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春風化雨心得體會6篇 春風化雨:筆墨心靈之舞

春風化雨,是一種比喻,形容柔和的方法、言論或行動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促使人們改變和進步。在公文網站編輯工作中,我們以此為主題,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優秀的公文編輯,傳遞溫暖和引導,併為讀者提供有益的資訊與價值。

春風化雨心得體會6篇 春風化雨:筆墨心靈之舞

第1篇

?春風化雨》是一部反映以退休老師張校長為代表的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為題材的純粹的教育電影,但它帶給了我的思考和體會,還讓我想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縱觀全國形勢大好,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但是三農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絕大部分富裕起來的農民是靠常年在外打工掙錢才過上好生活的。大批農民在外打工,自然就出現了留守兒童問題,而且數量驚人,全國有5800萬留守兒童。

以張校長為代表的好心人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不辭勞苦、不計報酬,默默無聞,自發組建了留守兒童中心。他們不僅照料著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還教育並影響著孩子們如何做人。更有甚者是影響了孩子的父母及全社會都來關心留守兒童問題。

創辦留守兒童中心,並非易事。有人說他是為了賺錢,孩子犯錯別人也怪他,有的家長把孩子丟下連電話都不打,留守兒童中心場地得不到保障等等。面臨這樣的困境,辦留守兒童中心需要勇氣,需要信心,需要能力。而張校長則問心無愧:錢!錢!錢!我教書沒有發財,要有錢,我給祠堂10萬,好讓孩子們都留下來啊!我都是活一天少一天的人了,還能有什麼呀。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位退休教師,能有這麼高的思想境界,品質多麼的高貴啊!

我們也是教師,而且是在崗教師,我們更應該向張校長學習,在教好書的同時多關心一下留守兒童,讓他們的父母安心在外打工 掙錢,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條件。要了解留守兒童的苦衷,他們也不願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但他們是環境所迫,無可奈何啊。九年級學生馮玲、華周琴等留守兒童看到影片裡金悅寫給媽媽的信,以及藍金宇受到壞人欺辱後,多次淚流滿面。可想而知留守兒童多麼需要父母的呵護啊。我對他們(她們)的處境非常同情,並表示:以後你們有什麼困難就找我好了。

留守兒童也是非常懂事的。張研同學在作文中寫道:我也是留守兒童,可我比她幸福,我擁有好的學習環境,還擁有多不勝數的關愛。雖然我的父母也不在我身邊時時照顧我,刻刻監督我,但當我一次次接到父母的電話,聽到的不僅僅是關懷,還有思念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是你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給我一個家,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她們深知爸媽常年在外打工是為了讓他們生活地更好,爸爸媽媽越不在身邊,她們越要自強自立,自強不息,拿出更好的成績來回報父母辛苦的工作。

影片不僅教育了老師和學生,同時也喚起了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欣慰的是影片中留守兒童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重視,限期解決問題。我們一個人的智慧有限,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集思廣益。我堅信有黨的好政策,有上級領導的正確指導,有無數的張校長的出現,留守兒童的問題最終一定能得到圓滿的解決。

