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逍遙遊教案6篇 "自由漫遊:逍遙遊教案"

本文簡介了知名散文家楊絳的作品《逍遙遊教案》。該散文以楊絳的獨特視角,描繪了一個神奇、縹緲的遊憩之地。逍遙遊的旅程使人心靈得到沉澱,靈感迸發,引領讀者在繁雜的生活中尋求一片寧靜與思考的空間。

逍遙遊教案6篇

第1篇

同學們,前面幾課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孔子的仁愛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學態度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時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個時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時期的老子、戰國的莊子時道家學派的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莊子》的思想主張吧。

?逍遙遊》出自《莊子》,《莊子》時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五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並稱"老莊"。

鯤鵬()北冥()摶扶搖()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樹()斥鵪()

2、"怒而飛"中"怒"時什麼用法?這個詞通常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怒"是奮發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氣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麼句式?由何標誌?

明確:這是一個判斷句,採用"……者,……也"表示。與之相同的是"《齊諧》者,志怪者也。"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麼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麼用法?

明確:前一個"以"是憑、乘的意思,表方式;後一個"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的"邪"是什麼用法?"其"又是什麼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邪"通"耶",語氣助詞,相當於"呢";"其"是副詞,表示揣測,相當於"是……還是……",它的其他用法還有:

①代詞,代第一人稱(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中"且"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

8、"而後乃今培風"中的"而後"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乃"是什麼用法?

明確:"而後"與現代漢語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②於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

⑤與"無"連用,"無乃"表示推測(無乃爾是過與)

9、"時則不至"中"時"的意思是什麼?它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奚",哪裡;"以",用;"之",到;"南",南行;"為",語氣助詞,呢。整句的意思是哪裡用高飛九萬里往南飛呢。

明確:莊子採用了大膽的誇張、想象和比喻的手法進行描寫,內中還有引用、反襯與側面描寫,極言鯤鵬展翅的巨集大氣勢,表明鯤鵬借自然之道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12、與"蜩與學鳩"相比,鯤鵬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蜩與學鳩如井底之蛙,見識短淺,而鯤鵬卻有遠大的理想,並善於藉助偉大的自然之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學生自我翻譯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中"乃"的用法是什麼?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這種用法與"乃不知有魏晉"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

4、"彼且奚適也"中"且"與"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5、"不過數仞而下"中"不過"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嗎?

明確:不同,這裡是不超過的意思,而現代漢語是轉折連詞。

明確: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強調小與大的區別是自然存在的。

1、"行比一鄉"中"比"的用法是什麼?它還有別的用法嗎?

2、"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中"數"的用法是什麼?它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數"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別的用法是:

3、"雖然,猶有未樹也"中"樹"的用法是什麼?我們學過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

明確:"樹"的用法是樹立,動詞;其它用法是: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樣理解的?

逍遙遊教案6篇

第2篇

有人說,在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又有人說,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莊子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靈魂、魅力便是逍遙,逍遙是莊子思想的精髓,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第二課時,共同探尋莊子逍遙境界的真正內涵。

讀莊子像是讀一本偉大的神祕主義的書。林語堂《信仰之旅》

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我寧可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2、莊子思想: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安時處順,無為而治,精神自由。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3、作品《莊子》:又名《南華經》、《南華真經》,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醜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今天我們再一次接觸莊子,我們要通過《逍遙遊》瞭解莊子的哲學世界,走進莊子內心的深處)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本文論證思路,並提示所用論證方法)

教師明確: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那麼,莊子又是如何詮釋他的逍遙觀的呢?通過預習和整體閱讀,我們能看出莊子在文中哪段明確提出了自己的逍遙觀。

提示:不逍遙逍遙(駁論,先破後立)(如已學過的《拿來主義》)

(1)每一段列舉了哪些事物,是否達到了逍遙? (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第三段)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老小,絕不相同,它們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達到逍遙之境。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文章的論述自然由自然界過渡到人類社會。

1、齊讀第三段找一下體現作者觀點的句子(即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並翻譯。

明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譯,若將最後一句改成陳述將是什麼意思。

4、社會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遙,莊子認為哪些人才真逍遙

所謂無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

宋榮子無名、無功、但有己(有我與彼的區別,猶有未樹)

列子無名、無功無己(物我合一)但乘風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遙)

逍遙遊:獨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萬物皆有所待→萬物所待有大小之辯→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遙)

乘天地之正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無所待→才逍遙)

