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聲聲慢教學反思6篇 反思教育的本質:慢教學的啟示

“聲聲慢教學”是目前教育領域掀起的一股新風潮,旨在通過放慢教學節奏,讓學生有更多思考、探究和發現的機會。而教育的本質也正是如此,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本文將探討“聲聲慢教學”對教育的作用和未來發展趨勢。

聲聲慢教學反思6篇 反思教育的本質:慢教學的啟示

第1篇

本教學設計是以資訊科技作為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並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一個課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既掌握了語文知識又訓練了資訊科技能力。我把課件設計成了網站形式,學校機房安裝了凌波多媒體教學網,既使學生能自由在網上學習,又便於教師即使控制學生機器,以防止學生學習的隨意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ie瀏覽器登入機房伺服器,開啟教學軟體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每一步都設定了一些小問題讓學生回答。回答問題時,學生可以進行網上交流,也可以和老師探討,得出結論後可以寫入課件相關區域上交,老師檢視後,給學生髮回答案,學生可以檢視正確答案,這樣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由學生自主搜尋、討論、整理得出的,改變了以前那種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動手能力。

由於網路環境下的學習不受時空限制,這樣就把傳統的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前、課後的各個環節,使得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課堂40分鐘。 又因為網路學習的自由性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度,而不像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只能被動的跟著教師的指揮來學習 。

聲聲慢教學反思6篇 反思教育的本質:慢教學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聲聲慢》編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在這一單元中,編者主要選錄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的詞和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詞作。《聲聲慢》是李清照經歷了王朝更迭後晚年的代表作,相比柳永的詞更多了些國仇家恨在其中,意境更為開闊,賞析這首詞對理解李清照的一生有很大的幫助,對婉約派詞風的把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聲聲慢》也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 “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析,小組合作探究法;情感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我的教學設想是: 首先播放《一剪梅》這首歌曲來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應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渲染出濃重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得到細膩的情感體驗,從而自然而然的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導學生自己鑑賞本詞,培養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通過了解一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經歷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論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萬物皆著我之色”,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最後,在擁有細膩情感與審美體驗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整體按照讀、辨、品、背、寫四步進行。 設計亮點:

分析課文時視野廣闊,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多元化,注重學生參與的熱情。

1、初讀課文。開篇我就請一名同學初讀課文,叫另一位同學評價,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快速的進入到學詩歌的狀態中來,通過出示多媒體瞭解李清照的身世,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著李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李清照愁情發出感慨。

2、再讀課文。學生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此處是本課的重要環節,通過探討《聲聲慢》中的一句千古名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讓學生明白,這句是李清照的大膽創新的體現,她不但在填詞方面非常獨特,而且在詩賦曲中也絕無僅有的,從而更進一步的加深學生對李清照的欽佩之情。

3、品讀意象。從巨集觀層面拓展了意象,擴大了視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徵符號,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詩人情感的意象,聯絡所學詩歌進行分析,這樣既複習了所學知識,用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

4、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能當堂反饋學習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做大眾評委,以掌聲的分貝決定名次。這既是個人的展示,又是群體的分享。充分調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熱情,特別是賞析第二組意象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本節課我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於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討論—探究這一授課形式可以較好地使學生戰勝學習的心理障礙,啟用思維,主動學習;還可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上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強烈的表現欲使學生戰勝了被動、依賴、害羞的心理,他們不知不覺參與到《聲聲慢》的鑑賞中。在整個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或問或答,或思或記,大部分學生都主動、緊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有利於消除老師的神祕感和權威性,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就能在友好、親切、和諧的氛圍中實現真正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 第一、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節是精心設計了,但因聽課的老師和領導比較多難免有些緊張,有疏漏,因而上完後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 個人素養還要加強。

第二、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設計的教學課件在操作時由於一些因素出現了一點小問題,影響了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介紹,導致學生不能更好的瞭解作者的淒涼處境,從而影響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導致學生總是侷限於作者的喪父之痛,對於國家之痛、家亡之痛理解不到位。

第三、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有些問題老師可以點撥學生就能完成的,教師儘量少講,學生交流完的結果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

