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書匠》讀後感6篇 「手藝人的味道」讀後感

《教書匠》是一本由吳軍所著的暢銷書,該書介紹了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老闆如何憑藉堅持與創新精神打造出了中國電子商務之巔的故事。這本書激勵了眾多讀者,成為了一本讓人倍感啟示的好書。

《教書匠》讀後感6篇 「手藝人的味道」讀後感

第1篇

最近,我一直在讀《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管建剛。起初是被它的書名說吸引。

本書作者管建剛是一位特殊的教師。他用對聯來談論他自己“病重一年,休養兩年,經商三年,農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無書,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使管老師成為一位獨特的老師。

當然,我喜歡讀這本書,不僅因為管老師這份與眾不同,更因為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發。結合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我有了更多的新見解。

舉其中一個例子——“教育,從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說:只有那些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無數小事結合而成的嗎?

的確,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的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學校,進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在這裡,如果沒有人,是什麼原因?誰沒有完成作業?為什麼?學生們在課間休息時吵架,不得不調解等等。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這些小事是我們老師的日常工作,通過這些小事來教育學生,是我們的工作。

這本書還講述了一個哲學家的故事,他讓他的.門徒去麥田裡摘最大的麥穗,條件是沒有人能回來。因此,當哲學家們說“時間到了”時,很多門徒都空手而歸。

因為他們總是在比較,總是認為前方有很多的機會,沒有必要過早的做出決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了機會。直到那時,門徒們才突然意識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裡。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離你的期望有多遠,既然你已經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讀到這裡,我也有些慶幸,慶幸的是,我是一個牽著麥子的手,踏實的工作,踏實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現在才不會抱怨,才會感到幸福。

隨著我閱讀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要求老師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意味著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

最後,我想說,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應該更寬容,更愛他們。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要引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要做教書匠,要做一個辛勤的園丁!我相信,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像一朵朵鮮花,即使經過風雨,也會有一天盛開,讓我們期待著春天的到來!

《教書匠》讀後感6篇 「手藝人的味道」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初看《不做教書匠》題目,腦海中會有一個疑問:“教師不做教書匠,那做什麼?”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逐漸明白了作者的是要求教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是為了心中要樹立起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做“教書匠”,要“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

教育是充滿實踐性的工作,工作中固然不可缺少經驗的支援,然而還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的專業水準正體現出他是否充滿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到順利完成。可以說,愛敲教鞭的教師還缺乏專業水準,愛發脾氣的教師也缺少專業水準。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親和的、充滿愛心的,他們能從多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反省自己,解決問題,他們能從孩子的心靈角度出發,找出教育的契機和展示教育的力量。他們還具備創造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個模板、一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孩子的實際表現出發,創造出符合孩子的'不同特徵以及反映自己個性的方法來。某種意義上講,教師並不是知識的代表,而是智慧的象徵。

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與孩子們仍缺乏細緻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還找不到教育的良好契機—孩子練習完成不好,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孩子違反常規習慣,原因何在,如何糾正?活動中孩子答錯問題,我又有多少思考和麵對呢?

這個寒假,零零碎碎的就閱讀了這本書,做了這篇讀書反思,應該說還算用心。希望在此次閱讀反思中能理清思路,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沉下心,踏實做事,告別浮躁。上學期,我對教材鑽研不夠,課前大多借助於教案,這學期開始,我會哎課前仔細閱讀、鑽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及時總結,查漏補缺,發現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還要樂觀的面對一切,困難也好,挫折也罷,坦然面對,因為沒有誰能永遠一帆風順的。取得成績時,不沾沾自喜,微笑已足夠,時刻告誡自己:路還很長,我不能抱著成績睡大覺,否則,醒來後,一切都已晚了。

“不做教書匠”,要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孩子,每天都努力地學習,工作,緊緊跟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我就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老師。

