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小夥伴》教學反思5篇 從《小夥伴》中反思教育: 尋求更緊密的師生關係

《小夥伴》是一本專為國小生設計的英語教材。近日,教師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和總結,分享了《小夥伴》教學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從而為其他教師提供借鑑和參考。這些反思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教學,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小夥伴》教學反思5篇 從《小夥伴》中反思教育: 尋求更緊密的師生關係

第1篇

?語文課程標準》建議: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本課在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求知活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理解課文、積累詞彙、拓展思維空間。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初步學習13個生字。

3、瞭解小夥伴們對待瑪莎丟失揹包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懂得要有樂於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動去關心幫助自己的小夥伴。

初步學習13個生字。學寫“夥”、“伴”兩個生字。

懂得要有樂於幫助他人的願望和行動去關心幫助自己的小夥伴。

2、我們生活在集體裡,大家都有很多小夥伴,請小朋友說說自己的小夥伴有哪些? 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談話,理解“夥伴”之意,激發學習興趣。

3、書寫“夥伴”兩個生字(“夥、伴”都是左右結構,偏旁都是“單人旁”。)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教學時,讓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弄清主次筆和間架結構,然後請學生嘗試書寫,再輔以教師指導,力求使學生達到書寫規範、整潔。

這篇課文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讀讀這篇課文。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請部分學生讀,其餘當評委。

(二)、再一次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小夥伴都有誰?他們發生了什麼事?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們知道了什麼?指導讀出奇怪的語氣。

2、自由讀課文2——8自然段,找找哪幾個自然段寫維加與瑪莎的對話。

“你怎麼不吃呀?”指導體會維加的關心、奇怪、急切,並指導朗讀。

“維加一邊……一邊……”理解“真糟糕”,體會好長時間才能回家對瑪莎來說是很糟糕的事。指導讀句子。板書:關心

(2)指導學習第三自然段。認識省略號,體會其作用。

(2)瑪莎怎麼回答?指名讀,體會瑪莎的慚愧、傷心與難過。

(3)安娜還說了什麼?“大概”是什麼意思?從安娜的話中我們還看到她對瑪莎的提醒。指名讀這句話。板書:提醒

看到瑪莎沒有午餐吃,維加關心地詢問她,安娜善意地提醒她,安東又會怎麼做呢?

(1)齊讀第八自然段。安東說了什麼?指導讀好安東的話。

(2)用比劃出描寫安東動作的詞語。理解什麼是“掰”。

(3)安東將一大半面包分給瑪莎,他當時怎麼想的?板書:分享

1、出示掛圖:你能一眼認出圖中的小夥伴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2、在瑪莎的三個小夥伴中,你喜歡誰,為什麼?板書:樂於助人

今天這節課,小朋友學得都很認真,老師希望我們小朋友在生活中能樂於幫助身邊的朋友,特別是像安東一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幫助身邊的小夥伴,你們能做到嗎?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可見語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國小生所處年齡正是語言和思維發展的黃金期。因此,我們要在低年級加強語言訓練,訓練學生口頭語言表達技能,為今後的寫作作好鋪墊,打好基礎。《小夥伴》小中見大,描繪的是三個小夥伴對待瑪莎丟了書包後的不同表現,旨在說明一個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整篇課文充滿人文情感,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故而學習本文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對於這樣一篇生活情趣盎然的短文,通過討論、反覆朗讀、聯絡生活談感受等手段,引導學生在讀著自己喜愛的故事中產生了與幫助他人的願望。

一、注重教給朗讀的方法,促進學生自讀自悟。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自悟自讀”。為了避免老師講得多,提問多,引導得多,我運用學習小夥伴的口吻,用淺顯的語言把練習朗讀的方法教給學生。“我抓住了能幫我讀出感情的詞語和標點符號。”“當我知道了,瑪莎和維加在想些什麼時,我就把句子讀好了。”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自讀自悟、邊讀邊思,同桌交流,使學生在朗讀中去理解詞語,去體會感情,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地語言薰陶。在上課過程中,正是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讓我體會到了令我激動的氣息:學生自由閱讀,靈活運用方法,自主合作討論,各抒己見。如讀到“你怎麼不吃呀?”這句話時,有的學生抓住問號,遷移以往學過的知識,體會它所表達的語氣,然後進行朗讀練習;有的學生入情入境,體會維加當時的想法,讀出他非常奇怪的語氣。儘管大家練習朗讀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遠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經過點撥,孩子們都感悟到了人物當時的心情,繪聲繪色地讀出了人物說話的語氣。

