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6篇 初探乘法:更深入的數學世界

這篇說課稿旨在幫助國小生初步認識乘法。通過具體的影象和實物展示,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運算方法,讓他們能夠在不同場景下應用乘法,提高計算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6篇 初探乘法:更深入的數學世界

第1篇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乘法的初步認識》。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四方面的說課內容。一、學習目標的敘寫 二、評價任務 三、學習流程 四、板書設計 。

本節課我將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三方面來敘寫學習目標。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在《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要求的: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乘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直接基礎,也對今後學習表內乘除法及多位數乘除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乘法並不太陌生,甚至還有少部分學生能背出乘法口訣,但對於什麼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麼,意義是什麼,乘法和加法是否有關係,學生不太清楚。這就需要給學生搭建認知的橋樑,創設具體、形象、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通過學生自己的探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的知識。

1) 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思考、交流,會列出同數連加算式,會把同數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能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學習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1、通過觀察情境圖能發現資訊,提出問題,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歸納為幾個幾,會用乘法算式表示,並能說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為了達成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努力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在此學習流程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創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景十分必要。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認真觀察遊樂園裡有哪些好玩的專案。第二步:從圖中發現哪些數學資訊?第三步根據資訊提出問題:

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我也有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主動思考、提問題的好習慣。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為了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為此,我分三步進行教學的:

第一步:老師引導學生先解決小飛機裡有多少人?的問題。

出示課件學生再認真觀察小飛機裡的數學資訊獨立思考列出同數連加算式。

教師提問幾個3相加?這裡的3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突出個數和相同加數。

第二步:知識遷移,用上述方法解決小火車裡共有多少人?

教師提問每個算式都是幾個幾相加?(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6、7、2分別表示什麼?再次突出個數和相同的加數。為改寫乘法做很好的鋪墊。

第一步: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黑板上這些加法算式有什麼共同點?(小組討論、發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每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加數都是相同的。教師直接說出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我們就可以用乘法來計算。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第二步:引導學生分析最後一個加法算式:加數都是幾?有幾個2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師邊板書邊總結:7個2相加就可以寫成7×2=14,或2×7=14。教師提問算式中的2表示什麼?7表示什麼?教師小結加數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須是用相同的加數和個數相乘。

第三步:認識“×”並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教師範讀、指名讀、同桌互讀)

第四步:知識遷移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幾組乘法算式並讀出。

第一關、先用小棒擺一擺再寫出乘法算式,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在小組內交流。(做一做第一題)

第三關、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題)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鞏固新知、理解乘法意義,我將練習設計成了學生喜愛的比賽形式,淡化了“練”的痕跡,這樣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寓教於樂,寓學於樂,“樂在活動”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我們知道了加數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並能把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認識了“×”,還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讀法。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即對全課的教學內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增強學生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

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板書它比較簡潔、清楚、有層次的精縮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一目瞭然。

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6篇 初探乘法:更深入的數學世界 第2張

第2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的

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因此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呈現教科書第44頁的遊樂場情景掛圖,目的是想通過這張圖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讓學生觀察圖中每種遊樂活動的人數,並算出小火車、過山車、觀覽車上各有多少人?學生看見這張圖後興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師交代的任務,回答出:小火車有3+3+3+3=12人,過山車上有2+2+2+2+2+2=12人,觀覽車上有4+4+4+4+4=20人。(教師同時板書)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環節。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據這個宗旨我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棒擺出幾個相同的圖形,喜歡什麼就擺什麼,如小松樹,小傘、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1)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說一說你擺了什麼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並把算式寫在紙上。

(2)討論後,老師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圖形展示出來,要求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然後叫學生進行觀察,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進行觀察後,得出結論他們的加數都相同。圖形的展示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觀察以上三個加法算式的特點。從而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1)首先我講解“乘法的含義”,出示一個加法算式,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由於有了剛才觀察的結果做鋪墊,學生很快說出這個加法算式的加數相同。