①論證方法:駁論,先破後立;②藝術風格:浪漫主義

明確本文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這樣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和為一,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超越現實的絕對自由

明確:①孟子、韓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這類寓言多為擴大化的比喻,運用的目的,在於將寓言作為抽象理論的形象例證。莊子寓言則注重以寓言本身來說明觀點寄寓思想。

②諸子寓言多取材於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歷史傳聞。莊子寓言則善於發揮驚人的想像力,虛構出神奇莫測令人歎為觀止的故事,創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結舌的形象。

于丹曾經說過:儒家給我們一方堅實大地,道家給我們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靈無疆。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于丹對道家的評價,為我們重新審視莊子提供了平臺。

(1)思考並討論;故事中的莊子,面對富貴、功名不為所動,眼裡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援莊子的做法

(2)這就是莊子的個性,幾千年前的莊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們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莊子。(討論)

明確;笑對人生,現實世界從容不迫;超越自我,心靈天地自在逍遙。

實際,莊子早就將這種人生態度寄託到了大鵬鳥身上,他是一個奮鬥者的形象儘管前途渺茫,儘管隨處都有學鳩、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奮鬥者還是要高飛,要在那廣野之鄉找尋心靈停泊的港灣。面對大鵬,我們感慨萬分,他時刻在指引、激勵著後人如何面對困難、挫折。中國就是那隻矯健的大鵬,他將永遠高飛、遠飛。

莊子的影響:莊子在諸子百家中是獨樹一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仁愛,孟子仁政,墨子兼愛,法家強國,兵家攻戰,都是不離現實生活的,可以稱為現實主義。但莊子講逍遙,講齊物,卻是遠離人間煙火,並且行文灑脫,意象新奇,如天馬行空,屬於百家中的浪漫主義。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他教會了我們用另一種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觀照這個世界,直接影響著後人的思維和創作。特別是那些浪漫主義大師,如李白,李賀,毛澤東郭沫若說: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與魯迅》)從上面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脫胎於莊子《逍遙遊》的描寫。

一首汪峰《我要飛得更高》送給莊子及所有的炎黃子孫。

生命就像一條大河/時而寧靜時而瘋狂/現實就像一把枷鎖/把我捆住無法掙脫/

這謎樣的生活鋒利如刀/一次次將我重傷/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狂風一樣舞蹈/掙脫懷抱/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翅膀捲起風暴/心生呼嘯/飛得更高

一直在飛一直在找/可我發現無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這有過的??

我要的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5、作文佈置:以我要飛得更高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逍遙遊》讀後感。

這篇文章,我覺得優點在於:莊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體體現在《逍遙遊》一課中也是如此。雖然課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話故事來體現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較隱晦含蓄。對此,我採用了先入為主的方式,先講了兩個莊子的故事,以便讓學生對莊子有大致瞭解,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話,將難度變小了。

授課時,立足於文字又不侷限於文字。亮點在於把莊子的故事與其思想完美地連線起來,讓學生對莊子逍遙遊思想有了直接生動的感受和理解。並且用新時代的眼光解讀了莊子,探尋了他對現實世界的指導價值。課堂氣氛輕鬆,學生接收得比較好。教學達到了預期目的。學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遙遊的境界,並對莊子有了新的認識。既增加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問題,如應該保證一些課堂交流時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大家對莊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見,特別是對莊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讀。這樣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加顯著。這個問題我在課後也明確提了出來。所以在練習完成後,我又安排了一節閱讀課,單獨把這一點教學內容補上,讓學生自由地對課文、對莊子思想進行討論交流,當然我也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我解答了學生對莊子思想的不少疑問。大家共同探討,效果的確不錯。

但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於是又佈置了作文我要飛得更高。

第3篇

3、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瞭解莊子的人生哲學,並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後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逍遙遊》,看看從中可得到什麼啟示。

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我寧可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莊子》一書現存33篇。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後學所作。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醜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1)《在《逍遙遊》一文中,“逍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作者根據神話傳說,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變化遨遊,給人展示出一個十分開闊的意境。作者認為,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10《齊諧》者,志怪者也()

C.以五百歲為春 D.而彭祖以久特聞E.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A.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雲C.此亦飛之至也

A.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B.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C.而後乃今將圖南 D.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3、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4、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5、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是什麼?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種境界?

1、文章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逍遙遊有何聯絡?

2、莊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四種人和宋榮子、列子持何種態度?他認為逍遙的理想境界又是什麼呢?

