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登岳陽樓教案8篇 《登高山而遠望,辭君華而不告》——《岳陽樓》教學案例

本文主題為“登岳陽樓教案”,介紹了該教案的背景、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旨在啟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體驗。通過讓學生了解岳陽樓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地位,進一步促進他們對詩詞文化的興趣和理解。

登岳陽樓教案8篇 《登高山而遠望,辭君華而不告》——《岳陽樓》教學案例

第1篇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我們曾經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尾聯:在前三聯的基礎上抒寫情懷,深化主題,結束全詩,是“合”。

現在就讓我們藉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佈於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湧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裡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裡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1、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曹操《觀滄海》)(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登岳陽樓教案8篇 《登高山而遠望,辭君華而不告》——《岳陽樓》教學案例 第2張

第2篇

1.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把握本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把握詩中的經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被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與“山東的蓬萊閣”併成“四大名樓”)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①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②後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⑤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吞得盡胸中雲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聖”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 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這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深沉緩慢。

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

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

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①翻譯: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

②問題:“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早聞洞庭盛名,早有渴望盡興一遊的夙願,然而無奈戰亂頻繁,身世漂盪,到了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③概括簡析:首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

①翻譯: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裡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彷彿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巨集麗。

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巨集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曹操詠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觀滄海》) 體現了一種“雄渾闊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聯 “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宋代劉辰翁語)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③概括簡析:頷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巨集大,吞吐乾坤。

①翻譯: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②問題:頸聯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絡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清代史學家浦起龍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後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

詩人面對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鬱居木船,飄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抒發了一種憂己傷世無限悲苦之情。

①翻譯: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②問題:尾聯在抒發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尾聯中,詩人在悽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種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詩的意境從狹窄轉到寬闊,由個人的悲苦轉而想到國家的.衰頹。由此可見,詩人總是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體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通過 對洞庭湖浩翰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巨集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巨集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1.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

①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麼?

答:“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穎。(意思對即可,如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對即可)

第3篇

同學們從國小到現在,學習不少杜甫的詩歌,你學習過的杜甫詩有哪些,(學生背詩接龍)請說說杜甫詩歌有哪些特點?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在這首中抒發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討論明確景物有洞庭水、岳陽樓、吳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關山、涕淚欄杆。這些景物壯闊而悲涼。

(2)讀後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使人讀後彷彿進入戰事不斷,遊子漂泊他鄉,老病交加,悲痛欲絕,孤苦無助的境地。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從“無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詞中可看出本詩主要抒發作者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哀傷。

————主要表達方式不同,前者以寫景為主,後者以自敘和抒情為主

————寫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寫實為主,後者寫實與想像想結合

————景物特點不同,前者著眼於細節描寫,後者細節與全景相結合

————抒發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兩忘的愉快心情,後者抒發的憂鬱之情。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並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穫。

第4篇

1、朗誦詩歌,品味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聯絡作者的生平,分析詩中蘊含的憂國憂民及嗟嘆個人命運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朗誦詩歌,品味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聯絡作者的生平,分析詩中蘊含的憂國憂民及嗟嘆個人命運的思想感情。

1、請學生朗讀這首詩,前四句是什麼描寫?景物描寫,描寫的.是洞庭湖。

2、用一個詞語描繪你所想象的詩人筆下的洞庭湖的景色?水勢浩瀚、雄偉壯闊、水天一色、氣勢磅礴等詞語。

3、前四句詩中,哪兩個字反映洞庭湖的景色特點?“坼”描寫洞庭湖的千層巨浪衝裂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顯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浮”描寫洞庭湖主宰著天地萬物的沉浮,顯示洞庭湖的壯闊。

4、詩人登臨岳陽樓時的人生境遇如何?從詩中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老病有孤舟”、“親朋無一字”。

根據掌握的杜甫生平資料,可以發現這兩首詩均寫於杜甫漂泊西南時期。詩人棄官,輾轉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飢不得食,寒不得衣,後好友嚴武去世,詩人更無所依傍,遂買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詩人於貧病交迫中,逝於舟中。而這兩首詩是詩人辭世前兩三年的作品。寫作《登高》時,正值767年的重陽節,詩人寓居長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種疾病,生活也很困頓。768年詩人離開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帶,暮冬流寓嶽州,登臨岳陽樓而作《登岳陽樓》。

5、為何“憑軒涕泗流”?感嘆自己的人生境遇,年老多病,報國無門。

這首詩以巨集偉壯麗的景象來寄託詩人的情感,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在表現手法上,詩人嫻熟地運用映襯和對比手法,使讀者收到強烈的感染。如頷聯與頸聯,一開闊,一狹窄;一豪壯,一黯淡,兩相對比,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第5篇

3、 領會詩歌所表達的複雜情感,學習杜甫的愛國情操。

1、理解詩歌中的名句及內涵,準確把握詩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一、匯入:登高作賦,歷來是中國文人志士,遷客騷人的創作傳統,並因此而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登高》等等,這些詩歌或抒豪情,或發幽憤,無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杜甫的《登岳陽樓》,看一下作者在這一首詩中抒發是怎樣的情感。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杜甫,字 ,河南鞏縣人,自號 ,因他做過工部侍郎,又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是 、 ,真實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稱為“ ”,他與李白齊名,並稱“ ”,被人譽為“ ”。

杜甫的詩堪稱“詩史”,加之詩人深廣的愛國情懷,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詩作,尤其是晚期律詩,更具一種沉鬱頓挫,一唱三嘆之特點,極耐開掘。《登岳陽樓》是杜甫的代表詩作之一,這首著名的詩作,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起被鐫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樓之首的岳陽樓上,自唐以來,一直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聖”之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第6篇

