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荷塘月色教案8篇 步步驚心!《荷塘月色》教你讀懂文學意境

“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佳作,它描繪了小橋流水、荷塘月色下的淳樸田園風情。作為文化課教學資源,這篇教案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走進自然、瞭解鄉村風貌,感受生命之美,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

荷塘月色教案8篇 步步驚心!《荷塘月色》教你讀懂文學意境

第1篇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1.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裡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1.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瞭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鬱鬱、彌望、嫋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2.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明確: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景物優美;感情真摯;語言新而不失自然。

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裡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後又回到家裡;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題有題眼,文有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文中最緊要的語言。比如一個人,人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反過來,他人讀你的眼睛,就能讀到你的內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題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傳神語句。清代劉熙載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說。所以讀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於設定文眼。

(一)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1.為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2.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麼?

3.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5.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8.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10.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11.《荷塘月色》為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第一類問題是關於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如上1. 3. 6.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區域性的細節問題。如上4. 2. 7. 9. 10. 8.

荷塘月色教案8篇 步步驚心!《荷塘月色》教你讀懂文學意境 第2張

第2篇

在教學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讀過這篇課文。我不認為傳統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拋棄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筆,自己的頭腦去鑽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結果我有了很多獨特的想法。比如我發現朱自清帶上門出去前他其實是很想同人交談,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與他共享這份苦悶,我想他就不會如此不平靜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著孩子睡覺,他必須尋找一個傾訴的物件。這時候就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

我認為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與荷塘――他心目中藝術的美,或者說簡直就是他追求的“藝術的女人”對話。他本來一直處在一種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傾訴的物件,找不到心靈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體驗著一個人的自由,他說他喜歡這樣,但這看來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還是不甘心寂寞,他還是在尋找對話的客體。於是他開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實不是“受用”,而是和這樣一個寧靜幽美的月下荷塘展開了對話。

既然是對話的客體,當然不是靜靜美麗著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斷幻化成脫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藝術的女人”。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體態輕盈、隨風起舞的,有羞澀如明珠般閃爍的,還有通靈清透的出浴美人。這些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盡現其嬌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聽到了美人渺茫的.歌聲,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絲顫動。

“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虛化幻化,她們開始做夢,那是一個朦朧而美好的夢,讓人不忍心去觸碰,唯恐不小心驚動了夢中靜謐、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無奈,只能把視線移開荷塘,移向四圍,像鬼一樣黑黢黢的樹影中,他終於又發現了新的藝術女人,新的對話客體――丰姿綽約的楊柳。楊柳的倩影是無論什麼煙霧都遮擋不了的,連影布荷葉都顯得那麼和諧,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諧和的演奏。他很高興,但是楊柳似乎沒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總是讓人覺得無法接近。於是作者再尋覓新的對話者,然而沒有了,他的視線越過了樹梢,看到遠山,看到樹縫裡的燈光,聽到嘈雜的蟬聲和蛙聲,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靈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對話,他沒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說“我什麼都沒有”。

他不甘心沒有人與他對話。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們是多麼活潑可愛,唱著豔歌去採蓮,那個風流的季節多麼讓人嚮往,但一轉念,嚮往歸向往,還是不能回去與他們對話。

沒有對話的人好讓人惆悵啊。作者覺得自己像《西洲曲》裡的女人,唉,想著想著,不由得懷念家鄉了,也許只有家鄉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對話的人。

他帶著一腔無處訴說的失落走著,走著,已然看見過去的一切,繼續罷。苦悶,暫時放在心裡。待來日希望找到紅顏知己,讓我傾訴鬱結已久的煩悶罷。

他尋找一個知己,一個可以領會他的內心可以聽他傾訴的知己,在他心中,這個知己只有藝術的女人才可以充當,他最後仍然失望了。

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如何讓學生體會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觀照下的景

通過通讀課文,想象、體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瞭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寫作脈絡。

指導思想:先不瞭解背景等,直接進入文字感受、品讀,課後再請同學結合背景驗證自己的理解

假設你是作者,你不寧靜,你想著出去走走,你來到煤屑路上,你看到這樣的荷塘,你看到這樣的樹影,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感到什麼?

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問,請一定記下你的疑問。

例如:“頗不寧靜”想想自己什麼時候頗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最希望作甚麼?

1) 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題眼在哪裡?本文給你的整體感情是什麼樣的?

4) 文章中作者的行動路線是什麼樣的?作者在行動過程中視線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5) 直接寫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請舉例說明。

6) 作者筆下的景完全是客觀真實的嗎?如果不是,則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請舉例說明。

7) 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嗎?直接抒情完全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了嗎?為什麼?請舉例說明。

1) 請同學們找出至少5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句子進行賞析,說明情是什麼樣的情,景又如何表現情,情景是通過什麼交融在一起。

2) 找出本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詞語和修辭手法,試著說明為什麼精彩。

提示:詞語可以使用“替換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第3篇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閱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閱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並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1、閱讀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於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並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藉助於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說:“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範圍來說,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後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前者“現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後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覆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後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閱讀課文,然後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於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校刊上發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於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第4篇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段的閱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該詩通過對荷花開放的季節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寫,給我們描繪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篇散文也是關於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1、問:大家覺得題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語還是並列短語?為什麼?

