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詩》的教案共5篇 "抒發情感之詩——詩歌創作與欣賞教案"

這是一份包含《詩》教學指導和教案的資源共享文章。《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重點之一。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這份教案共享,為學生提供更科學的閱讀指導和學習建議,促進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的提升。

《詩》的教案共5篇

第1篇

結合註釋解釋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脈絡;瞭解樂府民歌知識;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語言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木蘭的人物形象。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領略到以木蘭為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樂觀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語言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分析木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學習本文,領略到以木蘭為代表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樂觀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1.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在我們上課之前,先請大家來看一段動畫片《木蘭》的視訊。(播放)介紹:這段表演擷取自好萊塢卡通片《花木蘭》。你們看到木蘭說著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違和呢?花木蘭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女性,在國際上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首關於木蘭的長詩《木蘭詩》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作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2.用ppt展示本文生詞“唧唧、機杼、可汗、鞍韉、轡頭、濺濺、胡騎、朔氣、舊時裳、理雲鬢”

(起:1-3段---替父從軍;承:第4段---征戰沙場;轉:5-6段---辭官還鄉;合:第四段---故事結局)

學生對故事已有了全域性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圍繞人物展開,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關鍵就把握住了。教師將下列問題用ppt出示,請學生默讀,然後教師點名回答。

1.從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蘭有什麼擔憂?能看出木蘭怎樣的品質?

(家裡沒有男丁,父親要去充軍。木蘭對長輩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感,以及勇敢果斷的性格。)

(身為女子,戰場上奮勇殺敵,巾幗不讓鬚眉。表現出木蘭勇敢無畏愛國的英雄氣概)

(木蘭請求辭官還鄉,說明木蘭不慕名利,情繫故鄉,熱愛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戰友未發現木蘭是女子,說明木蘭謹慎小心又機智。)

(木蘭是一位深愛家人,熱愛和平生活,同時又英勇果敢,謹慎機制,不慕名利又愛國的女性。)

?木蘭詩》是一首樂府長詩,既然是詩,就同樣有很多詩的特點,詩歌中常常蘊含著豐富的修辭,請同學們結合具體文字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辭?

對比閱讀《陌上桑》,結合修辭分析兩篇文章所展現的主角的品質精神。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請學生結合課文中所提到的修辭,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習作,內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辭。注意語言表述行文條理,邏輯清晰。

《詩》的教案共5篇

第2篇

理解《早雁》中象徵手法的運用;掌握懷古詠史詩歌的鑑賞方法;理解《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見大、借古諷今手法的運用;瞭解《題烏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感悟作者憂國傷時的情懷,學習作者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

理解《早雁》中象徵手法的運用;掌握懷古詠史詩歌的鑑賞方法。

理解《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見大、借古諷今手法的運用。

問1: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人最喜歡回憶過去?為什麼?——晚年。因為走到風燭殘年時,人們常常會回憶青春年少的風華,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訓。問2:一個朝代呢?而一個王朝的興、盛、衰、亡正與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對於晚唐詩人而言,唐王朝已經走上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開元、天寶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夢,而安史之亂恰似驚破美夢的怪影。社會危機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這時期的詩人,對社會和歷史的思考出現了新的特色,反映在當時流行的詠史懷古題材中,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普遍表現出傷時悼亂的情調。杜牧便是眾多晚唐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們已經在《阿房宮賦》中領略了杜牧在文賦上的成就,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他在詩歌方面的風流。我們曾經學過他的詩歌:《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江南春》:千里鶯鳴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經當過宰相,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杜牧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準備入輔為相。二十六歲時考中進士,任弘文館校書郎。不久,為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勳員外郎、中書聖人等官。但一生仕途並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他的詩、賦和古文都極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高,後人稱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淳,並能寓諷喻、感慨於景物之中。他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古不今,處於中間”。詠史詩成就頗高,其中多有詩人深沉的歷史感慨。

唐武宗會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紇部族大舉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擄掠,邊地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詩人當時在黃州任上,聽到這個訊息,對邊地人民的命運充滿關切。八月是大雁開始南飛的季節,詩人目送徵雁,觸景感懷,因以“早雁”為題,託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散驚飛的情狀,來喻指飽受騷擾、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