通過觀看加法算式演變成乘法算式的過程,教師稍加指導,使學生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還有加一種表示方式,從而引出“乘法”並把“乘法”板書在黑板上,同時指出5×4表示4個5,讀作:5乘4。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加法算式中只有5,為什麼到乘法中卻多了一個4,並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一遍演變過程,學生立刻得出結論,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來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數,這裡的4就是相同加數的個數。接著演示另外兩個例子來鞏固學生得出的結論,經過這樣一番演示,本課的難點就輕而易舉地被攻破了。

(2)剛才我們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還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通過這樣的過渡,以3+3+3+3+3+3=18為例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我先讓學生說一說3×6的含義(學生回答:表示6個3),那6個3連加的和等於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寫成的,那麼3×6應該等於多少呢?學生很自然地說出18,接著教師立刻教學生這個算式讀作:3乘6等於18。同時告訴學生這個算式還有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後兩個數互換,寫作6×3=18,讀作6乘3等於18。並通過動畫演示認識乘法算式中第一個數叫做因數,中間的符號叫做乘號,第二個數也叫因數,以及最後的結果叫做積。利用這個動畫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讀寫。

a:首先我叫學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b:接著我板書幾個練習,讓學生分別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馬上發現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簡便,並告訴學生以後遇到這類題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1、教師引導學生看圖,發現圖上每一群跳繩的人數是一樣的。

2、要求學生用剛才學過的知識列出乘法算式。(圖上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住了學生的目光,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計算中去。通過這個練習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能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第3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知識體系的起點,也是整數四則運算系列中的一個重點概念。學生掌握了乘法的意義,可以幫助理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為解決相關乘法的實際問題提供依據,也是以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具有統領全域性的作用。

乘法的初步認識包括遊樂園主題圖、例1和練習九的第1~4題。教材的編排分兩個層次:第一,以學生活動情境提供同數相加的式題,進而引出乘法運算。第二,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說明乘法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結合具體事例,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這樣編排由學生活動中同數相加的計算引出乘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乘法”產生親切感。

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學生已學習了加法的相關知識,並且也學習了找規律、分類等一些數學認知策略,具備了一些知識經驗。學生在生活中有一組一組數的經驗,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奠定基礎。有些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乘法,有的學生甚至還會背乘法口訣,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師若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入學習乘法的數學園地,一定能激發學生探究乘法的慾望。

?課標》在第一學段具體目標中指出: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能夠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2、在經歷乘法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識。

3、通過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難點: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針對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師主要採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乘法的意義。努力實現概念教學成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這一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結構是:創設情境,激趣匯入——探究體驗,經歷乘法——應用拓展,鞏固乘法——課末總結,梳理乘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國小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教師在開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樂園場景。“看,遊樂園多熱鬧!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我看見摩天輪有5節吊廂,每節吊廂坐4人;過山車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個桌子,每個桌子擺了5把椅子……這樣設計,學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組一組數的現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教師接著說:“看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同數相加的例子.不僅生活中是這樣的,其實在同學們擺小棒的遊戲中也有這樣的問題.”出示例1主題圖,“看小朋友們擺了幾個什麼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學生有了前面的經驗,馬上就說:左邊男孩擺了4把小傘,每把小傘用了5根小棒;右邊男孩擺了3個五角星,每個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師接著說:“你們會像他們這樣擺一組漂亮的圖形嗎?要記住每個圖形的小棒根數相同喲!”從而激發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新知的慾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發現事物新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進而獲得新概念。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體形象。思維始於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學生用小棒擺一組圖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幾個三角形,就是幾個3相加;有的是幾棵樹,就是幾個4相加……教師板書同數相加的算式。從而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將主體感知與動作直接聯絡,獲得關於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師接著問:6個3相加可以寫出來,那60個3相加、600個3相加呢?寫起來非常麻煩,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怎樣表示更簡便?通過巧設書寫障礙,使學生在寫和讀同數相加的算式的活動中,親身感受相同加數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實很麻煩,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怎樣表示更簡便的慾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體驗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直觀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同一個加法算式的加數是一樣的,緊接著教師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概括:“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個3相加為例,“這道算式中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3?”教師用有幾個相同加數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乘法算式的意義,然後列乘法算式。6個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讀作6乘3,還可以表示3×6,讀作3乘6,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認識乘號。學生自由讀、齊讀算式,進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義。學生把另外幾道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通過觀察算式,發現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教師反問:“有了加法算式,為什麼還要用乘法算式呢?”學生結合直觀圖形和算式的視覺支撐,進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到:乘法算式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演變過來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從而初步體會了乘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後,應及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教師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你們還有嗎?請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遷移內化推出其它幾道加法算式對應的乘法算式。學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義,改寫成乘法算式,說改寫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義。接著學生再一次回到遊樂園提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