二、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聯絡生活運用詞語“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的階段目標。《小夥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後,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麼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說說嗎?”孩子們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瑪莎把揹包丟了,她得餓肚子了,這可真糟糕啊!”“離回到家還有好長的時間,瑪莎的肚子要餓好久哪,這可真糟糕啊!”“瑪莎回到家,可能要被媽媽批評了,這可真糟糕啊!”學生在補白說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的說:“我去上學,可是忘了帶書包,這可真糟糕啊!”有的說:“我忘了把開水帶到學校裡來了,今天上完體育課沒水喝,這可真糟糕啊!”有的說:“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泥坑裡去了,這可真糟糕啊!”……聽到學生準確而生動的表述,我就勢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這時,孩子們都皺著小眉頭,把句子讀得抑揚頓挫。“糟糕”詞語的教學到此,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運用“糟糕”說一句話,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我覺得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尤其應當重視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精講多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由於本課主要是對話,而且表現的是生活場景,故而可以藉助表演的方式使學生在演中讀,邊演邊讀,既注意不同角色的語氣變化,更重要的是深入角色的內心,充分體會到晚輩的孝順和長輩的慈愛。同時,分角色合作表演朗讀調動了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切磋中提高有感情朗讀的水平,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字詞的學習是低年級語文閱讀課的重點之一,通過動作演示識記“掰”,再巧妙地藉助板書,加強“夥”、“伴”等字的記憶,以及藉助讀長句鞏固其他字的識記,等等。形式多樣的識字增添了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散發出活潑的氣息。

《小夥伴》教學反思5篇 從《小夥伴》中反思教育: 尋求更緊密的師生關係 第2張

第2篇

自從學校推出“和樂課堂”五趣課道教學模式以來,我們一年級語文組也在不斷的嘗試創新,無論是平時的隨堂課,還是老師們申報的精備課,我們都是先積極的研討教學環節,教學流程中的每一“趣”,我們都希望能有所收穫!近段時間,我們的實小家事上也連載了幾篇關於“探究生趣”環節如何做的文章,我也都認真的學習了,那麼綜合近段所學,需要展示自我的時候到來了!昨天,我校第二屆“熒光杯”試圖協作賽課活動已經拉開了帷幕,而我就是其中的“第一炮”,說實話,這兩天,我反覆試講了《小夥伴》一課,每一次都讓我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習慣,不同的學生特點,相同的老師,相同的教學設計,相同的多媒體課件,孩子們帶給我的感受卻是那不一樣的!當然在講完師徒協作課後,我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

在一次次的試講,在一遍遍的修改教學設計流程後,這節課我沒有出現大的錯誤,能夠順利的講下來!畢竟,我進入國小語文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這一次的“隨文識字”也不來例外,它是對我自己的一次挑戰,我希望自己能夠越戰越勇!那麼這節課我並沒有嚴格按照“和樂課堂的教學模式”,而是隨著課文的順序讓孩子逐漸的認識生字,這個過程中先讓孩子讀課文自主識字,再把課文種的生字搬到字卡上,讓孩子單獨去認,去理解。這是前四段的教授方法,到了最後三段,我就讓孩子自己來認識,通過同桌互相交流,使孩子能記住識字方法,通過組詞理解詞義,最後通過我變的一首富有生趣的小兒歌和令孩子興奮的“開火車”小遊戲,來鞏固孩子們的識字情況,孩子們的識字效果還是可以的!

只是這節課我的授課物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那我上課的語速過快,在指導朗讀的時候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給孩子指明正確的朗讀方法,以致使我班孩子的朗讀速度也較快,但是沒有感情!我的課堂評價語言也不夠富有童趣,不能充分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另外,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課堂上的廢話較多,生怕孩子記不住,就一遍遍的說,導致有些“填鴨式”。那麼,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會時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年級語文老師,我的學生是孩子,我的語言要有童趣,要言簡意賅,要及時評價學生的讀和說,使自己的課堂真正的活起來!