新課程強調“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範,“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麼上的問題。

2、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教師點撥、指導為輔。探究如何實現教師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反覆誦讀,置身詩境,藉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

2、品味詩句,領略詩中所寫景物特點,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達到緣景明情

3、學習本詩從而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1、誦讀、質疑、探究法。(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瞭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曾經,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一座樓名傳天下。曾經,孟浩然一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讓人們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將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那廣袤無邊壯闊無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讓我們放飛我們的思緒,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登岳陽樓》,走進詩人廣闊的胸襟。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讓一名學生主動朗讀詩歌(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後,老師範讀(或放錄音)

3、學生邊自由朗讀,邊自主質疑字詞句,前後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坼:分裂,引申為劃分。乾坤:天地。戎馬:軍馬,借指從軍、作戰。

(過渡語)通過字詞理解,我們能基本弄懂詩歌內容。其實我們欣賞詩歌還要學會抓景物、悟情感,現在我們就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一)、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描繪詩歌畫面:詩人登上嚮往已久的岳陽樓,只見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晝夜漂浮在湖上,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好一個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廣闊無垠的天地下,詩人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陽樓上,越發顯得孤單渺小,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國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淚縱橫。

體悟到的情感:對親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對年老孤獨的悲傷之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對無以報國的自責之情。)

(在學生體悟詩中的情感時,教師相應地提供寫作背景:

大曆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這座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寫下這首千古名詩《登岳陽樓》。)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親友離散,漂泊無依;年老體弱,窮困潦倒)

1、賞析名句:通過學習,你肯定對一些詩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寫景的詩句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品味“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處。)

煉字:“坼”字,詩人寫得有力,彷彿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並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盪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寫出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意境壯闊,氣勢極大。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這兩句詩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2、讀了本詩,你對詩中所寫的景和所抒的情還有什麼疑問?或者說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並說說你的看法……

1)作者第二聯所描繪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渾壯闊,是否與第三聯所抒悲涼情感不相協調呢?這怎麼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洞庭湖壯闊之景讓詩人杜甫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孤獨,這是一種以壯闊之景寓悲涼之懷的抒情境界。

2)、詩的開頭好像是高興的,但後來卻如此悲傷,開頭是否與後來的情感不協調?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首聯今昔對照,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這是沉鬱之感,不是喜悅之情。

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裡,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充分地表現出杜甫沉鬱的風格。

(過渡語:同樣是登岳陽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筆下產生了不同的詩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比較閱讀: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說說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選】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各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詩境:○1、李詩寫出山水景物巨集麗美好,重點突出岳陽樓的高,人的心情輕鬆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詩寫出洞庭湖之闊大,表現出壯闊博大的詩境。

風格:○1、李詩用陪襯、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概括。

○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鬱頓挫來概括。

2、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並背誦默寫杜甫的《旅夜書懷》。

第7篇

2、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詩句的分析,理解詩人困頓的處境,感受其痛切的心情。

3、審美鑑賞與創造:賞析詩中寫景的句子,感受詩人登樓所見的恢巨集氣象。

讀懂詩句,感受詩人登樓所見的恢巨集氣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明白江山壯闊與詩人胸襟之博大互為表裡,理解杜甫心繫天下的胸懷。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由於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多涉筆社會暴亂、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有《杜工部集》傳世。

藝術風格:杜詩的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巴陵,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詩中有"清氛霽岳陽"之句,"岳陽"之名首次見於詩文。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杜甫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

詞義: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淡水湖。

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

句義:以前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終於如願登上岳陽樓。

句義: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分隔開來,整個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動。

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痺,右耳已聾。

句義: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年老多病只有一隻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句義: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這首詩意境開闊巨集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開篇雖只是平平交代,卻蘊含著強烈的今昔對比之感。接下來描繪洞庭湖分斷吳楚、吐納日月,寫出它極其恢巨集的氣象。後四句轉寫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慼,可對國家安危、時局動盪的憂思盡在其中,由此可見作者心胸之博大。誦讀這首詩,要留意詩人困頓的處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繫天下的胸懷。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絛《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2、詩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麼?找出這兩句中的關鍵詞並體會其表達作用。

明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兩個字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無比壯闊而又生動。

“坼”字,詩人寫得有力,彷彿洞庭水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洞庭湖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並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下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形在讀者眼前。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鏡: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

(1).杜甫《登岳陽樓》和劉禹錫《望洞庭》兩詩描寫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異,請自選角度簡要分析。

異:①從景物特點上看,杜詩中的洞庭湖氣勢磅礴,意境闊大;而劉詩中的湖面平和靜美,清澈明淨。②從語言上看,杜詩顯得雄渾豪放,而劉詩則顯得清新優美。③從手法上看,杜詩虛實(實景與想象)結合,而劉詩設喻巧妙。或:杜詩支用了對偶、誇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壯闊,而劉詩則通過比喻來表現洞庭湖的秀美。

明確:《登岳陽樓》表現了詩人孤獨、悲傷的心境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望洞庭》表現了詩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蘊含了喜悅讚美之情。

第8篇

新課程強度“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確立教學目標尤其重要,特別是對單元目標的準確構築把握。以必修課為“點”,“點”上求精求深,“點”上求輻射;以選修課為“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選修”是必修的輔助與變通,是更有彈性的發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範,“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麼上的問題。

一、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學習本詩從而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三、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通過學習本詩瞭解鑑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從而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1、小組合作探究。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引導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便對詩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瞭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集體背誦杜甫《登高》。說說本詩選用了 意象,營造了 意境,抒發了作者 情感。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前勾後連,引入新課)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