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7篇

在如今的時代中,我們已經習慣了寫心得體會來記錄自己的感受,在寫心得體會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境界會有所提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聽語文課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閱。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7篇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篇1

今年暑假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這次的學習與以不同,以前學習時,我總是走馬燈似的看一遍,便寫下學習心得,對《新課標》的學習不夠深刻。今年,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先抄一遍,然後再寫下心得體會,一萬多字的《新課標》在抄的時候的確費了一些勁,但逐字逐句的抄寫,讓我更全面、深入的瞭解了《新課標》。通過學習,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國小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更是兒童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為主的教育。

一、根據各學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務。

通過學習,我發現我在教學第一階段時對學生在書寫漢字的筆順的要求上還不過關,我的學生馬上要進入中年級了,我要根據中年級的學段要求,完成語文在聽,說,讀,寫上的要求,還要把之前落下的漢字書寫要求也補上。《新課標》讓我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也給我指明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就不會無的放矢了。

二、提高語文教學的多樣性。

要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三、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語文課堂。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課堂氛圍,這種課堂氛圍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在語文的教學中,就像“維納斯”、“比薩斜塔”這種殘缺的美也會讓世人為之傾倒一樣,沒有哪一堂課可謂堪稱完美,但每位教師追求美的腳步卻不曾停止。在新課程改革的程序裡,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師引領著學生開闢語文的新天地,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新課標”對於我來說已不陌生,上學期教導處組織了多次學習活動,但我認為真正把它滲入教學中絕非幾次學習那麼簡單。於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認真研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學習後的感想。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知識面,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以生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維”目標。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師單方面的填鴨式式教學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為什麼本班有些學生的成績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經過一段的時間的觀察發現,對於低年級而言,拼音、字詞教學是關鍵,雖然課上我都細細地去講,但是每次考試還是有很多同學寫錯,後來我經過思索調整了教學模式,對於一些字詞訓練,訂正的時候不再是老師寫在黑板上,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書、字典等,自己去訂正,反饋下來效果比原先好了許多。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我會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啟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本班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以後的教學實踐工作中,我應不斷總結反思,並和有經驗的教師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積極探討,總結經驗。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關於新課標的學習心得體會,我只能結合自己幾年的教學實際簡單談一談,如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歡迎各位老師指正。

在前幾天學校舉行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中,多次出現了有關國小生閱讀的考題,很慚愧一個假期的碌碌無為,趁這幾天趕緊重拾起新課標,認真、細細檢視,其實無論是從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來說,還是從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來說,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都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關注課外閱讀,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並明確規定了國小階段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45萬字的任務。

對於這項要求,我想,從一年級的孩子們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適不過了,借鑑二年級組去年的經驗,堅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實施也是對我這學期工作的考驗。要使孩子們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並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肯定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的熱情的時間很短,許多孩子都具有這樣的“三分鐘”特點,那麼如何培養他們積極閱讀的習慣呢,我也從各方面查閱了相關資料與方法,收穫頗多。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優秀的課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應選取圖文並茂的課外讀物。圖書角的設定使我們學校的傳統,老師從學生開學那天就要為他們講解圖書角的設定目的,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優質資源介紹適合的圖書給他們看,如一些圖文並茂的兒歌、童話故事等。學完拼音後,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後學生學完課文後,還可以想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怎樣讀。正如在第十二冊書中魯迅先生曾經告誡我們的一樣:“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採蜜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體裁應多樣,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

其次是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校內許多老師已經在這一點上形成了共識: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大家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比如在六年級時:學了《最後一頭戰象》,學生們已經不用我提醒便開始搜尋沈石溪所寫的其他動物小說去讀,因為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這樣的閱讀習慣,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我與孩子們一起重溫《安徒生童話》……在即將揚帆的新的班級中這也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實現的目標之一。

再次,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學寫個性的讀書筆記。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彙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從閱讀起點開始的孩子們如何做個性的讀書筆記,在喜歡的地方夾上一張自制的樹葉書籤,在本子上描描畫畫書中所講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給閱讀增添無限樂趣。

