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語文課心得體會6篇 文字修煉——語文課心得與感悟

這是一篇關於語文課心得體會的文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語文課程,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這篇文章將帶領您深入瞭解語文課堂中的學習體驗,探討學習語文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您提高語文能力,更好地運用語文知識。

語文課心得體會6篇 文字修煉——語文課心得與感悟

第1篇

經過近一個月的對高中語文新課程創新設計的網路培訓學習,我學到如下東西:

我們都應該知道,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角度出發,以語文能力培養為核心,將語文課程目標有機整合為“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鑑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絡,構成了整體有序的課程目標體系。“總目標”提出的五個方面的內容,具體體現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分目標之中。這種整合性的課程目標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裡,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平面的,比較單一的。只有語文知識的教學目標,教師比較容易把握。至於能力目標則體現得較為籠統,教師很難把握,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從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設計了三個維度的立體化課程目標,這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三維設計”的最大特點依然是交融性。三個維度六個方面——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理論上看,可以分割為一條一條地培養,一條一條地落實。但是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三個維度六個方面往往是無法分割並交融在一起的。

縱觀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中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大致可以把它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是“積累與整合”。積累和整合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求學生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的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學會梳理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但是,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形成不是靠教師去灌輸,而是靠學生自主去建構。然而,從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不少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所獲得的知識是瑣碎的、零亂的,知識之間缺乏整體的聯絡,這是造成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一聽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忘”的根本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積累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在個性化的學習中,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基本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這裡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個性的一面。三是要求學生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這裡的“整合”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認知方面(包括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等)的整合;其次是認知與情意方面(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前者屬於顯性的整合,後者則屬於隱性的整合,這兩種整合是在語文教學的一體化的過程中完成的。學會整合,同樣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第二層次(發展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是“感受鑑賞”和“思考與領悟”。這一層次是第一層次的發展。“積累與整合”涉及語文閱讀和寫作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學生進入高一層次讀寫的基礎。“感受與鑑賞”和“思考與領悟”主要指的是閱讀,這是屬於發展性的閱讀。“積累與整合”階段的閱讀,主要是通過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的積累與整合學會閱讀,而到了“感受與鑑賞”和“思考與領悟”階段,不僅要讀懂,讀出味道來——通過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而且,要通過閱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能與文字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的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與第一層次相比,第二層次讀的內容擴大了,讀的要求也明顯提高了。

第三層次(提高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應用·拓展”和“發現·創新”。這一層次是第二層次的發展。如果說第二層主要是著力於閱讀吸收的話,那麼,第三層次主要是應用和創新,從閱讀吸收到實際應用是一個發展過程,在應用文中有學會發現,學會創新,這又是一個發展。從學習的內容來看,體現由閱讀文學經典向閱讀多元文化發展;從學習的方式來看,體現由閱讀、選讀、質疑探究單一的學習方式向多種學習方式有機整合發展。

語文課心得體會6篇 文字修煉——語文課心得與感悟 第2張

第2篇

“一切為了學生髮展已成為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主旋律。新課程標準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學習背景,力求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它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一個很好的支撐點,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為學生的發展開闢了新天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我努力鑽研課程標準和新教材,轉變教學觀念,用新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使語文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這半個學期的親身實踐,我感受頗多。

首先談談這個新教材吧。新教材為了激勵兒童主動學習的熱情,改變以往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教材以“我會讀”“我會說”“我會寫”“我會背”等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形式,改變了傳統課本中讓學生處於被動位置的呈現方式,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對課本有一種親切感。為了讓學生感受自主學習的成功,教材大膽改革,對最後兩篇課文不加註音,包括文中的生字也不注音,讓學生憑藉已學的漢字自瀆課文,並藉助文中的圖畫和聯絡上下文自認生字,從而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並從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為了適應這個新教材,首先新課標要求教師先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自主性發展、個性發展的促進者。如何促進?教研員老師說得好:只要喚醒他們的表達慾望,放飛想象的翅膀,給予自由表達的空間,你就會看到一個美麗新奇、富有童真和靈性的世界。如:學完《四季》以後,孩子們仿課文創編出一首首優美的詩歌。如:花兒紅紅,它對小樹說:“我是春天”等等。所以我們要呵護童真,永遠保持童心、童真、童趣,這樣,語文教學才有生命之源。

