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茶館觀後感100012篇 《茶館觀後感:歲月流轉中的深情》

《茶館觀後感1000》是一篇以觀看電影《茶館》後的個人感受為主題的文章。通過對該經典影片的深入觀察和思考,作者從劇情、人物塑造、所表達的思想等方面展開了獨到的分析,以及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和社會變遷的思考。這篇文章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電影的內涵,引發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

茶館觀後感100012篇 《茶館觀後感:歲月流轉中的深情》

第1篇

實在不知該如何開個頭,因為實在不知該用何種方式表達筆者對於老舍先生的敬仰。毫無爭議的,老舍先生是中國文壇一顆過早隕落的明星,怹的作品真實生動的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給了每一個讀者。早年間讀先生的《養花》,一直認為先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這樣一位熱愛生活的人,為何會在-時選擇輕生的道路呢?後來看了先生的《駱駝祥子》才知道,原來先生不光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更是一個熱愛百姓的人,一個對自己的同胞兄弟充滿了熱忱的人!

可是即便如此,即便在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先生也不該選擇絕路啊!因為先生是見過大世面的,先生見到過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先生見過八年抗戰的慘烈,在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中,先生依然在用自己的紙筆激勵著無數中國人。先生就好比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青年心中的黑暗。可是後來,當人民翻身的時候,先生的這盞明燈卻熄滅了。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能夠擊垮先生這樣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先生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折磨?看了《茶館》才知道,原來先生不光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不光是一個熱愛同胞的人,他更是一個純粹的愛國者,一個對自己的民族充滿了深厚感情的人!

先生是留過洋的人,他本可以選擇國外安逸的生活,他本可以安心於自己的創作。可是在先生眼裡,一個國家的振興與富強卻比什麼都重要得多。就像秦二爺說的,只有開工廠、辦實業,國家才能富強。為什麼要讓國家富強啊,在先生眼裡,只有國家富強了,百姓才能安康啊!於是乎先生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就同無數懷著同樣抱負的莘莘學子一樣,他們開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也是一條不歸路。一個廬山會議,把中國的天翻了過來,愚昧和無知是那個歲月的代名詞。即便像先生這樣的人,也無力迴天了。其實覺得先生蠻像秦二爺,年輕時意氣風發,想要轟轟烈烈做一番事業。就像崔久峰說的:“辦了工廠、銀號又怎麼樣呢?他說實業救國,他救了誰?救了他自己,他越來越有錢了!可是他那點事業,哼,外國人伸出一個小指頭,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來!”這話一點都不錯,如果先生在天有靈,不知道會不會苦笑自己倒是把自己的命運給寫出來了。是啊,先生您寫了文章、話劇又怎麼樣呢?您說文化救國,您救了誰?您誰也沒救!可是您那點事業,哼,大官老爺們伸出一個小指頭,就把您推倒在地,再也起不來!每每看到這裡,筆者總要潸然淚下,祖國,現在不也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麼!可惜堂堂七尺男兒,卻不能救一民於為難!

大概到了最後,先生也絕望了罷!秦二爺最後絕望了,他眼睜睜看著自己二十年的心血被那些愚昧無知的大官老爺們糟蹋,他們把他的希望給毀了,看不到希望,他還有什麼活頭?“現在我明白了!王掌櫃,求您一件事吧。工廠拆平了,這是我由那兒撿來的小東西。這枝筆上刻著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簽過多少張支票,寫過多少計劃書。我把它們交給你,沒事的時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們當個笑話談談,你說呀:當初有那麼一個不知好歹的秦某人,愛辦實業。辦了幾十年,臨完他只由工廠的土堆裡撿回來這麼點小東西!你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告訴他們哪,秦某人七十多歲了才明白這點大道理!他是天生來的笨蛋! ”

