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秋》教案8篇 秋季生活與學習教案:收穫與啟示

《秋》教案是一份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旨在通過生動的話題和有趣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秋季的特點和魅力。此教案內容涵蓋語文、數學、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適用於國小各年級的課堂教學。

《秋》教案8篇 秋季生活與學習教案:收穫與啟示

第1篇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曲中所創設的意境。

作者白樸出身於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悲慼,同時也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傷懷,所以他通過詞曲來傾訴著自己對愴涼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發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實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發。

但曲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對於人生閱歷尚淺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對曲中天然古樸的語言、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等構成的意境的體會,更需要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去體味感悟,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對曲中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

2.難點:理解本曲中藉助具體的物象所表達的情感,體會曲中的意境。

這首被稱為秋意之聖的白樸的寫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和明朗絢麗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蓋的豐富的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因他們的認知結構、人生閱歷、對問題認識的深度等,使他們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學中要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能結合自身的情感積累,進一步地去感受、思索,從中不斷地獲得新的體驗,並在朗讀中體會本曲的語言美、意境美。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以寫秋為主題的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秋日》一詩中新穎獨到地借秋之描寫表現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們來看看元代的文學家白樸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來表現秋之印象的。

2.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劉禹錫《秋日》的思想感情,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並在此基礎上匯入對本曲的學習。

從學生熟悉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激發學生對文字曲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情感積累,為後面的學習作鋪墊。

1.學生讀讀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構建曲中用詞語創設的意境。

2.教師範讀,並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誦,在反覆的誦讀中進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圖景,體會曲中蘊涵的感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現的情致。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以兩個環節的呈現來完成,即在誦讀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進而達到對曲中所表現出的意境的領悟。該部分主要呈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

1.請學生朗讀本曲,同時請其他同學藉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在進一步的誦讀中引導學生對首句如椽之筆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對曲中由靜到動的觀感變化的描寫,同時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拓展思維的空間,對曲中的第三句作多角度的感受和體會。

1.學生可結合書下注釋或查閱工具書,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能充分展開想象,對曲中的三句話作不同層面的思考。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巧妙地並列六組名詞描摹出的天地間和諧的畫面,可請學生用詩意的散文語言予以描摹;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一句作為最能傳秋之意的句子,可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去體會作者是如何渲染秋景、傳達濃郁的秋意的,並在反覆誦讀中感受作者的意圖:人生就如此曲描寫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飛,努力不止,人生才會變得色彩斑斕。

語文要讀,詩歌更要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想景,在讀中念人。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曲中天然古樸的.語言、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同時可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語言能力及對生活、人生的認識等,進一步去感受,不斷提升自己煉意、構思、感悟的能力。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寫、畫等形式)描摹曲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本曲的認識和感悟。

1.學生自主思考,採用恰當而又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己對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在該階段的學習中,融合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學生自己對文字的感受,該部分呈現了教學中的第二個環節,意在使學生對此曲作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

2.課外積累作者的其它曲子2首,感受曲中所表現出的作者的感情。

課外交流自己的作業,對自己摘錄的作者其它的曲子作適當的分析。

通過網路資源,豐富自己的積累,拓展視野,增強語文的自學能力。

在本曲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採取對比歸納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將相似的文字作進一步地對比分析,如寫秋的詩詞作品,及散曲中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等,在進行相似性和相異性的鑑別中,進行高強度的語文學習活動的訓練。同時放手讓學生去自主讀悟,體會其不同特點,進而深刻體會:文因情生,即使在所選取的意象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心境將產生不同的文學作品,

1.比較閱讀:選擇相同主題的詩詞曲文字,進行比較閱讀,在閱讀中體會不同的作品所創設的不同的意境,及所體現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2.走近白樸:作為和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齊名的元代著名的雜劇家之一,白樸也有大量的雜劇作品,課外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多角度地瞭解、認識作者其人及其作品。

《秋》教案8篇 秋季生活與學習教案:收穫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學生能大膽、自信地演唱歌曲《秋》,從中表現勞動豐收的愉快、唱出勞動的美。

啟發學生利用自己的手、腳、嘴等身體部位為歌曲伴奏,即興編創動作進行歌唱表演等。

讓學生在各種音樂活動中,領悟到勞動的快樂、勞動的美。

3、請個別同學上來表演一遍,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在幹什麼(隨電子琴播放出的節奏)

4、教師帶著大家一起做動作(播放《秋》的歌曲音樂旋律)。

同學們剛才可愛的樣子吸引來了兩位小客人,你們想認識他們嗎?它們想考考大家,它們敲一段節奏後,你們能模仿出來嗎?試一試!

