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8篇 "探究寂靜中的人生意涵——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說以30年代的日本為背景,描寫了大學生渡邊以及他身邊的朋友們的生活、愛情和成長。這部小說既深刻而富有啟示性,又具有浪漫主義的特點,一直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和追捧。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8篇

第1篇

午後陽光味道的青春文學記載著最好的人生歲月,可毋庸置疑的是,當這樣的題材氾濫時,再美好的“小時代”也變成得食之無味,只讓人覺得毫無新意。

?挪威的森林》此作與我而言,無疑是青春列車駛進晨曦前的冷霧,展開的是與陽光不同的景緻,不同卻相同的與他類青春般純粹。

不必如文學研究般列下提綱、大費周章的研究人物性格,純粹的人物性格足夠鮮明,仿若鮮活的人物就在文字間靜靜敘述自己故事。卡夫卡式的隱喻、匪夷所思的轉折,都在此作中少見。閱讀過後只覺是聆聽作者娓娓道來的,散落在秋葉與暖陽中剩下的記憶碎片,埋藏的將要逝去的青春往事,略帶些孤獨悽婉的可聞可見的些許經歷。從“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開始的灰色點綴,再借主人公之口說出“……過去人生旅途中失去的許多東西……”,“……記憶到底還是一步步離我而去了。我忘卻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於是我死死抓住這些已經模糊並且時刻模糊下去的記憶殘片,敲骨吸髓地利用它來繼續我這篇東西的創作。”

村上春樹先生顯然是極為擅長敘述故事的。他善用筆尖創作攝影作品,在靜態的定格色彩基礎上劃出獨屬於文學的動態與深邃,天台上漸漸遠去的螢火蟲回憶往事時,從紙頁間透出的些許寒涼。我自是不足以評論這樣的描寫是否到位,但就我個人而言,這樣的色彩深刻於刻意灑下的寸尺陽光。作者將一種新式的愛情分離後展開了人物之間的情感和事件,戀愛以一種在普通情感作品中難見的特殊形式將直子,渡邊和綠子三人糾纏。愛在精神與肉體上未能達成統一,這是整個作品脫離俗套功不可沒的特點之一。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8篇

第2篇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村上春樹稱《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激烈、寂靜、哀傷,100%的愛情小說。

故事講述在1987年,已經37歲的主角兼敘述者──“渡邊徹”,乘飛機到達德國漢堡機場,降落時聽到機上播放著背景音樂──由管絃樂器演奏披頭四“挪威的森林”,因此回憶起18年前魂歸九泉的某直子,還有自己的好友木月。當然還有“敢死隊”等等早已不知去向的好人。主人公糾纏在情緒不穩定而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

這本由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的《挪威的森林(電影特別版)(精)》是一部動人心絃的、平緩舒雅的、略帶感傷的、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挪威的森林(電影特別版)(精)》的主人挪威的森林--林少華譯 挪威的森林--林少華譯公渡邊以第一人稱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

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裡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係,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同時渡邊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館結識了綠子,綠子問他借了"戲劇史2"的課堂筆記,以後就混熟了。

後來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渡邊還認識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渡邊在離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綠子的父親去世後,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落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第3篇

一場春雨連下三天,是《挪威的森林》給我的直觀感受。

再淡的酒喝多了也要醉,那麼迄今為止,最讓我沉醉其中的小說,就是《挪威的森林》了。

村上春樹評價《了不起的蓋茨比》時說:“隨便翻開其中的一頁,從沒讓我失望過。”這本書用來評價村上自己的作品,也同樣合適。

我試圖用語言來描述這樣一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我反覆閱讀的作品,但“喜歡”這樣的字眼,總顯得不夠一針見血,有一種巴掌拍在海綿上的無力感。在村上的語言中,“喜歡”,應該是“就像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樣喜歡你”,應該是“春天的原野裡,你正一個人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好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打滾玩好嗎?”,應該是那杳然而逝的“午後初秋的魔力”。村上非常善於用這樣的語言,將人物細膩複雜的情感世界展現給讀者。初讀時可能覺得寡淡無味,但卻在反覆閱讀中越發明麗。正是一種“再淡的酒喝多了也要醉”的感受。

年歲漸長,閱歷漸豐,幾年前看過的書重新翻出來讀,絕對會有不同的感受。國中時背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時,只覺得朗朗上口,大學裡偶然想起這篇文章,頓覺得胸中激盪,豪氣頓生。

八年級時,第一次讀《挪威的森林》,平淡的行文很符合我處在叛逆期時百無聊賴的心境。綠子的愛恨分明的個性也很對我的胃口。對於沉迷在幼稚的言情網路小說中的十三四歲的少女,這樣的一部作品無疑如同一陣清風。我開始反覆閱讀它。