最後,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活動。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餘隨時借還,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貼冊”、“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的活動都可以用在閱讀課上,既有效地檢查孩子們的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更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他們閱讀興趣和熱情。

正如新課標所示:每一位語文教師要給學生閱讀的內容,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篇2

一、課改中的收穫

(一)教師素質整體提高

在課改過程中,教師自覺地進行新理念的學習,不僅理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課堂教學中的理性思考逐漸增多,並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體現用教科書教學生,而不是教教科書的理念。新課程的實驗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為研究者,設計者。

(二)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教師在課堂上放下了教師的尊嚴,以平等、民主、和藹的態度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教室內從以往的“教”堂變成了“學”堂,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普遍喜歡學習語文,善於提出問題,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課改前的學生遠不及的。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課堂教學凸顯。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改中的語文教師為課程實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語文,獲得必要的語文,在語文上得到儘可能充分的發展。幾年的課改表明,孩子們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的願望逐步得到實現。學生們逐漸形成了樂學、愛學、興趣濃厚、善於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並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以及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

二、問題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新教材資訊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新教材有的`內容編排較難,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認知規律。對於學生是難點,課時又少,難掌握。

4、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5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是我們值得商榷的問題。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篇3

暖陽當頭,冰雪能不融化? ——觀摩“三環節課堂教學”總結 20xx年歲末,縣教研員孔老師在實驗中學為我們上了一節經典的“三環節”課堂教學,雖然天氣仍是寒冷,可是老師們熱情洋溢;雖然地上的冰雪還在,可是老師們卻是提前到來。老師們迫不及待的等待著“三環節”課堂教學的真諦,等待著孔老師精彩的演繹。課上,我們為老師動情的朗誦感動著,為學生真情的誦讀而激動著。

一、教學準備精心到了會場,主辦學校實驗中學老師們已經把《我用殘損的手掌》 (孔老師執教)的預習學案、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檢測擺放整齊;學校主辦的期刊、報紙也是井然有序的擺放著。可見主辦學校的精心,用心。當我們拿到材料時,可以看到:預習學案中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更有學習方法的指導——小到生字的讀音、詞語的意思,大到對詩文內容的解讀,詩人情感的流露??每一項學習的任務是什麼,用什麼方法來達成預設的目標,學生看來清晰明瞭;教學設計是一份近似教學實錄的詳案,是一份對學生充分預設的詳案,是一份充滿教學智慧與充盈情感的詳案;堂測題的設計也不難看出老師思維的梯度與深度??可見,老師準備之充分、精心。

二、課堂環節精密從推行“三環節教學”以來,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都很迷茫,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總是感覺對於“詩一般”的語文課堂,好似不太適宜,不太和諧,特別是“堂測”這一環節,在我們情感迸發之極戛然而止,有些說不上來的感覺。

可是孔老師的這節課上,“三環節”過渡自然融洽、環環相扣,各部分既相對獨立、層次分明,又循序漸進、層層提升,尤其是“堂測”這一最後環節恰當的引入,一改我們的唐突。我們心底裡稍稍鬆動一些,我們心裡的那塊冰在悄悄的融化!

三、品味語言精美評課時,老師們也說孔老師“有很深的文化底蘊” “感情豐富而真摯” “不僅創設情感氛圍打動學生,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真的,孔老師的課堂很深,很精,很美。尤其是對詩歌詞語的揣摩(運用“替換” “刪除”等方式,通過多次多個同學的朗讀),那是字斟詞酌的:學生們不僅領悟到這一詞語的深刻內涵,還感受到詩人那滿腔的愛國熱情,更能為詩人深邃的文學功力所打動。

可見,孔老師課堂中的每一句,甚至是每一個詞語都是經典的,每一個點的設計都要求精美。

課後“限時作業”環節,我想假如用“同學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節課後,我們耕耘如何?” “同學們,請以最快的速度來檢測一下你的收成!“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查缺補漏環節到了”等這樣來銜接一下,可能稍美一些!總之,這節語文“三環節”課堂教學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範例,是我們課堂教學的模板,“慢語文”在教學的今天,或許就是一束陽光,一把利刃??它在解讀著語文課程標準,也在解讀著語文教學的精髓。雖然地上積雪還在,可已是陽光普照,我們的心也在澎湃激昂著!相信這冰雪也會如我們心底一樣在融化,因為課堂教學的春風已經和煦,暖陽已經高照!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篇4