明確:並列短語,因為第四段是寫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寫荷塘上的月色。

2、朗讀、播放配樂朗誦(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第一部分(1—3段):寫夜賞的緣由,小徑漫步,抒發感受。(情)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景)

第三部分(7—8段):寫由眼前之景所發生的聯想,回到現實,思鄉回家。(情)

四、鑑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景語”描寫)

??問:本文是如何描寫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幾段?

明確: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筆力對荷塘月色進行了描寫。

1、學生閱讀本段,概括大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安排順序的?

明確:本段主要寫月下荷塘美景,分別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②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嫋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博喻),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從不同角度,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通感手法:又名移覺。 把各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用甲感覺去描寫乙感覺。它往往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憑藉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餘韻,用來渲染並深化詩文意境。

此處由嗅覺向聽覺轉移。“屢屢清香”與“渺茫的歌聲”,雖然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後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摩聲的。但是,二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過聯想與想象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隱約約,清幽淡雅來表現荷香的若有若無,清幽淡雅,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不僅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徵,而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

★文中還有一例:“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是視覺移植為聽覺,月的光華和陰影,朦朧婆娑,相互映襯,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來形容它們的和諧聲響,來表現月光樹影組合的協調,給人一種悠揚、優美,很近肉內的感覺,同時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將讀者帶到一種美好的幻景。

④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⑤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裡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段綜合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第5篇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三段的閱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國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3)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1、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呢?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來。

2、師生共同回顧歷史:1927年,發生過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

3、提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這時的心境如何呢?讓我們從他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尋找答案吧!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5、提問: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嫋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裡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二)誦讀鑑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鑑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後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裡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後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1、閱讀全文,進一步瞭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教學要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藉助背景、關鍵語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1、提問: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描述本文的結構特點。

2、提問:從課文結構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試聯絡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裡”為什麼“頗不寧靜”?(可以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回答)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豔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遊荷塘是為了擺脫“心裡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裡“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師生共同活動)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忽然想起來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3、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麼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採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誦讀,討論後回答)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採蓮,這順理成章。遊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於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2、品味課文“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第6篇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會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的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說《荷塘月色》樹立了現代散文的終極典範。今天我們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來一次親密接觸。

“第一節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第九節,——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強調圓形結構

②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

頗不寧靜獨處求靜暫得寧靜(一無所有惦念江南)走出寧靜

a為什麼“心裡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的行蹤與他的情感緊密相連:正因為在家裡“心裡不寧靜”,所以要走出家門追求寧靜,可謂緣情寫景;)

(而荷塘一派素淡朦朧,寧靜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縷縷的,風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確是“恰倒好處”,與作者的心境吻合,這幽靜寧謐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於是他要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擺脫不寧靜,得到安寧,此乃寄情於景)

(寧靜只是片刻,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讓作者想起江南採蓮的熱鬧與美麗,懷鄉的惆悵讓作者走出寧靜,回到家中,是謂觸景生情。形與意有機結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構成了朦朧優美的意境,讓作者產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由此可見,美是心物婚媾後的產物。)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也只給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寧靜。究竟因何她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剪不斷,理還亂呢。

先來看看他寫於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

1927年7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崩壞,新時局尚未到來。知識分子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但頹喪和騷動使得他們惶惶然,看不前進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為超脫世塵的絕妙世界。

結合兩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寫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寫了月光嗎?為什麼?

(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寫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寫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業: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個景物描寫為主的片段。

第7篇

初步體驗將沙和水有利結合,使玩沙活動更富情趣,培養幼兒分工合作,以大帶小的團體協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帶來的樂趣。

1、將“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等”塑料玩具散放於沙池的各個地方,一次性檯布六條、水桶四個、廢品製作的灑水壺若干個;

2、各種塑料玩具(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等);

3、活動前收集(小草、落葉、枝條若干);大場地沙池一塊。

1、教師將幼兒帶到沙池邊,觀看沙池。引導幼兒談話:“哇!今天我們的沙池裡來了好多的小客人,他們是誰呀?”幼兒答:“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師:“我們下去和他們一起玩好嗎?”(調起幼兒的積極性後)教師請幼兒做好進入沙池的準備。(脫鞋襪、捲袖口與褲口)

2、進入沙池,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學學沙池裡的小動物:我學小鴨搖搖擺、我學小魚遊呀遊、我學青蛙跳跳跳、我學螃蟹橫著走、我學烏龜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媽媽身邊來(請小朋友爬到老師身邊集中)。

玩法:先請幼兒在沙池裡挖一個大坑作池塘,接著將挖好後將一次性檯布鋪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滲入沙裡);再把“池塘”灌滿水,然後將各種玩具放進“池塘”,最後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裝飾。

1、師:“今天小動物們和你們玩得可開心啦!可是它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知道他們是住在哪裡的嗎?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一想?”(幼兒開始自由討論)。

2、小結:哦,原來它們的`家在水裡,那我們今天就在沙池裡,給它們安一個家吧!來進行“挖池塘”好嗎?