看不到一點希望,大概就是如此的感覺罷!知識分子總是在大談特談救國、富國、強國,可是大官老爺們不跟你談,你有什麼辦法。五七年是如此,-年也是如此,現在還是如此。要不怎麼有那麼一句老話,叫做百無一用是書生呢!寒心,萬分的寒心!想來先生臨走前也是如此的寒心。當看不到一個民族一丁點未來的希望,那就只有選擇永遠的安息了!中國的未來,在五七年就亡了;中國的希望,在-年就死了;現在剩下的,只有苟延殘喘了罷!說到這裡,筆者一定會被人謾罵成迂腐、老腦筋、不能與時俱進。王掌櫃說的好:“改良,我老沒忘改良,總不肯落在人家後頭。賣茶不行啊,開公寓。公寓沒啦,添評書!評書也不叫座兒呀,好,不怕丟人,想添女招待!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有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

看看現在跳出來叫囂的那些所謂的愛國者吧!他們都是些什麼東西!整天說著語無倫次的話,滿口的為民為國。可是他們哪一個不是過著錦衣玉食的腐朽生活!自先生那一代人之後,中國人的思想生活就已經死了!筆者是愛國的,就像愛自己的母親一樣!可常四爺說了:“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可是誰愛百姓呢!誰來愛在地震中絕望的百姓,誰來愛在洪水中掙扎的百姓,誰來愛在國家信訪辦前告御狀的百姓!大官老爺們是不會去愛人的,他們要的只是別人愛他們!先生寫了一個《茶館》,卻把自己的一生給寫進去了。是天意弄人麼?還是人禍使然!應該給《茶館》寫一個續,寫到新中國建立,寫到公私合營,寫到月盛齋醬肉合營50年後終於實現扭虧為盈。可惜王掌櫃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先生也看不到了,筆者能不能看到,也是一個未知數罷!還好有韓寒,還好用-,還好有郎鹹平,還好有一批尚存良知的同胞,讓中國尚存著一絲希望!但願在筆者的古稀之年,能夠看到中國的未來,這,不算是一個奢望吧?

茶館觀後感100012篇 《茶館觀後感:歲月流轉中的深情》 第2張

第2篇

如同老舍先生原著的劇本一樣,這部電影是你錯過了,就會後悔終生的佳作。

原作茶館的劇本所獲得美譽不啻多提。茶館,就像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常去的coffeehouse,不僅僅是一個供大家休閒品茶的店面,更是一個在網路還沒有誕生,不同資訊匯雜交融的講堂;政策的革新,國家的興亡,在散臺和雅座,貴客和閒人之間被品評論道。所以茶館裡茶客口中那些古今多少事,往往可以從一個層面去映照著那個時代和那個社會。

如果只談電影,它的敘事結構,場景都很簡單:老裕泰茶館店內和店外的一條街道,構成了主要的空間。除了片頭的旁白,和數來寶的快嘴,都是通過人物與人物之間大段落的對白完成對故事的敘述——而臺詞十分忠於原著。

對於一部經典作品來說,優秀的演員是它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對於演員來說,角色帶入,神韻表達,臺詞功底則是他的生命。

扮演店主人王利發的於是之,秦二爺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常四爺鄭榕這些老演員,他們的演技只可謂“出神入化”,那濃濃的京味兒,就像盛夏時節老北京的大碗兒茶,醇香四溢而不可抗拒。

比如一個小細節,在秦二爺看到一對逃難母女進入茶館乞討賣身的時候,藍天野添加了一個原著上所沒有提及的小動作——他下意識地將手伸進自己的內懷,這說明他第一個念頭是想施捨一些錢財給這對可憐的母女,但是馬上,他將伸進去的手收回,並冰冷地喝令租著自家大屋開茶館的王掌櫃將二人轟出店外。

秦二爺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按照原著的設定,他是清末那批最早動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實業家,宛如《子夜》中著色描寫的大老闆吳蓀莆,他們都是堅信開設工廠,發展工業,才是真正救國家於危難的有意義的行為。

