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3篇 "邏輯學啟迪:思考的藝術"

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在學習邏輯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強調了邏輯學對思維能力的重要提升,分享了一些簡單易懂的邏輯學思維技巧,並提醒讀者注意邏輯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3篇

第1篇

?簡單邏輯學》是由美國作家麥克倫尼寫的一部著名的邏輯學著作,雖然薄薄的一本書但裡面卻飽含著豐富的內容。總之,讀了《簡單邏輯學》讓我受益匪淺,它開闊了我的視野,鍛鍊了我的思維能力;讓我的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對問題的判斷不停留在感性的認識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簡單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地思考,準確的判斷。簡單邏輯學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說話的藝術。《簡單邏輯學》這本書很好的做到了理論聯絡實際,對提高一個人說話的邏輯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通讀全書,我比較喜歡的是第二章邏輯學的基本原理的第三點:萬物終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訴我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們不盡知每個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們知道它們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為理性的動物,當我們想知道為什麼事物會是這樣時,我們就會用相當一部分精力來探尋這些理由。從理論上來看,關於本源的知識是非常讓人感到振奮的,因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們。但是關於本源的知識同樣可以廣泛應用於實踐領域,因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發展,控制事物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我們可以確定某種細菌是引發某種疾病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消滅細菌的方式來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們知道萬物的根源後,弄懂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絡,從而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在探尋事物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其結果開始。我們面對這樣或那樣的現象,並需要為之做出解釋。也就是說我們面對這些客觀的事物;去探尋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所做的探尋工作必須遵循如下原則:每一個原因與其結果之間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處。這就是說,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並將在結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這樣的邏輯學思考有什麼重要的實踐意義呢?當我門在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直接知道產生了某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但是我可以通過面前的結果得到關於它的間接知識。通過評估結果的性質,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的探尋方向。在這章節裡裡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裡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隻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為重點懷疑物件。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運用邏輯思維的場合無處不在。如果我們的邏輯思維好就有助於事情的順利完成;相反,如果我們缺乏邏輯思維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邏輯無時不在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讀了《簡單邏輯學》讓我認識到了自己以前思考問題的片面性。讀了這本書對我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學到了邏輯的初步知識和基本技巧。通過對邏輯學的學習我相信,我以後思考問題一定會更加全面,言語表達一定會更加的清晰,邏輯性更強。

簡單的邏輯學讀書心得3篇

第2篇

近來從網上看到一本小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不足150頁,但讀起來感覺越來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國作者的魅力了,甚至連本書的編輯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這本書書如其名,就是《簡單的邏輯學》。

本書將邏輯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是準備,為成為一個邏輯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邏輯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確的邏輯思考。第二章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重點是“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第四章,探討導致非邏輯思考的態度及思維模式。第五章圍繞“謬誤—非邏輯思考”的細節展開。

邏輯,作為一個整體,是個寬廣、深奧、精彩紛呈的領域,這本書既沒有刻板的理論論述也不是正規的教科書,這是一本現實應用的指南,對那些初次接觸邏輯的人介紹邏輯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

通讀全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邏輯學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稱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訴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當然“問題”,比如質量問題、投訴問題、收費問題等等,作為事物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理論上,產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個人去追尋探究的。所謂原因,它必能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並在結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記;每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體探尋問題根源的過程中,我們一般從結果出發。每一個問題必然與其結果之間存在必然的相似之處,是我們要遵循的原則。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探尋某個原因的時候,我們不能知道產生某種原因的結果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前面的結果得到關於它的間接的知識。通過統計、評估結果的強度、分佈、性質,我們可以推測出原因的部分特性,這些知識將指引我們繼續探尋的方向。這這裡作者舉了一個誰打翻了廚房裡的牛奶的故事。從奇怪的聲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見螞蟻,到金絲雀出籠,到窗戶外鄰家的貓,作者一步步探尋和排除,最終鎖定那隻灌木叢中正添嘴的貓為重點懷疑物件。

其次,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事實經常告訴我們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發生的原因,而b的發生又導致了c,c接著帶來了d……,如圖示:a→b→c→d……假設圖中d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發現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決事物的正確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則,我們決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邏輯思路走到這裡是值得表揚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還不夠遠。c確實是導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鏈的源頭是a,a導致b,b導致c。b和c都是一個過程結果,關於b的問題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夠的干預,否則d的問題就難以得到徹底的解決。陳院長常提到的“燈不亮了”故事就是一個典型,還有我們所知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

作者同時指出,有時,我們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因為我們懶惰,沒有充分地研究;有時則是耐心不夠。對於要做的事情,我們總想著用最快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殊不知,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呢!

最後,我們應該合理地區分原因。前面我們主要討論“動力因”,就是它的活動可以決定某個事物存在與否或者改變其存在狀態。其實除了“動力因”,還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臘自然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說”。他認為事物由“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組成,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對於行動來說,就是行動的目的或目標;對於客觀事物來說,就是它的功用;質料因是組成事物的具體材料;形式因是決定一個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質。作者以鳥籠舉例分析。它的動因是弗萊德,他製造了它;它的質料的松木、釘子、螺絲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鳥籠特定的外形,以此來區分檔案櫃或窗櫺之類的東西;它的目的因是為小鳥提供一個可以棲身的場所。

第3篇

本講主要討論的是謂詞邏輯的最基本內容,它分為四個部分來講解。一是個體詞、量詞、謂詞和公式,二是自然語言中量化命題的符號化,三是模型和賦值普遍有效式,四是非普遍有效性的解釋方法。