1、兩位老師協商以大帶小原則,分別將中班小班幼兒分成六組。

2、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能力的情況,指導他們進行分工合作活動,中小班幼兒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兒進行鋪池塘、運水灌水;小班幼兒進行找、送小動物進池塘等。

3、活動時,提醒幼兒不要將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衛生,懂得照顧小班幼兒。

4、教師點評活動情況,讓幼兒相互欣賞各種各樣的“池塘”作品。

遊戲是最適宜於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遊戲,讓孩子在健康遊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第8篇

許多讀者都認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繪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筆者以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聲音的近400字而且對聲音的描寫多與體現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說是文章的主線。

?荷塘月色》若無聲音,其境界全無樂音隱喻著和諧,噪音隱喻著自由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荷塘夜遊可以說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還鄉之旅。

中國文人常常喜歡靜觀萬物,特殊的時候避世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以保持心靈的寧靜本課意在引導學生品味以聲寫靜的特色,在品味語文味的同時,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並探究其複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設計不能以法害意,解讀的思路應儘量天然,循著文章自然的脈絡,發現天成的妙處荷塘“聽”月便是尊重文字的方法。

教師先引導學生確立荷塘“聽”月的潛在意圖,這一點可以通過預習作業或“匯入新課”來實現,明確告知學生讀此文可另闢蹊徑。

學生默讀全篇,通過直面文字,建立真實、真切的感覺。

教師或朗誦家朗讀(不配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與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異同,因之存疑或確認對文章的初步理解。

3、問題交流教師通過預設或相機生成的問題引領學生建立感知。

小聲朗讀,品味(討論)、想象、聯想,構建作者筆下、自己(讀者)心中的“荷塘”。

這三步可構建自然、真實、開闊並且情感指向明確的課堂情境。

2、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並探究其複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2、難點:培養學生遠離塵囂、觀照自我心靈的幽情。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色是要飽覽的,但有才情的文人會有另類的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聽月詩》:“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傳統的解讀並非側重於“聽”,但我們可以試著從“聽”的角度賞讀,請同學們試一試。

引導學生沿著聲音的主線,找出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四)聽範讀,為有關聲音的語段分類,並分析其表現特色(作用)。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b、虛寫環境(含人物)——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虛實結合)。

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閆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虛實結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潑墨於聲音的複雜原因及文章獨特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先生為何在題為“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筆墨來寫聲音呢?

1、教師準備(據學生情況取捨,學生盡言則不言,以補充、點撥為要,重點分析物理學、心理學、哲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夜晚視覺不若聽覺,寫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許多關於聲音的描寫

①聲音的力量:張飛長阪橋取勝靠的是雷鳴般的聲立現代戰爭中有噪音武器聲音雖無形,但對人的精神(身體)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②物理一生理一心理—義理(喜怒哀怨,揚抑)一辭章聲音的發生是物理現象,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人的情感精神,最後表達於筆端。

萬物之間的矛盾:聲音即不同物體之間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產物,具有社會關係的天然隱喻意義聲音和諧與否便可反映社會關係和諧與否

?禮記8226;樂記》雲:“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朱自清先生筆下有聲、有音、有樂,並且明確地傳達出對樂的嚮往與追求。

師:中國古今文人以揚棄現有價值或追求高遠理想為己任,因而常對現實不滿由於不為世所容或互生厭棄,便於苦悶之中靜觀萬物,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對世俗聲音的敏感已成為潛意識,於是有意無意地逃避以保持心靈的寧靜

朱自清對塵囂的觀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獨特的魅力:在以視覺意象為主體的世界中穿插聲音意象,形成了獨特的意境“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寫景,由味覺到聽覺;“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寫景,由視覺到聽覺這兩句是潛意識支配促成的妙境!尋覓耳中聖地,獲得眼中淨土朱自清筆下的聲音有樂音,有噪音對樂音的鐘情隱喻著對和諧的嚮往,對噪音的厭棄隱喻著對自由的嚮往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

在現實與美好理想背離的境遇中,憤青式的無謂的粗豪不若尋覓寧靜呵護幽情人類的精神家園永遠高於也理應高於現實

品讀杜牧《題禪智寺》或自選一首有聲音描寫的古詩詞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