秋季過了一半(指農曆八月),金河地區胡人的弓弦拉開了,大雁在雲天外驚飛,四散哀逃。明朗的月光照著高擎著的仙掌,大雁南飛的孤影在長安上空飄過,燈光暗淡的長門冷宮那邊傳來幾聲大雁的鳴叫。要知道胡人的騎兵還紛紛佈滿在金河一帶,明春你們這些雁又怎能隨著和煦的春風一一飛回故鄉。不要厭棄瀟湘一帶人煙稀少,那裡水草豐美,菰米和莓苔儘可作為食物。

(1)“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秋高氣爽時節,本是大雁翱翔長空、無拘無束之時,可詩中卻用“驚”“哀”來形容雁兒,為什麼?

明確:因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哀”,寫出大雁群飛無序之狀和叫聲悽慘。

(2)“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這兩句寫了什麼內容?詩人寫漢代的“仙掌”、“長門”,有什麼作用?

明確:頷聯想象雁失群后南飛到長安的情形。“仙掌”、“長門”起到烘托作用。清涼的月色映照著宮中孤聳的仙掌,在這靜寂的畫面上飄過孤雁飄渺的身影,當年陳皇后幽居的長門冷宮裡,燈光暗淡,在這種氛圍中傳來幾聲失群孤雁的哀鳴。這樣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種淒涼的景象描寫出來了。

(3)“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本來春回大地,正是雁兒飛回家鄉的好時節,可詩人為什麼勸雁兒留在南方?

明確:a.胡人的騎兵還紛紛佈滿金河一帶。b.雖然南方人煙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處處都有。

(4)綜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流離失所的雁兒們持什麼態度?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請說出理由。

明確:對這些雁兒們是深切同情的。從“驚飛”“四散哀”“須知”“豈逐”可以看出,作者哀憐大雁的驚飛離散,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對它們發出了勸慰和囑咐。其實這是對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無微不至的關切。“須知”“豈逐”,與其說是對雁兒們的深情囑咐,更象是對邊地流民的勸慰與囑咐。

象徵手法的運用:作者表面上似乎句句寫雁,實際上,卻句句寫時事,句句寫人,即把逃避回紇南侵的邊地人民看作四散的早雁。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山河壯麗,人物風流,無數前人在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留下了輝煌業績,令人欽佩仰慕;也留下了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於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蹟為題材的懷古之作便產生了。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自然,懷古詠史詩,作為唐詩的一種重要題材,也受到了後人的推崇。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詩《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懷古詠史詩鑑賞步驟:(1)寫了什麼史實?——人?地?事?(2)詩人的觀點?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3)詩人寫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懷——知人,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憂天下,借古諷今——明世,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議論,對古人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4)寫作技巧?

華清宮在長安東二十五公里臨潼縣城南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唐玄宗於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為行宮,“始湯井為池,環山列為宮室,又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宮,長生殿就在此宮內,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這裡尋歡作樂。安史之亂後,華清宮遭到了破壞,多年過後,杜牧經過這裡時,早已冷落殘敗。面對斷壁殘垣,詩人回憶史事,感慨萬千,寫下了這三首七絕。

從長安回望驪山,只見花卉樹木蒼翠,如同一堆堆的錦繡,驪山頂上,眾多的宮殿門依次打開了。一名專使快馬飛馳而來,身後揚起一片塵土,於是宮內的妃子笑了,沒有人知道那是專使運來了荔枝。

1、首句中說“回望”,那麼詩作主人公是在哪裡望哪裡?看到了什麼?

明確:詩作主人公是站在長安回望驪山華清宮,看到驪山花卉樹木蒼翠,如同一堆堆的錦繡。

2、第二句說驪山上千重宮門依次一扇接著一扇地打開了,這“次第”暗示了什麼資訊?明確:“次第”暗示著有重要軍政要事要稟報深宮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後有著詩人怎樣的情感?這句暗用了一個什麼典故,其目的是什麼?