第4篇

2、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為——《逍遙遊》。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所持思想極為複雜,涉覽當時各家學說,獨與儒、墨針鋒相對,而以老子之言為指歸,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稱“老莊”。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釋為脫離一切事物的神祕的精神。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和是非的客觀標準的存在,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縹緲的境界中逍遙漫遊,從而倒向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論,對後世產生消極影響。但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禮教、反封建統治的鬥爭中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漢書藝文志》曾標錄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雜篇可能出自其門人及後學之手。其文構思巧妙,想象奇幻,詞彙豐富,尤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不僅在先秦諸子中獨具一格,而且對嵇康、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乃至魯迅、郭沫若等後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寓言這一文學形式及其定名,即從莊子開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寫得極為生動,如《逍遙遊》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養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擋車》《東施效顰》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為人所稱引。

?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說都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說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學家)、文學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而且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對《莊子》散文的輝煌藝術成就,魯迅曾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逍遙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說熔鑄成篇,構思巨集偉,氣勢磅礴,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逍遙遊》主要說明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到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觀。

(1)鯤鵬 ——————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補充驗證前文 人(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3)至人—神人—聖人——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莊子善於運用寓言來闡明道理。全文開始即運用寓言,天池海運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畫大鵬之飛,仍不能無所待;待海運,必須水擊三千里,九萬里風在下,才有力負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於天池,種種限制,有待即非逍遙。將反襯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結合了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助於說理之透徹。另外,像惠施與莊子的對話中的題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動,很有說服力。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邀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傳”,“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如第一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予人的性情,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第5篇

(解說)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對比鮮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寓言體文章,因此重點研究學習這些方面,對於瞭解莊子及其作品的全貌,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借鑑、發揮與創造極有幫助,有利於我們培養創造性的人才。

一、在教師簡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礎上,學生獨立地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通讀全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

二、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對自讀時存在的問題、疑難進行鍼對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礎上分小組向教師質疑,教師針對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予以答疑。

(解說)對於閱讀課文,教師必須對學生放開手腳,訓練和培養他們的自讀習慣,提高他們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學習的能力。為此,教師可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其合作精神和研究習慣。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階級合作。相傳楚王曾經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莊子的生平事蹟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僅能從《史記》和《莊子》中瞭解一點零碎的東西。他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文筆汪洋態肆,想象奇特豐富,氣勢波瀾壯闊。《莊子》共33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莊子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變化,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人勝。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終極意義。那些從某種意識形態立場出發的批評家們必然缺乏與他對話的基礎,更沒有無端攻擊他的權利。

人活著,這是第一個無可懷疑的存在論意義上的基本事實,沒有比它更優先的。

人活著,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幸福的生活,更歡樂的人生,這是最高目的,沒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這樣一個事實為起點,以這樣一個目的為旨歸,莊子問:人,尤其是被拋在滔滔亂世中、作為個體的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創造生命。

上一章講天道觀,天道作為"大宗師",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綱領。以下幾章皆由此延展開拓出去,反過來又深化了這一主旨。

莊子說"有",但首先要認清人生的苦難和苦難的根源。既然苦酒是自己釀成的,還是要先嚐一口。

這是個亂世。"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過,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莊子說,百年大木,被割開做成"犧尊",加以青黃之色的文飾,而不用的部分被棄於溝中,犧尊與棄木相比,美醜雖有差別,但從喪失本性來說是一樣的。夏桀、盜跖與曾參、史魚相比,行為的好壞是有差別的,然而從喪失本性來說都是一樣的。(《天地》)

但這並不是說,善惡本身沒有差別,而是說,相對於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來說,這種對立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認為道家鼓吹無惡不作與居仁行義一樣自然,一樣合理,其實是莫大的誤解。

莊子接著說,喪失本性的表現有五種:一是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是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是五臭薰鼻,激擾嗅覺;四是五味濁口,敗壞味覺;五是好惡迷亂人心,使性情浮動。這五者,都是生命的禍害。(《天地》)

那麼,是不是五味濁口人就不該吃飯?五色亂目人就該做睜眼睛?五聲亂耳就該掩耳盜鈴?當然不是。五色未必亂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麼當然心神搖盪,追逐美色去了。好惡未必亂心,但有好惡就必然有某種立場和先入之見,如果固執地堅守這種立場和由此而來的善惡正邪分別,那麼要是它們不合天道的話,則必然帶來惡果。