高中時離家讀書,世間不會事事如意的道理成為我的第一次成長的收穫,我渴望像永澤一樣成為生活的強者,“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這句話不知不覺影響了我的性格。

我開始欣賞向永澤性格中“目標明確”的特質。人活著,就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併為之奮鬥不是嗎。在別人通過了外務省考試無不慶幸的時候,永澤已經開始了西班牙語的學習。我想,忙忙碌碌的人,他們是在工作,還是隻是在勞動,取決於他們是否有清晰的人生規劃。與其說步步為營,一路戰鬥的永澤有多開心,倒不如說碌碌無為將會使他萬分痛苦。這是很多次當我為自己的無能感到痛苦時的領悟。

綠子,整部小說中最生機勃勃的人物。每次她一出場,總會讓我感到生活的歡愉。有滋有味的談論用買胸罩的錢買煎蛋鍋,省吃儉用學到一手正宗的關西口味料理;隨口撒謊說父親去了滿地牛糞的烏拉圭;對自家的“小林書店”大加諷刺;渡邊忽視她的新發型時,她寫下“恨不得你跌一跤才好,可惜你並沒有”的便條。沒有一絲一毫的惺惺作態。當渡邊讓她感到失望時,她對他說“我現在不想和你說話”,眼神好像在凝視百米外的一堆廢墟。耐讀的文學作品,一定不是用馬景濤式的咆哮來描寫感情——“啊!我對你好失望好失望!”當你用凝視百米外的廢墟一樣的眼神看一個人的時候,那才是真的失望。那樣的眼神拍成影視作品的話,一定非常有張力。

從小說的結尾來看,渡邊最後很有可能選擇了綠子,這也是我認為的最好的選擇了,如果我有太太的話,我也希望她是一個像綠子一樣懂的生活的樂趣的人。“那是一個溫柔而安穩的吻,一個不知其歸宿的吻......我們從晾衣臺上久久地望著光閃閃地房脊、煙如紅腦袋蜻蜓,心情不由得變得溫煦、親密起來,在無意中想以某種形式將其存留下來,於是我們接了吻,就是這種型別的吻。”這樣溫煦、親密的關係,很令人嚮往啊!

木月、直子、直子的叔叔、初美、直子的姐姐,或許還有敢死隊,他們都選擇了以最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可不知為何,我並不會覺得書中的氛圍過分壓抑,相反我在其中體悟到了生命的美好。記得玲子是這樣對渡邊說的,“就連我這樣身心不健全的人,都覺得生命如此美好,真的。所以請務必努力追求幸福。”每次看到這段話,都覺得很美好,像初秋午後的陽光。

玲子是書中最明白怎樣與生活和解的人了吧。“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蕩周於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二者同一道理。不必那麼苦惱。縱令其聽其自然,世事的長河還是要流往其應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的人也無由倖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力不從心的挫敗感,努力卻徒勞的無力感,總是讓人焦灼煩躁,年歲漸長,我似乎也開始漸漸懂得了這樣的道理——世事的長河總還是要流往其應流的方向。過於強求,人生的發條或許就會“砰”的一聲讓你的生活分崩離析。

邁入20歲的我,從一個其餘一切都要圍繞著學業展開的年紀,突然進入到“我的需求不再只是學習,而我還沒有適應好這點”的狀態,當我事事順遂時,我感覺我是快樂爽朗的綠子,當我夜半向朋友哭訴時,我覺得我是脆弱的直子,想要的東西太多卻一無所有的自己也必須像永澤一樣變得冷酷堅硬勇往直前,但是大部分的時間裡,我感到孤獨,正如渡邊遊離在主流之外,與外界只剩有限的一絲聯絡。

究竟明天怎樣呢,“務必要努力追求幸福”,我彷彿聽見松子慈愛的聲音。

第4篇

從北京飛到紐約需要十二個小時零四十分鐘。前六個小時,我離家越來越遠;後六個小時,我離學校越來越近。

於我而言,這段飛行似乎已經脫離了其物理含義,從單純的距離上的跨越變成了人生狀態的轉換。北京和紐約為我提供了兩種幾乎是相反的生活。一種是愜意而悠然的,另一種則是緊張而冒險的。身在其中的我,除了努力調整節奏之外似乎別無選擇。