明確:那個“笑”字背後包含著詩人滿腔的悲憤,因為為了這美人的一笑,全國上下有多少人要傷心落淚啊。這裡暗用了“烽火戲諸侯”的典故,目的在於諷刺唐明皇荒淫好色,為了一個妃子,不惜犧牲民力物力。

4、最後一句說“無人知是荔枝來”,有什麼暗示含義?

明確:專使快馬加鞭而來,揚起一片塵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緊急,人們還以為是有什麼重要事情要向皇帝彙報,結果專使不過是為妃子送來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對貴妃寵溺之深。這樣造成了強烈的諷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貴妃們驕奢淫逸的生活。

5、詩人對唐玄宗讓專使送荔枝持怎樣的態度?寫作本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詩人態度,批判、否定,諷刺。最終目的,借古諷今,以史諷今,警戒世君。寫作手法,此詩以小見大,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統治者荒淫驕奢生活的諷刺。

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人不明白說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匹戰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意在說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播放視訊《烏江淚》,詢問這首歌唱的是哪個歷史人物?(項羽)。項羽經歷過大小七十餘戰,最後落得個四面楚歌,垓下之圍,自刎烏江的結局。對於項羽的自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杜牧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杜牧的詩歌《題烏江亭》。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杜牧結束在南方十餘年的漂泊生涯後,由宣州赴京時渡江經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詩。“烏江亭”即現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舊傳是項羽自刎之處。項羽潰圍來到烏江,亭長建議渡江,他愧對江東父兄,羞憤自殺。後人在其地建有項羽衣冠亭,並塑像紀念,唐書法家李陽冰在亭上題有“西楚霸王靈祠”。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英雄”事業歸於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

1、對項羽的選擇,作者的態度是什麼?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明確:不是英雄所為。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正的“男兒”呢?如果捲土重來,說不定還可以成功。詩人對歷史事實作出了假設,表達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

明確:此詩通過議論表達了一個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氣用事,應能忍辱負重,不為一時失敗所挫,其中說明了“敗不餒”的道理,具有相當積極意義。

3、對於烏江自刎,後人紛紛發表自己的議論。比如李清照《夏日絕句》中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王安石《烏江亭》中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肯:怎肯)(結合課後練習三)。

a、李清照、王安石的觀點是什麼?李清照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回答了杜枚的提問,說明楚霸王因為當時政治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才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當時的處境已無回天之力。就算項羽回到江東,只怕也難以招集人馬捲土重來。

b、為什麼三位詩人對項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評價?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經當過宰相,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研究文學政治經濟,準備入輔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順,中年時歷經磨難,所以,在他看來,只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包羞忍辱”,總結失敗的教訓,必能“捲土重來”(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釋)。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觸動了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們聯合起來反對新政,革新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產生了這種看法:形勢逼人,就算重頭再來,但因失敗已成定局,無人支援,是無法轉敗為勝的。而李清照則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驁的霸氣,來喚醒南宋帝王的尊嚴,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第3篇

1、瞭解《木蘭詩》有關的文學常識,瞭解文中出現的修辭手法。

2、學會誦讀和背誦這首古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特點,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前面已經說過,七年級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誦,而且要當堂背下來,不能留到課後。這首詩儘管長達330字,也要當堂背下來。當堂能背,而且背得準確無誤,是教學成功的主要標誌。

一、要啟發學生背誦的自覺要求,這主要依靠教師有表情的示範背誦;如果學生中有人在課前就背了下來,也要請他們作背誦表演,總之,要把課堂上背誦的氣氛搞得濃濃的

這首詩共14節,除“萬里”“爺孃”“開我”三節各有六句而外,其餘都是四句一節,一節一節地背,再合節為段,就比較容易成誦。詩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間有頂真(又稱聯珠,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來也有助記誦。