置,在課堂上注意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第3篇

?聲聲慢》是高中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基本閱讀,是李清照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首寫愁的詞與她早年的詞的風格存在較大的不同,此詞作於李清照喪夫後不久,詞作寫出了國破家亡夫死親人離散的淒涼,極富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內心能感受到一種悽美。詞作表現手法高超,含義雋永,須精心引導品味才能透徹理解。

本課堂的教學設計採取的是以學生的誦讀、體驗、鑑賞、比較探究為核心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詞的理解和拓展。

1、知識和能力:體會詞人運用疊字營造淒涼意境的表達效果;學習詞人巧妙地運用景物描寫來烘托“愁”情的表達方式;與早期寫“愁”情的詞句進行比較,拓展和加深已學的內容。

3、情感和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今天就讓我們一塊來品讀李清照的《聲聲慢》,細品一下,李清照這首詞為我們釀造的是一杯怎樣的酒。

請一位同學朗讀全詞(多媒體課件作背景,配二泉映月的音樂,營造悽楚的氛圍)。

老師點評,提出怎樣可以更具情感地朗誦本此,引出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

1、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首詞的詞眼是什麼?(“愁”)

(這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較快地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抓住全詞的主旨。)

(這個問題的設計緊扣文字,圍繞“愁”來賞析全詞,讓學生領略悽美的境界,並牽引出學生對《聲聲慢》詞句的理解。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明確以下知識點:) ① 開篇運用疊字,把詞人愁苦的心情和孤寂的處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② 選擇秋天最具悲情的意象表現愁情。(點明酒、雁、黃花、風、梧桐、細雨等意象的象徵意義。)

縱觀李清照寫愁的句子,深入體會李清照緣何而愁。這些詞中的“愁”與《聲聲慢》中的愁有何異同?

①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一剪梅》

(五)班上同學自由朗讀後,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同學範讀,以朗誦昇華對詞的理解。

這節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發揚的方面,比如:對品詩步驟的引導、誦讀的指導、學生討論等。以上幾方面,語文組的前輩們給予了我一定的認可,同時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現將自己的反思和前輩們的意見整理如下:

1、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節是精心設計的,但因為上課時有點緊張,有疏

漏。因而上完後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個人素養還應加強。

2、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但教室電腦突然出現問題,致使課件反映遲緩,影響了對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的介紹,導致學生沒能生動了解作者淒涼的處境,從而影響到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其實,有關作者的生平及創作背景,完全可以交給學生去回答,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

3、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讓學生走到前臺去,這樣效果會好一些。這雖然是一個細節,但也會影響上課效果,不可忽視。學生交流完後,我小結時,自以為比較精當,但從錄影看,講的有點多,顯得有些囉嗦,應該結合詩歌鑑賞的要點稍作小結即可,這也是以後教學當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4、對於詩詞的鑑賞,沒能結合大學聯考大綱中詩歌鑑賞的考察要點,加強學生自主鑑賞詩詞的能力。

5、過於著重分析個別詞句,而忽視了突出“愁”的次要細節。

6、對“愁”因進行深層探究時,應明確“詞人為什麼愁”這一問題。 另外,還有兩個弱點:

1、自己在課堂走動太多、太隨意,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

2、口頭禪非常多。“那麼”一詞不知說了多少遍,聽起來覺得煩。

通過這次研課磨課的教研活動,自己感慨頗多。上課是老師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課卻很不容易。我想,自己離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距離頗遠。但如果我每節課後,都能回顧總結一下,我想,教學中的遺憾肯定會越來越少,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也會遊刃有餘。

第4篇

已經是開學的第五週了,這個學期一直都在學習古文。前面已經講了幾首唐詩宋詞了,每節課都是我教給了學生一些鑑賞古詩詞的方法。今天學習《聲聲慢》,這是李清照的一首詞,詞的字面意義較簡單,意境也比較的明晰。考慮到以上的一些因素,我決定實施我考慮了很久的一個想法:讓學生自己來上一節課。讓一個學生完整地上一節課是不太可能的,於是我決定讓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這樣容易準備,每個宿舍派一個代表來講解課文。在我給了他們一些指導後,他們便開始準備了。

