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七年級生物的教學反思7篇 反思七年級生物教學: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七年級生物的教學反思,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採用寓教於樂、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生動的例子和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全面、深入地理解生物概念和知識,並在思維、創新等方面得到提升。

七年級生物的教學反思7篇 反思七年級生物教學: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第1篇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麼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為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適當運用的十六字方針。

吟誦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把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資訊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進行擴寫、補寫、續寫(不是說讓學生學寫文言文),對文字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為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字、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整個課堂,教師預設大致程式,許多具體內容教師可根據課堂生成靈活駕馭和調控。

七年級生物的教學反思7篇 反思七年級生物教學: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第2張

第2篇

?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現象為題材的兒童詩。影子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人類形影不離的朋友,課文以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們介紹了影子和人總是形影不離這一重要特點。

課前,我利用投影儀讓孩子們玩做手影的遊戲。活潑的小狗、展翅的雄鷹、鳥媽媽餵食小鳥……孩子們用靈巧的雙手擺弄出一個個俏皮可愛的影子。(通過遊戲激發孩子們對影子的親切感,為學習課文奠定感情基礎。

在備課中,我已經預料到這會成為本課教學的難點。原本設計了一個在戶外踩影子的遊戲,把課文內容化抽象為直觀,讓孩子們邊玩邊觀察、思考,邊玩邊理解課文內容。可那幾日,天不作美,太陽公公天天躲著我們。怎麼辦?把我所知道的知識直接灌輸給他們?顯然,這樣做有悖於新課程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在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被充分調動的關鍵時刻,他們需要一大片天空來放飛思維的風箏,我如何給他們創造一個探究的空間呢?靈機一動,我在課堂中央拉開一張桌子,拉上所有窗簾,開啟一盞日光燈,讓一個孩子站了上去,我讓站在上面的孩子轉身,其他的孩子則仔細觀察影子位子的變化。通過這個活動,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剛才的問題解釋清楚了。

第3篇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慾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我覺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說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說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麼一邊做什麼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既發展了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製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在這節課中,我對文字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後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嘆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裡?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如複習借箭準備的環節,我出示了一隻“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說說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

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課後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也變窄了,並且和前後文資料有點“脫節”。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說,“識曹操”作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為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裡?“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說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著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說文章處處體現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為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著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隻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課有亮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後去改善。

第4篇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計算正方體的個數,在計算中,出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產生我們需要的素材。教後,發現學生能呈現的演算法基本上侷限在:3×4×5、3×5×4、4×5×3範圍內,我們探索所需要的類似3×(4×5)的算式是較難主動再現的。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引導得到,其實很不自然,有些強加的感覺。也許,直接呈現給學生會更好些。但是又與以前學習的知識是相矛盾的,如(3×4)×5,是不應該添括號的。

在教學中發現,在具體應用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很難分清楚的。比如:25×125×8×4,學生處理的第一步是:25×4×125×8,第二步是:(25×4)×(125×8)。一般來說,學生認為第一步是依據乘法交換律,第二步是乘法結合律。顯然這樣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首先,在國小階段,有些問題要搞清楚,是很難的。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北師大教材沒有文字定義,只有字母模型,參考人教版,它對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定義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較之原來浙教版,少了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結合它的教師用書,我們不難發現,它告訴大家的資訊是:編者無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低,科學地分析計算過程中到底根據什麼規律,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也不好理解,只單純產應用了結合律或交換律算了。

其次,沒有這個必要的。在國小階段不存在非要清楚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我們只要讓學生理解乘法結合律是一種數學規律,意義是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乘法交換律也是數學規律,改變乘數位置,積不變。至於一定要在三個數相乘和兩個數相乘的前提下討論的話,那學生在簡便計算中,看不到三個數、兩個數的模型,很難想到依據的定律是什麼,只知道改變的什麼。所以,從意義上理解定律更能讓學生接受,然後讓學生體會用定律模型能把這種變化規律表達地最簡潔、本質。