須知,名篇中詞語句的解釋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必須嚴格區分學術研究和教學要求,認定一種解釋即可,用不著辨析、徵引;分析內容但求具體、貼切,不貼政治標籤,不用空洞的讚語;修辭常識(如“互文”)也要講一點,不講可能產生誤會(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說明:詩中有多處涉及歷史背景,不交代學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講,既費時又可能打斷學生的思路,效果不見得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借“解題”之名,把這些問題集中起來講。

1、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後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讚之辭。

2、這首詩一般都認為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後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為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3、北魏是鮮卑族人的政權,鮮卑族當時已逐步漢化,所以詩中將皇帝既稱“天子”,又稱“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實行府兵制,應徵從軍的人須自備鞍馬、弓箭等物,詩中“東市買駿馬”一節即來源於此。

5、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說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著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6、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這一步關係到學生能否進入詩中的境界,如只視為教學程式,則毫無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前作精心準備,反覆練習,使自己的誦讀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兩段是情節的開端,可以讀得平緩些。木蘭答父問表現了憂國憂家之情,要讀深沉些,至“願為”兩句轉為堅定。

2、第3段第1節寫出發前的準備,節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蘭揚鞭策馬的英雄形象;第2、3節要用抒情的語氣讀,節奏變慢,應注意的是,既要抒發主人公的思親之情,也要表現她的戰鬥豪情。

3、第4段的基調是悲壯,讀時頭腦裡要有“平沙列萬幕”的視象,每兩句作一氣讀,速度更慢──須知,十年艱苦作戰的種種經歷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節,當由莊嚴轉為熱烈,節奏可稍稍加快;後一節是正意所在,要放慢節奏,讀得親切、和悅、樸實,使前後形成對比的色調,力求突出木蘭的英雄本色──毫無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節奏有變化:第1節節奏最快,要極力渲染喜慶的氣氛;第2節節奏放慢,要表現木蘭恢復女兒妝時輕鬆、喜悅的心情,末句應輕讀,為高潮蓄勢;第3節再加快節奏,著力表現夥伴的驚奇感。

3、檢查背誦。在此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誦讀中出現的問題,可以作簡要的解釋或提示,促使學生加深領悟。

1、歌者讚辭一節易成誦,可以略而不計,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詩中敘故事共用13節,課文分為六段,無妨將1、2段及第4、5段分別予以合併,使每段各有3節。如此,一段一段地練習記誦,就會容易得多。

2、要一邊誦讀一邊思考,用心領會作者的意圖,例如:

“可汗大點兵”一節,反映了當時官情緊急,徵兵刻不容緩。父女對話至“從此替爺徵”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節讓讀者自己去設想。

購鞍馬一節,東南西北跑遍,每處只購一物,不是找麻煩,而是要藉此烘托木蘭的英雄形象。“旦辭”兩節不是單純地寫木蘭的思親之情,要著重理解“但聞”所說的內容,想一想黃河聲悲壯、燕山胡騎鳴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戰場生活一節寫法特殊。我國古代詩歌中寫戰爭慘酷場面者不少,而此篇獨寫戰場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堅韌不拔的意志。“明堂”一節只寫天子,而眾臣環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問欲”一節有省略,其實是問“願為尚書郎否’:,這樣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蘭一節,爺孃、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實不然,姊、弟豈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爺孃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寫詩只能如此,總之,要想得細緻一些,才能體會到全家的喜慶情狀。木蘭開門坐床一節,表現了她對故居的熱愛;恢復女兒妝一節,更顯出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夥伴的讚語要跟上文“朔氣”兩句聯絡起來看,才能體會此中的韻味,說明木蘭在極其艱苦的戰鬥環境裡表現得勇敢、堅強,跟其他戰士相比,毫無遜色。

3、每段試讀兩三遍後就應試背,並用鉛筆將背不出或背錯了的字句畫出來,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體成誦,同桌的同學可以相互檢查。

擬用問題匯入:這首詩流傳一千多年,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裡?(學生自由發言)

(開頭是一幅生動的畫面,用的是民歌中起興的手法;結尾讚美木蘭,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敘述,在民歌中稱“賦”,三者合起來,正是所謂“賦、比、興”──這一點暫時不必講給學生聽。