春風化雨心得體會6篇 春風化雨:筆墨心靈之舞 第2張

第2篇

二年級語文《狐假虎威》一課的書寫教學,我讓學生先讀一讀、記一記、看一看,找出自己認為比較難寫的生字,很多學生都說了“物”這個字。

指導“物”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字的結構,學生輕易地說出“物”由“牛”和“勿”兩個部件組成,而“牛”是這個字的部首。接著我引導學生說一說“牛”作為部首的時候,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迅速地觀察到“牛”的第三筆橫,它在作為這個字的部首時,橫寫成了提;然後我又讓學生仔細觀察“勿”的兩個撇的長短,眼明的孩子也很快地找出撇的長短不一。此時,我巧設懸念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筆畫裡蘊藏的奧祕嗎?”孩子們懵懂地直搖頭。此時此刻應該正是亮劍的時候,我拿起粉筆,要求學生和我一起書寫“物”,邊示範邊講解,“小牛小牛懂禮貌,做了部首尾巴翹。它想處個好鄰居,迎讓避就會穿插。書寫漢字學問多,內藏人生大智慧!”學生在我隨口編的兒歌中,能夠知道“牛”字書寫的.變化。同時我還提醒學生,“勿”字也不甘示弱,它也把自己的第一撇蜷收了一些,為“牛”的這一提讓出一定的位置,不僅讓“物”字寫得緊湊,還讓整個形體更美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漢字意蘊深厚,一筆一畫書寫人生智慧。我想“物”的字理滲透並不能就此戛然而止,應該讓孩子們明白:中國的漢字多麼有意思,它也懂得謙讓,這是我們的中華美德呀!於是,我說:“漢字具有無窮偉大的威力,一橫一豎皆育人,一撇一捺見精神。這一變化,這一退讓,謙讓出為人處世的大學問,是寬容的姿態,是和諧的境界。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應該這樣嗎?”孩子們心領神會,明亮的眼睛裡閃耀著光芒,我想:這不就是我們語文的魅力所在嗎?

“海水不可斗量”此時形容孫軍威同學,真地恰當妥帖。沒想到,我的話音剛落,他居然說道:“你和張老師就是這樣的!”一語驚醒夢中人,是呀,自到高廟支教這幾個月,和張素芬老師搭班,張老師一直關照著我,處處給予大姐姐般的關懷和溫暖。我在享受著被愛的幸福時,也爭著上好每節課、管理好班級,沒想到,孩子竟然這麼有心,我和張老師微妙的言談之舉能夠影響、感染他們。這就是教師為人師表的神奇力量吧!

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語文是工具,也是一種文化。”中華美德文化就應該植根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克雷洛夫“一燕不能成春”的箴言欣然躍進我的腦海,何不讓孩子們都明白謙讓寬容的做人道理呢?於是,我講起了《六尺巷》的故事:《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老家的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修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看到家書後,也修書一封給家人,書信寫了一首詩:“千里修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已明其意,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家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看著孩子們心領神會,我也心曠神怡了。

語文課程就是讓學生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的成長。教育的神奇不是古板的教化,而是以師表的魅力、文化的薰陶,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功效。只要我們有心栽柳,何愁看不到柳綠花紅的盎然呢?

第3篇

吃了回頭草又來寫東西。實在是耐不住無處傾訴的寂寞戰勝了脆弱的心理,畢竟這裡的朋友還談的來。

昨天帶小孩去公園迎面遇到一個老頭,大聲喊我的名字,還沒回過味來,那老頭說道,好壞的記性,你不是老在我的物理課上看小說嗎。

大凡老師的記性都特別好,尤其記得兩種學生,一種是最好的一種是最壞的,我是後者。

學校對我的影響是複雜的,一方面是我遇到了人生中最初的陰暗面,那些虛偽而不負責任的,以侮辱一個孩子的心靈為樂事的老師,但是我也遇到了最好的老師,兩個曾經給我以溫暖和鼓勵的老師,他們讓我對於文學和藝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更多的老師不好也不壞,這真是人世間的一個小縮影。

就我看到的.彼得威爾的三部電影,無不察覺到他對於個人之於社會的對立,自由和權威的對立,主流價值觀之於個性的對立,即便在綠卡這樣相對通俗的電影裡,透過西哈諾法式的浪漫和美國清教徒的刻板也能察覺到這種對立和衝突。在彼得威爾那裡,個人總是孤獨與無助的,即便通過殊死的抗爭也不免於失敗。尼爾的自殺,是最後的抗爭,是藝術化的理想對於冰冷的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抗爭,是夢幻對於現實的無奈。在手術刀和詩人的桂冠中,我想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因為這樣刻板的人生是安穩的,符合普遍價值,不會遭到非議和失敗率較小的,是合算的人生,但是要以犧牲心靈的感動和熱情為代價,成為一棵枯木會活的長久。但是,選擇了藝術和詩歌的人生,是註定要痛苦的,生命之花會盛開,你會體驗到生命所有的震顫與激動,但是這樣的生命就如同鮮花般短暫,而且常常是落魄和失意的。是不太划算的人生。