其次,要創設多姿多彩的教學,將遊戲活動引進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習的園地,遊戲的王國。例如:幫聲母、韻母找到自己的家,識字大轉盤,帶生字朋友回家……有時開展爭當“拼音小博士”、“識字大王”等競賽活動,有時引導學生給字母或生字編故事、編兒歌;有時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擺一擺……我還精心製作各種課件,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要創設活的課程情境。教學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如第一課漢語拼音(aoe),配有一幅美麗的“山村晨景圖”——圖中有小橋、流水、人家,有綠樹和如茵的草地,有人與動物的活動。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畫面內容、重點觀察“女孩練聲”、“公雞高歌”、“大白鵝欣賞倒影”這三個區域性圖,再讓學生自由表達(說說自己看到的美景,談談自己的感受)。在學生自由自在的觀察與表達活動中,我在很巧妙的融入韻母教學。這種教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創設活的課程情境,既避免拼音、識字教學的枯燥乏味、又將工具化與人文性有機結合,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改的核心環節和中心任務。一、要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以識字教學為例:我以不再唱“獨角戲”,而是發動同學、4人小組、小老師互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不再包辦代替,而是啟發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用自己最喜愛的方法識記,把選擇學習方法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我也不在搞“一言堂”,而是多讓學生髮言、交流、展示、互評互學、把交流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二、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展示自己的個性。例如,在古詩《靜夜詩》的教學中,我從四個方面為學生創造展示個性的空間:通過看圖,展示觀察的個性;通過閱讀,展示理解的個性;藉助假象,展示積累的個性;學生給自己佈置作業,展示設計的個性。

最後,在課改實踐中,我們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如《語文園地四》中的“我會讀”,可以帶學生走出課堂,到外面的世界開展識字活動;路上看廣告、購物認商標、記店名、讀招牌、收集說明書等,再回到班上交流識字情況。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自選商場》之後,舉辦“小神童超市”活動,先組織學生逛超市,記商品名稱,動手收集資料,製作字卡;再創設“虛擬超市”,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識字。還有重視拓展與延伸、注意學科間的融合、內外結合,加強課外閱讀等等。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語文課改只有真正走到“外面”,才有生命力。

當然,每件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課程改革也必然如此。它既然有有利的一面,那肯定多多少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後進生如何適應課改等問題,還是讓我們大家一起克服這些弊端,讓課改慢慢趨於完善吧。

第3篇

這次經過自我聆聽不一樣年級語文教師講課以及評課,收穫良多,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自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今日我把自我的心得體會寫下來,與大家一齊交流。

吃透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例項來創設情境,把學生不易理解的字詞,放在熟悉的課文中去理解;遇到重點詞句要讓學生用不一樣記號標明,比如:動詞用點標記、中心詞用三角標記中心句用雙橫線標記,以方便學生課下記憶。

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找答案,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感情、道理,讀的形式要多樣化,讓讀課文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課堂上學生出現的錯誤要及時的予以糾正。

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種藝術,誰能將他演繹好,誰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課堂上要用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調動起學生的進取性,活躍課堂氣氛;課堂的語言也要簡潔、準確,避免一個問題多個問法;在授課過程中,還要善於運用多種鼓勵性的語言及時進行評價,比如:“你真會讀課文,”教師還想聽、“你們肯定比教師讀的好”、“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讀書的興趣;另外,板書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寫孩子的語言。

這次講課、聽課及評課活動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忙。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學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還需要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

第4篇

今天,我們的語文課學《宇宙生命之謎》這篇課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們班舉辦了一次氣氛活躍、言辭犀利的辯論會。

