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地理說課稿模板3篇 開啟地理新世界:一個完整的地理說課稿模板

本篇文章提供地理說課稿模板,旨在幫助地理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準備和授課。模板包括教案目標、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評估方式等內容,可根據需要進行逐步修改。通過使用該模板,希望能夠為地理教育的教學提供幫助與支援。

地理說課稿模板3篇 開啟地理新世界:一個完整的地理說課稿模板

第1篇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最後一節內容,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卻是絕對的。“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是地理學的基本規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壓軸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同時也是為以後的人文地理的區域性特點作一個鋪墊,因為人文地理的區域性特徵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引起的。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中的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於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因為本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未成熟,因此本節課的學習要因此要結合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有形象具體的感知,而學生要學會分析案例來掌握本節知識和鍛鍊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實踐能力等。在教學時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突出學生的體驗、感知以及歸納總結等環節。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通過閱讀地圖,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3.感受環境的整體美與和諧美;激發探究地理環境內在規律的興趣;增強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我將採用創設情境匯入,上課伊始我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麼喜歡旅遊麼?同學們都去過哪些地方?我們看到的景色有什麼區別?並ppt展示四張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圖片,順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匯入法直觀簡潔,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會在大螢幕投影圖3-2-5,引導學生在從這幅圖片中觀察我國南北方氣候有怎樣的特點?植被有什麼特點?學生認真觀察並從圖中獲取資訊。

學生回答之後,我會與學生共同總結出:南方緯度低,一年中太陽高度角大,地表面獲得太陽光熱量多,所以氣候炎熱、氣溫較高;而北方地區所處緯度高,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光熱少,所以氣候溫涼、氣溫較低。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南方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在學生了解原因後,我會讓同學們再仔細讀圖,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的自然帶也具有這樣的分佈規律呢?學生從圖中分佈可以看出,這種緯向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而不同的熱量條件又會引起水分條件的變化。因此,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實際上也是溫度和水分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緊接著,我會提問學生在中緯度的沿海地區多雨而內陸地區乾旱,自然帶又表現出不同的分佈規律,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可以根據前面的分析思路得出原因:因為我國東部靠大海(太平洋)由於各地距海遠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樣,各地表現出不同的乾溼狀況,生長著不同型別的植被,發育著不同的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型別的景觀和自然帶。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表現較為明顯。降水量由沿海向內陸遞減,所以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規律變化。

在瞭解了水平地域分異規律之後,我會展示ppt“乞力馬扎羅山的自然帶譜圖和衛星雲圖”思考自然帶譜是怎樣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從而引入垂直地帶性的講解。

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得出問題答案: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山地的水分條件及熱量條件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因此山地的垂直地帶性受水分和熱量共同影響。

?設計意圖】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等抽象知識。

在這裡我會請學生以前後桌四人為一小組,結合“世界自然帶的分佈”讓學生思考該規律在全球是如何分佈的。首先我將給出全球陸地自然帶圖和全球氣候模式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兩者的對應性。一方面回顧全球氣候的分佈,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對陸地自然帶的理解。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突破重難點。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作業:如果我們有可能做一次長途旅行,如從我國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或者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大家都會看到哪些自然景觀呢?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這樣設計有利於學生能完成知識建構的補充,以及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採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地理說課稿模板3篇 開啟地理新世界:一個完整的地理說課稿模板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七章第一節《日本》,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重難點、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反思這六個環節來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後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後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麼這節課如何學習?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為後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①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②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③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國中,對國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通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為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著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資訊。比如看圖例,什麼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範圍是多少?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麼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資訊——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資訊。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資訊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為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範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然後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麼?就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

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匯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為關於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於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物件,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為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國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通過設疑,所處環境範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並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佈,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為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主要通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通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以此為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絡其他國家城市的分佈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範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

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並明確旅遊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並探究其原因。並提出一般在什麼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絡“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為後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範作用。所以對於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3篇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佈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割槽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佈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佈概況,將為學好後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2、 運用有關資料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並簡陋分析建國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5、 使學生明白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佈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佈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製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佈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a。 多媒體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佔21。2%

b。 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 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a。 展示 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b。 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後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佈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複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佈概況。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