生命無常及時行樂。說的容易,誰不喜歡,但是我們周圍的人又有幾人能夠做到,敢去做呢。反正還有明天,我們騙自己,然後去擠地鐵。

我喜歡基廷先生,有誰不喜歡生命的歡樂和心靈的自由嗎,可是我知道他一定是失敗的教師,他打不過世界,世界上的大多數,就象詩歌永遠打不過大炮和金錢。但是他畢竟讓我們這些活死人看到了詩與真。

這就是他能夠做到的,一個失敗的先知和堂吉訶德,一隻永遠要立志在暴風雨中航行的漂泊者。

我從來都不是個好學生,我不喜歡做算術,不喜歡背課文,所以我現在一無所有一無所成,個人總是要對現有體制做些妥協才可以存在,但是象我這樣一個固執的人註定是除了失敗的自由什麼都沒有。但是。我看到了世界,雖然不是站在桌子上,我知道我那個完全順從於父母的表姐雖然上了華南理工,雖然在深圳的外企上班,雖然在美國的德克薩斯,但是我知道她小時侯喜歡文學卻在父親的授意下學了理科,喜歡一個單位裡工作的帥哥卻從不敢表達,知道她三十五歲結了婚卻嫁給一個不愛的人,知道她住在美國西部的草原和深圳的高樓裡同樣吃陽春麵,到了九點就睡覺。

假如我在草原而不縱馬高歌,不,我還是要做一隻在灰暗中的城市上空飛翔的小鳥,也不要做一隻富足農莊裡安逸的雞。也許我會在某天沉入海底或者泥濘,但是至少我還有回憶,我飛過,歌唱過,愛過。

當惠特曼的詩響起,我的心,又墮入幻想,在地獄裡歌唱,在黑暗中起舞。

第4篇

蘇霍姆林斯基說:“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難,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方式進行,而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所能接受的,就其本性來說,他們是不願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們。”而教育藝術的真諦是創造,每個人都能創造出最能激勵學生前進的教育藝術來。而恰當的表揚可能是教育手段中比較見效的一種。特級教師王蘭說:“不是聰明的孩子常受表揚,而是表揚會使孩子更聰明。”

表揚是一種常用的教育手段,是對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的肯定和讚美。適當的表揚,不但可以使學生明確自己的長處、優點,增強進取心和榮譽感,而且會引發其他學生的羨慕、嚮往的心理,推動其他學生向被表揚的學生學習。但表揚不當,不僅不能起到積極作用,還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正如雨水,之所以成為甘霖,亦可以為洪魔,在於是否“好雨知時節”。表揚只在最需要的時候才發揮最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講究表揚的藝術。

那麼,怎樣表揚才最有效呢?我認為作為教師應做到以下六個方面:

教師要在細微之處見真諦,善於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高一時我在學生週記中發現一個學生喜歡看古典小說,並根據內容將同學寫進自編的小說故事中。於是,我在評語中寫道:“你富有創造力,我願做你的第一個讀者。”誰知,他一發而不可收,每次週記他都有一段自己創作的故事,還有點像模像樣。一次讚揚,激勵他看完了《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許多名著。

愛因斯坦就這樣說過:別人讚揚他思維能力強,有創新精神,他一點都不激動。但如果誰讚揚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會興高采烈。可見,讚揚不要老是停留在學生習以為常的優點上,而是要挖掘學生身上一些鮮為人知的優點,表現出教師的獨特眼光,讓學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