通過以上三步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到乘法運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動作操作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後形成初步抽象思維,並把兩種思維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知了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本節課在這一環節主要採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

1、基礎練習。提供生活情境,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給學生提供各種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義是唯一的,那麼對應的兩道乘法算式的意義也是具體的、唯一的,學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盪鞦韆。練習九的第1、4題。學生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說一說怎樣想的,鞏固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圖和算式的對照,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體會。

2、變式練習。讓學生通過推理判斷,鞏固乘法概念。教師將練習九第3題改編成下題:把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寫出來。學生先仔細觀察算式表示的意義,再緊扣乘法的意義來判斷是否可以改寫,再去寫乘法算式。學生開展辨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維訓練中,進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乘法的初步認識。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慾望。教師小結時問: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像什麼樣的問題用乘法?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善於思考,虛心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穫!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絡,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乘法的慾望。

第4篇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強,建立“乘法”概念較為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我主要採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乘法的意義。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我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國小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教師在開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歡的動物園一角。“你們喜歡小動物麼?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我看見有兔子、和雞,兔子有幾隻,怎樣計算?雞有多少隻呢?……這樣設計,學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組一組數的現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教師接著說:“看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同數相加的例子.不僅生活中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用筷子,一雙筷子有兩根,五雙筷子就是2+2+2+2+2=10,這是提出:如果我們班同學都拿一雙筷子,有多少根?又該如何解決?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慾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發現事物新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進而獲得新概念。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體形象。思維始於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學生觀察電腦圖得出()個( )相加……教師板書同數相加的算式。從而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將主體感知與動作直接聯絡,獲得關於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師接著問:4個2相加可以寫出來,那8個2相加、12個2相加。。。。。呢?寫起來非常麻煩,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怎樣表示更簡便?通過巧設書寫障礙,使學生在寫和讀同數相加的算式的活動中,親身感受相同加數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實很麻煩,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怎樣表示更簡便的慾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體驗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直觀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同一個加法算式的加數是一樣的,緊接著教師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概括:“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個2相加為例,“這道算式中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2?”教師用有幾個相同加數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乘法算式的意義,然後列乘法算式。4個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還可以表示2×4,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認識乘號。學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和讀法,進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義。學生把另外幾道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通過觀察算式,發現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教師反問:“有了加法算式,為什麼還要用乘法算式呢?”學生結合直觀圖形和算式的視覺支撐,進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到:乘法算式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演變過來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從而初步體會了乘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後,應及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教師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你們還有嗎?請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遷移內化推出其它幾道加法算式對應的乘法算式。學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義,改寫成乘法算式,說改寫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義。接著學生再一次回到動物園提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

通過以上三步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到乘法運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動作操作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後形成初步抽象思維,並把兩種思維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知了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本節課在這一環節主要採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

1、基礎練習。提供生活情境,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圖和算式的對照,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體會。

2、動手操作,配合練習。進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乘法的初步認識。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慾望。教師小結時問: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像什麼樣的問題用乘法?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善於思考,虛心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穫!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絡,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乘法的慾望。

第5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知識體系的起點,也是整數四則運算系列中的一個重點概念。學生掌握了乘法的意義,可以幫助理解乘法口訣的和意義,為解決相關的乘法的實際問題提供依據,也是以後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具有統領全域性的作用。

