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7篇 國學教學經驗分享

國學教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更能培養其為人處世的道德人格。作為一名從事國學教學的教師,我深刻體會到了這種教學方式的獨特魅力和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探索與總結,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7篇 國學教學經驗分享

第1篇

?國學》課程是我校的校本課程。本學期,五年級上冊教材主要從事的是《老子》的(道)的教學。通過國學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回顧本學期的《國學》教學工作,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在國學教學中,我通過角色想象、情感體驗等形式,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精讀中反覆誦讀,使他們用心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文字,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閱讀資訊,從而實現師生與文字間的對話。

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並能背誦有關段落。能夠結合書上註釋、字典以及課外資料理解國學的主要內容。通過《老子》中的(道)的學習,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這有利於他們今後的學習與發展。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到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於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

在國學教學中我注意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細細品位古文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先積累起來再說,日後再來“反芻”。課上形式多樣,有鑑賞課、分析課、自讀課等。做到初讀經典、整體感知;熟讀經典、自悟自得;適度講解、恰當點撥;展開想象、悟意明理。

充分利用每週一節的國學誦讀課。利用每天早會課十分鐘時間,開展“國學誦讀”活動。重在複習、加強記憶。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為學生們學習國學經典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指導學生有效誦讀,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快而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小組誦讀,男女生比賽,同桌比賽等。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語文能力,提升文明素養。

四、學以致用,落實生活,做到“知行合一”。

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孩子學了,就需要用到生活中。課上成功了,學生也聽懂了,還不行!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我注意抓住教育的契機,及時引導,以身立教,教育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到“知行合一”。本學期,我們在元旦節時,還開展了“國學經典篇目和

弟子規、三字經的誦讀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我班陳嘉鑫能流利背完《弟子規》的全文,榮獲學校的一等獎。

國學教學心得體會7篇 國學教學經驗分享 第2張

第2篇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古典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經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對我國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橫貫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學,鑄就了華夏民族渾厚的文化史詩。古典文學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範疇,閃爍著中華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並且至今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國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它能穿透深邃的歷史時空,和我們的心靈相遇,相勵、相慰,猶如世代相傳的火種,點亮一脈相承的人們的'智慧和情感之燈。

開啟古典文學,你就猶如進入了知識的寶店,讓你大開眼界,讓你如飢似渴,讓你得到一把把開啟智慧的鑰匙,空虛、無聊、浮淺、驕躁將遠你而去,你的精神將得到大的昇華。從國學中你可知道如何勵志、歷練、學習、生活、審美、健身、醫療等。古典文學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國學,受益仍是匪淺。老子的道德經能夠培養我們的哲學思想,增強自身的修養。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導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是做為人的道德準則。而孫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深得中外軍事、經濟、史學家的青睞。司馬遷《史記》不僅記敘了中華文明史,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

詩詞是中華文學寶庫重要內容之一。從《詩經》的風雅頌到屈原宋玉的賦,以及唐詩、宋詞、元曲,無不閃爍著中華文化的光輝。幼兒園的小孩可以背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國小生在朗讀杜甫的《登嶽》中,培養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而中學生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長恨歌》中增長了歷史和社會知識。不論什麼人,只要誦讀唐詩宋詞,就可陶冶自己的情操,自己的意志,身心獲得娛樂,修其身,養其性,何樂而不為之。

國學給人教養最深的應該是做人,的確,做人是天下第一學問。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他能有這種態度和自我批評說明個人修養很強。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怎樣才能做人好做事對呢?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

賢人有德有才,這樣的人不多,尊重賢人能夠體現謙遜做人的風度和教養,瞧不起有德有才的人恰恰反映出不分好壞和美醜。現在有德少才的凡人居多,我們大多都是這些凡人,但也不缺少為國家做事的報負。

父母是天下最大的恩人,不孝敬父母就是忘恩負義,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呢。有兩件事是不能等的一個是孝敬父母,一個是施德行善,特別是孝敬父母能使良心得安穩而不留遺憾。現在有人說滿街都是大學生,可是要找幾個大孝子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從中可以看得出現在孝道教育缺失的非常嚴重。

一個人的一分忠誠勝過十分的才志,一個人做事不僅看能力還要看品德,有才又忠誠的人難得,反之搞陰謀的人再有才也不一定被重用。

怎麼樣在世上立身呢?守信就可以,這是孔子說的。誠信待人就能在別人那裡營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塑造了自己的美德,誠信待人,誠信做事,可以使我們正氣凜然,心胸開闊。誠信不僅是一種待人的態度,本身就是生活的質量。一個人能夠誠信地生活,是因為他有著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這樣的生活狀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第3篇