一次,有一個學生帶我去家訪,走到哪裡,她都有認識的人。並且主打跟人打招呼。於是,我不是表揚她帶我家訪之事,而是讚揚她人緣好,很懂禮貌,她興奮不已。

最少期望時讚揚學生,不但容易讓學生領受你的讚揚,內心還會產生壓力。沒做好,還被老師表揚,真不好意思,這種壓力會激發學生更加努力。

有一個學生平時有一個怪癖,常常帶小刀在班裡牆上桌上刻這刻那,多次批評不見效。一次從同學那裡瞭解到,他喜歡雕刻,我於是和美術老師聯絡,讓這個學生跟美術老師學雕刻。美術老師教了他一段時間,他還真刻出幾件不錯的作品。更為可喜的是,他再也不在班裡牆上桌上刻這刻那,學習也認真了很多,成績也有所提高。

怎樣讚揚學生才能做到既有效果,又不養成驕傲自滿的情緒呢?這就要表揚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品性而不要擴大到他這個人。學生經過努力,成績提高了,就該讚揚他經過努力而成績提高這件事。因為讚揚他努力,讓他知道受表揚的真正原因,他就會繼續發揚光大。而讚揚他聰明就可能導致他沾沾自喜,驕傲自滿的情緒。

微笑給學生帶來親切感。燦爛的微笑,可能贏得學生的愛戴,且常成為學生筆下描繪的素材。微笑給學生心裡留下持久的影響。當您想激發學生的鬥志,當您想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不妨輕輕一展笑容,就勝過千言萬語。作為教師在教育時,千萬不要吝嗇您的笑容。

要適時。《學記》中“當其可時謂時。”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才能叫“及時”。

要適度,要掌握好表揚的度,講究表揚的分寸。當學生取得好成績時,表揚能讓他再接再厲;當學生面臨困境時,表揚如一針強心劑,讓他振作起來;當學生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之中,表揚如黑暗中的明燈,讓他重燃希望。學生做了件好事,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紀律有所好轉,老師提問雖沒答對卻能認真思考,今天上課又沒遲到等等,都是表揚的好時機。每個學生都有得到老師表揚的渴望,老師應不失時機地表揚他們。

畢爾特·b·科斯涅《學習方法及其在教育的應用》中指出:“通常,靦腆、畏縮不前、內向、惴惴不安的一類學生,對錶揚的反應來要比自信、喜歡錶現、潑辣的一類學生的反應來得積極些。”因此,表揚要因材施教,要適度。例如,同樣一件好事,對好學生,只要向他本人點頭即可;對一貫表現差的學生則應大張旗鼓、當眾稱讚一番;對做了重大好事的學生,表揚的面要廣泛一些,可有班級擴大到年級、學校;對做一般好事的學生,表揚最好限於班內。表揚要做到言如其實、恰如其分。過輕的表揚讓學生失望、洩氣;過頭的表揚有時讓學生產生自滿情緒,或者反過來認為你在取笑他。表揚應措辭恰當,有時還要在表揚時與教育相結合,或者表揚中有批評,這樣有褒有貶,是非分明。

表揚的方法很多,如登榜表彰法、上報表彰法、大拇指稱讚法、微笑點頭法、背後誇獎法……

表揚不是思想教育的唯一方法,教育者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用。只有充分認識各種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博採眾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毫不吝嗇自己的表揚,使學生心情愉悅地去爭取下一次表揚。改進我們的教育方法,學生抗拒的不是我們交給他們的內容,而是我們教給他們的方式,讓我們所作所為更符合學生的心理實際,讓我們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愛的老師。

第5篇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群在威爾頓預備學院上學的學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師。john keating老師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讓學生們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 ”而不是老師,甚至讓學生們把課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 keating老師獨樹一幟的教育方式,給這個學校增添了一分生氣。但學校卻很不喜歡他,因為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以他凝重的風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敬,這個學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單調且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評為非正統的教育方式。