二年級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也學習了找規律、分類等一些數學認知策略,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學生來說“乘法”這個概念較難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體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義。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圖中蘊含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乘法的意義做準備。然後,例1 以學生的操作活動入手,展示學生用小棒擺出的作品。這樣編排幫助學生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後繼續學習乘法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我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個方面制訂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

(3)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學重、難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及新課改要求,我採用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同時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用“發現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第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是引導學生探究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第二環節是安排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與鞏固乘法的含義和讀寫。第三環節是引導幫助學生自己總結對乘法的認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國小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因此在開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樂園場景。“看,遊樂園多熱鬧!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當學生說出有坐摩天輪的,玩過山車的,還有坐火車的後,這時我再問“誰能觀察的更仔細些?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資訊。”引導學生從數量上觀察。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摩天輪有5節吊廂,每節吊廂坐4人;過山車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車有4個車廂,每個車廂坐3人;有3個桌子,每個桌子擺了3把椅子。最後再提出 “兒童樂園裡藏著許多數學問題,誰能試著提一個?”

通過看圖提問和列加法算式解決問題,從中積累對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為學習乘法作知識遷移。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並舉出這樣的例子,比一比看誰說的長,教師抓住學生好勝的心理讓學生說得越長越好,假如學生說5+5+5……等學生說完後老師馬上丟擲問題:誰能完整地重複一遍!學生可能說著說著停下來,因為他說得太長只記得加5,卻不知道幾個5相加,可能有的學生會重複,教師可以趁勢利導問你是怎樣記住的,學生要想記住必須數一數他說了幾個5。整個過程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我們自己的需要。

當學生對幾個幾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後,老師和學生一起寫20個5相加,然後交流寫算式的感受。學生通過和老師的交流會發現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煩了,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很麻煩,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啊”的想法,這時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創造簡單形式來表示20個5相加。然後交流、評價各種寫法,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是在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學生在上面知道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師講解6個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間寫乘號,告訴學生×叫乘號,然後讓學生觀察乘號像什麼,可能學生會說像錯號,像漢語拼音裡的x。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會說把加號變斜就是乘號。這樣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學乘法算式的讀寫法。6個3相加等於18,所以3×6=18,也可以寫成乘法算6×3=18。讓學生試著讀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驟是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發揮主體圖的作用,再次回到主體圖,讓學生說說前面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再一起改寫前面的加法算式,並重點說明什麼樣的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最後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體會哪種寫法簡便。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被我們抽象概括出來了,此時須有一個及時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我在這一環節主要採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練習九的第二題,用於鞏固乘法算式的讀法。課前我製作了卡片,並適當豐富內容。採用“開火車”形式練習,儘可能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接著完成46頁的做一做和練習九的第一題。這兩題都是情景應用題,要求學生根據畫面情景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體會乘法的意義和鞏固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慾望。教師通過提問:“求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寫乘法算式時要注意什麼?按什麼順序讀乘法算式?”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絡,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

第6篇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闡述。

本節課是乘法教學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的基礎。教材首先為學生安排了他們熟悉的反映校園環境和校園生活的情境圖,一方面使學生有親切感,更重要的是這幅圖為學生提供了素材,顯示出生活中有許多那樣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同時也蘊涵了相同加數的因數。教材例1的情境圖是排列有序的樹苗,問題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樹?讓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義,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幫助學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和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個方面制訂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對同一情境同一數學問題的不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初步接觸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學生能認識乘號,能正確讀、寫乘法算式。

3、情感目標:學生通過學習,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決類似的生活問題。

1、乘法概念的匯入。通過相同加數連加和乘法在結果上的一致實現加法和乘法的對接。

三、說教法、學法。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新課改的要求,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同時注重運用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讓學生採用觀察法、探究法、總結法、模仿法來學習。

教具準備:依據課堂教學的需要,我製作了多媒休課件一套

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體現新課標精神,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應用的過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乘法產生的過程。學生理解了乘法含義後,安排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鞏固練習,鞏固練習要用15分鐘。剩下大約5分鐘時間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對乘法的認識。下面我詳細說一下每一個教學環節。