所以莊子批評主張縱慾的楊朱和主張禁慾的墨子,認為他們只是在慾望數量的增減上做文章,卻沒有考慮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沒有考慮到還有實質上的變化,即不追逐慾望而又不扼殺慾望的"無無"境界。換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識和合乎天道的本心,慾望是不可能困擾人生的。因此,所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的名言,其實是把人分裂為對立的兩個方面,永遠解決不了人生問題。莊子諷刺道,那些人好惡聲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飾拘束著身體,柵欄塞住了內心,繩索捆住了身體,眼看著在繩捆索縛中還自鳴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話,那麼被反手縛綁的罪人、囚在獸欄中的虎豹,豈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

莊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派頭。他知道對於天道,無論誰都應該敬畏,都不該太狂妄太自負,都不該固執於成見,師成心而自用,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否則,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華之辭遮蔽了,儒家與墨家的爭論就屬此類,更何況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離不開應酬交際,勞弊精神於淺陋瑣事,卻想普渡眾生,引導萬物,以達到太一形虛的境界。像這樣,只是為宇宙形像所迷惑,勞累身體而無法認識太初之境。……悲哉乎!你們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麼會知道大寧的境界呢?"(《列禦寇》)

因此,人生並不必然痛苦,至樂、天樂也是可以獲得的,這就看你懷著一顆什麼樣的心靈。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為分析方便,權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聖人無名"。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境界,除了莊子又有誰創造得出呢?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美麗形象,將那種境界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

把自己的縹緲幻想寫得這樣實在,這樣美妙,除了莊子,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了。莊子隨心所欲地想像出這些物事、境界,並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思匠心的必然體現。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

大鵬必須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難想見;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名還有什麼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為、無己,在"無何有之鄉"去作逍遙遊!

其次是熾烈而隱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髒,莊子耽溺於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

莊子醉心於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裡,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的背後有深深的苦悶,虛幻的"無何有之鄉"產生於對人間世的絕望,他追求著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把那個"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美麗絕倫,其中不正燃燒著他那熾烈的、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嗎?還有,他雖然提出應該"無己",物我不分,卻發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可見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髒。這裡還有必要提到大鵬這個形象。儘管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但是卻義正辭嚴地駁斥了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用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了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著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裡,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

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比較想像:一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麼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這種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善用寓言,這是《莊子》一書很重要的藝術特點。莊子在其《寓言》篇中自敘其著述特點時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亦指出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長者或千餘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乾脆通篇就是一個寓言。如此大量採用寓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莊子》的寓言又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韓非子等人亦可謂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間傳說故事來加強自己的論辯,韓非多利用歷史傳說與典故以佐證自己的說理。而《莊子》的寓言卻大多"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為莊子本人所虛構而成,正如劉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於其人"。可以說,莊子是第一個自覺地運用虛構手法的作家。

?莊子》寓言的獨特性,還在於它的"多義性"。莊子在創造瞭如此大量、豐富多彩、變化多姿的藝術形式棗寓言之時,其寓意卻是比較隱蔽、模糊的。他在講故事時,並沒有明白、精確地點明他要說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異的形象思維,通過故事自然流露出來。這樣,其寓言的寓意就變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於思想"的特點。一個寓言,需要讀者再三體味,才能領悟其深層含義;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讀之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種含蓄的"暗示"手法的運用,正與莊子"道"之玄虛空靈的精神實質相吻合。這種寓言的背後,包藏的是無窮的永珍,不盡的意蘊,讓人能夠捕捉一二卻也難以全部領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內涵的豐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說,莊子在創造這些寓言時,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一種直覺的形象思維,因而也要靠讀者的智慧加上靈悟的直覺才能通徹明察。所以單憑直接的、明白的邏輯理性,是無法全部理解體會到那種"神"和"道"的境界。正因為如此,歷來對莊子寓言的解釋,眾說紛紜。

第6篇

分層次朗讀與品味,學習本文說理的基本方法,進而體會《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1.正確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和絕對自由思想,樹立合乎規範的自由理念。

一. 重點:瞭解莊子想象奇特、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創作風格。

有一位哲學家,臨死前,心情很平靜。然而弟子們想厚葬他,他卻為弟子想法難過了。他對弟子們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還不齊備嗎?