用口技模仿節奏。(這一練習為之後的為歌曲伴奏,奠定了基礎,分散了難點)。

7、啟發學生帶著高興的情緒演唱《秋》。教師與學生合作演唱《秋》。

同學們不僅是愛勞動的好孩子,而且今天很好地演唱了《秋》這首歌曲。可惜今天

這兒沒有打擊伴奏樂器為歌曲伴奏。大家能想個法子來為歌曲伴奏嗎?

1、啟發學生利用自己的手、腿、口技為歌曲編創伴奏。

3、教師頭戴喜鵲頭飾扮演媽媽邀請愛勞動的小喜鵲寶寶們在教室飛行,欣賞秋色,收穫秋天。

4、啟發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動物頭飾表演,體現人們“秋收勞動”的主題。

五、今天大家忙著收穫秋天,玩得高興嗎?

那今天讓我們帶著秋天的收穫回家後繼續努力吧!看誰是勞動的能手,看誰眼中的秋天最美!

第3篇

3.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曲中創設的意境,感受文學的美。教學方法:採用誦讀交流研討的教學方法。

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以寫秋為主題的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1.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秋日》一詩中新穎獨到地借秋之描寫表現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們來看看元代的文學家白樸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來表現秋之印象的。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以寫秋為主題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劉禹錫《秋日》的思想感情,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並在此基礎上匯入對本曲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激發學生對文字曲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情感積累,為後面的'學習作鋪墊。

?越調〕天淨沙·秋白樸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註釋:①殘霞:殘餘的晚霞。[宋]沈與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詩:“畫橋依約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②輕煙:輕淡的煙霧。寒鴉:寒冬的烏鴉;受凍的烏鴉。[宋]秦觀[滿庭芳]詞:“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③飛鴻:飛行著的鴻雁。(南朝·宋]鮑照《數詩》:“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詩:“白草堂簷短,黃梅雨氣蒸。”黃花:亦作“黃華”。詩詞中或指黃色的花,或指菜花、金葉菜。曲中指菊花。

釋疑譯文:遙看天際那一抹紅霞,一座村莊孤獨的坐落在夕陽下.那輕淡的煙霧下,只見幾隻受凍的烏鴉。想起白天飛行著的鴻雁.飛翔著,飛翔在著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中說明:作者白樸出身於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悲慼,同時也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傷懷,所以他通過詞曲來傾訴著自己對愴涼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發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實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發。

2.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能充分展開想象,對曲中的三句話作不同層面的思考。人生就如此曲描寫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飛,努力不止,人生才會變得色彩斑斕。

1、學生自主思考,採用恰當而又適合自己的表現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己對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第4篇

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裡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

通過對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瞭解了秋天裡人們對家鄉、對友人的懷念,孩子在秋天感受到的美,秋天裡具體的景物,這些都為他們理解這首現代詩打下了基礎,雖然詩歌語言精練,跳躍性強,但是相信理解起來並不難,不過學生對秋天聲音的直觀感受不強,還需要老師的引導。

課前安排學生蒐集各種與秋天有關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老師準備一些與秋聲有關的錄音帶,適合作課文朗誦背景的音樂以及相關課件。教學時,應著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展開想象,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中體會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

能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

教師:準備課文朗讀磁帶及各種聲響(如風聲、雨聲、落葉聲)的錄音帶,旋律優美的輕音樂磁帶,課件。

1、秋天不僅有豐富的色彩,還有美妙的聲音,請大家閉上眼睛,聽音樂,邊聽邊想象畫面。

2、小組內交流感受: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指名說)

3、有一位詩人在秋天裡也聽到了許多美妙的聲音,並寫下了一首詩,你們想聽聽嗎?(板書課題,齊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5、感知內容:課文中寫了秋天的哪些聲音?(師相機板書:黃葉聲、蟋蟀聲、大雁聲、秋風聲。)

閱讀思考:詩歌中寫了秋天的哪些聲音?你想象出什麼樣的畫面?