所以在重點描寫秦二爺勒令王掌櫃漲店租,並發表一番開工廠救國救民的巨集論後,這個由藍天野新增的小動作則更凸顯角色的真實。秦二爺並非是一個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資本家,他亦如憤世嫉俗,滿腔熱血的好漢常四爺,心中始終有顆悲天憫人的同情心。只是,對野心勃勃,打算傾全部家產來投資實業,以便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來收容更大數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的時候,僅僅賞難民一些小錢,在他看來,是小善之舉,不切實際,只能是用這種施捨和憐憫換回自我的一種安慰,談不上對國家對民族的救贖。

而掌櫃王利發,則大概是對傳統的中國百姓的一種隱喻——處事圓滑;敬畏權貴;自私但常懷慈悲;善良但流於懦弱;遇不平忍氣吞聲,往往第一想法是拿錢買平安,爭取私了,在那個嚴重缺乏法律公正的年代也嚴重缺乏法律意識;而且,擅長拿來主義,時代大變,茶館小變——民國了,剪了辮子開大學生公寓;抗戰勝利,招女服務生賣香菸卷。

不管時代如何在變遷,他始終知道該怎樣去改良去適應,可是無論他怎麼改變,在那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他所作的一些革新都沒有真正革去內心中那種難以根除的保守和逃避。

於是,在千千萬萬個王利發所構成的社會裡,大家都在充滿妥協的改良中避世,我們的民族根基的那些患了千百年的封建病並沒有得到根治。因此,無論是像秦二爺實業救國,發展商業工業,還是像常四爺那樣自強自立的小農小家意識,都在那無可奈何的“莫談國事”的店內告示的佐證下,成了一次次被強權魚肉的犧牲品。

大談主義,鼓吹革新,穿衣戴帽工程,面子工程,粉飾太平,咱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結果呢,逃避本質性問題,對不起,那些對咱們這些處處在乎人際關係,需要有老主顧照映,誰不好個面子的王掌櫃面前,只能化作最後那三尺白綾,漫天的紙錢,和吞嚥下去的那聲重重的嘆息。

說洋話信洋教的洋買辦,開工廠興工商的小實業家,固守祖制的老太監,自給自足的小國寡民,邪教妖孽,西山的紅軍...指望著“他們”來改良,來革命,來拯救,“他們”?誰?譚嗣同還是康有為?沒有“他們”,只有“我們”。願天下國人能夠真正明白,真正實踐這個“大改祖制”的“主義”。

說點輕鬆的,本片內的許多老演員,後來都活躍在早期中國電視的銀幕上。比如劉麻子英若誠,唐鐵嘴張瞳,分別在我愛我家裡扮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鄭;扮演鬆二爺的黃宗洛,在我愛我家裡飾演過114集優化組合中那個拿橡皮繩上吊的老頭子;扮演秦二爺的藍天野,則是老版封神榜裡面仙風道骨的姜子牙。

這些老戲骨們如今不是年過耄耋,就是駕鶴西去了,留下這麼一部優秀優秀的電影,供後來人反思,回味。

第3篇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絡。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於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第4篇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裡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裡,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第5篇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裡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為《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幹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茶館》中巧妙地表現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儘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闆王利發,心不壞但膽小的鬆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說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為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說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衛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面板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瞭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佈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為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為現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為現在劇作家的楷模。

第6篇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著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裡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第7篇

裕泰茶館裡,一個個蒼涼的故事悄然縮放,有夢想破碎的無奈,有骨肉分離的痛楚,有欺軟怕硬黑白顛倒的腐朽,混雜於茶客們喧囂的冷談聲和嘆息聲中,化成一片嘈雜。而我,靜坐於茶館內,輕飲一口清茶,留下了滿腔的苦澀…

老舍是睿智的。在他的筆下,每個人的出場都暗示著他不可逆轉的命運。他們都在等待著黑暗的源泉張開血盆大口緩緩地將他們吞噬。

常四爺一出場,便提著一隻被幽囚的鳥兒,殊不知,他亦是一隻心高氣傲的鳥兒呀!世事滄桑,社會腐朽,他用明銳的雙眼看到了罪惡的本質。他憤世嫉俗,他正直無畏,於是他像畫眉般高聲吟唱,抑或抨擊著奢靡的貴族和不公的世道,抑或預言著帝國悲愴的命運。

