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四篇

觀後感1.47W
電影《親愛的》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拐賣孩子是一件多麼令人深惡痛絕的事情,看完電影后我們可以寫一篇觀後感將感受記錄下來。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電影《親愛的》觀後感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四篇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1

《親愛的》用過半的時間傾述了一個丟孩子,找孩子,找到孩子田文軍和魯曉娟為人父母的尋子故事,如若該片在此戛然而止,那麼這或將僅是一部較為不錯的作品,電影深度得見更在於找到孩子後的種.種,孩子哭打著親身父母喊著要媽媽,村婦李紅琴對被拐來和撿來的孩子視若已出執著的愛,貪財不講法律底線的律師高夏為李紅琴的無償辯護,誓言不再生孩子尋子聯盟帶頭人韓德忠苦尋多年未果煎熬中無奈的棄言,電影后半段這個找到孩子後的故事,予人了更強的感情渲染,劇情的張力得以全面展開,在這看似難斷的親與愛中閃爍的是人性的光芒。

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親情與愛情戲劇性的對立,營造了電影最為引人深思的張力所在,人販固然是十惡不赦的,但對於電影中的李紅琴她不明孩子是被丈夫拐來,丈夫過世面對生活的艱辛更沒有將孩子賣掉,其電影中鍥而不捨對親情的執著是如此的動人心絃,你無法苛責一位善良村婦的母愛,也難訴警察,法官,福利院長堅守法律的不近人情,更不能否定苦尋孩子父母的摯親之情,電影最後的結局是開放性的,李紅琴又多了新的羈絆,只能說作為導演的陳可辛在電影中希望的是大家能感受到電影親情的珍貴,而並非要給觀眾一個答案,故將結局留給了觀眾。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2

我爸媽不知道我不吃什麼、不知道我對什麼藥品和食物過敏、不知道喜歡什麼顏色……他們對我的瞭解,在我的概念裡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吧?所以媽媽經常在我陪她看肥皂劇的時候給我削最討厭的蘋果,爸爸會給我買他認為fashion的米白色大衣……如此事例,不勝列舉。

從小我就是一個人揹著小書包去上學,然後坐在門前看著日落西暮北斗星冉冉升起等著爸媽回來,吃飯,然後自己抱著自己睡覺。爺爺奶奶想要個寶貝金孫,故對我不喜;姥姥姥爺有他們的寶貝孫子要照顧,所以我一直無人看管。現在想想我挺幸運的:沒有人告訴我不可以要陌生人的糖果、沒有人告訴我要記住爸爸媽媽和警察叔叔的電話、沒有人和我說怎樣保護自己……但我還是長大了,不茁壯,卻頑強。恍惚之間,猛然發現,我就像一棵小小的幼苗,默默地存在一個永不見光的角落,奮力掙扎,只為了別太早湮沒,直到有一天……

時光荏苒,踩著高跟馬丁靴的我已然長大,雖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魅力,卻開始有了亭亭玉立的風姿。用老宋的話說就是“吾家有女初長成”,3.7女生節爸爸帶我去買首飾,作為我的成人禮禮物。一路上他緊緊地抓住我的手,生怕我被哪一輛疾馳而過的汽車所傷,生怕某個酒醉或疲勞的司機會帶走他最後的希望。“那對小樹葉你看行嗎?”爸爸用恭敬到謙卑的口氣問我,“還可以,怎麼了?”我隨意地答道,看見他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眼角眉梢的皺紋綻放出一朵灼灼其華的桃之夭夭。

看著精緻的耳釘被一雙纖細的素手在我小巧的耳垂上洞穿固定,他笑了。“很漂亮”他拍著我的肩膀說,“哦”我也笑了,也許是敷衍,也許有那麼點兒真心。在首飾店耀眼的燈光下,一瞬的回眸我發現了他鬢角早生的華髮,那一刻我努力把微笑放大,奮力笑的更好看。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3

剛去和閨蜜、朋友看了一場《親愛的》電影,回家就聽見隔壁小孩在哭天搶地鬧著找媽媽,我和丹子出門一看,是隔壁家小女孩媽媽把孩子鎖在家裡出去了。我和丹子隔著她家的柵欄窗戶安慰小女孩給她糖吃,等著她媽媽的回來。今晚去電影院之前還在跟一位同事媽媽和一位同事準爸爸討論生小孩的問題,然後就去看《親愛的》,朋友閨蜜都驚詫我怎麼會哭的那麼稀里嘩啦。孩子被拐走的父母,那種錐扎的痛苦還不是父母的我自然無法體會,影片中黃渤為了尋子傾家蕩產、前妻郝蕾也是形容枯槁。