低年級學生對直觀的圖片非常感興趣。教育和心理學巨匠皮亞傑認為,兒童在理解乘法過程中,其數學思維發生了重要變化,教科書應該提供合乎兒童認知特點的知識和豐富的學習情境。

因此一上課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頁上的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並抽學生說說畫面上的內容。只要學生能將自己看到的講出來(如有小朋友在玩滾鐵環、接力賽跑等),老師都要給予鼓勵。

學生在觀察圖畫時,教師要有意識的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圖中三個小朋友提出的問題上去,並讓他們採用有利於引出乘法的方法來數數。如:圖中上面小男孩說:“每層樓有9扇窗戶,3層樓有多少扇窗戶”的問題,引導學生一層一層的數,即有1個9,2個9,3個9。然後用同樣的方法數教學樓左右兩邊樹的棵樹、盪鞦韆的人數、賽跑的人數等。在這裡要特別注意讓學生體驗數數的過程,充分尊重學生對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不必強求一致。無論學生是通過一個一個地數來解決問題,還是用連加計算來解決問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他們用的方法比較麻煩,並由此產生新的學習需求。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有部分學生可能會列出連加算式來解決情境圖中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乘機說明除了這種方法外,還可以用別的更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同樣的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引出例1的教學。

建構主義認為:“複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

出示教材第2頁例1植樹的情境圖(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提問:你們怎麼來解決圖畫中的問題呢?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已有的經驗,學生可能採用數數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樹。數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樣的,如一棵一棵地數,兩棵兩棵地數,一行一行地數,一列一列地數等,不管學生怎麼數,老師都應給予肯定。如學生沒有出現1個8,2個8,3個8……,1個4, 2個4,3個4……,這兩種數法,老師應給予必要的引導和啟發。

接著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並結合學生回答,教師將學生的各種演算法用算式表達出來(可能會有如下情況)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說說你們發現了什麼。

啟發引導學生說出:這兩個算式都是連加法,每個算式中的加數都相同,結果相同等等。

然問向學生提問:“這兩個算式分別表示幾個幾相加?”

啟發學生說出:4個8相加和8個4相加。老師引導:“像這樣幾個幾相加的連加算式,在書寫上十分不方便,有沒有更簡單一點的方法呢?”讓學生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

在這裡,教科書採取了讓學生進行接受學習的方式,老師指出:“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乘法計算。”並板書。

這個時候,老師問4個8相加和8個4相加用乘法怎麼樣表示呢?請同學們看黑板老師教乘法算式的寫法:4個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間寫一個乘號,8個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間寫一個乘號,在這裡,我把書本上安排的做了一個下調整,把4×8=32(棵)寫在了前面,以便於學生記憶和理解。

告訴學生:“×”叫做“乘號”,並板書。然後讓學生觀察乘號像什麼,可能學生會說像錯號,像漢語拼音字母裡的x等等。這樣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學生對乘號的記憶。

然後引導學生比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麼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從書寫形式上看,乘法比連加更簡便,同時乘法也是實際生活數學應用必須的。

葉聖陶先生曾說:“當老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手”。學生對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認識後,為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我用幻燈片的形式出示4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讓學生填空是幾個幾相加,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加法算式寫出乘法算式並且能讀出來。最後,老師把教材第一頁的校園圖畫展示出來,作為第三個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數學問題,要求能用乘法計算,這樣讓學生感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真正把數學回歸於生活。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乘法的理解,練習之後,老師提問:孩子們,今天大家學到了什麼知識,,你是怎樣理解的?教師不要急於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他對乘法的認識,也許語言不是那麼準確,表達不是那麼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確說出他對乘法的理解,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我的教學過程已全部結束,下面說一下板書設計。

簡潔而又提綱領的板書不僅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精縮,而且也會使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一目瞭然,因此,在板書設計上我頗費了一番心思。我把課題寫在主機板書的最上面,它告訴了孩子們本節課的中心內容,下面是連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對照,不僅美觀,而且有層次的呈現了知識產生的過程。這樣的板書簡潔、明瞭。

各位老師,以上所說的,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是千變萬化的,會隨著學生和教師的靈性發揮而隨機生成的。預設效果如何,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