一聲清脆的啼鳴,輕易地打碎了人們精心呵護的幻境。然而,這隻正直而又善良的鳥兒也難逃被囚禁的厄運。他被關入了冷冰冰的鳥籠中,於是所有悅耳的啼鳴都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化成一片徒勞的虛嘆。鳥籠外,是人們悲憫的目光和無盡的沉默,而鳥籠內,只有一陣陣的嘆息。

王利發準備了兩杯茶,一杯奉送給窮人,另一杯為達官貴人而溫。

在他的心中總是盪漾著一泓同情的湖水。他可憐那些淪落的人們,卻感到無能為力,只能奉上一杯清茶。炙熱的茶水裡,翻滾的是掌櫃的悲憫。

然而,在動盪不安的局勢裡,他又不得不戴上世俗的面具,對於上層階級,他諂顏獻媚,吮癰舐痔,他希望能用一杯暖暖的好茶來換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時代的悲哀將他一步步逼入絕地。

無奈,王利發手中的茶壺摔碎在地,滾滾燙的茶水四濺,留下滿地晶瑩的碎片。

秦仲義手持鋼刀,他滿腔豪情,期盼著能用鋼刃斬斷纏繞於神州大地的荊棘,開闢出一條光明的道路。

龐太監身藏利刃,陰險狡詐,他的劍尖直指著那些真正救國存亡的義士。

兩人相遇了,表面上一陣寒喧,實際上早已刀光劍影,維新派與頑固派的針鋒相對一觸即發,令人不由為此驚歎。

舞刀弄劍間,他們劃開了時代的傷口,湧出汩汩的鮮血。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中,人人如棋,每個人都肩負著不可下的使命,卻又不得不如同傀儡般受制於人,尖銳的矛盾造就了均可逆轉的悲劇,一枚又一枚的棋子被粉碎。棋盤上,只留下一片殘局。

第8篇

以時間為線索,帶我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剛開始是歡快的骨板,街上車水馬龍,各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茶館裡面,店小二的吆喝聲不斷,人們一邊喝茶一邊下棋。好不熱鬧。在這樣熱鬧的場景中卻有一塊冷漠的牌子“莫談國事”。可見在那個年代人們都是小心翼翼的活著。可能稍不留神就會說錯話引來禍事。

所有的主要角色在一開始說話就表露他們的性格。例如專門拐賣人口的劉麻子,他這樣說“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越是日子不好過,就越會有更多的人為了謀求苟生以賣兒女這樣悲情的方式求得生存。太監總管龐公公就是一個花錢只買小姑娘的這麼一個人。我看著這一幕,不禁冷笑,感嘆人民生活的悲哀。

接著是軍閥混戰的年代,茶館在改良中謀求生存。人們對辛亥革命不徹底的無奈,百姓對“革命”二字沒有真正得到理解。劇中一句話“大清國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這一句話,真的是很深刻,直白的反映了當時百姓對民國政府不滿的情緒。也道出那時候的民不聊生。哎~

在最後,開篇便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悲涼感。打骨板的先生癱坐在路邊唱著悲涼的快板。王掌櫃為了茶館能夠存活下來,也被迫打起了請女招待的注意,但終究是救不了這個六十多年的老字號。最讓我感觸的是影片最後,三個老人在茶館裡給自己撒紙錢,黑黑的茶館已是破爛不堪,與影片開頭的那一副繁華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只能嘆息。

第9篇

如同老舍先生原著的劇本一樣,這部電影是你錯過了,就會後悔終生的佳作。

原作茶館的劇本所獲得美譽不啻多提。茶館,就像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常去的coffeehouse,不僅僅是一個供大家休閒品茶的店面,更是一個在網路還沒有誕生,不同資訊匯雜交融的講堂;政策的革新,國家的興亡,在散臺和雅座,貴客和閒人之間被品評論道。所以茶館裡茶客口中那些古今多少事,往往可以從一個層面去映照著那個時代和那個社會。