後來一群有著共同尋子目標的父母聚在一起形成團隊,同樣的遭遇,不同父母或撕心裂肺或悲靜的外表表現,內心是同樣的痛。而同樣是受害者的趙薇面對兩個都是拐來和撿來的一雙“兒女”,為了自己曾撫養過的“兒女”牢獄之苦、不得已為之的犧牲對於一位母親來講都是那麼合情合理。而扮演玩世不恭律師的佟大為也在接了趙薇想撫養孩子的案子終完成了自我救贖,亦是更加理解自己因為患病情緒無常的媽媽。最後的結局趙薇懷孕才知道自己並不是丈夫生前告訴她的不孕,耐人尋味的結局,當然這不過是電影手法。更讓我覺得這部電影今晚影院座無虛席的理由之一這不是為了滿足大眾口味的編劇的杜撰,而是有現實的藍本為依據編寫的電影劇本,片尾的影片原型故事再現更讓我感覺電影值得收藏,更讓我覺得今晚的眼淚沒有白流。

黃渤和郝蕾去安徽農村找已經長大卻不認識他們的、完全是一個農村娃的在院子裡餵鵝的田鵬,他倆把孩子抱走,後來和趙薇撕打起來的時候,我哭了;趙薇因為福利院院長不讓見女兒,夜裡爬到二樓空調上隔著玻璃見女兒的時候,我哭了;趙薇隔著公車玻璃看見兒子在作為尋子成功的展示的時候,不顧其他尋子父母們的撕打和辱罵,拉著黃渤的袖口跪在地上求饒的時候,我哭了;所有尋子父母在田鵬的生日宴會一起“鼓勵”合唱《隱形的翅膀》的時候,我哭了;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4

你說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媽的?”樓梯口,他終於問出口,有點怯。他們是離婚夫妻,丟失了孩子,共同奮力尋找。三年後,終於找到,但孩子卻忘記了他們。她回頭看了一眼,千言萬語都在這一眼,憤怒、悲傷、絕望、怨憎,還有無盡的哀傷,終於她什麼也沒說,轉身下樓。連背影也都滿是疼痛。

第二遍看《親愛的》,依舊被這個細節深深打動。比起這部電影裡更為尋常的聲嘶力竭和痛哭流涕,我更偏愛黃渤和郝蕾這節制的表演。看起來很是平常,細細想卻是大慟。雖然電影把一多半的篇幅給了丟孩子和找孩子,甚至曾用名是“打拐”,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只那一眼,就精準地刻出,被拐兒童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情感的艱澀。又好像,電影用最後幾十分鐘,直視了被拐兒童對身為人販子妻子的養母難以割捨的“親情”,討論了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並剝開了為生二胎要給丟失的小孩開死亡證明的疼痛……有人批評導演把苦難當情懷,提筆很重卻落筆太輕,說《親愛的》避開了拐賣的真實罪惡,轉而選擇以親情化解社會醜惡。我卻很為陳可辛涉獵這一現實題材的誠意,感動。哪怕有限,但通過演員精湛的表演,我們還是觸控到了丟失孩子的絕望,觸控到了當代中國的碌碌眾生相。哪怕電影並不能完全直面司法的灰色地帶,也未必可以清楚探討道德困境,但起碼它能讓我們對路邊乞討的孩子再多一點關注,對這個社會多一點點暖。這便已很好。

就好像,用近乎紀錄片的口吻講述三十年代的文壇舊事,《黃金時代》在商業上潰敗了,但我依然敬重許鞍華的勇氣,因為她以儘可能尊重歷史的態度,描摹了那個時代。這兩個香港導演的情懷,讓人覺得寬慰,至少又願意相信國產電影不全是商業大片和胡鬧惡搞,或者脫離現實的青春故事,儘管那樣更有機會重新整理票房紀錄。想及此,不免有點難過。跟大多國產電影一樣荒誕滑稽的,還有假惺惺的真人秀、灑狗血的電視劇、很勵志的暢銷書,和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