從現在起,調整心態,勇於實踐,努力學習,做一名具備專業水準的教師,將是我長久的追求。

第3篇

?教書匠》這本書講述了講述的是弗蘭克邁考特,這位偉大的教書匠從教30年的苦澀與甘甜。走上講臺的第一天,童年受盡飢餓的邁考特,撿起學生擲落在地的三明治撿起並吃下,結果令路過的校長大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眾多將行的投訴。但邁考特真誠而執著的'擁抱學生,與學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將自己作為學生成長的最好素材……這個本來似乎糟糕透頂的教書匠,終於贏得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尊重,20年後,成為美國“最佳教師”。

讀過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邁考特先生並非用老套內容去教授學生,而是用現實中的例項去教育他的學生,教他們怎麼做人,而從中學生們得到的並非單純的理論知識,而是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引導下,每件事情都變得有意義,而同樣正是因為邁考特先生這種對學生平等尊重的態度,讓他擁有了可以與學生親密交談的資本。他的學生可以在他面前毫不拘束,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可以講出自己的困惑,來幫助這位和藹的老師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讓這些渴望得到知識學到更多,讓那些厭惡學習的學生們發現學習的樂趣。他一直都在用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他的學生,因為他們年輕,他們會犯一些錯誤,但是作為一個教書匠,你要用你的大度去寬恕和容忍他們的錯誤,讓你的學生有所進步,在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明瞭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社會人,如何做一個有用的社會人,而不是去抱怨,去發洩。

有時我會有這樣一種擔憂,與學生走得太近會不會影響到上課時的效果,以及自己在學生面前沒有威信。但是,有時如果學生對老師產生了“畏懼”感,或者是“厭煩”感,會對教學產生相反的作用。我試圖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瞭解他們在想什麼,喜歡什麼樣運動,厭煩什麼樣的運動。倒是有時自己對他們發脾氣了,效果卻不好,引起了學生的逆反情緒,特別是個性比較強的學生。感情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必然存在反作用力,為什麼不用邁考特先生那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呢?

第4篇

今年暑假裡,我讀完了《不做教書匠》這本書,讀完以後確實像書中的序言所說,“你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

這本書由淺入深地分別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著,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著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對於青年教師來說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勵志書,而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師也是一本提高修養,修煉“內功”的教科書。

這本書凝聚著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並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裡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著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說,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讀後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剛老師強烈的責任感,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無限憂患,對年輕教師的無限希望。他針對教育現狀和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與青年教師聊人生,談教育。書中講述了一個個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氣和地將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告訴青年教師,他以他的熱情、智慧和廣博的知識來激勵青年教師。

全書的字裡行間,無不體現著他對教師群體的“終極關懷”,可以說,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鍛造為己任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教師”被人戲稱為“教書匠”。我從心裡不喜歡這個稱謂。一個充斥著功利性的“匠”字,把“師”的神聖和崇高全淹沒了。但反思一下,作為一名教師,只把目光集中在一個分上,把快樂建立在孩子們認真完成了冗長的作業,坐得筆直地聽講,做事情以老師的意志為準繩,把判斷好與壞的標準狹隘地定義在成績和是否聽話上,而對孩子們真正喜歡什麼,對什麼充滿好奇和迷惑,卻不聞不問的老師,不就是一個教書匠嗎?“教書匠”和“教師”相同的都是一種職業,最大的差別也是根本上的差別就是:教師是一種理想;而教書匠卻是一種餬口的工具。前者是引導學生學習,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後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有機會的話,推薦各位老師去看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受益良多!

第5篇

?教書匠》這本書,書中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用辛辣詼諧的文字,回顧作者30載從教生涯的苦澀與甘甜,講述令人過目難忘的精彩人生。作者從不吝惜對自己的嘲諷,從不否認與學生似敵似友的關係,對規則和權威從骨子裡透出蔑視,幽默和善良也從未在生命中缺席。他從不向學生灌輸什麼,而是在春風化雨見教會了他們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講自己的故事。邁考特真誠而執著的擁抱學生,與學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將自己作為學生成長的最好素材……這個本來似乎糟糕透頂的教書匠,終於贏得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尊重,20年後,成為美國“優秀教師”。