如果只談電影,它的敘事結構,場景都很簡單:老裕泰茶館店內和店外的一條街道,構成了主要的空間。除了片頭的旁白,和數來寶的快嘴,都是通過人物與人物之間大段落的對白完成對故事的敘述——而臺詞十分忠於原著。

對於一部經典作品來說,優秀的演員是它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對於演員來說,角色帶入,神韻表達,臺詞功底則是他的生命。

扮演店主人王利發的於是之,秦二爺的藍天野,大小劉麻子的英若誠,常四爺鄭榕這些老演員,他們的演技只可謂“出神入化”,那濃濃的京味兒,就像盛夏時節老北京的大碗兒茶,醇香四溢而不可抗拒。

比如一個小細節,在秦二爺看到一對逃難母女進入茶館乞討賣身的時候,藍天野添加了一個原著上所沒有提及的小動作——他下意識地將手伸進自己的內懷,這說明他第一個念頭是想施捨一些錢財給這對可憐的母女,但是馬上,他將伸進去的手收回,並冰冷地喝令租著自家大屋開茶館的王掌櫃將二人轟出店外。

秦二爺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按照原著的設定,他是清末那批最早動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實業家,宛如《子夜》中著色描寫的大老闆吳蓀莆,他們都是堅信開設工廠,發展工業,才是真正救國家於危難的有意義的行為。

所以在重點描寫秦二爺勒令王掌櫃漲店租,並發表一番開工廠救國救民的巨集論後,這個由藍天野新增的小動作則更凸顯角色的真實。秦二爺並非是一個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資本家,他亦如憤世嫉俗,滿腔熱血的好漢常四爺,心中始終有顆悲天憫人的同情心。只是,對野心勃勃,打算傾全部家產來投資實業,以便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來收容更大數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的時候,僅僅賞難民一些小錢,在他看來,是小善之舉,不切實際,只能是用這種施捨和憐憫換回自我的一種安慰,談不上對國家對民族的救贖。

而掌櫃王利發,則大概是對傳統的中國百姓的一種隱喻——處事圓滑;敬畏權貴;自私但常懷慈悲;善良但流於懦弱;遇不平忍氣吞聲,往往第一想法是拿錢買平安,爭取私了,在那個嚴重缺乏法律公正的年代也嚴重缺乏法律意識;而且,擅長拿來主義,時代大變,茶館小變——民國了,剪了辮子開大學生公寓;抗戰勝利,招女服務生賣香菸卷。

不管時代如何在變遷,他始終知道該怎樣去改良去適應,可是無論他怎麼改變,在那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他所作的一些革新都沒有真正革去內心中那種難以根除的保守和逃避。

於是,在千千萬萬個王利發所構成的社會裡,大家都在充滿妥協的改良中避世,我們的民族根基的那些患了千百年的封建病並沒有得到根治。因此,無論是像秦二爺實業救國,發展商業工業,還是像常四爺那樣自強自立的小農小家意識,都在那無可奈何的“莫談國事”的店內告示的佐證下,成了一次次被強權魚肉的犧牲品。

大談主義,鼓吹革新,穿衣戴帽工程,面子工程,粉飾太平,咱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結果呢,逃避本質性問題,對不起,那些對咱們這些處處在乎人際關係,需要有老主顧照映,誰不好個面子的王掌櫃面前,只能化作最後那三尺白綾,漫天的紙錢,和吞嚥下去的那聲重重的嘆息。

說洋話信洋教的洋買辦,開工廠興工商的小實業家,固守祖制的老太監,自給自足的小國寡民,邪教妖孽,西山的紅軍...指望著“他們”來改良,來革命,來拯救,“他們”?誰?譚嗣同還是康有為?沒有“他們”,只有“我們”。願天下國人能夠真正明白,真正實踐這個“大改祖制”的“主義”。

