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傾城讀後感5篇 綻放予你:傾心傾城

《傾城》是當代作家陳忠實的作品,這本小說以紅樓別墅為背景,描述了普通人物生活中的無奈與追求。通過對主人公丁丁與家族成員的描寫,作者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性和現實的殘酷,引發讀者對生活與人性的深入思考。《傾城》將給讀者帶來一場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值得細細品味。

傾城讀後感5篇 綻放予你:傾心傾城

第1篇

少時讀三毛的《傾城之戀》,敘述異國求學的東方少女,孤單清貧,寒日遊東德,邂逅了與之一見鍾情的英俊軍官。一天之中見了兩面,沒有什麼言語,而後重新天各一方,那份愛戀卻纏綿悱惻,哀轉久絕。古有孟女情慟倒長城,三毛筆下的女子卻只能眼看著柏林牆堅矗如故。

稍長,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樣題目,完全不同的情節。都市裡一對世俗男女,各懷心事走到一起,相互間喜歡著,卻也算計著,笙歌裡有愛也有欺;忽然炮火紛飛,牆傾城摧,倆人同舟共濟,患難中結出真情,成就了一段長久姻緣。

世間女子,哪個不希望自己邂逅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愛情?也許使從小就期待白馬王子有一日來將自己尋覓,一起經歷浪漫與驚險的事件。“從此以後,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童話的結尾常如是說。漸漸成長,覺出自己的平凡,但仍然暗地裡懷抱有關玻璃鞋的夢想。不要取笑她們想入非非,慘淡的生活,需要這支火柴的光亮來溫暖;平凡的日子,也需要這些無傷大雅的小花飾來點綴。就好比我們在平靜的湖邊待久了,也會有意無意地往水面扔一塊小石頭,並觀察由此展開的漣漪。倘若湖面突起噬人巨濤,所有幻想與閒情都會剎那間消失無蹤,剩下的,也許是一位相貌平凡,不善言辭的人,但他有溫暖的手掌,握著你的手,扶助你一步步走過困境。

三毛的《傾城之戀》,流露的是青年女子欲排遣孤獨冷寂的心情,渴念煙花般驚世又美麗的愛戀,刻骨,卻無望,恰似午夜曇花。張愛玲的《傾城》,更貼近生活的本相,戰亂使原本虛浮的聯絡在相依為命中生出了堅韌的根,之後長出的日子就是草一般的平淡,然,踏實。

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男子,三十多歲,體格健壯,衣色整潔。他們的居住地已經因海嘯而滿目蒼夷,遍地廢墟。三分之一的居民在這次災難中喪生,而許多人也從此下落不明,生死無訊。男子對著記者說,這十多天來他一直在尋找他的妻子,期間遇到還活著的人,就把他們帶到救護站,但至今仍然沒有妻子的下落。“我想找到我的太太。”他用穩定的聲音把這句話重複了一遍。十多天了,他已經執著地尋找了十多天,他在破碎的牆桓裡翻找,在屍體堆中辨認,在荒涼的路上竭力搜尋那熟悉的身影,那是何等揪心的時日?可他並沒有喪失理性和信心。從他的聲音裡我聽出了渴望與堅執。

忽然口乾舌燥。默然自喟,假若這場海嘯降臨的是你所在的城市,除了親人,還有誰來苦苦尋覓你?誰來夜夜撫問那渺小的靈魂?當死神的身影清晰起來的時候,人們身外的浮雲也完全消散了,一切變得通透澄澈,只剩下內心裡最真實也是最迫切的需要——因此也可以解釋,偉大的愛情故事為何總伴隨著死亡悲劇。

傾城之時,你會是誰內心最深的惦念?……無法假設。

一座城市的傾覆,或可讓人看清自己生存的實際需要與實際擁有,讓人懂得選擇和珍惜。可惜代價太大。有些男女輕易就將生命作為愛情的籌碼,在我看來,未免自輕自賤。

於是乎,就讓自己長出一雙慧眼吧,在芸芸眾生中,與並不完美、卻真正適合你的他相依相守,白頭偕老。

傾城讀後感5篇 綻放予你:傾心傾城 第2張

第2篇

自從結識了張愛玲,便體味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蒼涼'。蒼涼,是深埋在骨子裡的一根刺,你不動它,相安無事,你一觸它,便錐心刺骨。現在的人少有體味到蒼涼的了,由於它太沉、太重,傷身,亦傷神,現代人極少有去做這種於己無利的事了,因而,我們丟失它已經很久了,偶爾拾起,也不過是匆匆一瞥,隨即丟下罷了。因此說,張愛玲去了,它所代表的那種蒼涼感也便跟著不見了。嗚呼!悲哉!