弟子們流淚了,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他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吃,地下有螻蟻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這位勘破生死關的人就是莊子。

1.莊子其人 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過只一段時間的漆園吏,因此長期生活在貧困中:靠打草鞋營生,餓得面黃肌瘦;身穿補丁衣服;曾向監河侯借糧。/但是物質生活的困窘並沒有使他低下高傲的頭顱:他蔑視權貴,不願為富貴利祿而苟且營求,曾拒絕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莊子思想 莊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滅,否認神的主宰。莊子思想極為複雜,與儒、墨兩家思想針鋒相對。莊子建構的人生哲學體系有三個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謂自然,就是自在自為,不受外來干預的狀態。他認為仁義禮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縛。他主張人應當超越於社會規範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網路遊戲的愉悅與滿足規則的前提關係)

(2)奉行全性保真的貴生主義。珍惜個體生命,避免傷生害性是莊子人生哲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但我們必須清楚他的以無用為用觀點,即去除各種功利追求,既不對他人有益,也不求個人功名寶貴。(分析舉例:人生愉悅的狀態)

(3)追求超脫與自由的精神境界。設計的途徑:安命(莊子把現實中無法解釋而又無法解脫的痛苦看作命);齊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間以及物我之間的差別,反對人為的價值判斷)。

故事回顧:《目無全牛》《躊躇滿志》《遊刃有餘》《望洋興嘆》《螳臂當車》《東施效顰》《鵬程萬里》《白駒過隙》《得魚忘筌》。

莊子散文構思巧妙,想像力豐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幽默諷刺的的意味。《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作,也同樣具有這樣的風格。

1.指導朗讀全文(或聽錄音兩遍,形成語感,為加強理解服務)。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內容:字詞注音;詞義理解(通假/一詞多義)

4. 整理閱讀思路,按出現的事物整理,繼而歸納課文結構(要求學生動筆,必要時讓學生上講臺板書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北冥有魚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3.閱讀並探討:本層次主要描寫了哪些物件?請指出它們活動有什麼特點?

6.探討:本層次主要描寫了哪些物件?請指出它們活動有什麼特點?這種物件有何特殊表情?

討論,明確:事物、目標無論大小,實現目標,都有外在條件的限制,有所依憑,不能隨心所欲,總是心役於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遙的。

②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4.作者為了說明此小大之辯也這個道理,舉也哪些例子?

例舉的事物:朝菌、蟪蛄、冥靈、彭祖、與鯤鵬相較的斥鴳(此物重點處理)。

闡明的道理:在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世界裡,動物、植物、雲氣、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空間,大者大,小者小,都區分了大小、長短、遠近、範圍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緒,特別有一種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諷意味,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遙的。

教學內容:課文第三段 批判繼承莊子思想 領悟文字的浪漫主義色彩

1.學生試著翻譯全段(分兩組:一組翻譯故夫知效一方雖然,猶有未樹也。一組翻譯夫列子御風而行聖人無名。)

3.討論探求:作者是怎樣提出自己逍遙的主張的?真正的逍遙遊是怎樣的境界?哪些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分解一、前面兩段主要是對世間萬物的寬泛討論分析,本段主要是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舉效比合徵四種人與宋榮子、列子對比,說明這些人雖有區別,達到了相當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從而從正面直接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說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遙遊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就是說,要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做到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也中人有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此境界。

分解三、莊子認為萬物都受到限制,社會上的人被生死、壽夭、得失、榮辱、貴賤所牽累,沒有自由可言。其關鍵的原因在於有己。因而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即所謂無己,就是忘記自我,擺脫外物的束縛,達到物我合一。所謂無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祿之心,無建功立業的理想。所謂無名,忘記榮辱得失,俯仰隨我。這樣一來,便在頭腦中消除了物我對立,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了超現實的絕對自由。

設問:在現實生活中,你相信莊子描繪的那種絕對自由生活嗎?如何處理?

①莊子的這種思想,在現實中就是無法擺脫的心為形役,即心與形的矛盾,是超現實的精神上絕對自由。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確的,但我又發現這種絕對自由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現實的唯心主義觀。

②現實生活中這種不滿現實的自我超脫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幻想。我們青年人應該拋棄私利之心和不合時段與身份的雜念,勇敢面對生活,敢於挑戰生活,拼搏生活,創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會生活的規約性,不可忽略個性釋放的傷害性、攻擊性。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寫鯤鵬的?形體碩大的它們是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

教師明確:想像奇特,大膽誇張,行文汪洋恣肆,把虛構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

分解2.第二段中描寫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體現了何種特點?

學生活動。然後明確:超常事物有冥靈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話、傳說中的人與物,以此來體現世界的神奇,表現了創作主旨,張顯浪漫主義特色。

分解3.品讀描寫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語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