第3篇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教學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關注生活,用自己的心教學反思靈去感受周圍的世界,然後將自己觀察、感受、所得付諸於語言文字。作文教學要遵循"從學生生活出發,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思想,培養學生留心關注生活的意識,能文從字順地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介紹我的小夥伴”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習作。這一單元緊緊圍繞“作家筆下的人物”鋪展開來,使學生感受了各具特點的鮮活人物形象。本次習作要求“運用一兩件事寫出小夥伴的`特點”。對於寫人,學生並不陌生,關鍵是要突出人物的特點,而捕獲人物特點的,正是自己心靈的感動、激動,甚至衝動。因此,只有那些平時留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積累生活的孩子,才能獲得生活的賜予。怎樣讓學生找到足以激發自己表達慾望的素材呢?這是我在執教這次習作指導時重點考慮的問題。

本節作文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去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圍繞這一目的,課的開始部分設計了一個小遊戲,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一開始有個感性認識,要抓住人物的特點,平時必須留心他的言行舉止。為了深化教學目的,又以學過的文章《少年閏土》為例,讓學生進一步學習體會這種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去動筆寫作,然後根據這一教學目的去講評學生的文章。現對這堂課總結反思如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好多學生都害怕作文,一提到作文,他們就“頭疼”,不知從何下手。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並且樂於表達?這就得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節課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先玩一個“人物競猜”遊戲,學生的興趣便來了。我讓學生聽我的語言描述,猜課本中或生活中他們看到或聽到的人物。因為感興趣,學生聽得很仔細,也因為我的語言描述中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外貌、工作等鮮明獨特的特點,所以學生一下子就猜出所指的人物來了。我順勢追問他們猜對的祕訣,滲透成功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為這節課的作文指導奠定了基礎,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參與興趣,獲得初步感悟。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校長曾經強調:作文教學要注重六個“重要”,其第一重要就是:寫什麼永遠要比該怎樣寫重要。因此,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後,我揭示了習作任務:讓學生自由讀第七單元的習作提示,用圈畫關鍵詞的方法自主審題,在學生彙報時及時點撥。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審題的技巧,突破審題關,從"習作物件、習作要求、修改要求"三方面明確本次習作要求,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好多學生講起話來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但“寫”起文章來就不怎麼樣了。因為“說話”在生活中再普遍不過了,有充分的實踐機會,而“寫”的實踐的機會就很少了。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應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

這節作文課,我分三個步驟訓練學生的表達。第一步驟是“我會說”,設計梯度提示"我印象深刻的人是他(她)的一個特點是,我準備用這個事例來表現他(她)的特點,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盡情地表述出來。學生回憶、描述的過程既是平時觀察生活、真實感受的自然流露,也是用“嘴”作文的過程,接下來只需將語言稍做組織潤色即可成文。這樣,根據老師或同學的點撥評價,稍做選擇整理,就可用筆說出來,也就找到了“下鍋之米”。進入第二個步驟“我會寫”環節。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只能要求學生即興現場寫一個精彩的片斷,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在學生寫片段時,我為學生提供了"語言積累",給予學生一定的詞彙儲備。這樣將“說”和“寫”有效地聯絡起來,說說寫寫,寫寫說說,學生"會說不會寫"的問題就解決了。而在第三個步驟“我會評”的環節中,我又出示了評價標準:人物特點是否鮮明?選擇的事例是否典型?描寫是否具體生動?語言是否通順流暢(即文從句順)?這時的評價標準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實效性的,雖不能面面俱到,但在於引導學生正確、高效地繼續修改自己的習作,努力做到"妙筆生花"。這環節中由於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基本掌握了寫人的方法,再加上有老師提供的評價標準,所以學生寫起來有章可循,評起來頭頭是道,出現了許多精彩的點評,如有的學生從同學寫的片段的遣詞造句進行點評,有的則對片斷中運用的修辭手法、細節描寫,甚至是段落結構進行精當的點評。學生準確精彩的點評也說明了他們通過這節作文課的學習已較有效的掌握了寫人的方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這節課課前我認真地鑽研教材,全面的備好學生,預設好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每一個細節。所以這節課上起來可以說是按部就班,每個環節都朝著我預設的方向前進,學生也在我精心地準備中漸漸學會寫人的方法,最終還寫出了許多精彩的片斷。