有些文字,讓人一看便想落淚。不是由於故事感人,也不是由於人物悲催,就是一種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愫,它將你慢慢帶進書裡,走進它的故事裡,然後你的感情便被套牢了,抽不開身,漸漸沉淪,情動處,便會忽的一下子,淚流滿面。這種文字,就像是一種毒藥,慢慢侵進你的身體裡,你明知道,卻無法抗拒。張愛玲便是寫出這樣文字的人,你讀她的書,就是在飲最毒的鶴頂紅,就算是死,也死的悽美,死得足以讓人一生銘記!你看,那白鶴的頂冠多美啊,我情願沉醉在那樣的絕美中!

愛玲在《傾城之戀》中說過:“有些傻話,不但是要揹著人說,還得揹著自己。讓自己聽見了也怪難為情的。譬如說,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女人是很少有能抵擋住這種說的頗有技巧的情話的,近乎赤裸,卻又讓人感覺不到低俗。流蘇一直保持的矜持在範柳原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近乎崩塌了,這話很好聽,誰說不是呢?試探?防備?懷疑?在那一刻,也該都放下了吧!只是兩個人,兩個戀人,在說這小情話,中間沒有隔著戰爭炮火,不用顧忌家世背景,卸下一切,除了對你的愛。

傾城之戀,有時竟不如一頓粗茶淡飯,粗茶尚能解渴,淡飯尚可果腹,而傾城的愛戀呢?它就像是一場盛世的煙火,絢麗奪目,卻終不能長久。記得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他為什麼遲遲不肯戀愛,他反問一句:“戀愛能當飯吃嗎?”我愣在當場,想要反駁一句,卻終究轉身離去。我能說些什麼呢?難道要我告訴他:戀愛雖不能當飯吃,卻能填補空虛,溫暖人心嗎?呵呵,多麼蒼白無力啊!

世人都渴望得到愛情,女人尤其是。你不用急著反駁我,是的,我承認,是有很多人放棄了愛情,轉而選擇了金錢、虛榮或是其他更為現實的東西。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對愛情是存在渴望的,假如魚和熊掌能夠兼得,誰人又會放棄呢?現實太過殘酷,他們只是做了一種自認為對的選擇,至於會不會後悔,那是他們自己的事了。假如說,流蘇最終沒有和範柳原在一起,那也絕對不是由於他們愛得不夠,而是天地不仁罷了。因此,我們也不要去不齒那些放棄愛情而去選擇其他的人了,畢竟,愛情不是在每個人心中都是排第一的。我渴望,但我沒法,只因我還有別的牽掛,因此,我只好捨棄你。誰又能忍心責怪這般無奈的人呢?

朋友啊,緣分到了,就去愛吧,哪怕在愛情跟前會變的卑微 ,或許,你會如愛玲說的那樣,在塵埃裡開出一朵花來呢!

第3篇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被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柳原說的這番話,原來是他們愛情的讖言。多驕傲的人啊,非得要等到文明被毀掉,什麼都完了的時候,才肯透露出自己對對方的愛。

