基、把穩奮進之舵,書寫優秀的時代答卷。

實幹的過硬作風,是“飛而不止”的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航天英雄們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凝聚逐夢力量,他們用實幹去觸碰夢想,用腳踏實地的奮鬥去圓夢,奮鬥的號角在心中吹響,奮戰的腳步從未停歇。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訓練,讓他們夯實了“硬功夫”,磨礪了“硬肩膀”,讓他們對航天任務充滿了信心和期待。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要學習航天英雄身上的實幹精神,勇於在事上練,保持始終如一的幹勁,以“鐵杵磨成針”的定力、“望盡天涯路”的境界幹事創業,勤勤懇懇做事、紮紮實實工作,夯實事業發展根基,在新徵程中“飛而不止”,以穩健的腳步開拓嶄新未來。

不懈的鬥爭精神,是“逆風向前”的力量。

征戰太空,對於航天英雄們來說,既是職業,更是使命。他們把使命扛在肩上,從不言苦、從未喊累,面對任何艱難險阻或挫折從不言放棄,就像航天員所說“開啟艙門的那一刻,我沒有考慮過生死,也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生死考驗”。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要發揚鬥爭精神、苦練鬥爭本領,以“奮鬥者”的姿態迎接大風大浪,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2

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神舟飛船揚帆再啟航、刺破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品格。

航天夢,照亮中國科技興國路。全球關注,舉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閃耀。科技引領,神舟飛行,中國航天精神正是攻堅克難、創新創造、不求安逸、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照亮了中國科技興國路。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魂牽夢繞的數千年飛天夢想。今天,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乘載三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工作,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效能,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尋回收能力等多項科學研究成果。神舟十三號必將圓滿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標和重大任務,在浩瀚無邊的星空激揚中華民族的夢想,高擎起光彩奪目的五星紅旗,彰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追求理想的血脈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奏響宇宙強音。

復興夢,照亮中國全面振興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新局、走穩征程,以神舟出征為象徵和指引,中華民族必將能夠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航天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匯聚起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激勵著廣大__幹部和人民群眾建功立業、接續奮鬥、矢志不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也將在我們的努力下一步步成為現實,成為彪炳史冊的千古奇蹟。

中國夢,照亮中國繁榮富強路。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人民嚮往中國夢,中國夢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夢寐以求的幸福夢,是凝聚全民族全社會、凝聚全體中華兒女至高無上的旗幟。全國各族人民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就能夠用14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強大的磅礴力量。全體___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堅定理想信念,弘揚_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永葆___人政治本色,帶領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中華民族對宇宙由來已久的嚮往,終將在星空寫下無可替代的精彩一筆。這是一次偉大的出征,凝聚了億萬中華兒女航天強國的夢想,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3

在太空生活長達六個月的三位航天員終於要“回家”了!這一訊息成了萬眾矚目的物件。通過直播視訊,我不僅欣賞了神舟十三號成功著陸的過程,也瞭解了不少關於航天的知識。

在即將出“黑障區”、進入大氣層時,雖然會產生較大的摩擦,溫度達到1000度左右,但是有科技的支援,再加上穿上了太空倉服,因此宇航員們能夠保持身體的舒適度。我們也不禁為科技的力量而感慨。

當類似於降落傘之類的東西敞開之後,我心裡的那塊石頭也隨之落下。因為這象徵著宇航員們已經穿過大氣層來到了地球之內,同時也能象徵著能夠安然無恙地著陸。經過不斷地遞減速度,宇航員們與地面越來越近。當釋放完多餘的燃料後不久,隨之而來的便是神舟十三號安全著陸的喜訊。這是一件多麼激動人心的事!

雖然我沒有機會像他們那樣上太空,但是當看到我國宇航員陸續進去太空,我的心也隨之而被牽動。畢竟這是一件證明我國實力的壯舉!

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4

王晶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某某,葉某某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某某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某某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某某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中國航天日活動觀後感5

王晶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