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所見》教案8篇 《觸動心靈的《所見》教案:點燃學生的思考火花》

本文以“《所見》教案”為主題,介紹了針對這部經典文學作品編寫的教學案例。通過教案的編寫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見》的情節、主題以及作者的寫作技巧。通過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和文學鑑賞能力。

《所見》教案8篇 《觸動心靈的《所見》教案:點燃學生的思考火花》

第1篇

?所見》和《小池》是兩首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情趣的古詩,分別由袁枚和楊萬里所作。這兩首詩充滿著童趣、情趣,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所見》著力刻畫的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牧童夏日捕蟬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們欣賞迷戀的蜻蜓輕落荷葉尖角的動人畫面。古詩的韻味、想象的空間,勾勒出了夏季獨有的童貞世界。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名充滿詩性的詩人。兒童與古詩的對話,就是建立在這樣詩性的兒童世界裡的。細細研讀這兩首古詩,生字不少,但是對於已經具備一定識字能力的基礎較好學生來說並不難。因此,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採用先學後教、互教互學的形式。教師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象的途徑去理解古詩中難以直接領悟的詞語上。同時,這兩首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詩歌的內容接近孩子的現實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悟促成孩子與古詩的詩性對話,通過各種形式的反覆朗誦、吟誦加強孩子對古詩的體會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1、 知識和能力。認識12個生字,會寫"詩、林、童、黃、閉、立"8個字。

2、 過程和方法。在朗讀和背誦中理解古詩內容,體會夏日的情趣。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喜歡朗讀古詩,願意主動背誦。激發學生關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1、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欣賞一組配樂的夏日情境圖(課件),勾勒出對夏日童年生活的回憶。

3、教師出示課件(課文的插圖:牧童欲捕蟬),引導學生猜想:這個古時候的小朋友喜歡在夏天干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袁枚大詩人是怎麼說的吧!(課件配樂朗誦,詩問逐行出現。)

1、學生嘗試自己反覆地朗讀《所見》,特別注意讀準每一個字音,讀通每一行詩句。(特別關注平時朗讀比較困難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

(1)抽查幾位學生(特別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朗讀全詩,其餘學生仔細聆聽並在書本上做好正音標記(在別人讀錯的漢字下點上重點記號並注出正確讀音,這個習慣需要長期培養。),而後集體交流糾正字音。

(2)遊戲:"漢字生活大搜捕"(請學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見到或聽到的漢字實用例子)

x課件出示"漢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漢字"所 牧 捕 蟬 閉 立",請學生獨立搜尋。

x學生互動小組交流後由學生自主推薦典型的例子——

×××說古時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這個新字。

(這個搜捕遊戲要經常結合認字教學不斷進行,才能開拓學生的生活時空,啟用他們的生活回憶,從而構建孩子生活和學習的橋樑。)

1、再次課件出示"牧童欲捕蟬"的畫面,請學生通過在多次朗讀《所見》的基礎上說話訓練:

(1) 一些學生認為:"小牧童喜歡在夏天騎牛放牧。"(類似於這樣的觀點)

x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詩句:你是從哪兒體會到小牧童喜歡在夏天騎牛放牧的?

x課件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請學生反覆讀讀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x 充分運用課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時的歌謠欣賞,理解體悟"振林樾"的意思。

(2)一些學生則認為:"小牧童喜歡在夏天捕蟬。"(類似於這樣的觀點)

x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詩句:你是從哪兒體會到小牧童喜歡在夏天捕蟬的?

x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請學生反覆讀讀並談談自己的體會。

x 朗讀體會當時牧童很想捕蟬卻又怕驚動了蟬的心情。

3、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咀嚼詩句,體味小牧童究竟喜歡什麼,並充分通過朗誦來表達自己的理解。

x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法積累這首古詩。(強調要求)

1、請你用最喜歡的表演形式選擇好夥伴一起來背誦《所見》。

2、請你扮演小牧童,告訴大家自己在一個夏天捕蟬的故事。

3、請你為課文中的.插圖配寫《所見》的古詩,書寫一定要漂亮哦!(另發古詩題寫畫紙)

——請順利完成題寫古詩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並當小老師提醒大家六個新漢字的寫字要領,學生嘗試書寫。

1、教師引導學生從古詩《所見》的朗誦中轉入另一首體現夏日情趣的古詩《小池》:

——夏日,可愛的小牧童喜歡去捕捉樹上鳴叫的蟬兒。而楊萬里這位大詩人卻對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獨鍾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課件出示畫面(與課文中插圖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話:

3、引出古詩《小池》:詩人楊萬里別有一番獨特的發現——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1、學生反覆朗讀古詩,特別注意讀準字音,讀通每一行詩句。

2、學生自主提出朗讀中不懂的漢字和詞語。(諸如:泉眼 惜細流 愛晴柔 )

3、教師引導學生"詩讀百遍,其義自現。",再次反覆咀嚼詩句,遇到不懂的字詞停下來反覆讀讀。

4、抽查朗讀,特別注意學生朗讀時的節奏和停頓,並相機做重點指導。

1、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開始步入詩句的想象體會,話題交流:讀了詩,我覺得這方小池( )。

2、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隻畫筆,你會畫上什麼?