初讀這本書覺得有點悶,第二天開始看正文,邁考特的文章很多是倒敘或插敘的方式寫的,看的時候還要想想這段內容的時間是他上學的時代還是他教書的時代,就這樣開始慢騰騰地看著,開始就是逐字逐句地去讀,當我看到邁考特處理學生扔三明治的事件時,書開始吸引我,我追逐著邁考特的處理方式,我震驚邁考特的行為,我被他的智慧所吸引。 教書匠,應該這樣理解,“教”就是教育,“書”代表所教知識,“教書”就是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讓孩子體驗生活,體驗快樂,從而教育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教書匠就是執行教書育人這個過程的人。一名優秀的教書匠,不但要看你所教班級的成績,還要看你是否能把學習的能力和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植進學生的心裡,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這是一位非常執著的教書匠,他以風趣、幽默的語句詮釋著自己對教育事業的衷心。“你正在開始你的教學事業,而這並不輕鬆。你最好辭職當個警察,那樣至少你會有支槍或有根警棍保護自己,老師除了嘴巴外什麼都沒有。如果你不學著熱愛它,你將在地獄的一角坐立不安。”

這是一位非常睿智的教書匠。他從不向學生灌輸什麼,而是在春風化雨間教會了他們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講自己的故事。任憑他們如何搞怪,麥考特先生每次都有出奇的做法,他奇怪的想法和做法正是他懂得換位思考,瞭解學生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他做的事情都是和學生有同感的事,學生便會接納他,從而使他贏得了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第6篇

據我所知,很多青年教師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上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輕視心理,認為偶爾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沒什麼大不了。紀律和自由是孿生兄弟。紀律越完善,自由度越高。一方面,中國人從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沒有經受大工業化時代的錘鍊;另一方面,中國人一向講究人情和麵子,做事隨感覺和情感而定,做事隨性、任意已成為當前中國發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一個教師經常對學校的紀律及要求感到苦惱。在我看來,出現這種煩惱,你首先應該感謝這個社會依然容忍你這個不成熟的教師呆在教師隊伍裡;感謝學校領導依然熱切地盼望你成長,等待你成熟;感謝你的學生依然親切地呼喚你,把你當作真正有學問的老師。意識到這些,你應該奮起直追。曾經名噪一時並放言“肯德基開到哪,我就開到哪”的榮華雞慘敗而歸。總裁姜偉閉門思過兩年後歸納出幾大失誤。其中一大失誤是“管理規章不實不細”,姜偉說:法規的制定僅僅是第一步,其後必須增加兩方面的內容,即法規實施細則和實施檢查細則。

一個學校如果連教師遵守紀律、模範地完成任務都有問題,這決不是一所好學校;一個青年教師如果連遵守紀律、完成任務都有問題,哪怕自身素質再好,再有才華,也絕難成為一個優秀教師。有一些教師總以為紀律是管理者有意與他們做對,以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飽了沒事幹想出來整人的。其實,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裡,一個校長想要憑自己的喜好來制定紀律,已不大可能。我以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紀律,出發點是為了學校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就無可非議。對敢於得罪人做點實事的校長,我心存敬重。

年輕的老師們,面對學校的種種規章制度,我們也可以嘗試著去超越它,一旦超越了它,我們就不會有束縛感,我們會看到束縛之後真正的自由,紀律之後真正的自由。那是別樣的天空,你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湛藍天空,這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個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師的困難和艱辛就在於既要在老於世故中儲存自己,又要在老於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於世故”,你就永遠是個不受歡迎的“愣頭青”;沉溺於“老於世故”,你就失去了作為教師該有的那顆長青的童心。我並不想說,中國式的集體意識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現實的世界裡蔑視它,就不可避免地會彼此傷害。很多體罰事件調查到最後,大家都覺得惋惜,都覺得這個老師工作蠻認真、蠻負責的,就是一剎那間控制不了情緒。這就是缺少約束感,由此釀成終身遺憾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