是不是學了乘法運算定律以後,學生才會簡便運算的呢?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應該有體會。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教材本身和老師之前或多或少有滲透;二是學生課外學習所得;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演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只是為了簡便運算嗎?學生一想到乘法運算定律就想是簡便運算,包括驗證時的舉例時。其實乘法運算定律是一種數學運算規律,存在一切連乘算式中,它是這種乘法運算中可變化規律最本質、簡潔的模型。這些模型代表的可變化規律,有時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但它不是因為簡便運算而產生的,它的存在也不是單單為了簡便運算。這點機會可以讓學生體會。

從運算定律到簡便運算,就這樣一個課時可以了嗎?我認為不合理,建議教材在運算定律教學中,重點建立模型和理解意義之後,安排一節運算定律的練習課,不是強化對運算定律模型的認識,而是對運算定律意義及作用的體會。同時培養學生規範的表達簡便運算過程的習慣。在學生碰到一些特殊運算時,能有意識地根據定律向有利於我們計算簡便的方向轉化,即具備簡便運算的意識。

第5篇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一學期的歷史教學,在這短短几個月的教學中,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上學期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我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只是一冊書,今後需要將國中的六本歷史書熟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的把握好教材,才能讓學生直接準確的掌握知識。

二、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根據教材,我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裡盡情暢遊。

我們知道歷史包羅永珍,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生物、地理等這些都有他們本學科發展的歷史。因此,我常常去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以便了解更多豐富的知識,在課堂上我就可以根據學生們學的知識再增加新的知識。還能使學生們覺得老師什麼都懂,是一個萬事通,讓他們由衷的佩服你,從而更加奮發的學習。

四、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一週兩節課,如果課堂上不抓緊每一分鐘的時間,那麼課下讓學生們學習歷史,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首先,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教師備課多一分鐘,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負擔就少一點。所以,一定得備好課。然後,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我講新課之前我都要找學生提問上一節課所學的重要知識,這樣才能溫故,教學過程結束之後,我將讓學生作一些比較典型的練習題,使得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的掌握、反饋、鞏固和提高。並且我要求學生講完一節新課作一節的練習題,及時反饋。

五、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雖然七年級學生對於三年後的中招考試沒有什麼反應,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們不應以眼前的小天地就知足,更應該想到三年後的中招。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時常穿插中招考試方面的資訊,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躬獻,讓學生們的成績更上一層樓。

第6篇

?絕招》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描寫的是幾個小夥伴之間發生的趣事。講的是小柱子和小夥伴比本領,第一次輸了,感到很羞愧,於是他暗自練習絕招。結果,在他的努力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大家對他的絕招讚不絕口。這篇課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細緻刻畫的小柱子這個人物形象鮮活欲出,躍然紙上。可以說,他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學生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強,不服輸。

1.重點內容精讀,次要內容略讀,這是略讀課文主要的教學方法。因為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根本不用老師去講解,分析,所以這節課我基本選用“全放”的教學方法。根據本組課文內容和本課“閱讀提示”,我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引導學生讀書時先想一想課文中講了幾個小夥伴,涉及了哪幾種絕招。建議學生動筆在文中畫出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其次,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在小組裡質疑並互問互答,合作學習。接著組織學生各抒己見,全班解決,如“小柱子為什麼要練絕招?他練了什麼絕招?為什麼小夥伴羨慕地豎起大拇指?”這樣的課堂既能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目標,又達到合作探究,互動學習的效果。

2.故事很簡單,學生一讀就可以讀懂。我教學時把重難點放在小柱子是怎樣練習絕招的。通過想象,體會任何本領都是要通過勤學苦練的,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想象,並讓學生說說小柱子是怎樣勤學苦練的,大家相互補充。我發現部分學生的想象力還是比較豐富的,同學之間相互補充,這對中下程度的學生是很有幫助的。通過這樣的想象為他們的寫作打下了基礎。

第7篇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於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字,最後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於淺顯。

在感悟文字,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裡糊塗,可能是由於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於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