(1)語言訓練: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將詩歌內容換個表達形式。

②秋的聲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的聲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秋的聲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象出了什麼樣的畫面?指名說,其他學生補充,相機理解“叮嚀”“歌吟”的意思。

(4)分小組交流,你還聽到了秋天的哪些聲音?可選擇一種,仿照課文第1~4節的形式說一說。

(1)自由讀這兩節,想一想這次你聽到了什麼聲音?(無聲的)

(3)學生自由談理解體會。(師重點點撥: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了秋天裡大自然到處都有秋的聲音。而與前面不同的是,這裡是不能聽到的聲音。)

(5)學了這兩節詩,你的感受與學習前面4節時有什麼不同?(前面感覺秋天的聲音豐富,悅耳動聽,而此時覺得秋天又是靜謐的,讓人感到溫馨。)

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可以一個人誦讀,也可以小組成員一起合作誦讀,邊誦讀邊加上動作。

本文是一首語言簡潔優美,富有韻味的現代詩,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描寫了秋天的景物,讚美了秋天。雖然詩中描寫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見,但由於視角獨特語言精練,再加上學生年齡、思維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美蘊含其中,為此我藉助多媒體來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感悟,課堂氛圍活躍,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5篇

1、領悟作家內心的獨特感受,深入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2、品味詩一般的語言、意境,品鑑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季)那我們看到外面的樹啊、山啊是什麼顏色啊?(綠色)你感受到秋的到來嗎?但是現在的北方卻已是秋意濃濃(圖片:北方的秋景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看看郁達夫是怎麼比較南國與北國的秋。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薰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併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後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遊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進行創作。由於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離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裡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遊記。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也實在太多太多,人們寫秋的著眼點也各不相同:

現在,請同學們快速地閱讀一遍課文,在閱讀中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郁達夫是從哪個角

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麼?找一找,找著了。可以劃一下,注意文中關鍵性的段子。

明確:第一段:秋味。(投影)他從杭州趕上青島,又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就是中心段,是統領全篇的文字。我們一塊來讀讀。文章一開篇,作者就緊扣題目,緊緊地圍繞著故都的秋這個著眼點來寫。那麼他該怎樣賞玩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說,他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品味這個秋味的呢?有沒有具體的景物描寫?

五幅。有:靜對藍朵、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閒人話秋、秋果將熟。

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明確:第三段: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大家自己讀一讀(自由誦讀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們來想一想,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在到了故都,他為什麼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麼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

第6篇

各種水果的頭飾、散文詩的錄音、神祕箱、秋爺爺(配班老師扮演)等。

1、哇,今天來了這麼多的水果娃娃呀!咱們來互相認識交個朋友吧!你好,你叫什麼名字呀?(蘋果)你是什麼顏色的?(紅色的)你的味道怎麼樣?(酸酸的、甜甜的、)咱們來和蘋果娃娃握握手吧!小結:水果娃娃輪流交流,重點圍繞散文詩談論,讓幼兒對散文詩加深印象。

2、水果娃娃們真棒!噓,老師這裡有一個神祕的箱子,我想請一個最棒的小朋友幫老師從裡面把石榴、山楂、柿子、香蕉等拿出來,並說出自己是怎樣拿出來的?

3、小朋友們他們說的好不好啊?今天來了這麼多的水果娃娃,你們知道什麼季節來到嘛?(引出秋天)你們還能從哪裡看出秋天來了?(樹葉變黃了,落下來了、天氣變涼了、人們穿厚了等)

1、咱們班小朋友的眼睛可真厲害,發現了這麼多的變化。噓!老師這裡有一個禮物想送給你們想要嗎?(想)那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聽聽是誰來了?