(①復沓,如“問女”兩句、“女亦”兩句以及“旦辭”兩節;②排比,如“東市”一節“爺孃”一節;③頂真(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關於對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詩文中已經有之,但不像後來那樣有嚴格要求,詩中的對偶有“朔氣”兩句、“將軍”兩句、“阿爺”兩句、“坐我”兩句、“脫我”兩句、“當窗”兩句、“雄兔”兩句等。

⑴ “東市買駿馬”四句,意思是緊張地備辦鞍馬,突出木蘭的英雄形象,不是一個市場買一件可需之物。這是民歌敘事的特色,如果只說一處,則淡乎寡味,讀幾遍就能體味出來。

⑵ “開我東閣門”兩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坐坐,不是開了東閣門而不進去,卻轉身跑到西閣的床上坐著。

⑶ “當窗”兩句,意思是當著窗子,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五六世紀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裡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景。

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其職責有訓練樂工,制定樂譜,採集歌詞等。魏晉南北朝時將樂府收集編錄的詩稱為“樂府詩”,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在中國文學它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

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蹟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聲響亮。後常用來形容準備動手殺人或發動戰爭。

例句:該國及原文_已經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擔心他們可能採取報復行動。

例句:這一切似乎相當合理,又飽含希望,然而,今年的變化卻更加撲朔迷離。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一部分(①-③):寫木蘭決定替父從軍,並做好準備,踏上征途。

第三部分(⑤、⑥):敘述木蘭還朝辭官,回鄉與親人團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橫生的比喻,對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敏做了謳歌和讚美。

嘆息聲響了又響,木蘭對著門織布。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只聽見這個女子的嘆息聲。

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思念什麼。木蘭沒有想什麼,木蘭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出征。

木蘭跑遍東西南北的集市去購買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早晨辭別父母離開家,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嘩啦啦的流水聲。早晨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叫聲。

遠行萬里,投身戰事,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關塞山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多年後重返故鄉。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的功,賞賜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意做官;希望馳騁千里馬,返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梳妝打扮了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木蘭回到家裡)開啟東閣樓的門,坐一坐西閣樓的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麗衣裳。對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像雲那樣的鬢髮,貼上花黃。出門去見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驚:同行這麼多年,竟不知道木蘭是姑娘。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雄兔的腳喜歡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呢?

故事以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特寫鏡頭設定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引出下文的問答。

2、“東市買……北市買長鞭。”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作用?

這四句運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辭手法,將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等的情景具體生動地描繪了出來。不但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時的緊張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戰事的緊急。

3、分析“旦辭爺孃去……”“旦辭黃河去……”這兩句話的表達效果。

這兩組句子表現出木蘭行軍的神速,軍情的緊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緊張的戰爭氛圍。以“不聞”開頭的兩個句子,間隔反覆,緊相呼應,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不聞”和“但聞”形成對比,將征程之緊和思鄉之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沒有影響。因為從軍之急和思鄉之深,看似矛盾,實際上這樣的描述使得木蘭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現木蘭舍家衛國的高尚品格。

5、“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話運用了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兩句自然環境描寫,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繪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生活,烘托出木蘭的勇敢堅強。

6、“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兩句話運用什麼修辭?有什麼表達效果?

這兩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概括了戰爭的頻繁持久、戰鬥的激烈殘酷。

7、“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這兩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側面描寫作用分析法。側面描寫。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從側面寫出了木蘭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幾句詩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齡、身份特徵的舉止,長幼有序地描寫了家人迎接木蘭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著一片喜慶氣氛。

一連串的動詞表現了木蘭回家後舒暢的心情,同時寫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對女兒妝的喜愛,對美的追求。

第4篇

1、瞭解兩首古詩的意境,以及意境與作者的閱歷、情趣、心境的關係。

2、通過閱讀、比較、分析,瞭解意與境二者的關係。

說明:要讀懂詩歌,首先應該從意境入手,從詩歌所選擇的意象出發,去探究詩歌所蘊涵

的深層含義。而意境的表現又與作家的閱歷、情趣和心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學習、評價