從去年8月開始,我已經在這兩個城市之間飛越了五次,每次航程都令我感到奇妙不已。飛機上的空間無疑是陌生、狹小、閉塞的,可它卻像一條時光通道一樣,連線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不是那種上了飛機就能倒頭便睡的人,由於容易暈機又幾乎找不到什麼事情打發時間。睜著眼睛無所事事的時候,我總是在胡思亂想:在這兩個世界裡,我究竟佔據了怎樣的位置?我算是個導演,還是個演員呢?如果我只是個演員的話,我在其中扮演了相同的還是不同的角色?類似的問題在我腦子裡轉來轉去。我有多渴望答案,就有多一無所獲。

前六個小時的飛行已經足夠我斷斷續續地看完《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把青春和死亡塞進了同一個故事中,看似對立的主題卻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主要人物渡邊、直子和綠子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紀,本該享受著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卻屢屢經歷身邊人的離世。渡邊的朋友自殺,直子的姐姐和戀人相繼自殺,綠子的母親和父親則接連病逝。這些不幸的插曲為他們的人生打上了一層悲傷的基調,讓主人公渡邊如同一個局外人一樣無法融入到周圍同學們幸福的氛圍中。

這樣的安排雖然殘酷,但卻無比現實。今年我十九歲,和故事發生時的渡邊一樣大。像他一樣,在過去的一年中我經歷了許多所謂成長的“陣痛”。對於死亡與苦難的恐懼組成了靜默的陰影,日積月累之下甚至令我失去了面對的能力。可是,看看書中渡邊那悲傷卻平靜的描述吧,原來無論何事降臨,我們都能夠應對。或者說,我們都必須應對。

距離飛機降落還有差不多五個小時。緊急逃生口的舷窗被拉下,顯露出一方小小的天空,淡藍色之下是一片柔美的粉色雲霞。我一時分不出這是朝霞還是晚霞,但還是頓時感覺心情大好。

第5篇

從我讀《挪威森林》到今天寫讀後感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已記不太清,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也已有些模糊,但是大致的情節卻又一一在目。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子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愛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著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為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以下幾點:

首先,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為是件好事。我認為生理的宣洩,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抬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其次,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再次,有人認為: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子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並與之溝通完全無障礙,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為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優點與缺點,健全與殘缺,理智與感性,清醒與糊塗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對《挪威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為,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失落與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第6篇

我曾經覺得村上春樹的小說很不好懂。他的小說沒有充滿張力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明確要傳達給讀者的價值觀念。所以讀完之後即使很享受,卻不知道自己要懂什麼。這樣的讀後感是有點慌的,我想:是我錯過了什麼隱喻呢?還是我程度不夠,看不懂書裡傳達的資訊呢?

村上春樹的書裡警句不多,而且和全書的中心思想也未必扯得上直接的關係。不像《殺死一隻知更鳥》,主角爸爸所說的幾乎每一段長的話,都是重點,都跟作者想要傳達的價值觀有關。所以那本書被列在了中學生的書單裡。

而村上春樹的小說,相對於故事的情節,更傾向於人物背景和環境的細節描寫,給讀者製造一個環境,一種氛圍。他不告訴你這個世界裡有什麼,你要順著他的文字,放輕鬆,讓他描寫的環境把你包住,裹進書裡面。

從頭到尾都只是感受。那個世界裡可以什麼都沒有,也可以什麼都有,決定權在你的手上。但無論你讀完之後是覺得莫名其妙還是深有體會,你總歸不能從那個世界裡拿出一樣形狀明確的東西來,說“讀完這本書,我懂了這個。”

有些小說只能用來感受,不是用來懂的。只有當你閒閒散散地,放鬆心情來翻看,才能享受書中的世界,對書中人物說的話和心情感同身受。

就像《挪威的森林》裡,直子提起的風和日麗的日子,綠油油的草原上,有一口井。

它正好位於草地與雜木林的交界處,地面上豁然閃出的直徑約一米的黑洞洞的井口,給青草不動聲色地遮掩住了。四周既無柵欄,也不見略微高出井口的石楞,只有那井張著嘴。彎腰朝井內望去,卻是一無所見。我唯一知道的就是這井非常之深,深得不知有多深;裡面充塞著濃密的黑……

要是掉進去,直接摔折脖頸,當即死了倒也罷。可要是不巧只摔斷腿腳沒死成可怎麼辦呢?再大聲呼喊也沒人聽見,更沒人發現……陰慘慘溼漉漉的,上面還晃動著一個個小小的光環,好像冬天裡的月亮。就在那樣的地方,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著死去。

這明明是個這麼美麗的世界,有藍天白雲,是個最好的天氣,最好的季節,但是在這完美之中,藏著一口絕望的井。她不知道它在哪裡,但知道有這麼一口無法避免的濃縮著最黑的黑暗的井。她知道自己遲早會踏進去。

