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集錦7篇 《承載土地誓言的教案集錦》

《土地的誓言》教案集錦是一篇針對該文的教學活動設計彙編。通過分析文中角色形象、情節發展等,教案集錦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編織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思考及寫作能力的提升。

《土地的誓言》教案集錦7篇 《承載土地誓言的教案集錦》

第1篇

1.寫景要善於抓住景物特徵,通過關鍵詞語體會蘊含的感情。

2.通過反覆朗讀,揣摩重要句子,小組討論,大膽質疑。

4.他的家鄉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同學們,“九一八”已成過去,它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我們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絕不允許歷史重演,“少年偉大則國偉大”請大家起立,一起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一、端木蕻[hóng]良(1912.9.25——1996.10.5)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1912年9月25日生於遼寧昌圖。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臺》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為世人所流傳。

二、東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變以後,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願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巨集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等。

《土地的誓言》教案集錦7篇 《承載土地誓言的教案集錦》 第2張

第2篇

1.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1.培養學生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 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溫柔的雙手撫摸著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育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奮鬥,對土地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人們不會忘記,當年走投無路漂泊謀生的農人身懷的“家鄉土”;人們不會忘記,蟄居海外的僑裔床頭上珍藏的“鄉井土”;人們不會忘記,“寸金橋”上的民眾抱著“寸土當金與伊打,誓與國土一起存亡”的信念……歲月悠悠,能沖淡許多記憶,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與悲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土地的誓言》,她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

1.播放視訊:《土地的誓言》視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讚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說一說?(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裡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麼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切懷念。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1.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氾濫”、“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位,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著、憤怒著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後在班上研討:

1.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湧著血液一樣。”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麼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描寫讚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創作靈感)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絃,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妝……”(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物件擬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覆,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裡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資訊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裡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面板,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係。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麼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後,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鬥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緻地體會得到。

第3篇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和說服力。

3.聯絡生活實際,正確的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1.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味作者的豪壯情懷。

播放《國歌》的音樂,同學們,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正如歌詞中所說的那樣,是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創作的。她如戰鼓震撼了中國人的心,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保衛和建設自己的家園,克服重重困難,執著向前。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國處在艱難的時候,創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樣也激勵著中國人努力衝破一切困難,奮勇向前。

a.如果別人要你向他們介紹我國的困難處境,我國的國民雄健的兩種情況時,那麼你會怎麼讀標題?

b.如果要鼓勵你的同胞挺起胸膛來戰勝困難,那麼你又怎麼讀標題呢?哪個詞語該重讀?(“雄健的`國民”重讀)

d.下面研究一下,國民為什麼能雄健,先讀課文,要求讀準子音

e.國民為什麼能“雄健”?同學們採集課文說話,這樣說:國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為他們……。

f.選讀課文,選取你最喜歡的內容,讀給大家聽,並談談理由。

曲折回徊,崎嶇險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

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鬥爭

作者在通篇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戰勝困難。(播放課件)這雄健精神是: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勇往直前。

b:四人小組討論,哪個同學讀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鐘後,派代表發言。

c:分部朗讀:男、女個一名擔任領讀,讀第一段。第二段由全體女同學朗讀。男同學讀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輪讀。第五段由領讀來讀首句,後幾句由男女生齊讀。

2.“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體驗過這樣的美趣嗎?

總結:同學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乃至每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難,我們就是要靠雄健精神;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像奔流不息的長江、黃河那樣勇往無前。

第4篇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一、導語: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再來欣賞一組圖片:

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於東北大地,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二、介紹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後畢業於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訂正字音:端木蕻良熾痛胸膛噴湧氾濫白樺林嗥鳴山澗斑斕碾豐饒汙穢讕語怪誕亙古默契田壟蚱蜢鎬頭

四、嘗試有感情地朗誦你喜歡的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1、主要內容: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本文的結構內容看似複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果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婉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思考: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直接抒情。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類似句子可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1、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麼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賓士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徵,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裡,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氣在田野裡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裡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秋天,銀線似的······

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資訊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湧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裡,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裡噴湧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這句話裡“紅熟的漿液”喻指什麼?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湧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般。

4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麼?

作者願意為了土地不惜奮鬥,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物件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七、歸納主旨:作者通過抒發對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第5篇

1.師: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感受著腔腔愛國心。其實,記住每一個國恥日也是我們愛國的表現。在我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日子。(幻燈片投示)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燬南滿鐵路,挑起事端,並於當晚10點20分突襲東北軍北營駐軍,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

師:“九一八事變”, 使東北遼闊美麗的江山沃土盡陷日軍鐵蹄之下,一時民生凋蔽,四野荒蕪,淪亡是他們唯一的選擇,無數百姓為免遭日軍的蹂躪而逃離家園。十年之後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變”過去整整十週年之際,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外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家端木蕻良懷著痛失家園,渴念故土的強烈感情寫下了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省昌圖縣人,現代作家,先後畢業於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2)在那亙古的地層裡,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湧著血液一樣。……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裡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4)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 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裡的脆響;……我想起悠遠的車鈴,晴天裡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風。

5)在那田壟裡(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a 迴響 b 飄蕩 c埋葬

6)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 b 湧動c氾濫

文章中哪些語言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請勾畫出相關詞句並賞析。

a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這聲音便是從那裡來的。在那亙古的地層裡,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湧著血液一樣。這個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會感到她在跳躍,和我的心的.跳躍是一樣的。它們從來沒有停息,它們的熱血一直在流,在熱情的默契裡它們彼此呼喚著,終有一天它們要匯合在一起。

(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母親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擬人手法——失去土地的痛苦 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b 在那田壟裡( )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a迴響 b 飄蕩 c埋葬

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 )著一種熱情。a澎湃b 湧動c 氾濫

(充滿感情色彩的詞語→喪失土地的悲憤、屈辱和仇恨。富有情感表現力。)

c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裡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

第6篇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裡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迴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教後記:土地也就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結合〈最後一課〉來講。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來匯入。文章是寫事變過去十年後,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難的時候。用聯絡時代背景,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

第7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思想感情。

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歌曲),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言,之後教師總結匯入)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我們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週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b、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2、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後教師正音並進行肯定評價。

1、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瞭解的東北資訊,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後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藉此進一步把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產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氣氛。

2、教師丟擲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慾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學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湧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麼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1、教師丟擲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後,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四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麼豐饒”。)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衝擊力。

後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強烈。它也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鄉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字數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