李老師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非常充實而且語文基本功非常紮實,令人回味無窮。課堂亮點頻頻,姑且讓我用“三味”——“語文味”、“兒童味”、“新奇味”來表達自己粗淺的感受。

亮點一:語文味

語文,姓語名文,立足於語文的一畝三分地是語文課的基本。

首先,識字、寫字教學是基礎。對於低段語文,識字和寫字教學是重點。在今天李老師的課堂中,識字寫字教學都做得非常紮實。在指導學生書寫奶字的時候,很注重漢字的基本筆畫和間架結構的指導,例如:學生剛開始沒有很好的掌握筆畫“橫折折折鉤”,李老師就和孩子們一起反覆書寫,並沒有為了趕教學進度而草草了事,注重了學生整理識字能力的培養。

其次,語文課要讀出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親近文字、感受文字情感、獲得語感體驗。李丹陽老師的課就捨得在讀上下功夫。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朗讀則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戶,它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蘊藏情感的最佳途徑。李丹陽老師給足了時間讓學生讀,以“讀”貫穿始終,把“讀”落到了實處。初讀讓學生掌握生字詞,達到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目的,再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吵”“嚷”以及揣摩狐狸和熊哥兒倆的內心來分角色讀、表演讀。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哥兒倆會怎麼吵?這一環節直指學習語文的目的——運用。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逐漸走進人物內心,讀出感覺,讀出味道。每一次讀,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要求,由淺入深,步步為營,層層深入,讓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理解文字,與故事中的狐狸、熊哥倆融為一體。每一遍的讀,其實就是對語言進行了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所表現的豐富內涵。

最後,注重語文學習方法的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李老師碰到孩子發言有問題時,李老師並沒有批評或急著灌輸正確的回答,而是耐心地指導孩子。有一個學生用“倆”組詞時組成了“倆個”,李老師及時親切地說:“這個組詞有點問題,誰能幫幫他?”在同學們的共同幫助下,解決了這一問題。李老師善於根據學情改進教學方法,再次嘗試後,這個學生組了一個更好的詞語,真正獲得了提高。

亮點二:兒童味

兒童味很大程度上還體現在趣味方面。

首先,語言的趣味。李老師是一個基本功很紮實的老師,她以好朋友的角度和學生們進行交流,用童趣的語言吸引學生。整節課總能聽到李老師對孩子們讚許的聲音,用她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和話語,充分的帶動了整節課的氣氛。

其次,學習方式的趣味。在組詞環節,李老師讓同學之間互相配合,一個說字,一個組詞,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雖然還是組詞教學內容,但通過小組遊戲的方式展開,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每個孩子都樂於參與到其中來。識字環節,本身也是一件比較枯燥乏味的事情,李老師通過小老師教讀、開火車一起讀、分乳酪讀等遊戲,讓原本枯燥乏味的事情變得豐富有趣,孩子們不止是喜歡讀,還讀的津津有味。

李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環節以闖關遊戲貫穿始終,動感十足,樂趣橫生,寓教於樂。

亮點三:新奇味

讓人享受的課堂,常常是因為引人入勝。李老師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孩子們學得開心,學的快樂。

其一,有趣的語言。李老師的語言功力令我佩服,她在課堂上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技巧的,特別是匯入語和每個環節的過渡語,巧妙生動的語言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

其二,炫目的圖片。看到鮮豔的色彩,動感的畫面,學生都覺得新穎奇特,趣味盎然,好像真的看到了小狐狸向我們走來,一隻狡猾、聰明的狐狸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語文之星”的評比活動,激勵學生勇敢的站起來回答問題,充分的參與到活動中去,老師利用“語文之星”的小獎章,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聽了李丹陽老師的課,我覺得特別榮幸,多一次向她學習的機會。“三味”課堂,浸潤語言文字的美。好課慢慢品,細細嚼,越咀嚼越有味道。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篇5