我任教了兩個班,這兩個班的情況有些不同。9班的學生學習認真,我佈置的任務也能夠認真的完成。但是10班卻有一些學生學習不認真,並沒有很認真地去完成這個任務,因此這兩節課就會有一些差距,但是總體來說,兩個班的學生都給了我一些驚喜。10班的樑婉瑩同學就李清照詞的意境,()結合李清照的生平,分析講解得感情充沛,有理有據,透徹深入,見解獨到。可見她查了許多資料,而且對於清照詞有獨到的理解和感受。9班的同學因為整體準備充分,因而在課堂上還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情況。

通過這次課,讓我看到了學生潛在的能力。作為教師,我們總是以為傳授給學生知識是我們的責任,總是認為他們還太小,而不敢信任他們。其實,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第5篇

1、課前開始播《月滿西樓》flash,營造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為成功。

2、課前指導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使得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閱讀了大量關於李清照的事蹟及詩詞,瞭解她的經歷,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後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字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5、匯入太長,意象品讀拓展不足。也許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十分到位,有點淺。

6、解決“如何入愁”問題時,我非常在意時間,顯得過於急躁,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處理的不夠從容,給學生時間不夠充分,整個課堂感覺很“趕”。

7、課堂上老師的反應不夠靈敏,應對學生的回答語言顯貧乏,單一,對學生的個性品讀,不能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泛泛而談,做不到一針見血。同時對回答好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表揚。

第6篇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李清照的一首詞,先自由地出聲讀一遍。

生1: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裡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託付給明月,帶給遠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寫國破家亡之愁的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師:同學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愁”是一個永恆書寫的主題,在李煜的筆下,愁是一江向東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筆下,又是船上點點滴滴的憂思;在李白的眼裡,此時愁不僅從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輪明月,那麼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有關愁的一首詩詞,到底“愁”在哪裡?又是如何寫“愁”的?

(師出示目標:1.涵詠字句,感受本詞悽美的意境。2.鑑賞意象。)

師:李清照這首《聲聲慢》“字字含愁、聲聲是愁”,現在請同學們試著讀出這種味道。 (師為學生配樂、學生自由讀,師指導)

(每個組都有學生舉手示意,師找了一個平時回答問題不太積極的同學朗讀,讓其他同學評點。)

生:有一種如泣如訴的感覺,感覺她就像李清照。(眾笑)

師:同學評點很好,是呀,我們要想讀好一篇詩詞,必須融入作者的生命。

生:兩句分別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師:我們先看看詩歌開頭直接寫愁的詩句有什麼特點?

師:把運用疊詞的這幾句話讀一遍,想一想如果把它換位,變成“慘慘悽悽,清清冷冷,覓覓尋尋”,可否?

生:這段文字中“尋尋覓覓”是一個“找”的狀態,“冷冷清清”是有一種環境,一種冷清的氣氛,“悽悽慘慘慼戚”是內心的感受,換位不足以清楚地表達意思。

師:這幾個疊詞很講究順序,“尋尋覓覓”是一個過程,“冷冷清清”是一個尋覓的結果,“悽悽慘慘慼戚”表現內心,“冷”在這裡不僅指的是環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現在同學們跟著老師再讀一遍。體會疊詞應用的效果。

師:除此之外,疊詞在形式上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因此疊詞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昇華、強化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體現詩詞的韻律美。

(學生再次讀,教師板書:鑑賞詞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 找詞眼、明詞情)

師:《聲聲慢》讀後讓人有一句一淚、滿紙嗚咽之感,是緣於意象詞合理的選用,同學們試著找找這些意象詞。

師:意象是古詩詞的生命細胞,意象詞準確的解讀能使我們更容易走進作者心靈。“三杯兩盞淡酒”裡“淡酒”能換成“濃酒”嗎?“梧桐更兼細雨”裡的細雨能換成“大雨”嗎? 生:不能,因為快樂時光已經遠去,任何美味佳餚對李清照來說索然無味,何況酒呢。 生:“淡酒”來寫作者的“濃愁”,酒的烈壓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覺得這裡的“細雨”給人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 師:理解意象詞一定要找到意象詞本來的意義,然後分析它滲透的情感,像這個“細雨”與“滂沱大雨”相比,如實如物,如夢如幻,表達了連綿不斷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細雨”給人雨打梧桐葉的感覺,一聲聲,一葉葉,字字都是愁,可以說,作者把自己的愁融進了字裡行間,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幾個意象詞,同學們小組合作進行賞析,注意帶著自己的思考進行討論,不要當一個旁觀者。

生:我覺得通過“窗兒”這個場景將作者那種濃濃的愁意散發出來,強調了那種孤獨的氛圍。 生:“黃花”我覺得寫出了那種淒冷的環境,表達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達了國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黃花,如黃花一般凋零,表達了她亡國之恨的苦意。

師:李清照的《醉花陰》裡面也有“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它們表達的意義一樣嗎?