白流蘇,一個結過婚,卻未得到真正的愛的窮遺老的女兒;範柳原,一個人人傾慕,卻也未得到真愛的富家庶出子。兩個內心孤單得要死的人,遇到了一起,自然會產生別樣的情愫,然而雖然他們內心孤獨,卻要裝得很驕傲,這是他們武裝自己的方式。他們就像是兩隻刺蝟,拔了刺,又害怕受傷;不拔刺,又永遠無法真正的靠近。所以他們就只有這樣若即若離著,生怕自己受到一點點的傷害。流蘇,太想太想結婚,她急切需要經濟的保障,她所有的本事是應付人的本事,她深諳自己應該保持怎樣的狀態來使柳原對她保持不滅的興趣,她有著她的矜持,她有著她最美的姿勢——低頭,而當她低下頭的時候,心卻高昂著。柳原也是個固執的孩子,他明明愛流蘇,卻不敢真正的大聲說出來,最多在無法壓抑的時候,望著窗外的白月亮,在電話中低訴,我愛你,同時乞求流蘇的愛,何其卑微。所以流蘇以為這是個夢,想必柳原也願意流蘇把這當成是夢,所以當白天到來的時候,他們一如既往的保持著自己驕傲的姿態。

流蘇要回上海,以此表明她的矜持和高貴,柳原卻也不強留,因為他拿穩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兩個人,誰也不肯退一步,在不是百分百確定對方是真愛自己的時候之前,他們絕不讓自己吃半點虧,可天知道,愛情這樣的東西,你不付出,又怎麼聽得到回聲。只是一個秋天,流蘇覺得自己老了兩年,自尊、愛情和家庭使她不堪重負,她哭了,發現有些東西忍無可忍。在細雨迷濛的碼頭,柳原說:”你就是醫我的藥瓶。”她紅了臉。這樣的別離讓兩個人都有著無法承受的思量,在那個夜晚,柳原在流蘇的房間看月亮,更想看透的是流蘇的心。終究還是他們還是在那樣的夜晚,昏昏的吻到另一個世界。

柳原要去英國,流蘇決定在香港等他,在一幢由她主宰的房子裡等待她的愛人,她用一週的愛情下了賭注,流蘇骨子裡好賭。然而,戰爭的炮火卻響起,在生命都受到威脅的時刻,她束手無策,她的本事可以對付人,但是對付不了戰爭,她只是一個軟弱的很的女人。在她最軟弱的時候,柳原出現了,回到了所愛的女人的身邊,他要保護她,在槍林彈雨中,他們彼此才發現,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們對於彼此透明的很,彼此瞭解彼此的每一點想法,一個本是自私的男子,一個本事自私的女人,然而終究是遇上了這樣的對方,使得自己不得不放下假惺惺的防備,用真心握住彼此。

殘酷的戰爭成就了流蘇和柳原美滿的愛情,這樣的想法是流蘇的,也是張愛玲的,驕傲的人其實不是流蘇和柳原,而是張愛玲自己,創作出這樣的小說,本身就只要張愛玲可以做到,只有她才是如此的驕傲。在我看來,張愛玲最經典的照片,就是那張穿著旗袍,微微叉腰,昂著頭的那張黑白照片。那樣的姿態是完完全全屬於張愛玲一個人的姿態。驕傲和孤獨相互映襯,一種曠世而孤立的感覺。小說中的流蘇和柳原,是驕傲的擺弄著愛情,然而,他們的這樣的虛張聲勢的驕傲,卻更讓我感覺到他們內心的不安和卑微,因為覺得自己的卑微,而不甘於卑微,所以裝作很驕傲,直到遇見一個正真對的人,才卸下了防備。張愛玲又何嘗不是?一個驕傲的才女愛上一個多情的男人,最後自己卻弄得傷痕累累。晚年的張愛玲,遠居異國,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最後孤獨的安靜的離開我們。她的一生,沒有經歷她筆下那樣美麗的愛情,她所苦苦追尋的美麗的愛情只能停留在筆墨之間,在她的文字裡,她給自己營造了最美的愛的世界。流蘇的愛情可以說是張愛玲自己所期盼的吧,只是流蘇成為了張愛玲的理想,她自己的愛情沒有的得到成全,那些傾國傾城的人都是傳奇,不是自己的事兒。

我想,這樣的傾城之戀也絕對不是我的事兒,我遇不到,也擔當不起,今天是5。12週年祭,回想去年的今天,那樣的災難,有沒有鍛造一段傾城之戀呢?但是試想,無論是誰,也不願花這樣的代價來成全一段愛情。