和鑑賞詩歌必須要做到“知人論世”,要考察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和志趣,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反覆比較、分析,掌握作者筆下景物的特點,最後做出對詩歌意境的品析

和評價。比如,“鬆”、“菊”是古詩中常見的意象,在學習這兩首詩的過程中,只有通過對這兩

個意象的分析,聯絡作者的創作情況,才能正確理解它在詩歌中的涵義。

2、通過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情趣、遭遇等因素,準確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在詩歌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

說明:王國維認為意境分為“寫境”和“造境”兩個層次,寫境是表現的是生活真實,造境表現的是藝術真實。無論是寫境還是造境,從詩歌生成的角度看,它都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主觀印象的外化,都打上了作者深深的印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作者的身份、家庭、經歷、個性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作一番考察和了解,然後,結合詩歌中一些典故知識形成對詩歌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從而把握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和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匯入新課①讓學生說說“鬆”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形特徵,以及松樹的象徵意義,從而匯入新課學習。

②回顧國中課文《桃花源記》的創作風格,匯入陶淵明飲酒詩的學習。①學生髮言,說出松樹的特徵,比如一年常青,枝幹筆直,亭亭如蓋等。

②通過對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的回顧,瞭解陶淵明嚮往自由,厭惡世俗的.思想。①瞭解松樹的特徵,能夠自然而然地聯絡到松樹的象徵意義,對左思詩歌的創作意圖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

從整體上把握全詩①通過閱讀,思考全詩的主要寫作手法和作者的創作意圖。

全詩採用對比的寫法(如鬆與苗、世胄與英俊、金張與馮公)揭露和抨擊了門閥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對人才的壓抑。

(提示)整首詩是比較典型的田園風格,充分表現了作者在歸隱田園後的舒適心情。①參照課文註解,通過自讀、個別朗讀、齊讀的形式,初步形成觀點,回答問題。②在閱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通過課文裡的註釋,學生討論以及對陶淵明創作風格的瞭解,形成觀點。①寫作手法是品析詩歌的一把鑰匙,而且對比的寫作方法,學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理解創作手法的基礎上來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也就水到渠成了。

②通過詩歌中出現的情境,可以比較容易的理解這首詩歌的風格,也能領會到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即情感。

意境的把握①松樹在這首詩歌中有何特徵?它的象徵意義是什麼?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找出詩歌中能體現作者超脫塵世、悠閒自得心情的詞句,進一步領會這首詩所表現出的意境。①在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

發言:說出作者歸隱後的心境。①本部分是兩首詩歌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②在學生反覆的閱讀過程中思考和發言,既能夠讓學生形成對詩歌的正確分析和理解,也能夠比較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

抒情方式的探究①左思詩歌中以鬆為抒情的意象,分析這一意象與作者的情感之間的關係。

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所體現出的“無我之境”的分析。思考、發言。這一部分是屬於詩歌鑑賞方面的知識,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佈置作業朗讀、背誦兩首詩歌。朗讀、背誦。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詩歌的意境。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這兩首詩歌的學習都可以從時代背景出發,通過介紹作者的身世、經歷、個性和情趣入手去閱讀、賞析。選擇一個切合的角度展開教學,比如《詠史》詩可以從寫作特點入手,先理解詩句的含義,再探討詩歌意境。《飲酒》詩則可以從“此中有真意”這一詩句的研讀為切入點,先理解“此”所指代的內容,然後分析這些內容所表現的“意”在何處。

1、從“意”與“境”的關係這個角度,說說這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2、聯絡《飲酒》詩的意境,體會下列詩句的含義,並回答問題。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②“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畫面與前兩句詩所表現的志趣是怎樣和諧地統一起來的?