他引導著孩子們重建了“死亡詩社”,他讓他們用自己一瞬間的靈感來創作詩篇,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一味的跟著別人做事,不經過自己的思考。他讓一群膽小的孩子變得膽大開朗。

todd原來是班裡最膽小的一個同學,後來因為john keating老師的鼓勵,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john keating還鼓勵了一個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戲,演了一場很棒的戲,而不是像原來一樣做一個只聽父母話而不敢做自己愛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終自殺了,因為他的父親想讓他上哈弗然後當一個醫生,而neil自己卻想做一名演員,卻徵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開除作威脅來逼其他幾個neil的同學簽字,並開除了john keating老師。

我認為john keating老師唯一沒有做好的就是——沒有教好學生們怎樣處理事情、壓力,而neil就沒有經受住來自他爸爸的打擊,開槍自殺了。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的john keating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僅需要勇氣還要聰明……我感謝這部電影!

第6篇

我縣“第二屆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範”王直的名字,這些年來緊緊地與留守兒童連在了一起。他關愛留守兒童的滿腔熱誠、創辦助教中心的堅持不渝、情牽教育的無私無盡,感動了情牽留守兒童的每一個人。

1 1月24日,我和快要國小畢業的孩子們一同觀看了由宣城市參與攝製,根據王直老人關愛留守兒童感人事蹟為原型拍攝的影片《春風化雨》。影片雖早已結束,但陽春三月涇川大地金燦燦的油菜花海,留守兒童古舊而又肅穆的寄宿學校——老祠堂,張校長(王直在影中化名)在漆黑深夜尋找留守兒童藍金宇折射出一線手電光火,離異家庭的孩子金悅用鉛筆寫給媽媽催人淚下的信件,卻似流水一般一幕幕在腦海浮現。

影片通過講述十歲男孩藍金宇和八歲女孩金悅等一群性格各異、遭遇不同的山村留守兒童,在主人公張運老人自辦的“留守兒童助教中心”一年間的生活、學習、成長的經歷,表現了以張運為代表的志願救助者們辦學的艱辛歷程,讚揚了他們扶助貧弱、支教愛教的高尚義舉和無私的愛心,體現了中央、安徽省、宣城市和涇縣各級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對留守兒童的關懷。其中最讓我牽掛的要算是小金悅的坎坷遭遇。

金悅是個不愛講話,性格內向的小女孩。在父母離異後的很長時間裡,她被“扔”在留守兒童教學中心,無人過問。母親再嫁,回來探親時,也只是託張校長帶給金悅一包衣物,不敢看自己的孩子一眼。看著越來越沉默的金悅,張校長只好帶著金悅去找她法律上的監護人——金悅的爸爸。金悅穿著媽媽捎來的新衣,一路上汽車飛馳,音樂歡快,想必金悅的心情一定也和這音樂一般的雀躍吧?可金悅走近父親的新家時,她遠遠看到的是父親逗幼子嬉笑,其樂融融的場景;聽到的是後母責罵父親,門戛然關上的刺耳之聲。任張校長怎樣呼喚,門始終未開。恐怕隨之關上的更是小金悅內心對親情渴望的大門吧?長長的古巷裡是金悅小小的、孤寂的身影。誰能把她從這孤寂的小巷牽引進幸福的天堂?雖然有教學中心張校長的慈愛關切,志願者女教師的細心呵護,可有些歡樂是老師給不了的。峰迴路轉,故事的結局還是令人欣喜的。金悅的媽媽看到女兒的信後再也抑制不住一個母親內心的責任,她鼓足勇氣把金悅的事告訴現在的男人,這是個忠厚的男人,重新給了金悅一個完整的家庭。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張校長興辦的寄宿學校,小金悅豈不成了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遺棄兒?張校長和志願者沙教師不講報酬,只講付出,給了留守兒童很多他們在父母上失去的愛,無言師愛是驛站之燈,渡船之火,希望之光。其實,除了藍金宇、金悅,我國還有5800萬留守兒童,他們何嘗不需要社會的關注?