文盡於此,而意味無窮。《傾城之戀》,我喜愛的小說,我喜愛的張愛玲,卻是我承擔不起的愛情。

第4篇

早早地就看過《傾城之戀》這個電視劇,開始對它感興趣,找了書來細細地讀,留下淡淡的悲傷。

不得不說文中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故事與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有相似之處,雖然張愛玲那段婚姻失敗了,但張愛玲對愛情的渴望並沒有被湮滅,白流蘇最後收穫了愛情。

文章展轉在上海與香港兩個地方,以香港戰爭為背景,腐朽的中國所謂的“傳統”為切入點,增加了很大的悲劇色彩。白流蘇與範柳原這兩個人本應該是沒有交集的,流蘇來自傳統的白公館,裡面的一切都過的很慢,與外界的花花世界實在是相差甚遠。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家庭,一個離了婚,近30的女人怎麼會有人看得起?怎麼會不被人唾棄?流蘇就像是一個沒有自尊的乞丐一樣,在哥嫂的猛逼下苟延殘喘地生不如死地活著。而範柳原則完全不一樣,他是海外歸來,他有錢有勢有貌,身邊又不乏女人,適合他的也就是紙醉金迷,他與中國傳統的“矜持”“拘謹”格格不入,又怎麼會與白流蘇這樣的女人有所交集?可是,不得不說這個故事很近人情,通過妹妹的相親,讓流蘇與柳原有了初始的.交集,或許正是因為柳原海外歸來,或許正是因為柳原太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所以,當他第一次接觸白流蘇的時候,那種新奇,那種興趣,那種吸引才愈發的強烈與難以忘懷,一切安排看似不乎情理卻又全在情理之中。

第5篇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反覆吟詠的一句話,它不僅僅表達了張愛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對感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無論什麼樣的女生,最後都是期望結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這個男生是真的愛自己,它是男生對一個女生最高的承諾。

電影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正是在那裡。範柳原終究是娶了白流蘇啊!不管他一開始有幾分真心,不管這中間他用了多少玩女生的慣常伎倆,不管他們來來回回持續了多久的'拉鋸戰',試探了多少對方的真情假意。

但最終他是娶了她呀,是當著外人對她說了句:不,她不是白女士,她是範太太。

就為了這句活,流蘇淚如雨下,正因她已經等得太久太久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正因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顛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

我堅信是戰爭成全了流蘇,成全了範柳原的真心,經歷過生死的人會不一樣,是生死將範柳原從一個風流公子變成了一個能安下心來居家過日子的男生

如果我是流蘇,不知道我會不會要感謝這場戰爭,或許會吧。

這樣說好像很不人道,但在那流離失所的亂世裡,我會只想和所愛的人做一對平凡的夫妻。

?傾城之戀》,一部張愛玲所著的別緻的中短篇小說,寫盡了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一個從中國傳統大家庭走出來的不卑不亢的女子,和一個風流瀟灑而多金的思想“西化”的男子,找到了真愛?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傳奇裡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

在香港這座城中,範柳原想要匆匆離去的腳步因白流蘇而停住了,還主動提出結婚,登報昭告天下。這對流蘇來說彷彿是鬆了一口氣。畢竟,柳原可以給予她經濟上的安全;可是這份愛是不是長久,就值得思考一番。

柳原道:“我不至於那麼糊塗,我犯不著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對於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許你不在乎……”流蘇不等他說完,臉氣得通紅。他敢這樣侮辱她,他敢!……(流蘇)驀地裡悟到他這人多麼惡毒……

範柳原,一個闊綽的花花公子;白流蘇,一個“寄人籬下”、境遇可悲的弱女子——傳達給讀者的,是二人在經濟關係上的不對等。流蘇在柳原眼中既冰清玉潔,又富於挑逗性,這種情調即使讓他神魂顛倒,也難改他本性。柳原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於是可以隨心所欲地主導甚至玩弄這份感情;而流蘇初來香港時卻戰戰兢兢,害怕別人說三道四,害怕自己前途盡毀,淪為婚姻中的奴隸。而結婚以後,柳原雖“再不跟流蘇鬧著玩了”,但流蘇還是悵然若失……當時的上海、香港,燈紅酒綠;再看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

白老太太:“你四嫂就是這樣碎嘴子,你可不能跟她一樣的見識。你知道各人有各人的難處,你四嫂……你四哥……你三嫂……種種地方,你得體諒他們一點……領個孩子過活,熬個十幾年,總有你出頭之日。”

四奶奶:“我就是指桑罵槐,罵了她了,又怎麼著?又不是千年萬代沒見過男子漢,怎麼一聞見生人氣,就痰迷心竅,發了瘋了?”