5月27——29日三天兩夜,在景校長模範帶領下,我們學校70多名教師在登封了凡苑舉行了“踐行中式教育

播撒幸福人生”的國學講座。特地邀請在國學領域鑽研破頗深的專家學者許建國、閆合作兩位老師為我們進行了精彩的演講,讓我們對我國博大精深的國學有了更深的理解,並且讓我們更懂得了幸福人生的真諦,收穫實在是太大了。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生命是一種幸運,生命是一種奇蹟。生命在茫茫宇宙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但卻是父母贈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父母從孩子的生命誕生起,就期盼著他一生的精彩,為他忙碌,為他操勞。那是一種樂意的奉獻,那是一種偉大的自覺,那是千萬條愛河匯成的恩情之海。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誰能感受到,胎兒躁動時父親倖福的'撫摸?有誰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時母親忍受的痛苦?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父母是滿懷激動的歡笑;當襁褓中的嬰兒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現最多的是耐心;當我們咿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父母回贈我們的是無數的親吻;當我們受到挫折或充滿委屈時,父母的寬慰會及時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賦予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以說,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百善孝為先。”父母無私的愛並不希圖什麼回報,但做子女的卻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顆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願和行動。當父母步入中年、逐漸衰老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援。當你把第一次親手煎的雞蛋端給父母品嚐的時候,父母感覺是很香很香的;當你把一杯熱茶端給下班歸來疲憊不堪的父母時,父母喝起來是很甜很甜的;當你學會洗衣服、起床疊被、整理屋子時,父母會感覺到你長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孝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開去,就是博愛,就是學會愛他人,愛人民,愛祖國,愛人類。每個人出生在家鄉故土,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成長,他都應該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都應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長大後要報效家鄉、報效祖國和人民。由孝道推衍開去,一個正直的人,還應該明白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扶貧濟困,除惡揚善,讓世界充滿愛,讓社會充滿真誠、善良和美好,讓人們都生活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之中。這就是大忠大孝,這就是孝行天下,這就是“天下為公”。

第4篇

進入某某國小的當日,遊覽校園、自我介紹、和某某國小老朋友座談、接受吳校贈書,一切都倍感在這個新環境的和諧、溫馨和民主。要說到充實的話,那就是我們當天全校同仁一起觀看國學應用大師翟鴻燊教授的國學演講視訊。

往往覺得,國學就是那些枯燥無味的、文言文性質的一些哲理性的文句,包括這些年興起的'學校誦讀國學經典,也都是簡單讀讀誦誦淺顯的古文句子罷了。但是,這自我感覺表面胡華的、懵懂的認識都在我看了翟教授的視訊之後徹底改變了,在整個視訊裡,古人的經典和絕妙似乎都在翟教授滔滔不絕、引人入勝、富含幽默的講解中流露出來,對映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腦海裡,恍然大悟,獲益匪淺。

視訊裡,翟教授以人的忠、孝、義為支撐點,結合國學,系統講解了一個組織、一個團隊、一個人成功應該具備的條件。下面我僅對翟教授所講的“人道”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

在翟教授看來:“來”——往來的意思,一個人不成功就是沒有多少朋友或者沒有好的朋友。你們把右手舉起來,放這裡,憑良心說,朋友來了快樂麼?高興麼?真的假的?能把錢拿出來給朋友花麼?要真能做到這點,有的人不成功不要說朋友來了,有人就是別說朋友了,兩個親戚來家裡了都特別不樂意,這種人能有出息麼?對此,他講解了自己到內蒙去,蒙牛老總牛根生說要請他吃個飯,結果開車到蒙牛去了,老遠就看到牛總等我,我們牛總等你多時了,翟教授很感動,進屋之後非常熱情,草原鮑魚啊什麼的。羊都不是普通的羊,是專門吃草的羊,吃的肉味就是不一樣。牛根生說他們的雞你隨便吃,他們的雞都是放養的。一起跟教授分享說,領導人不加強學習、不加強修養,不僅缺心,而且缺德,缺八輩子德。所以擔心的是你有沒有能力、愛心坐到那個位置上,修正很重要,先修身,再治勢,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一個蒙牛的大老闆,有如此胸襟和領悟,企業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治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奧運會

第5篇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班的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及國學教育。一個學期的國學教育教學,我既深深地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作為教育工作者肩上擔子的重大。回顧一學期來的國學教育教學,我的收穫很多。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年級的孩子拼讀能力和識字能力低,我首先從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以講故事等方式像孩子們介紹一些生動有趣,勵志的事例,使學生對國學有了新的認識了,學生們產生了興趣之後,我就備好課,為上好課做準備。俗話說: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總是本著學習的態度多學習,多向他人請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加上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們接受了傳統文化的薰陶,感受到國學的美,讓他們感覺到,上國學課就是一種享受。

課上好了,學生也聽懂了,行了嗎?還不行!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學校設計印發了《弟子規生活力行表》,要求學生每天晚上睡前根據自己一天來的行為進行暮醒,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實際,讓家長配合每天和孩子們一起完成表格評價,都要堅持落實。上面有家長們每週想對孩子或老師

說的話,教師對家長或是學生說的話,通過家庭和學校的聯絡,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監督教育,這樣既指導學生如何改進,又肯定其獲得的進步。讓國學學習落實在學生的每一天,真正達到教書育人。使其懂孝道,懂得為孝順父母,為自己未來而努力讀書。

