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公文類文章怎麼修改

  公文類文章怎麼修改



文字材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其內涵不太確切,外延比較寬泛,說的人心知肚明,交流起來也毫無困難,但要真正把它掰扯清楚又不太容易。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公文類文章怎麼修改,歡迎大家閱讀。
 

公文類文章怎麼修改

文字材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其內涵不太確切,外延比較寬泛,說的人心知肚明,交流起來也毫無困難,但要真正把它掰扯清楚又不太容易。內涵就不說了(可能越說越亂),只說外延。從外延上看,本書所說的文字材料,泛指機關上呈下達的各種制式公文和非制式公務文書以及各類研究文章。

公文包括制式公文和非制式文書兩類。制式公文指命令、通令、決定、指示、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覆、函、通告、會議紀要。非制式文書主要指調查報告、工作總結、彙報材料、講話材料、經驗材料、典型材料、建設規劃、工作計劃、規章制度等。

各級機關所寫的研究文章跟院校和科研機構有所不同,習慣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研究文章,一類是工作研究文章。前者選題寬泛,包括軍隊建設和作戰的各種問題,多用於在全軍或各大單位、各個系統的學術研討會和學術年會上交流,同時向學術期刊投稿;工作研究文章的選題較窄,通常著眼於工作指導的需要,結合部隊實際選題,研究的問題比較具體。向上級領導機關呈送的研究報告、諮詢建議,有的是作為課題任務下達的,有的是主動研究上送的,也屬於研究類材料的範疇。

另外,供新聞媒體採用的新聞稿件,如訊息、通訊、特寫等,也屬於文字材料的範疇,但不是本書研究的重點。

經常聽機關幹部講,“某某同志材料寫得好”“某某同志寫東西不錯”,這裡的材料和東西都是指文字材料。各種大型會議的準備,都少不了設材料組;某幹部被抽調去寫領導講話、工作總結、調查報告,你問他最近幹什麼,他一準兒回答——“寫材料”。可見,文字材料的外延的確非常寬泛。

那麼,文字材料和通常所說的文章是什麼關係呢?它們是交叉概念,同中有異,誰也不完全包括誰。但是,為了表述方便起見,本書將文章和文字材料作為同一概念使用,特此說明。

對文章的修改有兩種理解:廣義的理解,指寫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所有修改;狹義的理解,指初稿完成後的系統修改。從廣義上講,從開始動筆到文章定稿,作者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所作的所有改動都是修改。也就是說,廣義的修改包括寫作準備階段的修改、執筆過程中的修改和寫出初稿後的修改。

如果把文章寫作過程分為選題、取材、謀篇、行文、修改五道工序,那麼,修改就是寫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對於文章的定稿來說,初稿只能算個半成品。如果你留心過樓房的建造就會發現,大樓封頂所花的時間只佔工期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封頂後的內外牆裝修,地板鋪裝、門窗和樓梯安裝,水電暖煤氣管道施工,網線鋪設,要花更長時間。文章也是這樣,寫出初稿,功夫還不到一半。一天寫成的材料,可能要花幾天時間來改。經過深化主題、斟酌標題、調整結構、校正觀點、增刪材料、潤色文字等一系列修改,文章才算最終完成,成為成品。

總結多年來修改文字材料的實踐,本人有一個切身體會:文章修改“有目標、無標準”。此話怎講?所謂有目標,是說文章修改的目標是明確的,就是通過補充、改換、修飾,改正錯誤,彌補缺憾,使之從思想到形式都趨於完善、臻於完美。但是,文章的修改卻無確切的標準,什麼叫改好了,什麼叫沒改好,不好說;只能說盡了力了,改不動了,領導滿意了,材料可以用了,修改暫時結束。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再改;換一個高手,還有改的餘地,甚至餘地很大。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是沒有窮盡的。人無完人,文章同樣。文章只能接近完美,不可能做到完美;完美只是心中的目標,不夠完美才是眼前的現實。但是,如果因此而不去追求完美,完美就會離我們而去,漸行漸遠。

從形式上看,修改是寫作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文章的完善階段,但總體來看,修改貫穿於整個寫作過程。寫作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修改。

第一,寫作準備階段的修改。這一階段對立意佈局的反覆推敲,對寫作提綱的再三斟酌,都屬於修改的範疇。準備階段的修改非常重要。文章動筆前,要醞釀主題,設計思路,編擬提綱,修改就從這裡開始。確立中心,選擇題材,佈局謀篇,都要經過反覆思索,甚至多案比較。準備階段的修改決定著全篇的成敗。只有考慮得周密、成熟,寫起來才能少走彎路。確定了嚴密的提綱,搭起一個好架子,文章結構就不會有大變動。正如蓋樓要先打圖樣,作戰要先做計劃一樣,如果立意、構思、佈局階段馬馬虎虎,沒怎麼想明白就匆忙動筆,寫起來就不會順利,甚至寫不下去,勉強寫下去,效果也好不了。所以,動筆前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要倉促上陣、隨意而為。

第二,寫作過程中的修改。從落筆開始,作者就進入了細緻嚴密的思維過程。此時,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並用,事理的推斷,形象的探索,層次的劃分,段落的銜接,句式的選用,詞彙的推敲,各方面都要經過分析、對比、抉擇、改換、取捨,才最後形成初稿。這是邊寫邊改、邊改邊寫的階段。作者在執筆行文中,免不了要時常回頭改動已經寫下的文字,小到詞語的斟酌、句式的調換,大到材料的增刪、段落的調整、標題的修改。這是寫作過程中的修改。

第三,初稿完成後的修改。就是寫出初稿後,逐字逐句、逐層逐段審讀,通盤修改。相對於前兩個階段,這一階段的修改更系統、更全面、更細緻。修改中,不僅要考慮材料的取捨、層次的安排、結構的組織,還要進行細緻的文字推敲和潤色,字斟句酌,精雕細刻,力求不留瑕疵。

以上三個階段中,寫出初稿後的修改更為重要。因為文章在起草過程中,作者對觀點、事例、層次、段落不可能想得很周密,詞語的推敲、句式的選用更難做到準確無誤。而草稿寫出後,作者的著眼點就可以從區域性埋頭碼字,轉向居高臨下地進行總體審視和檢查,看中心論點的表達是否突出,各個層次、段落的安排是否妥當,轉進是否流暢,表意是否明晰,詞語是否精當,等等。另外,作者的站立點此時也可以從作者的角度移到讀者方面,對文章進行客觀、冷靜、超脫的觀察思考,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對文章評頭論足、挑三揀四,甚至吹毛求疵。通過反覆推敲修改,最終使文章趨於成熟完善。



 

標籤:公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