……流蘇道:“呸,他們(上海的家人)也配!”說著,嗤的笑了出來,往後順勢一倒,靠在他身上。

流蘇,在上海大家庭中受盡屈辱,境遇悲慘。柳原遇到她時,“讚美”她是真正的中國女人,又說自己是洋派,直到這幾年才“中國化”起來;柳原計劃離港前往英國時,她寧願一個人留在香港,也不願回上海,“離他們越遠越好”……擁有中國人的身份,是否意味著就要一輩子要被生活的重壓所支配,以辛勤勞作、擁有美滿的家庭為人生的宗旨,而不能像柳原那樣享受自由、權利、尊嚴與榮耀呢?流蘇正是到了香港,才呼吸到了這口自由的空氣,一心想把大家庭的非議與壓迫擺脫開來……這已經與財富多寡無關,而關乎中國人的“價值”。

現在似乎也面臨這問題。有時候我們會發覺,自己活得是那麼累;可是當吐露自己的心聲之後,就會被教導“人人都活得很累”。著實,在中國,人人都是負重前行——有來自大家庭的壓力,也有來自社會的,抑或是在大環境下自身萌發的……因為我們的文化傳承告訴我們,只有勤奮與堅忍才能改變境遇。可是,我們應該也停下來,去看看我們要的正義感在何方,我們要的有意義的人生在何方,我們要的獲得感與滿足感又該落在何方?這些問題,中國人可能要花上較長一段時間去體悟……

而張愛玲的作品,早就生動地顯示了這一核心價值:只有自由、自主和自尊才能使我們的內心真正的強大起來,才能真正賦予我們權利,去追尋別有洞天的幸福……

“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長滿了蝨子。”十六歲的張愛玲寫道。

其實十六歲哪有這樣深似海的愁苦,不過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眼前卻真的現出一襲袍,錦緞做底,金絲繡花,針腳是極密的,針法也是巧奪天工的。在日照月華下花影綽綽,恍若九重天上,巧笑倩兮的織女親手紡出的彩雲。繁複精巧的美。而白流蘇則就像袍擺間綴以的流蘇,長長的絲線糾繞紛纏,一步三搖。

或許你會說:“流蘇再美終也只是上不了檯面的配飾,談何不可或缺?”然而,不論你承認與否,白流蘇確確實實以“配飾”之身,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塗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曾讀過許多五四時期的愛情故事,雖然是出自不同的男作家筆下,過程卻是大同小異的——學習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男性,將不幸淪於封建腐朽的黑色染缸裡的女性解救出來,二人再一同向階級,向社會,向不平等進行反抗。稍有變動的,如魯迅先生的《傷逝》,女主角子君是有文化思想的新青年,最終仍逃脫不過命運的齒輪,和男主角涓生一起殞落於封建腐朽的迫壓下。

在那個時代,新文學的概念剛剛興起,人們尚且不能完全擺脫開被束縛的思想,受到良好教育的多為男性,擔任社會主要工作的也是男性。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文學作品中,女性不像是獨立的個體,而更像是男性的附庸品,隨其興而興,隨其殞而殞。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也沒有主動打破條規的權利,彷彿是為了襯托男性的存在而生的。

這或許不能責怪男性作家,我相信是有許許多多的男性想要突出女性的地位的,奈何傳統的男權思想是幾千年前就在腦海裡根深蒂固的,連我們現如今的社會都存在不重視女性地位的直男癌,更遑論新思想方被引入的民國時期了。

張愛玲這位“祖師爺賞飯”的女作家抓住了時機。於是,《傾城之戀》這部集精粹於一身的短篇小說,白流蘇這個與其他女性大相徑庭的主角就這樣順應時代而誕生了。就像《飄》中,白瑞德對郝思嘉調笑的那樣:“女人的武器是酒窩和花瓶。”

