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旋轉》教學反思6篇 《轉輪啟航》:教學反思旋進新境界

《旋轉》教學反思是一篇關於教學案例的反思文章。本文將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經驗為素材,通過深入分析和反思,探討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參與度。這篇文章將為廣大教育從業者提供有益的教學思路和啟示。

《旋轉》教學反思6篇 《轉輪啟航》:教學反思旋進新境界

第1篇

3月4日,我在高淳縣淳溪中心國小執教了三下《平移和旋轉》一課,現將我課前的預設、課堂的生成和課後的反思記錄下來,以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益。

?平移和旋轉》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二是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很顯然,重點和難點是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我在教學預設時,主要重視了以下兩個方面:

具體體現在:課前談話,用一歲大的女兒為例,小手因模仿風扇轉動而“跳舞”,激發學生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在認識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後,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平移和旋轉現象,在學生舉例說明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把握其運動特點;課堂尾聲的一組“你知道嗎?”用三個典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給學生很大的視覺衝擊——大樓平移和地球旋轉,而神奇拖把——360度旋轉,更是直接應用於生活,數學的應用價值、科學的未知世界,引領著學生不斷地探索,從而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二、展示學生錯誤的認識,讓“錯誤”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資源。

本課教學中,學生在兩個地方很容易發生錯誤,一是對鐘擺的運動是不是旋轉難以判斷,二是數一數小房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對於這兩個環節,我覺得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充分地展示學生的錯誤,然後結合例項或操作進行驗證,當學生知道自己的錯誤後,再引導學生尋求最佳的思考方法。鐘擺的運動,在學生的生活中並不常見,但自動卷筆刀卻是每位同學必備的工具,教師在學生髮生困惑時,用自動卷筆刀搖桿的運動為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它們的運動是一樣的:都是圍繞一箇中心在轉動。因此,鐘擺的運動、自動轉筆刀搖桿的運動都是旋轉。

在方格圖上數出小房圖向右平移了幾格,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怎麼突破?我認為,必須要讓學生充分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錯誤中學會反思,在習得知識的同時養成科學的嚴謹的學習態度。教學時,我首先動畫顯示小房圖平移的過程,讓學生觀察並回答小房圖是怎樣運動的,學生很容易看出是向右平移的,我接著提問:小房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呢?這時,學生的答案很多,有說兩格的,四格的、六格的,也有說八格的。學生各持己見、莫衷一是,那就請各種觀點的同學分別說說你是怎樣看出的?有的學生認為只要數出圖中房子的最近的兩個“房角”之間的距離,有的說只要數出圖中房子的最近的兩條邊之間的距離,也有數圖中房子的同一條邊平移前後的距離,更有數出圖中小房圖距離最遠的兩條邊之間的距離。到底是平移了幾格呢?用事實說話。我讓學生拿出課前下發的方格紙和小房圖,一格一格地向右平移,學生通過操作發現應該是向右平移了六格。這時,引導學生反思一下剛才是怎樣數的,為什麼會發生錯誤。指名回答時,原來數錯的學生髮現小房圖在平移前後都能找到相對應的點或邊,而他們當時並不是數的對應點或對應邊。教師順勢指出:那現在你們會數了嗎?到此為止,學生經歷了思考、操作和再思考,終於明白了錯誤所在,同時也找到了通往正確的道路。

教學本課後,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如:教師的語言怎樣更加精煉?課堂練習如何更加有效?我想今後的教學還需要不斷的思索和努力。

《旋轉》教學反思6篇 《轉輪啟航》:教學反思旋進新境界 第2張

第2篇

“圓柱與圓錐”是國小六年級下學期的學習內容,這一單元包括圓柱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圓錐的認識、體積幾部分內容。在以往的教材中,不曾安排點線面體知識間溝通聯絡的課。這套新教材把面的旋轉與圓柱和圓錐的認識結合起來教學,很好的溝通了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絡,對學習圓柱和圓錐又起到省時省力的效果。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又培養了學生觀察、類比、歸納、概括能力。

幾何中講“點”是有位置而無大小,無厚薄;“線”有長短無粗細;“面”是有長寬而無薄厚;……又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點、線、面、體,這些東西是存在我們想象中,這種玄學的講法,怎能不使學生迷糊、頭痛。如何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易懂易掌握的知識呢?我思考了很久決定用學生常見的煙花、流星、汽車雨刷、旋轉門等現象,這些是點線面體在生活中的原型,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動態的知識,使學生在動態中充分感悟點運動形成線,線運動形成面,面運動形成體,很好的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結果證明學生對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絡掌握得很好。