謂詞邏輯與詞項邏輯有些相似,它也要將一個簡單命題拆分成各個部分,不同的是它將命題拆分成個體詞、謂詞、量詞和聯結詞而不是像詞項邏輯一樣拆分成主項謂項等。個體詞又包括個體變項和個體常項。變項是某個範圍內不確定的項,常項同理就是某個範圍內確定的項。量詞我們高中接觸過,一般指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兩種,量詞也有一定的管轄範圍,稱為轄域。如何尋找它的轄域也簡單,如果量詞後無括號,則量詞後最短的公式就是它的轄域,如果量詞後有括號,則處於該括號內的公式構成該量詞的轄域。作者認為有必要區分一個公式中所出現的變項和一個變項在一個公式中的出現,一個變項的某一次出現在一個量詞中稱為“約束出現”,否則叫做“自由出現”,一個個體變項可以既是約束變項又是自由變項。一個至少含有一個自由變項的公式叫開公式,不含任何自由變項的公式叫閉公式。

從書中以上講解,我們也能知道,自然語言任何複雜度的性質命題和關係命題可以符號化,變為謂詞邏輯中的公式。首先談直言命題的符號化,謂詞邏輯把直言命題形式上的主詞和謂詞都變為謂詞,然後再尋找邏輯主詞。存在六種直言命題的符號化,定域是全域。全稱的直言命題應符號化成為一個全稱的蘊含式,特稱的直言命題應該符號化為存在合取式,單稱的直言命題應符號化為原子公式。當定域為某個特定論域,則謂詞邏輯公式要簡單許多,但一般不做說明時我們都視為全域。關係命題時斷定物件之間有某種關係的命題,它至少包含兩個要素,個體詞和關係謂詞,個體詞就是兩個關係物件,有些關係命題帶有量詞,量詞就是指某些關係物件的範圍和數量,比如“有些”和“所有”。關係推理也可以符號化,把一個推理符號化就是分別把推理的前提和結論符號化,所謂關係推理就是以命題關係作前提和結論的推理,謂詞邏輯的符號表達能力是足夠強,不僅能夠表達所有的性質命題,而且能夠表達所有的關係命題,再以性質命題和關係命題結合推理。前面的謂詞邏輯的公式和符號,模型和賦值就是對符號和公式進行解釋。非普遍有效式的解釋方法,去證明一個公式具有普遍性是非常難的,相反去證明它是不普遍的就輕鬆很多,因為你只要找出一個例子它不滿足即可證明,這與謂詞邏輯的解釋相關,稱解釋方法,也稱模型方法。實際上是要求該公式找一個反模型,再對比真假。

在第六講中,提到了量化命題,-是謂詞邏輯的基本內容,即把命題或推理分析為個體詞、謂詞、量詞和聯結詞等部分,以便能夠刻畫關係命題及其推理,以及量詞裡面含聯結詞結構的命題及其推理。個體詞包括個體變項和個體常項,個體變項表示某個特定的範圍內的某個不確定的物件,個體常項表示某個特定範圍內的某個確定的物件,這裡的某個特地的範圍是“論域”。謂詞經過解釋之後,表示論域中個體的性質和個體之間的關係,一元謂詞符號是一個謂詞符號後跟有一個個體詞,如果跟有兩個個體詞,就是一個二元謂詞符號,以此類推,有n個個體詞的謂詞符號,就是n元謂詞符號。

量詞包括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加上了前面所說的原子公式,就能成立本講的題目提及的“量化公式”,全稱量詞是包括全部的,對於所有,需要全部都成立,那麼這個命題才是正確的;而存在量詞是一部分的,某一些,只需要有一個符合符合條件即可。量詞有其管轄的範圍,叫做“轄域”。在實際生活中,為了方便且通俗易懂,可以將複雜的文字轉化為符號,一個簡單的符號可以代表多個文字組成才能表達的意思,可以說他的發明是很實用了。直言命題的符號化的成立也是需要條件的,包括以下幾點:全稱的直言命題的符號化應該是一個全稱蘊含式,特稱的直言命題的符號化是存在直取式,單稱的直言命題應該符號化為原子公式,在我看來,就是說全稱命題應該轉化成全集,特稱命題轉化為特殊的集合,單稱命題轉化為一個,從其表面的意思來看,就是物件之間具有某種關係的命題,包括個體詞和關係謂詞。關係推理的符號化,即將推理的前提和結論符號化,雖說這樣子複雜了一點,但是著實增強了學者的邏輯推理能力、語言文字表達的轉化能力以及抽象的邏輯能力。二元關係是指兩個物件之間的邏輯性質,即關係的自返性、對稱性和傳遞性。

謂詞邏輯的意義和真假是通過模型和賦值來實現的,說實話讀到這裡,我是看不怎麼懂的,一大堆的字母符號,和看起來差不多的文字,著實讓我頭暈。一個模型包括以下因素:個體域d、個體常項在個體域d中的值以及謂詞符號在個體域中d的解釋。當謂詞邏輯的一個閉公式只含有這些成分,當給定模型後,閉公式的意義就能確定。當一個公式含有自由變項,即本身是開公式時,他的意義和真假就尚且不能確定。謂詞邏輯的普遍有效式有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個別到存在的推理、矛盾律、排中律在謂詞邏輯的表現形式,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的相互定義,全稱量詞對於蘊涵和合取的分配律,存在量詞對析取的分配律。不得不說,邏輯學真的是博大精深,不求甚解是不能深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