的確,無論古今中外,一個柔弱女性最好的武器便是美貌。白流蘇深知這一點,也明白要想牢牢抓住範柳原,抓住自己後半生的依託,美貌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便有了文章開頭,白流蘇與家人置氣後,連忙跑回房間,在穿衣鏡前顧影自憐的一段:

“還好,她還不怎麼老。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磁,現在由磁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上頷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的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陽臺上,四爺又拉起胡琴來了,依著那抑揚頓挫的調子,流蘇不由得偏著頭,微微飛了個眼風,做了個手勢。她對鏡子這一表演,那胡琴聽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簫琴瑟奏著幽沉的廟堂舞曲。她向左走了幾步,又向右走了幾步,她走一步路都彷彿是合著失了傳的古代音樂的節拍。她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那音樂便戛然而止。外面的胡琴繼續拉下去,可是胡琴訴說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關了。”

此段文字看似是再普通不過的外貌描寫,一個女子在鏡前,覺得自己生的這樣美,這樣不顯老,清水眼嬌滴滴、滴滴嬌。一切都是自我而獨立的。和著胡琴走了幾步舞,便恍若置身於舞會殿堂,遼遠的忠孝義節故事,不與她相關了。

然而任何文字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任何女子都是在意外表的,白流蘇在鏡子前的自憐說近些是為下文同妹妹的無聲爭奪做鋪墊,說遠些,是在替她同範柳原的爭吵時摔破鏡子的一幕埋伏筆。

範柳原是個浪子,相親時不但對相貌平平且“端莊”無趣的七小姐毫無興趣,反而目光一轉,瞧上了離過一次婚、生得美又會跳舞的白流蘇。然而這瞧是帶著玩味的——美麗的花瓶誰不喜歡呢?

白流蘇何等聰明,知道範柳原是最後一根稻草便使出渾身解數抓住,也知道如果抓不住自己面臨的便是年紀輕輕去做五個孩子的後孃。她欲擒故縱的與範柳原跳舞,又答應了他的邀約去淺水灣。在淺水灣的月光下,她低著頭看自己的影子,無論範柳原如何撩撥都不上心。這時範柳原也看出了什麼,頗耐人尋味地說:“有些人低頭是很美,可低頭久了脖子會有皺紋。”

就此不歡而散了,以至於白流蘇當晚輾轉難眠。她是落了下風的,也是迎了上風的,因為她並沒有真正愛上範柳原。她給予範柳原的是他想要的精神戀愛,沒有實質的戀愛,彷彿風一吹就能吹散似的。故事的結局,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促成了這場傾城之戀,範柳原浪子回頭,乖順服帖的成了白流蘇的裙下之臣。

可說到最後,也只能證明白流蘇的勝利而已,又從哪裡能看得出女性的勝利呢?

回到白流蘇範柳原的精神戀愛時期,白流蘇一面和範柳原調情,一面想道:

“精神戀愛只有一個毛病:在戀愛過程中,女人往往聽不懂男人的話。然而那倒也沒有多大關係。後來總還是結婚、找房子、置傢俱、僱傭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

這段單看來或許十分俗氣,愛情應該是至高無上的純潔神聖。但從女性角度而言,戀愛時思考到下一步的準備是再自然典型不過的心理。男性通常不會在意這麼多,他們只會看當前的成果,對眼下的美好沾沾自喜。

張愛玲通過《傾城之戀》,通過白流蘇,通過一個心智成熟正常的女性同五四時期的其他愛情故事徹徹底底劃開了分界線。她筆下的鬥爭是白流蘇與範柳原間的,也是女性與男性間的。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都是有緣由的,在男女長達數千年的鬥爭中,女性第一次成為了故事的主要視角,女性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是歷史性的時刻,也是《傾城之戀》得以傳世的緣由。

張愛玲用這個構思精巧的短篇故事,用自己獨一無二的尖刻文筆,淋漓展現了“男人沒有現在就沒有將來,女人沒有將來就沒有現在”。

當然,二者是矛盾的,有矛盾的地方便有鬥爭,張愛玲和《傾城之戀》就通過這種鬥爭,體現了女性在婚姻的戰爭中不動聲色的勝利,從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建立了一座成果斐然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