3、請舉出你所看到的有關“鬆”的、詩歌或繪畫作品,比較、分析與左思筆下的“鬆”的異同。

第5篇

冰心(1900-),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兒童文學家以及翻譯家。

?冰心詩三首》前兩首選自《繁星》,後一首選自《春水》。三首詩意蘊雋永,飽含著鼓勵青年奮發向上,努力奮鬥,積極奉獻,珍惜青春等思想,風格獨特。《成功的花》中,詩人用明豔來比喻事業的成功;將現時與當初對比,用鮮明的意象表達了一個抽象的道理:奮鬥者和犧牲者偉大的。在《嫩綠的芽兒》中,作者運用擬人和反覆的修辭手法,以植物的生長來比喻青年的成長,勸勉青年人要奮發努力,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與犧牲。在《青年人》中,作者把青年人的生命史比喻成一部未完成的書稿,勸勉、告誡青年人要珍惜時間,寫好生命中的每一頁書稿。三首詩短小精悍,不追求韻律,用極其散文化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道理,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象生動,構思精巧。語言清新淡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讀這三首詩,有如:在炎夏永長的中午,在綠蔭如蓋、芳草油油的地上,臥聽那山谷中琮和碎玉的清溪,安閒的和平的節奏。

漂亮的花,人們都只是驚歎、羨慕她開花時的美麗,並沒有意識到它還在芽兒的時候,經歷了多少艱苦的奮鬥和巨大的犧牲。

明豔就是指色彩鮮明、豔麗。明豔一詞,形象生動地說明、突出了花的成功; 而驚羨一詞用在這裡比羨慕多了一層驚歎的意思,從而又更襯托出成功之花的明豔。不管是豔麗的鮮花還是其他成果,待到她亮出成功時,確實是令人羨慕的、欣賞的,但她背後的艱辛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呢?作者用驚歎號抒發了她對人們僅僅懂得驚歎、羨慕別人的成功,而看不到在成功背後所付出的艱辛勞動的感慨。

然而一詞承接了隻字,自然地轉折,開啟了後面的思維:追溯成功的歷程。花之所以成功,並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她還在小芽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努力奮鬥了,到成為今天的明豔的花兒,一路上浸透了辛酸乃至痛苦的無盡淚水,撒遍了鮮紅的血淚,甚至付出了犧牲的代價。一句話,成功的花是血與淚滋潤的結晶,是奮鬥與犧牲孕育的蓓蕾。只有經歷這樣的一種洗禮,才會有花現時的明豔,花的成功。作者將現時與當初對比,將奮鬥、犧牲與成功關聯,淚泉、血淚與明豔關聯,更加突出了花的成功之不易。

這首詩,表達了這樣的一個意旨:不要只驚羨別人的成功,更應該知道別人的成功是多少艱苦奮鬥乃至犧牲的結果,並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而且給我們以啟示:花的成功尚且如此,那人的事業的成功,人的成長與發展,不也都是如此嗎?從而使人領悟到奮鬥者與犧牲者的偉大。

這是一個獨立的意思,如果拆開便不知所云了。嫩綠顯示了芽兒的健壯、活力與朝氣,在這裡詩人運用了擬人手法,嫩綠的芽兒有著兒童般的天真無邪,對青年說,發展你自己。芽兒需要成長髮展,正如青年人一樣也需要學習與提高,來發展自己,使自己成才。植物發展由芽兒長成花兒,那麼,人呢?

同樣是一個獨立的意思。淡白說明了花的樸素無華,純潔,不追求華麗的外表。植物用花兒來裝點這個世界,不孤芳自賞。人呢?在發展了自己的基礎上,應當來為社會做貢獻。這裡作者的意思又進了一層。

用深紅來修飾果兒,象徵著果兒的成熟、豐碩和甜蜜。經歷了芽兒、花兒的積累、成長,成了深紅的果實,這時就要奉獻給人類了。如果沒有奉獻,這些果實有什麼用呢?青年人呢?也應該懂得奉獻自己,甚至要有甘願犧牲自己的精神,人生才顯得更完美,更充實。