教學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奧運會開幕式的鏡頭入手,很自然的把點線面體這些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深刻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就存在於身邊。引入圓柱和圓錐的學習環節,通過出示不同形狀的五盞燈,引出國小階段所認識的所有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圓柱和圓錐區別於長、正方體的.特徵是圓柱和圓錐的側面都是曲面,而且底面是圓,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整體感知了圓柱、圓錐區別於長、正方體的特徵,同時在抽象出圓柱、圓錐透檢視的過程中,()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也有了初步感知,這樣在大的立體圖形的背景下引出對圓柱和圓錐的研究,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抽象出立體圖形並區別它們的過程中,已經從整體上把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徵。

教學先認識圓柱的特徵,在學生對圓柱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認識之後,通過課件演示,圓柱變成圓臺,再由圓臺變成圓錐,在觀察課件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初步體會了圓錐和圓柱的區別,即圓柱有2個底面,圓錐只有1個底面;圓柱有無數條高,而圓錐只有1條高。在研究圓錐特徵的過程中,學生對圓錐的底面、側面、高的認識借鑑了對圓柱的研究過程,通過觀察、操作,不斷進行比較、辨析,最後歸納、概括出圓錐的特徵,既認識了圓錐的特徵,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特徵的認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這樣的教學真正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最優化。

我根據不同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操作、辨析、比較的機會,而這種辨析和比較,恰恰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為在比較和辨析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深層次的思考、有了運用,有了自己的判斷,不僅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建立了空間觀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類比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總之,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製作圓柱和圓錐,使學生在學習新知時不感到陌生,並激起學生自己探究的樂趣,我感到這樣處理不但沒有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相反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有效統整和合理優化,實現了教學的優質、高效。鯨教學反思精打細算教學反思驚蟄教學反思

第3篇

“旋轉”這個內容我執教過幾次,可每次都卡在“把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旋轉90°” 這個難點上,好像不管怎麼講,學生的錯誤率就是很高。

為了能夠真正突破這個難點,我又再一次研讀了教材,並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是教材設計跨度太大,從二年級的初步感知旋轉直接過渡到了五年級的畫圖形的旋轉,中間沒有任何鋪墊。而且在五年級的教材中為了教學旋轉而設計的幾個情境,也側重於讓學生理解旋轉的三要素,而忽視如何畫旋轉的過程。

二是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旋轉本質的直觀認知很缺乏。

三是學生缺乏提煉有效資訊的能力。在畫圖形的旋轉時,學生雖然都能緊扣旋轉的三要素來處理旋轉的問題,但他們的著眼點始終放在“面”上,而沒有放在“線”上。四是旋轉錯誤不容易檢查。基於以上原因,我嘗試對自己以往的方法進行了改變,並設計了本課,也就是說,這份教學設計,我意在從這四個原因出發,努力為學生構建正確畫旋轉的平臺,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個人覺得學生畫旋轉的錯誤率降低了不少,這說明這樣的設計確實可以幫助一大部分學生正確畫旋轉。但從中我也看到了不足。特別是課堂上在彙報交流時,有一個學生正確比劃出了長方形旋轉後的圖形,但是卻進行了錯誤地敘述:“先把邊oa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度,再把ob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度,再把ac繞c點順時針旋轉90度,再把bc繞b點順時針旋轉了90度。”很顯然,這位學生對“長方形aobc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度”就是“長方形aobc上所有的線段都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度”這個概念還是模糊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再次疏理了自己的教學。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出在例題的教學上。我是以課本中的例題三角形的旋轉作為要點來講解旋轉的,因為三角形只有三條邊,我重點強調了經過中心點的兩邊,卻沒有強調第三邊(因為第三邊只要連線就可以了),從而導致當出現四條邊的圖形時,學生對沒有經過中心點的兩條邊究竟怎麼在旋轉就模糊了。在鍾老師的評課中也指到了這一點,也讓我明確一點,那就是四條邊的圖形比三角形多了一個點,如果能夠處理好這個點,那麼長方形的旋轉也就迎刃而解了。

“線”來源於“點”的連線,“面”則來源於“線”的組合。在這節課上,我把“面”的旋轉轉化成了“線”的旋轉,但缺乏對“點”的考慮。如果有機會再上這堂課,我想把“面”的旋轉再“微觀化”成“點”旋轉,再配合“手指”做成的指標來模擬,可能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4篇

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中到處可見,它不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而且還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麗。結合本節課的幾個小製作,我在課堂上讓孩子們動手剪,動手拼。雖然是同樣的要求,但是學生卻剪出了許多不同的形狀,有的像魚,有的像花,有的像船等等······

從中我也發現了孩子們的思維和創造力很豐富。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了,很多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我覺的讓孩子在實際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更加容易弄懂,易於掌握。