儘管如此但我還覺得課堂少了些生成的動態美,這樣的課堂是不完美的。不是說這節課中沒有生成,而是太少。之所以會這樣是我預設的太細緻,也是我太擔心這節課沒辦法完成目標導致的。其實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滿"生成活力"的課離不開恰到好處的預設。只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生成才會更加精彩。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這節作文指導課,雖有精彩之處,但也給我留下遺憾和深深地思考。從這節課學生的反應以及學生課後所寫的作文來看,教學目的基本上能夠達成,大部分學生能用堂上所學到的方法去寫身邊的小夥伴。只是這節課上,還有許多做得不夠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選材時,應該花多點時間在這上面,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或語言把人物寫具體,並讓學生去說說怎樣寫具體,這樣或許寫出來的效果會更好。另外在學生修改、評議別人的文章這方面還有待加強,學生雖然能夠幫助同學修改,可是修改的仍然只是停留在語句是否通順這些基本東西上面,還沒能真正做到從選材上、有否突出特點這些方面去進行修改。這些方面,都是我以後需要努力和改進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謹慎地把握好生成與預設的關係,讓我的課堂充滿活力與人性的光輝。

第4篇

?小夥伴》是以20xx年新修訂的美術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新修訂的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小夥伴》第一課時的內容,是造型表現型別的課題。通過學習有關知識,理解在中學美術學習中的地位。引導學生欣賞、認識、瞭解並嘗試繪畫的內容。是知識性與應用性相結合、提高審美能力與掌握基本技能、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相結合的典型課題。

七年級的學生剛進入中學,這個年齡段正是繪畫的轉型期,結合預習,能有意識的收集相關的作品圖片,並通過認識初步瞭解肖像畫。聯絡實際生活,對理解本課學習內容已有較豐富的學習基礎。此外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多媒體視聽效果,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強化教學效果起了明顯的作用。畫人物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技法訓練,在七年級的時期讓學生接觸人物的基本畫法是為了讓學生對人物的大體比例有一個簡單的理解,在畫人物畫是建立比例的意識,從而把人物畫得更加的準確和真實。

1.本課教學通過藉助學生內在的生活體驗,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充分挖掘並利用現實生活素材,運用大量的圖片、音樂、為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評價美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引導學生認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為心境共鳴創造條件,煥發學生的內心情感,讓學生領悟到表現的多種手法。

2.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師生、學生間的交流方式,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對比、討論的形式,儘可能的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

3自評、互評、點評的教學評價的設定,寬鬆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們敢於各抒己見、互相切磋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賞水平、鑑賞能力與創作水準,同學間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昇華。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突出感受。當然在對課堂的把握、教學語言的運用以及在師生交流方面都有值得注意和商榷的地方,但經過細緻、周密的備課和課堂上的大膽嘗試之後,這一課將對我以後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對教學規律的總結和把握都有很大益處。

第5篇

?小夥伴》這篇課文以春遊為題材,寫了春遊時瑪莎丟失揹包以後,幾個小夥伴對待這件事的不同態度。旨在告訴學生,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

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小組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誰?為什麼?許多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但是他們並非把票都投給了安東。有的投給了第一個發現瑪莎丟了揹包的維加,說:他最關心瑪莎,因為他最早發現了瑪莎的情況。要不是他,別人都還不知道呢!有的最喜歡安娜,說:她對瑪莎的告誡,像給她上了一課,這樣瑪莎就能改掉粗心的毛病了。這些回答,讓我有些“意外”。但是我並沒有給他們否定的評價。相反,他們對事物持有自己的見解,且有理有據、表達完整,這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是值得鼓勵和讚賞的。當然,我在引導總結時,告訴他們,丟了揹包的瑪莎,十分沮喪悲傷,飢餓難忍,當時她最需要的莫過於一點食物了。安東的大半塊兒麵包,以及關心的話語,一定讓瑪莎感覺到無比的溫暖。這才是在夥伴遇到困難時,最應該做的。

在後續的思考題中:當你的小夥伴在美術課時,忘拿彩筆了,你會怎麼做?可能是受到這一環節的影響與啟發,好多孩子在回答時,說:“會把彩筆借給他,然後再給他上一課,告訴他以後不要這麼粗心。”也就是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既做安東,也做安娜。給他最需要的幫助的同時,再對他勸誡教育,幫他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們本真的回答,比預想的答案發散、延伸了一些,我認為是值得肯定的。

這個教學中的小插曲,使我感受到: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特見解,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能夠拓展教師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我也總是期待他們獨立思考,敢於表達,智慧之光不斷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