如果不能感同身受直子對這口井的深深的懼怕,不能聽到那口井對她的召喚,《挪威的森林》就只是個有心理創傷的女孩子的非常平凡的故事而已。

你問“那感同身受之後呢?這就不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了嗎?”也許故事依舊平凡,但如果你能進去,那就會變成你自身的'故事。

第7篇

先前並未看過村上的任何一本書,久聞其名,但是卻不聞其聲。倒也自然,天下的書好似汪洋,哪有看盡呢。暑假期間,憑著在學校圖書館借到的《挪威的森林》,好歹不至於完全荒廢,閱讀了這樣的一本好書。

這是一部傷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小說主人公渡邊展開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後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美麗晶瑩的眸子裡不時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或前或後或並肩行走不止。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係,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但渡邊約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遠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於一次偶然相遇,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讀到小說《挪威的森林》,就有一種被噬住的感覺。村上的語言不顯華麗,但是卻有十分有味道。一言一語之間的縫隙透漏著一種殘酷的真實,讓讀者不得不信,又不願相信。村上熟練的運用某種感情上的轉換,把時空,空間與人物表現的自然而真實。其中的時代背景大概是二戰投降十年後的日本,涉及到一些歷史上的問題,也並不避諱,甚至巧妙的運用主人公之口,蔑視了在此時代背景下的事件。

整本書的基調讓人覺得沉鬱陰霾乃至窒息,除了偶爾間出現的一縷叫綠子的陽光。綠子是森林裡頭唯一一縷清澈透剔的陽光,在陰霾的世界裡,這縷陽光顯得特別的耀眼,也特別的可愛。喜歡綠子式的理智冷靜的叛逆,也喜歡她聰明可愛的直言不諱,更喜歡她勇敢剛毅堅強的品質,最欣賞她對生活的坦然而又富於情趣的態度,在這個“非人”的世界裡,保持著這麼一種善於在苦難中找尋樂趣的態度著實不易。佩服的是她能敢在父親的肖像前脫衣服的勇氣和那一分坦然。就我看過的文學作品裡,沒有一個角色能象綠子般那麼直麵人和人生。她敢於直面生活,鄙視虛偽,細心照顧病重的老爸之餘也會不管旁人的假惺惺能大口吃飯放心玩樂;她也率真得毫不遮掩自己對性的好奇以及認識後對性的平和態度;她也可以戲虐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形象,結果是變得很不在乎。她要的都是很純粹的東西,純粹得沒有一點雜跡,純粹得別人給她的雜跡也能一股腦的扔到九霄雲外。當然,作為一個小女孩,她也有扭捏害羞的時候,但這種害羞扭捏,卻為綠子這個看象是女強人的小女孩增添了幾分可愛可親,讓人敬佩之餘又樂於親近。

直子跟木月都是同一類人,用心理學術語稱做“完美主義人格障礙患者”。村上對他們完美主義的表現描寫得相當的細緻,幾乎可以當成是心理學教學案例來看。很具體的行為如繫鞋帶,說話,寫信,交朋友,做事情(就直子來說,連臨死前也只是惦記把她那漂亮的衣服留給玲子而不是交代其他)從這些很具體的細節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型別的人事事盡力追求完美,行為通常會帶有強迫的性質,強迫自己去追求完美,在這個過程裡,達到目的固然好,但當達不到的時候,就會產生足以讓自己毀滅的緊張焦慮。木月跟直子都達不到目的,也不曉得怎麼去排遣他們的焦慮無助,結果他們的強迫使他們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木月因為在戀人身上和心上都得不到他覺得應有的地位或感覺而自盡。直子強迫得更厲害,甚至連說話跟寫信都扭曲了,而達不到她自己要求的時候也更多了,一達不到要求,心裡越緊張,就越強迫自己做好,結果卻越做越糟糕,到後來也只能選擇了跟她姐姐(另一個完美主義者)一樣的結束方式——自殺。這個世界,在完美主義者看來都會是:太糟了。而自我毀滅,是他們唯一能做的最後一件追求完美的事情。直子跟木月都是不幸的,不幸的養成了這麼一種人格,更不幸的是,直子碰到的是一群破醫生。

另外一個寫得比較詳細的人是玲子,算是半個陽光人物。因為從玲子的前半段人生經歷可以看到她或多或少的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礙,但後半段的玲子,卻是陽光明媚的,閃耀著智慧的可愛。前半段的玲子過於注重人們心裡對她的形象,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稍微的一點挫折就能擊倒這個原本聰明的孩子。而住在調理院的日子裡,目睹過形形式式的心理障礙者,才明白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創傷原來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在那裡,她學會了堅強和助人,並在這個過程裡治好了自己的心病。玲子不幸而又幸運,她及時的甦醒過來,使自己以及後來並幫助渡邊迴歸到正常的生活來。經過創傷的磨練,玲子身上散發著一股真正成熟,真正坦然於世的風韻,這時的玲子才是真正的可敬可親的。