一、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物出發,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空間與圖形時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獲得對簡單幾何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而在教學平移和旋轉一課時,我注重創設情景、設計疑問,讓學生在與同伴合作中探索問題;與同伴交流中得出結論,嘗試獲取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過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自身體驗,化抽象的概念為看得到摸得著的現象,因而學生都能舉出生活中許多有關平移、旋轉的現象。如:打氣筒打氣時做上下平移運動:國旗冉冉升起時做上下平移運動;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時做平移運動車輪卻在做旋轉運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是課改中的一個新理念。平移、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我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景中學習,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對平移、旋轉現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牆面在方格中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機會,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先讓每個學生通過數一數、移一移,研究牆面平移的距離;再讓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的方法,教師適時結合多媒體課件隨機移動牆面的每一個特徵點,在多次數牆面任意一點的平移結果後,學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質,我們以後數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在這個圖形上找到一個點,看這個點平移了幾格,它所在的圖形就平移了幾格。

第5篇

在眾多老師的幫助下,教學設計幾經修改,特別是在試教本節課後,心裡有很多遺憾,有些是因為自身的理論水平的欠缺和對新課程理念認識上的不足,有些是可以做到但沒能……(這些都是藉口)。面對日以臨近的10月15日心裡在想:慢些來,慢些來……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展觀察、比較、操作等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性學習。同時,我還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大膽地引導學生在猜測、想象、比劃、探索、驗證、交流、操作中學習數學。

首先在新課的匯入階段我力圖改變“注入”之嫌(採納任景業老師、王雪春主任等建議),以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學數學的狀態,讓學生伴著音樂走進美妙的圖案欣賞中,讓學生感受美,以至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昨天讓同學們蒐集了好多美麗的.圖案,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

老師也蒐集了一些作品,選擇你喜歡的,能說明你喜歡的理由嗎?)

之後,以具體的圖形為例,先以平移的圖案為新知的引入。

(它是怎樣由這一幅圖通過怎樣的運動變換成這幅圖形的?

生:它們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再向左平還可以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

從而探討旋轉圖案的特點,讓學生在方格紙上利用學具擺一擺、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力爭體現“做數學”。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再次練習以闖關的形式呈現啟用學生利用新知解決問題的慾望。

在課尾處,我創設了“設計圖案”這一情境,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將教學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培養了應用數學的能力。同時通過欣賞不同的設計圖案,在數學課中讓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2、通過觀察圖形中一條邊的旋轉角度,找到整個圖形旋轉角度的方法比較抽象,若能事先在黑板畫好方格或在一張大紙上畫好方格演示,再讓學生在方格上旋轉效果或許好些。

3、學生在探索後的敘述中,語言不夠完整,教師應及時給與指導,並投入精力讓學生語言敘述儘量完整。

第6篇

圖形的旋轉是在第一學段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和提高。在二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本課在此基礎學習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度後的圖形。講完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學生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旋轉變換,在畫三角形順時針旋轉90度時,出現了很多把平移當旋轉的情況以及不會畫或無從下手的`情況。學生們沒有觀察旋轉的特徵:兩條對應線段的夾角就是旋轉的角度,來驗證所畫旋轉圖形是否符合條件,特別是遇到更復雜的圖形就更手足無措了。

在本節課的上課伊始,我由一個鐘面引入, 從鐘錶的指標旋轉開始,讓學生體驗了線段的旋轉,瞭解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然後再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風車的旋轉,體驗了整個圖形的旋轉現象。對於動態演示的旋轉過程,學生們看的很清楚,只是單純的觀察來說,好像感覺很簡單,都能看明白,但動手畫旋轉圖形時,卻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甚至一些好學生對於整個圖形的旋轉還是一知半解,不知道該怎樣去畫。現在回憶起來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對於畫法交代的挺清楚的,先找與中心點連線的線段,然後將這些線段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度,連線其他的線段,整個圖形也就旋轉了90度。可學生們畫出來的圖可謂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真感覺這節課上的很失敗。

本就知道旋轉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上課時已經很注意,放慢速度盡最大的可能講清楚,多演示,增強直觀性,沒成想效果還是這樣。反思其原因,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重視了自己講得清楚,不停地講,不停地比劃,但是學生們卻坐在下面被動的接受,他們一節課下來真正能記住的又有幾句呢?是不是應該讓他們多多參與其中,說一說,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動手去旋轉一下試一試,看一看,這樣自己總結出的方法印象,會不會比我的傳授更深刻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從中還反映出一些問題,孩子們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空間觀念太差,亟待進一步加強,完全不知道旋轉是怎樣一回事,甚至不知道這節課是幹什麼呢?不能想象到圖形旋轉之後會到達哪個位置,是怎樣的?這都不利於學生準確畫出圖形。

這節課對於我,對於每次教五年級的我都是一個困惑,不知該怎樣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望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