生:首先我覺得第一個“黃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黃花”一樣,第二個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來。

生:這裡的“黃花”並不是自己,這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表達了什麼?史書記載,李清照當年也是一個愛美的詞人,曾和丈夫有過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可以這樣說,他們“詩書唱和,繡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興和詩意。

生:我鑑賞“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裡的“雁”。因為北雁南飛,雁走了,只留下思念與期盼,由雁群看到悲愁,悲從中來,觸景生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

生:因為雁屬於候鳥,候鳥每年都隨著氣候而遷徙,過雁象徵離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為一些原因遷到南方,自己看見大雁可以北歸而自己卻有家不能歸,表達的是思鄉之情。

師:李清照的一首《聲聲慢》融進了太多愁,那麼到底為何而愁,真實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經歷呢?她又在尋覓什麼?讓我們一起欣賞中國傳媒大學陳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誦《李清照》。

(視訊內容:此時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幾多歡笑,幾多希冀。幾多離索、幾多悲慼。如今,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尋尋覓覓。記得十八歲那年,美妙的愛情來臨,李清照

以她特有的細膩與敏感感受著丈夫深沉熾熱的愛。此刻,這份柔情蜜意支撐著她的生命,充實著她的靈魂。“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靖康之亂,風雲突變,國仇家恨,霜雪共寒。一個在平凡中受難卻在不平凡中抗爭的女子,忠肝義膽,鐵骨錚錚。)

生1:因為後來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覺得她在尋覓依靠,尋覓家的感覺。

生2:她在尋覓一個可以給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後才發現依靠已經沒有了。

生3:李清照先尋,尋不見繼而覓,覓不見繼而發出感慨,她尋找的是她溫暖的港灣和甜蜜的回憶。

生4:李清照與丈夫曾經共度歡樂時光,談古論今,花前月下,約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尋覓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僅尋覓一個溫暖的小家,而且還在尋覓一個溫暖的大家。

師:《聲聲慢》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此時,詩詞包含的感情已經從簡單的兒女情長上升到國家失去中原的一種憂鬱,詞裡的愁已經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師板書:3.聯絡詞人生平和寫作背景 4.多讀、經常讀、反覆讀)

師小結:回首詞裡的李清照,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一位尋尋覓覓的女神,她“終生求美,把心撕碎,鑄就無窮的美留給了人間”。其實作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者來說,我們不也是人生的尋覓者嗎?

中國的文學作品是講究含蓄的,像《聲聲慢》整首詞,沒有一滴淚,卻一句一淚,滿紙嗚咽,為了讓學生更深刻體會作者文字裡的愁情,我主要採用了由意象詞的解讀到意境的理解,通過讀、聽、賞、悟,最終達成目標。我感覺有幾點成功的做法:

1.對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的巧妙整合。本節課,我把多媒體手段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如學生朗讀時的配樂以及《李清照》朗誦視訊的欣賞,使情境創設比較豐富。強化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這樣做不僅有效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學生的聯想,而且渲染出濃重的情感氛圍,從而自然而然的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2.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語文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都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教學過程的流暢性,為了達成既定目標,我圍繞《聲聲慢》這首詞“情感是什麼,如何表達情感、為什麼有這樣一種情感”三個主問題合理設定幾個支問題進行教學。這樣凸顯了教學的重點,不僅品味了詩歌的語言、學習了手法,而且讓學生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方法。

3.替換法的應用。品味鑑賞詩歌語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換詞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換比較中更容易使學生髮現語言應用的差異性,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例如,淡酒換成濃酒,細雨換成滂沱大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換成“慘慘悽悽,清清冷冷,覓覓尋尋”等,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和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