我是正方一辯,所以首先由我陳述我方觀點:“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尊敬的主持人,大家好!我方的觀點是宇宙中還存在有其他的生命體…”我列舉了通古斯大爆炸的兩種解釋(飛船碰撞說、天鵝星座第61號發生鐳射說)、比利時成千上萬人看到巨大飛碟、1947年美國飛行員看到九個發亮碟狀物等一些有關“ufo”的事例;同時指出: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數十萬個銀河系、數百萬個象地球一樣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外空間資訊,始終堅信宇宙中還存在有其他的生命體,“神五”飛天邁出了我國探索外空間資訊的新徵程。

接著,對方一辯張大成站起來闡述了辯友的觀點:宇宙中不存在有其他的生命體。並利用光的反折射,解釋了有關“ufo”等不明飛行器的現象(但有一些解釋不能使人信服)。

我方二辯董昊林列舉了“天倚星”號的“飛船”例子,對方無言以對;我擺出了:復活節島上的石像、古埃及廟宇裡“神奇戰車”壁畫,被對方一辯張大成二辯戴洪震通過一個在古代山洞裡的一個腳印來解釋為是史前人類,史前人類的科技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再後來,我又列舉了許多例子,但都被他們解釋為史前人類做的,他們就抓住史前人類這一藉口不放。我一看決戰的時機到來了,高聲道:既然史前人類的科技遠遠高於現代文明,那麼,他們到哪去了呢?是消失了?還是為躲避災難乘飛船到了外太空。所以我說:宇宙中還存在有其他的生命體。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此時下課鈴聲急促地響起。

朋友,你看了我們的辯論後,感覺如何?你認為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嗎?

第5篇

語文,不同於別的科目。她有著一份靈氣,無時無刻不充滿我們身邊。不管是風花雪月,還是世事變遷,都蘊含著語文。語文,使人們的心靈得以沉澱,過濾塵俗雜念,昇華為一種泰然。語文就是語文,她使我快樂,使我感受人間每一份真諦。因此,我愛語文,我喜歡語文。在讀中學語文時,語文就像一江春水,蛻去我平庸的外殼:

一路奔騰,她飽含湘君載歌載舞的激情,屈原抱怨投江憤激,王勃光華的才氣。

一路低徊,她俏走了陶潛的夢幻,樂天的締恨,聞一多先生悵憾一潭死水的無奈。

一路東逝,她將離愁點染的悽悽慘慘化為血,將豪情勃發的瀟瀟灑灑化為酒,將人生經營的蓬蓬勃勃,紅紅火火。

我喜歡語文,更喜歡上語文課,我們學校的語文課和別的學校不一樣,因為我們的採用了自創的“三勤四環節”學習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變得生龍活虎,每一課都會有一張學案,你可別小看它,它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僅僅有條,條理很清晰,有學習目標,重點和難點,這個目標就是我們一堂課的引導;自學探究,給剛開新課的同學們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討論解疑,有許多在這一堂課中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互相交流;反饋總結;在一堂課中所學的很多知識歸納在一起,是這一堂課的總結有了它使我感到語文更精彩了。讓我看到語文的魅力,讓我深深的陶醉。

語文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精神。語文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語文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語文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語文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語文就是那鸚鵡洲隨風浮動的芳日。

語文給我許多感受,在語文的課堂裡,讓我們感受那語文的幸福的味道!

第6篇

3月26日,學習了《有效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收穫很大。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進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活動。

課堂有效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就語文學科而言,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統一。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活動,就是語文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豐富文學素養和駕馭語言文字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作為教學的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和發現規律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的活動中去,以實現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呢?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於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

如何整體落實三維目標,我認為,教師在備課前,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於胸,並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於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

(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要明確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善於瞭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於傾聽。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湧現出來的各種各類資訊,對資訊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2)查詢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更應該及時查詢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並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後的教學幫助會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教師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於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通過課堂實踐的磨礪,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有效”的和諧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使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有所得、有所獲,為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注入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