上週,有幸參加了區組織的國小語文課改交流會,在認真聽取了王xx老師的彙報後,自己覺得受益匪淺,對於語文教學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回顧這次學習,主要的收穫有以下幾點:

.明確了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的教學目標應由傳統的“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身。教了這麼多年語文,自己一直認為,語文無非就是教材裡有什麼課文,自己按照教材要求,教會學生該掌握的東西罷了。每天,每年的教學手段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差異,無非就是通過聽、說、讀、寫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知識,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問題,讓學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從沒有想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語文”,即通過老師的引導,鍛鍊學生的運用、綜合、實踐能力。(2)語文教學應分清學段,關注訓練重點。這是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熟悉大綱是語文教學的前提。大綱就像燈塔指引著語文教學的方向。但現實往往是老師很少研讀教學大綱,在實際的教學中,也並不知道每一個教學階段訓練的重點到底是什麼。我也是其中一員,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所教的小六語文大綱長什麼樣。試想,這樣的老師不是在瞎子摸象嗎?教出的知識也一定是支離破碎,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2.懂得了“解讀文字,應從細節入手”。語文教學牽涉到很多方面內容,就文字的解讀上,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0個老師可能有 0中解讀。但文字解讀中,最重要的應是“從細節入手”即找關鍵,抓整合,品語言。以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真正讓學生體味到語文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喜歡語文。

3.知道了不同課型的教學流程,明白了導學案的編寫及作用。國小共分三個學段,這裡邊有識字課、閱讀課、寫作課、複習課、試卷分析課,不同的課型教學流程也不一樣,導學案的編寫要求也不同。在王亞麗老師耐心細緻的講解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寫作課的教法指導了。她介紹的“活動作文+中規中矩的教”名師寫作方法,真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學生的寫作之路,也打開了我的作文輔導之窗。長期以來,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題可謂是作文教學,老師苦於沒有指導方法,學生苦於沒有真情實感。這種通過設計遊戲活動,學生邊做,老師邊教的寫作形式,真的讓人耳目一新。聽完課改會,返回學校的當天下午,我在作文課上就如法炮製,搞了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學生興致盎然,樂此不疲,最後我讓學生以“一堂活動課”為題作文,學生中再沒有一個人說“不會寫”“沒啥寫”。

4.做個學習型的老師很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課改的深入,我深切的體會到學習的重要,尤其是語文老師。因為,語文教學內容不僅牽涉到多個學科,而且它還引領著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老師一方面要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素養,更重要的是,老師要多走出去,學習名家、名師先進的教改經驗和方法,博眾人之長,補一己之短。這樣自己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做個學生喜歡、自己快樂的老師。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篇6

20xx年11月1日星期二,我校全體教師分別迎來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四個學科的送課下鄉的精彩課堂。可以說足不出戶,在“家裡”就能聽名師授課既是一種享受,更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我是語文教師自然進入了語文課堂,聆聽了馮平平老師的一節高年級語文課《風》。馮老師自然的教態,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有效的調控教學過程,使學生猶如坐春風、沐春雨一樣,課堂總是勃勃有生機。

整個課下來,馮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覺就是兩大亮點:

一、 教學設計不花俏,無框架式結構。

尤其是在課的伊始,馮老師能就地取材,以自己的名字中的“平”字為契機進入談話,消除和孩子們的陌生感,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可以說是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新課引入,毫無刻意、做作之感。課件的製作更是簡約實用,課件上沒有吸引眼球的任何裝點,也沒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就是這樣簡簡單單教學工具,真正的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的處理不急不躁。

在解讀文字過程中,馮老師在重點段的處理中給孩子們方法,讓他們研讀文字找到重點段,抓住關鍵詞時,孩子們不能很快的著眼於此時,她憑藉多年的教學經驗引化學生,自己說出關鍵詞,深入人心從最深處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再到聯絡我們生活。而不是向以往所見到的,孩子們找不到教師就很著急,快速的解析答案了。

整堂課的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時間的把握未能控制在四十分鐘之內。

聽語文課心得體會篇7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嚴重脫節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教學實踐,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絡。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裡,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生物學科與自然界緊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

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3、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4、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5、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絡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

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