說點輕鬆的,本片內的許多老演員,後來都活躍在早期中國電視的銀幕上。比如劉麻子英若誠,唐鐵嘴張瞳,分別在我愛我家裡扮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鄭;扮演鬆二爺的黃宗洛,在我愛我家裡飾演過114集優化組合中那個拿橡皮繩上吊的老頭子;扮演秦二爺的藍天野,則是老版封神榜裡面仙風道骨的姜子牙。

這些老戲骨們如今不是年過耄耋,就是駕鶴西去了,留下這麼一部優秀優秀的電影,供後來人反思,回味。

第10篇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絡。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敵對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第11篇

有幸觀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特記下些許拙見。

一開場,整個舞臺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壓抑,混亂。茶館的整齊有條的建築沒有了,支撐整個舞臺的,是數根粗大的未經裝飾的大木柱子,橫七豎八是構建起來。老北京典型的窗戶歪歪斜斜,門與窗的透視嚴重不對,整個舞臺構架像是快要倒下來的樣子。背景色是一個十分壓抑不安全的灰黃色,很顯現這個舞臺十分明確地向觀坐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多麼的不合常理,貫穿整個戲的除了混亂,還是混亂。在藝術的角度上看,這是20世紀前期在歐美先後興起的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

第一幕茶館的時代背景是維新變法失敗後,應是《茶館》在整場戲中最旺盛的時期,而眼前的茶館依然是破落殘舊,凌亂不堪的擺設,著眼見不著如何興旺,但只聞吆喝聲,歡談暢飲聲如雷鳴貫耳,演員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榮安樂的景象,這應是導演與舞臺設計師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個人認知裡,根據整個劇的主旋律,是不太認同這樣的舞美設計的。顧此失彼,是我對這場設計的最大感受。設計者的意圖很明確,象徵性舞臺背景,淡化背景並把焦點放在逐個演員的精彩細節裡,若處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劇綻放異彩。可偏偏在第一幕與第二幕裡,東歪西倒的簡陋舞臺佈景與剛陽有力的時代演員那種依存關係中卻是十分突兀,佈景是舞臺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館》劇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熱情稜角也因隨著時代的衝涮被漸漸磨平,人變老了,燈光變暗了,風氣變得更混亂了,而舞臺佈景從一開始的凌亂到最後也是凌亂,貫穿整體似乎是沒有什麼變化,不能跟隨劇情發展,不能說是一個優秀的'啞劇演員'。

這些,皆因是對劇本整體的時代規則把握力度不夠準確,演員在其中表演已經是很難和上調子,觀眾的感覺更是像被盲目地牽扯到不相關的資訊裡進而不能投入氣氛中。隨著演員的時光穿越,舞臺一開始就'歪倒架構'決定舞臺只能作很微小的變化,此時演員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脫離了舞臺的個人表演。直至最後一幕,曲終人定局,人物一個個黯然離散,最初混亂的社會沒有改變,而是被更混亂的制度覆蓋管制著,此刻歪斜的舞臺與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點豁然開朗,找到路子的感覺。一開始就十分壓抑的舞臺氣氛,到最後也是十分壓抑甚至更加壓抑,其中沒有什麼變化,倘若音樂旋律上也沒作一些亮點為劇中提亮的話,觀眾的感覺除了審美疲勞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臺設計的構思很優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是要與燈光緊密結合的,沒有了燈光的塑造,表現主義就很難迸發出其隱潛的創造力與表現力。《茶館》劇本的創作形式決定了茶館不必過多的燈光運用,不似莎士比亞劇作裡,大段的讀白大段的個人表演和多演區表演模式,莎劇無論在象徵主義還是表現主義的舞臺處理手法上都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的。而《茶館》劇作最大意義是歷史時代背景的刻畫,所以《茶館》在上述的舞臺上才顯突兀,火候不足。運用表現主義舞臺構思老舍大師的《茶館》,在分幕劇中,需用心琢磨。