渡邊是裡頭的主人公,是個很茫然的普通人,普通得估計在我們身邊能一抓一大把,不過也正好有了典型的意義。渡邊心不願隨波而去,可卻身如遊魂,沾上誰就依附上去,但貌合神離,弄得哪裡都不是歸宿。如果不是碰上了綠子,估計這個年輕人還這麼一直茫然漂流下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將要怎麼樣,更不知道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村上對這個年輕人的情感描寫和心理成長的描寫得詳細而又讓人不覺突兀,甚至對於他其實愛的不是直子,留戀直子的根源只是那種很直接而又強烈的“性感覺”給他的深刻記憶,也分析得清清楚楚。書裡頭描寫的社會是亂糟糟的一團,就象我們今天的社會,人們茫然麻木,象一群螞蟻忙碌而又機械的生活,沒什麼精神信仰,也沒什麼生活目標。在這樣的環境下,清醒而又想作出反抗的人大都是痛苦的,除非你有象綠子對待生活的那種心態。渡邊也沒有,他的人生閱歷並不能讓他有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那種不羈的灑脫的生活態度,而且,在他身邊發生的事情也實在難以讓人樂觀豁達起來,所以他依舊的彷徨迷惑,甚至消極低沉,整天讓生與死的哲學在自己內心交戰,以至也把自己弄得神經兮兮的。但渡邊是幸運的,他碰上了綠子和智者般的玲子,一個教他認識生活和認識自己,一個教他斷絕過去,重新好好的生活。不過,如果用書裡折射的宿命論來解釋的話,渡邊也會遲早有醒悟的一天,因為他距離醒悟,只差一張紙那麼遠。綠子和玲子的出現,只是加快他捅破那張紙。

第8篇

那是個雨天,雨不大,也不小,但萬物噤聲,跟生命初始的寂靜一樣。腦海中,以渡邊為線,以他青春時節的種種動人心悸的經歷為珠的情節仍歷歷在目。重又翻開卷首的那一頁,上面寫著一行字:

這時,一幅幅畫面如同漲潮般湧上心的海灘,在狹小的車庫中,木月用一輛n360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死寂的森林中,直子用繩子將自己引入死的彼岸;我看到綠子的爺爺在病床上安詳地離開人世,看到初美在內心的崩潰中走向死亡……

我把自己當作渡邊,用心去感受種種變故中人內心的真實悸動。我在這體驗中,感悟到了些許哲理,這正如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中寫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世中的一介塵土,但由於種種原因,命運把無數本不相關的人或事緊密連續在一起,可是終有一天,你身邊的種種,會攜著遺憾走向那誰也不願觸及而終有一天會被我們俘虜在手的那個東西---死亡。

這時,我想起了一年前太爺爺的死,記得那天,老家的親戚抬著被瀝青刷的黑漆漆的木棺,放入挖好的坑中,一下一下地用土覆蓋在棺材的四周,直到完全被土地吞吃,不見蹤跡。我在一邊看著這揪心的場面,麥田上的疾風從耳邊刮過,獵獵作響。我形影相弔地傾聽這黃昏的風鳴,冥思苦索。我感到自己身上被裝載上了百年孤獨,揹負行囊,踏著這深秋的原野不斷西行,西行……

可是,我又想起了失去直子後的渡邊,他起初頹廢自棄,獨自在異國他鄉遊蕩,試圖尋找心靈的慰藉;可最後不還是在玲子的勸說下,重新開始了對新的愛情的追求嗎?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通過生而同時培育了死,但這僅僅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雖說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的人的離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但永遠記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帶著一顆擁有強大張力的心,去搏擊生活的風浪。

正如村上所說:“發生的事情業已發生,未發生的事情尚未發生。”不錯,大千世界,誰都有著自己的百年孤獨,但歲月的年輪仍一刻不停地轉動,人生的末班車不會因為何事而晚點延誤,唯有向前,才能抓住自己的末班車,不至於錯過一切,孑然一身,晚景淒涼。

窗外,雨還在下。雨不大,也不小,但萬物噤聲,跟生命初始的寂靜一樣。合上《挪威的森林》,閉上眼,眼前一片漆黑,只覺心燈如豆。四周響起一片深邃空靈的梵音,似是有人輕聲耳語——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