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岳陽樓記讀後感範文5篇

岳陽樓雄偉壯觀,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後感範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岳陽樓記讀後感範文5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

假期裡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讀到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後我感慨萬千。

我的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是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裡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天下的博大情懷。

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句於大家而言並不陌生吧,沒錯,它正是出自範公的《岳陽樓記》。

馮玉祥將軍有書:“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小老子;優樂觀天下,願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範公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發憤讀書,早起煮一小碗粥,涼後劃為四塊便是他一天的飯食。之後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後來,西下頻頻入侵,邊境動盪不安,朝中又無軍事人才,於是他便以文官身份統兵成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名尊稱他為“龍圖老子”。後又被調後朝中主持慶曆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優,退亦優”,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

初讀此文,我完全是以一種兒童稚嫩的眼光來閱讀,只驚歎文中所描繪的大好風光:八百里太湖,淼淼瀟湘,風物或陰晦蕭索或晴朗明宇,既有“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的化不開的愁思,也有“純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的薰醉人的欣喜。然而,在學習了之後,我才如夢初醒——這些所謂的“領會”多麼膚淺。

首先,《岳陽樓記》並不在岳陽樓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揮之作。範公將他一生經歷的政治波濤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而又頓然一收,總結成這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化為不落的絢爛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這聲大徹大悟的感嘆如名煞大廟的鐘聲,渾厚沉遠,感悟大千;這一聲大嘆悠悠千年。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激勵著多少壯士任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範公畢生奉行的價值觀。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救百姓於水火,這就是他永恆的追求。

孟子有云:“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以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異曲同工之處,都為“先憂後樂”皆為利國利民為宗旨。古人能以此為目標,我們現代人不是更應該為之努力嗎?

反觀當下,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每個公民,又有幾個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今社會就沒有那種“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辦不走”的現象了嗎?現在就真的是“天下為公”了嗎?

你看吧,現在也不是《禮記》中的“大同社會”啊,我們有什麼理由嘲笑古人呢?我們現代人嘲笑古人“迂腐”、“守舊”“古板”,殊不知對後人而言我們也是古人,一萬年以後的人們也同樣嘲笑今天的我們,既然如此,我們有有什麼資格過分自傲呢?

我折服於範公的才華,折服於他筆下如滔如虹的氣場,更折服於他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歷史記載的範公一生堅守著“先憂後樂”的行為準則,我不知道範公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隱隱覺得他做到了,能寫出《岳陽樓記》沒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定吧不會是“摧眉折腰”為求“事權貴”之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個人(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是他的曠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他的遠大政治抱負。他身上有著“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的影子,也有類似“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的心境。試問世間能有幾個范仲淹?

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想我知你,但又好像不知你,範公希文。

岳陽樓記讀後感

我在寒假期間背誦了《岳陽樓記》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對岳陽樓、洞庭湖的描寫讓人彷彿身臨其境,他用優美的文筆為人們展示了壯麗的美景,而他在描寫美景的同時抒發出的憂國憂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時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貶謫,當他邀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通過這篇文章奉勸滕子京,也是奉勸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種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成為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現在祖國的繁榮富強。

岳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絡在—起為國為民奮鬥—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願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範。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裡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

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鑑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侷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繫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相關文章:

1.小石潭記讀後感6篇

2.《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5篇

3.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讀後感

4.古文《醉翁亭記》讀後感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