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4篇 醉心愛樂:《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愛樂之城》是一部由達米安·查澤雷執導的音樂劇電影,於2016年上映。影片講述了兩位充滿夢想的藝術家生活交織的故事,融合了音樂與劇情的完美結合。影片通過絢麗的配樂和精彩的舞蹈,展現了夢想的追逐與堅持的力量,引人入勝。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4篇 醉心愛樂:《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第1篇

期待了很久的電影《愛樂之城》,終於在上映的第一時間去看了。導演達米安·沙澤勒說,他想用“愛樂之城”給洛杉磯寫一封情書,想要用這個影片體現所有年輕藝術家在夢想和現實中經歷過的掙扎。而我看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他做到了。

其實刨去歌舞片的外殼不談,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愛情故事,兩個初到好萊塢的年輕男女,他們在這座城市中相遇相知相戀相守又相離。

只是這個故事發生在紙醉金迷的好萊塢,就註定這是一場讓人難忘終生的刻骨銘心。

艾瑪斯通在片中演繹的是一位初到好萊塢闖蕩的妙齡女郎,從小她的心願就是成為一顆閃亮的明星。

在咖啡館打工之餘,她三不五時的拿著劇本出現在各大影視公司的試鏡現場,希望可以得到一個出鏡的機會。

而高司令飾演的是一位對爵士樂瘋狂痴迷的紳士,鋼琴技藝超群,卻只能在餐廳給客人演奏在他看來無聊透頂的jingle bell為聖誕助興。

大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似機會無數,但它不一定就會落在你的頭上。這兩個毫無背景的年輕人,即使他們曾經有過什麼輝煌的成績,但當身處於一個人才濟濟的猶如世界中心般繁忙的城市,他們就也變得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

那些潑在身上的咖啡漬,那些接到電話的欣喜和之後的失望,那些我們心中懷揣的珍貴理想,在他人眼裡卻只是過時而無未來的古董。

這些那些的起起伏伏,對於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打拼的人們來說,都是可以直指人心的全然理解。他們離開家人父母,背井離鄉。

電影片頭那首激動人心的歌曲,同樣代表了他們初次離家時的無限遐想。

而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最初的理想在和現實的對抗中,或失敗,或剝落,或體無完膚。這時候的我們,就像片中的兩位一樣,站在了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分岔路口。

站在這個分岔路口,艾瑪斯通和高司令做出了決然不同的兩個選擇。艾瑪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回到了父母的身邊,而高司令改變了自己的理想,加入到了一個新潮樂隊中,跟隨著時代步伐,實現了和他原本期待所不一樣的另一種成功。

而在這之前,他們有過一次的爭吵。艾瑪認為高司令的選擇是被迫的,那不是他想要的理想。而他說,這是他想要的,只是他的理想變了。

所以,這裡也可以丟擲一些問題,比如,當理想變得無計可施,我們是應該放棄還是堅持,亦或是靈活變通,曲線救國,亦或者,到底什麼才是我們自己想要的理想呢?

電影的最後,導演並沒有表現得太過殘忍,而是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完美的童話。一場無人喝彩的個人舞臺劇,讓失望回到家鄉的艾瑪獲得了出演電影的機會,並由此成功上位,實現了她的明星夢。

而高司令,最後也成功的實現了當初他向艾瑪許下的承諾,開一家屬於自己,或者說屬於他們的酒吧。

說完理想,我們再來說愛情,但其實,愛情也屬於理想中的一種,所以本質上是類似的。

首先,他們倆無疑是命中註定的緣分,否則也不會在一次次的交錯中,在浩若星河的城市裡,還能有機會走到一起。

但就像某句話所說的那樣,快樂都是相似的,而悲傷則各有不同。你可以發現,在劇中,兩人熱戀的鏡頭僅僅用一首歌的時間就完成了,而他們的爭吵、分離、重逢和告別,則在一次次的考驗著我們心中對於愛情的各種疑問。

當我認為他不遠千里來到她的家鄉,他們一起返程之後,結尾會是一個大的快樂結局,但電影和生活一樣,也總是無處不在的要給你驚喜。

艾瑪最終嫁給了另一個人,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而高司令依然單身,不過他終於開了一間自己的酒吧,名字就是艾瑪之前取好的。