當然,要求學生做到,我們老師也要先做到,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比如說,要學生讀書,要他們背《弟子規》那我們老師先得能背出來,老師先背一次給他們聽讓他們來當考官,做他們的帶頭榜樣,這樣他們才敬佩,才有興趣去背好。每天早操後的讀國學時間,我也饒有興趣,搖頭晃腦地和孩子們一起讀背。走在校園的`走廊,通道,每夜角落都有古詩、對聯,學生每天都生活在這樣濃濃的文化環境中,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當然一門新的學科的成長,需要更多的是反覆的實踐,在實踐中提高,在下學期的國學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

這就是我的一些教學心得,希望大家能多多批評指點!附送:

第6篇

一、讓學生認識國學,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

一提起傳統文化,絕大多數同學的印象中是搖頭晃腦的讀背,感覺甚是枯燥乏味,沒什麼好學。所以老師要讓他們重新認識國學,感受到國學的魅力。我跟他們談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論述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訴他們中國傳統文化是其他文化體系不可比擬的。我們有八百年的周文明,我們有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有百科書之稱的《三字經》,有為人處事的蒙學經典《弟子規》。我們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氣,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責任,有"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的普世情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們還有聞名於世的四大發明,有豐富的天文地理,工藝文藝,有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數不勝數。同學們聽得很入神,並在我的介紹中,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國學有了新的認識了,下一步我們就要備好課,上好課。上國學課,首先我們老師要懂國學。我們不可能都是博學的大儒,但是對於我們要上的那節課的內容,我們要研究透徹,儘量使我們的教學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問什麼問題,我們都應該能對答如流,給學生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形象。就像有位老師說的:"我們也許只需講40分鐘,但準備這門課的時間卻是你走過的整整xx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上課時要滿懷激情,創設情景,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感受到國學的美,讓他們感覺到,上國學課就是一種享受。

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求學生學了之後,每天都要落實。我們每個星期都會讓每個學生完成"《弟子規》學習力行評量表",如: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等等,上面還有解釋說明,以便家長閱讀理解,給孩子做出評價。每項都有三個評分標準,即完全落實,部分落實,尚未落實。家長可根據孩子在家的表現,如實填寫。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家務小事,孝行,比如:幫父母按摩,捶背,洗腳,說服爸爸戒菸,洗菜,洗茶杯,晾衣疊衣,照顧弟妹…等等。如果做到的,家長就幫孩子圈出來。還有一些內容就是:家長意見。就是家長提出對孩子在家表現的意見和對老師教育孩子提出的建議。如:我們班新城同學的家長寫道:"《弟子規》真不錯!是本很好的教材,監督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家長也得到了學習,孩子懂孝順之道了,我們很放心。…"等等,如此的家長意見很多,既是對孩子的監督,也是對孩子的鼓勵與肯定,孩子的學習效果自然會更好。上面還有"我的感想",就是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的親身體驗和感悟。有個同學曾這樣寫道:"我學了《弟子規》之後明白了許多道理,不再像以前一樣無理取鬧了。上面還有"老師評語",即指導學生如何改進,肯定其獲得的.進步。通過家庭和學校的聯絡,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監督教育,讓《弟子規》的學習落實在學生的每一天,真正達到教書育人。使其懂孝道,懂得為孝順父母,為自己未來而努力讀書。

當然,要求學生做到,我們老師也要先做到,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比如說,要學生讀書,要他們背《三字經》那我們老師先得能背出來,老師先背一次給他們聽讓他們來當考官,做他們的帶頭榜樣,這樣他們才敬佩,才有興趣去背好。學生每天都生活在這樣濃濃的文化環境中,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要教好,學好國學,單單學那一門課還是不夠的。因為一個星期也不過三兩節課,相對來說太少了,這就需要我們把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比如說,語文課,可以多滲透一些國學的德育的知識,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作文課的設計也可以結合國學的思想,讓他們瞭解儒,佛,道,法的思想。如:儒家之精髓在於"仁"。經常有機的把這些知識融於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的談吐,言行舉止有很大的改善。學生學了可以用,體現在他們的作文和日記裡。學了之後,馬上用,那種感覺是非常快樂的,學生逐漸的也會喜歡上這樣的學習。

第7篇

近日參加了中心組關於國學知識的學習,感覺受益匪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證明,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點體會:

傳統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國學是關於道德的學問。學習就是要把自己修煉成一個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規則、奉獻社會的人。《論語》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人要有“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其進取意識和向上精神值得我們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作為黨員幹部應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帶頭學習國學,加深傳統文化的薰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寬看問題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對道德修養認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方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論和決策,都可以從博大精深的國學中找到傳承基因和歷史淵源。儒家學說倡導“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等等,構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傳承至今。我們在學習國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它對當前工作的重要借鑑意義。比如對於“禮義廉恥”,“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我們要深刻理解其廣博的'內含,融會貫通於當前的廉政建設之中。又如“忠孝仁愛”,“忠”,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黨;“孝”,就是要孝敬長輩,試想,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幹部,怎麼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仁”,就是要廣施仁政,以人為本;“愛”就是要愛國、愛黨、愛人民、愛家庭。尤其對國學中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學習,要努力發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領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則、為人處世的哲理、生產生活的奧祕,以求得人與人關係的和諧、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國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