老師根據學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盡情畫下菏池的景色,學生根據詩句的反覆推敲咀嚼評價老師的畫是否符合古詩的意境。(在此互動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學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詞語的意思)

4、美麗的畫,需要同學們動情的朗誦來襯托,讓我們一起盡情朗誦吧!

——學生自由組合用不同的形式來誦讀這首古詩並現場交流賞評。

1、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描寫夏日風情的小詩,一起欣賞另兩首古詩:《池上》《江南》。

2、結合《古詩80首》,找尋更多的描寫夏日的古詩,互相品讀。

《所見》教案8篇 《觸動心靈的《所見》教案:點燃學生的思考火花》 第2張

第2篇

1.理解詩句的思想內容,從中體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要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出示小黑板,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解詩題。2、解詞連句知大意。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匯入: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舟夜書所見》這首古詩。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螢”字是上中下結構,下部分是“蟲”,不要寫成“火”。

漆黑的夜無,一盞漁燈閃現在河面,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灑面上。

一陳微風吹來,河面漾起了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顆星星,在河面閃動。

2.讓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見到的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學生通過圖文對照,從中體會到詩人夜間在船上所看見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沒有風的時候,河面上孤燈閃爍的美妙景象及微風吹來時,河面上由靜變動,漁燈倒影“散作滿河星”的神奇畫面。

3.讓學生討論:在這首詩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在這首詩中,詩人善於捕捉剎那間的景象變化,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結合,巧妙地運用了“一點螢”“滿河星”這兩個形象貼切的比喻,把他所見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來。不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達了詩人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停頓。

第3篇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1、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願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嗎?圖上畫了誰?他在幹什麼?他想幹什麼?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1)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2)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麼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裡迴盪。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4)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裡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5)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裡迴盪。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1、教師配樂朗誦(也可播放的的範讀),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麼?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組裡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第4篇

課文分析:《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2. 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

1. 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後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並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鬆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6. 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猜一猜詩人在想什麼?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1. 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面劃線,說說感受。

2. 在這樣淒涼的秋夜,詩人的心裡有什麼感覺?他想到什麼呢?(板書“動客情”。)

3. 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 圖文結合,自由讀文,聯絡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聯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註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圖文結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 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麼投入,就會想到什麼?(家鄉、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7. “動客情”就是全詩的中心句,文字中融進了詩人思鄉之情,我們讀的時候就要把“想家”、“鄉愁”的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你覺得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這種感覺?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昇華了詩歌的情感。)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於思鄉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迴應本課情感體驗。)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交流。)

第5篇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生蒐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1、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絢麗瑰寶,是詩人思想心境的凝華。一二年級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古詩。那位同學來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齊背)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呢,表現了詩人的什麼感情?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首關於思鄉的古詩。他便是我國宋代詩人葉紹翁寫的《夜書所見》。

3、那作者在夜晚見到了什麼呢?讓我們邊看圖片,邊讀一讀,想一想,不懂的詞語查查註釋。

3.認識了生字,我想我們能更好的讀這首詩了,現在請大家把詩和圖畫結合起來,並讀給你的同桌聽。

5、在這樣一個秋天的晚上,通過畫面,你看到了什麼?

6、你們說的這些在詩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讀讀這首詩呢?

老師發現你在蕭蕭梧葉後面停頓了一下,我也覺得該這樣讀,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來讀讀。

蕭蕭梧葉送寒聲,還送來了什麼?“寒”給他組個詞(寒冷)

這個秋風,不僅吹動了落葉,還動了什麼?讀第二句。

詩人一個人在別的地方,心裡難免會感到孤獨,在這個月圓的夜晚,又會勾起對家鄉的思念,試著體會詩人孤獨的情緒,讀,指名讀。

讀得真好,老師越來越明顯地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的那種身處異鄉的孤獨,於是詩人便產生了思鄉之情。

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夥伴們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童年的夥伴們還能記得我嗎?再讀一讀,好嗎?

離開家鄉,又這麼孤單,你們想想,詩人除了想念自己的夥伴外,最想念誰?

12、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跟小夥伴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現在卻是一個人在異地,童年的夥伴和親人都不在身邊,體會一下這種心情,再讀一讀好嗎?

13、“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嗎?

14、看來你們已經能很好地理解這首詩了,帶著你們的理解,讀——(全詩)

15、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16、在這樣的一個秋天的晚上,本應該和家人團聚,而你卻身處異鄉,又看到蕭蕭桐葉、籬落一燈明,你的心情會怎樣?

·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種孤獨、淒涼、思鄉的感覺,一起來

17、我發現你們都已經很深的感受到了詩人當時的感受,成了一個小詩人了,那麼想不想把這首詩給背下來呢?