我不禁想到我身邊的留守兒童,我們班有43人,卻有23人都是留守兒童。我從幼兒園教他們到六年級,我們相處已經九年了。這九年裡,我目睹過多少次學生和家人分離的心酸場面;曾無數次聆聽家長們吐露心聲,在外打工多麼不易,對孩子有多少愧疚、多少牽掛;孩子的心繫在外頭,父母的心繫在裡頭。

在一次“說說心裡話”的留守兒童主題班隊會上,不少孩子紅了眼圈。我問他們想爸爸媽媽時怎麼做?他們有的說看照片,有的說打電話,還有的甚至說想爸爸媽媽時什麼也不能做,只能躲在被子裡偷偷的哭,多麼的無奈!他們和其他孩子比,不僅缺少教導更缺少很多別人無法給與的天倫之樂。坐在後排的文潔同學更是哭得泣不成聲。這是一個出生在一個再婚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在她三歲時就雙雙外出打工,近十年的時間她都跟著外婆一起生活。她總是神情落寞,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她很自卑,學習也不夠主動。那堂班隊課,我把她和另外幾個傷心的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我告訴他們:不要那麼悲觀,現在的分別,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我們也要為這幸福生活好好努力,那就是好好學習。想媽媽了,可以一星期給媽媽打個電話,一個月給媽媽寫封信,也可以找老師聊聊天。老師願意成為他們的愛心媽媽。我記下他們每個人的生日,給他們送去小小禮物;在他們皺起眉頭時及時送去鼓勵。那堂班隊課拉近了我和文潔的距離,也讓我走進了留守兒童的內心。說也奇怪,從那以後,文潔對我多了份依戀,她漸漸變了——她變得很聽我的`教導,變得喜歡發言,變得開朗活潑。在學校她是我的小“跟屁蟲”,週末她也經常來我家玩。讓我欣喜的是她在學習上的進步更是突飛猛進的,一學期下來她一下子躍居全班前十名。

原來老師再簡單不過的關懷竟能給學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和王直老人比起來,我深感到我為留守兒童做的實在太少了,但我希望我的每個微笑、每次讚許、每次鼓勵都能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各界領導和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下,看著班裡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奮發向上的學習風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我的內心充滿喜悅,對他們的未來也充滿憧憬!

同時,影片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隨著大批農民工湧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他們的子女只能隨家中的老人留在農村,留守兒童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缺乏家庭教育,缺乏親情的撫慰,在生活和學習上也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需要在面臨困境時能得到幫助,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得到指引,在他們煩惱、憂愁或悲傷時有人撫慰和排解;他們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他們、關愛他們;需要社會一起努力,為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鋪就新路。

關愛留守兒童更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多麼驕傲,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的涇川沃土,養育了可敬的王直老人。王直老人今年已經75歲了。1994年他四處奔走,籌集到20多萬元資金,在家鄉盤坑、田坊蓋起兩所農村國小。後來,他利用當地文化站一個廢棄的廠房辦起“王直助教中心”,當起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十多年來,共有一千多名留守兒童在“王直助教中心”學習生活。多年來,王直老人還熱心奔波於安徽和蘇浙滬閩等地,先後為貧困學生募捐220多萬元,共資助貧困學生達1300人次,其中有143名貧困學生得到穩定的“結對子資助”。他對孩子是全身心地給予熱心救助,可對自己卻一直是節衣縮食,省吃儉用,每年還從自己的退休金裡拿出3000元錢資助貧困孩子們。

按說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已是安享晚年之人,可他不為名利,為留守兒童日夜操勞,這些原來和他毫無關係的留守兒童因他而有了一個安穩的家,一個溫暖的港灣,一個奮發向上的起點。王直老人把陣陣春風播撒到孩子們的心田,更把教師的無私大愛傾注於學生們的心間!和王老比起來,我們和他相差何遠?!

有一首小詩在我耳邊不斷迴響:“有一首歌最動人/那就是師德/有一種人生最為美麗/那就是教師/有一道風景線最為人銘記/那就是師魂/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擁有無數顆熾熱的心/我們用愛播撒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