全劇不長,卻把維新變法失敗後--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勝利國黨橫行的社會面貌通過人物的種種對話與關係中很巧妙地表露出來,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偉大。全劇不溫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處,語言形象對人物的刻畫更是淋漓盡致。劇中出現了很多不黨派不同社會立場的人,都最後都紛紛給了個結局,無論是悲,是喜,是慶幸,是失望,都還有下一代去延續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轉月異,茶館退場了,時代與人物矛盾的糾結依然繼續著。

第12篇

淺斟慢品,任塵世浮華,眼前氤氳的水霧,纏綿,消散……茶館,一個充滿情思的地方,它固執地守在塵世浮華中,護住了自己的清雅。她微微頷首,捊須而笑,衣衫翩翩,絕世而獨立,於一方角落見證著市井百態。

老舍先生的茶館,正似一杯幽幽清茶,不濃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從從容容,淡泊致遠。像低進塵埃裡的素顏,似高攀靈魂的風骨,忍不住,去口味。

初品,是歲月的苦澀。第一幕,一個初秋的上午,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走進裕泰歇腳,茶客們細品著茶點,閒聊著風月。突然,一洪亮的男聲攜著滿懷的豪情,對醒目的“莫談國事”恍若無視,拍案訴說著對洋鬼子的不滿,眉眼中的壯志顯而易見,卻被那特務吳思子和宋祥子抓了去。可憐的康老六為了讓女兒過上好日子,將女兒賣給了年過七旬的龐太監。女兒淒涼的淚向人們訴說著對世界的不滿。於這一方茶館,各色的人演繹著各色的人生。

親抿一口,品味出些苦澀,融著些百味,苦澀的絕唱,響徹歲月的枝頭。就像烏雲密佈的天,讓人不由得心情沉重。這樣的《茶館》,讓我不禁想去再次品味。

再品,是亂世的本味。人們追逐著時光的腳步,來到了民國初年。身處亂世的裕泰艱難的維持著,掌櫃王利發積極改良,卻屢遭失敗。唯有那“莫談國事”變得更加醒目。掌櫃的兒子與兒媳打點著茶館。常四爺終於出獄了,將他關進去的二人卻又成為軍閥的走狗……這一方茶館,接受著歲月的考驗。

望茶葉於杯中沉沉浮浮,與沸水的碰撞,激出了最美的舞踏。它飛旋著,舞著它的態度,於亂世中的一絲本味。這清茶愈加苦澀,可又讓人們品出了它的態度,它的決心,它的本真。而我們於這如海的苦澀中尋懂了那一絲本味,去追尋那心心念唸的苦盡甘來。

飲盡,是人生的風月。故事終有尾聲,一個個子承父業的青年再次聚集在不似從前的裕泰,帶著從前的希冀,守著父輩的故事,於亂世中,遇見,又錯過……常四爺的生活更加悽慘了。當昔日的意氣風發變為老年的感慨萬千,眼底的風霜是歲月的痕跡與無可奈何。讀後感·咀嚼著前塵往事,感慨著世道崎嶇,對著世間的麻木悲涼冷笑。但康大力作為一個青年熱血地投入革命鬥爭,以及康順子、王大拾等投奔西北游擊區,何又不是奔赴光明前景,向可悲的社會唱響反抗之歌?是啊,當你老了,可永遠有人正年輕著。

這一口,品盡了這世間繁華,品盡了人生百味,品盡了風花雪月。回味悠長,沉痛的苦終會過去的吧。苦盡甘來是最為幸福的時刻。

人們品著清茶,品著事故。城市一隅的一方茶館,茶館無言卻守著歲月,過去的過去,歲月流逝;故事的故事,茶館記得。

這樣的《茶館》讓人怎麼不去用心品味。清杯一壺茶,品味餘後生。一杯茶,一個地方,一群人,一個故事,一本書,一杯茶……用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