老師要來檢查一下你們背的怎麼樣了,我說每句詩的前面兩個字,你們說出後面的字

1、對對子游戲。“山中春雨綿綿——江上秋風蕭蕭”

2、你還讀過那些詩人所作的描寫秋景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6篇

1、同學們,老師先帶大家觀賞一下美麗的田園景色,看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什麼季節?(課件出示秋景圖)

2、秋天的確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可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一說?(背)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出示課件:葉紹翁)

2. 現在,我們瞭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板書:南宋 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如《遊園不值》和《夜書所見》。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請同學們開啟課本。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1、詩人究竟在夜晚看見了什麼?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

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2.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讓我們先讀讀這幾個生字(課件出示生字詞)

5.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裡,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1、看課件,聽錄音,感受詩中意境。(出示主題圖)

2.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出示課件前兩句)

2.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課件演示風聲)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

4.詩人還看到了什麼?(課件圖片,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裡,陽臺上,吃著可口的'月餅,看著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嘆,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8.說的真好,這裡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9.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彷彿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鬱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籬笆後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麼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後面兩句,然後告訴我答案)

師:你從哪一句詩裡知道的?這裡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4.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捉蛐蛐的嗎?(生:………)你們想捉蛐蛐嗎?(想)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說時遲,那時快,

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 tiao(第三聲)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 (個別讀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裡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闢的詩句來演繹,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傑作吧。

第7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幹什麼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絡,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幹什麼?後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後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牛——牛的一種,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製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後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裡振盪。)

(4)讓學生讀詩句,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1)齊讀第二句,並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幹什麼,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麼不同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後,怎樣做的呢?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麼?(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麼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第8篇

1.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的牧童機靈可愛、天真可愛的形象。

1.(板書“見”)小朋友,你們能給這個老朋友組個詞嗎?(生組)是呀,看見、聽見都是見,看來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發現!老師這兒有一幅畫,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發現什麼呢?

對,這樣鬱鬱蔥蔥、十分茂密的樹林就可以稱為“林樾”(板書)仔細觀察這個詞,它有什麼特點?(都有木)一組小火車讀一讀――齊讀。

(2)牧童:(學生說“我看到了小孩騎著黃牛”時直接板書“騎黃牛”)你再仔細看看,這個小孩子在幹什麼的?這樣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稱為“牧童”。(板書)指名讀。

(3)蟬:“知了”還有一個名字,叫“蟬”知了是一種昆蟲,所以左邊是蟲,右邊讀chán,是一個形聲字。(字卡,指名讀)聽,你們聽見蟬兒的聲音了嗎?(播放蟬叫聲)是呀,蟬兒正在鳴叫呢!像這樣正在鳴叫的蟬可以稱為“鳴蟬”。再開一列火車讀讀――齊讀。

1.以上是同學們看見、聽見的,是“我們”的“所見”。(板書“我們”)在兩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詩人叫袁枚,他是個善於觀察、描摹細緻的人,他親眼看見,親耳聽到了這畫中的美景,並把這些“所見”寫成了一首詩,請你們仔細讀讀袁枚的《所見》,看看他比我們多看見、多聽見了什麼?

3.先請小朋友一行一行來讀詩,其他同學豎起耳朵仔細聽,聽聽他讀正確了嗎?(隨機正音)

4.四人小組合作讀,每人讀一句,先自由練習,等會我們比比哪個小組讀得對。(先自由,再站起來,發現讀錯的句子再糾正、齊讀。)

5.大家一起再正確地、流利地、響亮地把古詩朗讀一次。

(1)“歌聲振林樾”:(我聽到了牧童的“歌聲”)(板書),這歌聲怎麼樣?(聲音響亮,在樹林裡迴盪)從哪個字感受到的`?(“振”板書)

師引讀:瞧,牧童正在快樂地唱;牧童悠閒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響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鳴蟬”:已經去“捕”了嗎?(板書“捕”)從哪看出來?(板書“意欲” )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麼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細看,發現牧童的眼睛一動不動,嘴巴張大,已經不再唱了,出示“閉口”,站住不動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繼續前進了,惟恐驚動了知了。)

4.看來,袁枚不僅看到了景物,還發現了牧童的許多動作,有“騎、振、捕、閉、立這樣一寫,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寫活了,彷彿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呢!我們比比,看誰能把牧童給讀活了。

6.讀完詩,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蟬了嗎?(不管牧童有沒有捕到蟬,讓我們把想象繼續下去吧!)

1.看看這張畫,讓我們想象著古詩的內容,在頭腦中像放電影一樣,自由練習背誦。

1.在這首詩中要求我們會寫的字有五個,這兩個字有點特別,出示“立、童”看看這兩個字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寫得方正,像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一樣,“童”上的立字頭要寫得扁些,在橫中線的上方點,還有好多立字頭的字如“意、音、親”都是這樣的。這個小竅門可得記住了!)師範寫。

小朋友們,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讓我們從小熱愛它、誦讀它、品味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