這首詩中的每一節都可以獨立成為一首詩,意思也相當完整,但從思想境界、藝術造詣上講,它們又意聯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使意脈得以貫通。芽兒花兒果兒的排列順序,暗指果樹從抽芽發展、開花讓人們欣賞到將結果奉獻於人類的過程,這一過程正好對應了青年的人生過程。芽兒需要成長髮展,正如青年需要學習提高。當芽變成花時,不要孤芳自賞,而是要美化自然,正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為社會作貢獻。最後結成果兒,又如青年要以犧牲精神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使人生更輝煌。全詩正是這樣,以植物的生長來比喻青年的成長,從而告誡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發奮圖強,不斷充實、提高和發展自己,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詩中運用擬人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展示了一個純潔的心靈和現實的世界。同時,也謳歌了美好的青春,積極的人生。嫩綠的芽兒的時候、淡白的花兒的時候、深紅的果兒的時候,組合起來正是整個純潔的人生。這樣的一種純潔的人生,賦予了作者筆下的語言以詩意,使其散文詩化,而從此不再是散文,只能以詩來解讀。也正因為這樣,作者才能將這些本來就難以組織起來的話語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說,是她的純潔的心靈給世界、給語言帶來了一種獨特的體系,一種一般人及粗俗的語言所不可能具有的體系。

②本詩選自《春水》,詩集的大部分可以說是青年人寫給青年人讀的詩,具有自勉和互勉的性質。這首詩也不例外。

這是作者表達的一個完整的意思。在這裡,詩人設定了幾個懸念:是誰來描寫?是青年人!描寫什麼?很明顯,就是描寫自己,也就是自己的人生。怎樣描寫?珍重的描寫!珍重意在突出了重要性。罷字型現了作者對青年人的一種希望與寄託,也是一種奉勸。

②時間正無情地翻動著人生的書頁。青年人,請你儘快拿起筆來,描寫自己的青春吧!

上一個意思巧妙地設定的幾個懸念,在這個意思裡得到了形象的回答。原來,詩人把青年人的人生比喻成一部未完成的書稿,時間就成了這部書的翻動人,它一天天的翻動著書頁,青年人的`生命也就這樣一天天的度過。如果不抓緊時間,珍重的描寫,你將會虛度青春,碌碌無為,浪費生命。正字突出了時間飛逝,而詩末的感嘆號也加強了勸誡青年人珍惜時間,切莫虛度光陰的鄭重之情。詩人在上一個意思首先講出了道理,而通過第二個意思又很自然的進行說明補充。無論從句式,從語序,從詞語本身的意義來講,這首詩都是極為散文化的,但通過詩人獨特的感受與思維,把原本無法組織的話語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冰心這三首詩,充分體現了〈繁星〉、〈春水〉的藝術特色,把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與體驗用小詩體的形式予以表達。詩歌短小精悍,不追求韻律,在隨意的發揮中蘊涵著樸素的哲理。作者善於將剎那間飛馳而過的感受與思想,用親切的語調、富有哲理意味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想象構築出來,奏成美麗的詩章。語言自然清麗,如出水芙蓉。格調淡雅雋永,似微風拂面。對此,曾經有人寫詩說〈繁星〉〈春水〉:像在燥熱、荒涼的沙漠中旅行,失望和鬱悶圍困著我的心神,忽地有一陣冷冰冰的微風拂面,綠草叢處,尋到一泓未涸的甘泉。

(1)、冰心,原名 ,福建長樂人,現代散文家、小說家、 、 。著有詩集《 》、《 》。

①、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 。

的花兒,和青年說: 你自己! 的果兒,和青年說: 你自己!

a、有感情地朗讀《成功的花》一詩,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②詩中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把什麼比喻成什麼?比喻的作用是什麼?

b、有感情地朗讀《嫩綠的芽兒》一詩,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②、一個青年,專注地看著芽兒、花兒、果兒,由此及彼展開聯想,有了許多感受。慢慢地,慢慢地,似乎不是自己想到了什麼,而是那些芽兒、花兒、果兒在對你訴說······

閱讀一、二兩首詩,設想自己正在凝視那些芽兒、花兒、果兒,他們會對你說些什麼呢?

請你仔細朗讀、欣賞這兩首詩,簡要談談你的感受和體會。

(1)青年人,/珍重的描寫罷,/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詩中描寫著筆各比喻什麼?試仿照這種寫法(指前面打個比方,後面就這個比方往下說),造幾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