影片最後,艾瑪和丈夫陰差陽錯的走進了這間酒吧,再次遇到了高司令,當她離開時,他們對彼此的相視一笑,讓我想起前不久看到梁靜茹出現在五月天演唱會上的一段視訊,而距離上一次她作為演唱會嘉賓出現,已經是8年前的事了。

在視訊裡,阿信說,今天是復刻演唱會,但應該沒有要復刻其他東西吧。臺下的歌迷聽到這裡,立刻炸開了鍋。因為這句話裡隱含著五月天團員瑪莎和梁靜茹的一段情。

他們曾經相戀四年,一起入行,進同一家公司,一起從新人一步步的成長,之後,一個成為情歌天后,而五月天也成為炙手可熱的搖滾天團。但最後的最後,卻只能以“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收場。

他們的故事,就和片中的艾瑪和高司令一樣,而且同樣身處娛樂圈,也就更加讓人不得不把他們的故事代入其中,況且,他們還有著極其相似的結局。

在演唱會上,當梁靜茹準備唱“聽不到”的時候,她默默的走到了瑪莎身邊,當她唱到“軟弱的電話 又打給你”的時候,她和瑪莎相視一笑。

這一幕像極了電影的最後。一笑泯恩仇,過往的喜怒哀樂都在這一刻化為雲煙。

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丟擲一些問題。比如,是不是長久的感情都不容易走到最後,或是,分手之後的兩人是否能夠繼續當朋友,亦或者,我們該懷著怎樣的心情來面對失去的一段漫長而珍貴的感情?

這些問題,和上面談到關於理想時提到的問題一樣,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因為一些細微的差別,都會在面臨同一問題的時候,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就像電影的最後,導演用一段平行時空的映象,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的可能和結局。

其實,隨著年紀漸長,你會發現,有時候選擇本身或是結局本身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片中的兩種結局我們都能接受,而對一切接受的能力,就是你在理想和現實中獲得的最大戰利品,是歲月留給我們的最好獎賞。

記得高曉鬆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說,年輕的時候,每件事我們都想明白,每個人你都想仔細把他看透,然而等他到了四十歲才發現,四十不惑的意思其實是說,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因為你其實明白不了,你連你自己最愛的人坐對面你可能都不全明白,可是年輕的時候,我們就真的太想明白了。

我覺得,他說的這些話也是在講一種接受,接受有些事情我們就是想不明白的事實。所以,片中的兩位,和現實中的兩位,他們也都接受了命運留給他們的結局,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謂的成長。

我選擇像一首歌裡唱的那樣:好在當時年輕的我,愛過年輕的你。

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4篇 醉心愛樂:《愛樂之城》電影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影片中有三個片段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第一個場景便是女主與男主在一起後男主聽到女主與媽媽的電話交談,為了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決定去加入朋友的樂隊,然後彈奏著他並不喜歡的音樂,妥協於最後認為爵士樂已經落後沒有人再會去聽,在他們巡演時女主在臺下看到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吶喊聲一片的時候,她卻深感困惑與不安,也許所有人都覺得,哇,那個人太棒了,但世界上唯獨只有最懂你的人知道你真正要的是什麼。在臨時驚喜的餐桌上,她問到男主夢想時,他的回答讓她失望,他為了她放棄夢想,尋求安定,也許她當時不提,他們最後會像片尾的結局,但她是懂他的,亦是愛他的,也愛他的夢想與音樂,欣賞並認可他的一切。也許這就是我認為結局不完美的完美吧。

第二個片段是,他鼓勵她去面試,在等待通知時他們的對話,我們以後怎麼辦?去完成你的夢想,我會永遠愛你。多慶幸對方都非常的理智。第三個片段,就是片尾五年後的她來到了他開的俱樂部,他為她演奏了那一曲,五年前的往事彷彿歷歷在目,我們共同經歷過得一切好像還是昨天,若那天晚上結局改變,故事的結局也隨之改變,但我們都深知這不會發生,而所有內心的波瀾與情節只能通過這一首曲的時間,曲終,生活依舊繼續,最後他們相視而笑。我願你好,我會永遠愛你,你亦永遠在我心中。即使後來你與我全無關係。

第3篇

有幸看了電影的超前點映,滿座的影廳除了偶爾因為片中的幽默橋段發出笑聲外,幾乎所有人都安安靜靜地沉浸在這個美麗又有點傷感的追夢故事中。

?愛樂之城》收穫的讚譽已足夠多,金球獎7提7中,奧斯卡驚人的14提,這些重磅獎項的加持幾乎把它捧上神壇。但迴歸到電影本身,這確實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好片之一,它復古、懷舊,卻又精緻、美麗;帶有淡淡的傷感,卻又讓人沉浸不已。所以放下那些過多的期待,也不要以神作的標尺去衡量它,就買張票,安靜地坐在電影前,感受一場來自“愛樂之城”的追夢之旅,足矣。

印象中最喜歡的歌舞片還有一部《芝加哥》,同樣是奧斯卡經典,《芝加哥》把現實場景和歌舞橋段分開,卻又能無縫對接,流暢有新意。回到《愛樂之城》,片中的歌舞都是為劇情和人物服務,基本是故事為主,形式為輔,歌舞更像是一種精緻點綴,或是推動劇情的一種輕鬆調劑,或是幫助人物表達內心,適可而止,頗有味道。

一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愛情歌舞片,除了用動聽的音樂抓住你的耳朵外,華麗麗的舞蹈也是一種很舒服的視覺享受。而電影的畫面和佈景、燈光運用,完完全全就是視覺上的衝擊了。

上一部畫面如此乾淨又色彩斑斕的電影可能就是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了。

?愛樂之城》畫面構圖獨具匠心,元素豐富而不繁雜,色彩搭配乾淨但不紛亂,因此每一幀畫面都達到了桌布般的水準。電影中的燈光運用也讓人驚歎,或柔和、或強烈,既能夠勾勒出洛城的自然美景,又能分分鐘把主角推到焦點前,真正做到讓光影講述故事,混淆夢想和現實的質感!

第4篇

飯後徘徊在棕樹街的晏架街遊樂場邊上,足球場上空無一人,旁邊的籃球場卻熱鬧非凡,傳來籃球摩擦綠色地面的吱吱聲響。

想起來香港也第六年了,時日如飛。六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儼然已經不是同一個人。對這城市的感情,也是愈發糾結和複雜——

我對香港的感情,自然和電影脫不了關係。老師篤定地說,我拍的東西比香港人還要「香港」。我卻充滿著懷疑,究竟我愛的是電影中的「香港」,還是我生活著的這個城市?何況,我還愛現在電影中的香港嗎?

雨傘之後,對香港的感覺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經常性的,會深深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外人。不敢也不想公開評述一些事件,因為很容易就政治不正確,也討厭無謂的謾罵爭執,非黑即白的標籤。感覺很容易就被人說我其實是個「外來者」,那標籤竟然像一份原罪。

我一直有原罪。那原罪好像是一份自卑,一份抬不起頭的孱弱。我從小嚮往著都市,從縣城中跑出來,流浪了十幾年,那份原罪沒有消逝,反倒變得強烈——我究竟屬於哪裡?

想起自己對於故鄉,也總有牽扯不斷的思緒。在朋友中,我大概是最經常回家的人,對爸媽的牽掛,也好像比其他朋友來得強烈。好多人在外打拼,過年也無暇回去,但每年過年,雷打不動我卻一定要回到家中,任何工作也阻擾不了。

那時的我如此強烈的要離開故鄉,而離開後,我卻一直放不下故鄉。想起賈樟柯說:離開故鄉,才開始擁有了它——那句話打中了我的心。

我深知我多麼熱切地希望有一個「家」,有一片土地,有一個人,能讓我依戀與牽掛。「電影」是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而自由之外,心中的另一面,我卻無比希冀著「家」這個踏實、安全的地方。

未來的那個「家」會在香港嗎?也許心裡常常冒出的是否定的答案。電影在哪裡都可以拍,但家卻只有一個。銅鑼灣書店的李波被逮捕後,香港不安的氣氛越來越濃烈,自己卻只有一份無力感。

這一年在香港,無論大環境、創作還是感情,似乎都遭遇了太多難題,但我還沒有放棄。

我相信的是,我還能繼續往前走,我也還有愛與等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