2、好,小朋友們睜開眼睛告訴老師是誰來了?(秋爺爺)

3、你從散文詩裡聽到了什麼?(秋爺爺、蘋果娃娃、石榴娃娃等等)

那蘋果、石榴、香蕉是怎樣歡迎秋爺爺的?誰來說說?幼:蘋果笑紅了臉蛋、石榴裂開了嘴巴、香蕉彎了腰。

山楂和柿子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呢?幼:山楂娃娃點亮了小紅燈,柿子娃娃掛起了打燈籠。

為什麼山楂娃娃點亮了小紅燈,柿子娃娃掛起了打燈籠?

幼:因為山楂娃娃想秋爺爺年紀大了,眼睛花了走路摔跤怎麼辦?就點亮了小紅燈柿子娃娃也掛起了打燈籠。

你們看山楂娃娃和柿子娃娃對秋爺爺多有愛心啊,它們怕秋爺爺走路摔跤,就用小紅燈和燈籠為秋爺爺照明。小朋友平時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爺爺奶奶老爺姥姥呢?幼:我給奶奶捶背..........

師:咦?誰在敲門啊?咱們看看是誰啊?啊!誰來了?(秋爺爺)

師:你們高興嘛?咱們來一起說歡迎秋爺爺吧!(歡迎秋爺爺、歡迎秋爺爺....想)小朋友們拍手轉圈歡迎。

來咱們扶秋爺爺坐下,咱們來看看秋爺爺身上帶著什麼呀?(葡萄、梨、橘子....)它們都是什麼樣子的?幼:葡萄是一串一串的,是紫色的,是圓圓的。梨是黃色的它身上有很多的點點它一頭大一頭小,它的頭是歪的'........橘子是橘黃的有點圓它的皮不光滑......

師:小朋友說的真好,那你能像散文詩那樣用很美的話把它們說出來嘛?

小朋友表現的真棒,現在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祕密:秋天不僅是豐收的季節,還是小朋友長身體的季節,小朋友們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才能長的高、身體棒,對嘛?(對)那我們現在和秋爺爺一起去外面找找還有那些植物能用美麗的話說出來。

石榴娃娃們笑呀笑,咧開嘴巴,露出像珍珠一樣的牙齒。

第7篇

1 引導幼兒體會散文詩中水果娃娃的高興的心情,並能創造性地學習散文詩歌。

2 引導幼兒在理解散文詩的基礎上,有表情地朗誦散文詩。

組織幼兒戶外觀察秋天的變化,教師重點指導與散文詩歌有關的內容。匯入活動。

?1〉 教師組織幼兒討論自己剛剛所觀察到的景象,看誰說的有好有多。

?4〉 提問:水果娃娃們聽說秋爺爺要來,他們都是怎樣高興的?引導幼兒儘量複述散文詩歌的原句。

?5〉 教師和幼兒共同在圖片的啟發下學習散文詩歌。引導兒邊加動作表演,幫助幼兒理解。

?6〉 教師啟發幼兒思考:其他水果娃娃聽到秋爺爺來了,回怎麼想?怎摸做?初步掌握仿編散文詩歌的技巧。

幼兒能夠比較感興趣的參與活動,在理解散文詩的基礎上有表情的朗誦散文詩。並能體會散文詩中水果娃娃的高興的心情。大部分幼兒能夠背誦,有個別好的幼兒能夠對散文詩進行創編。

第8篇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古都的深深眷戀的情感。

2、體會課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1、重點:瞭解作者筆下的“清、靜、悲涼”的秋,和作者抒發的對古都深深的眷戀之情。

2、難點: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一。

3、畫出文中描寫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現色彩、聲音的詞語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天“清、靜、悲涼”的特點

3、通過分析秋晨院落圖是學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騷人墨客。從古到今,關於“秋”的詩文,可謂汗牛充棟。歷代名家描寫秋的名篇和佳句是舉不勝舉。有哪位同學能就這些名篇和佳句略舉幾例?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寫秋天的蕭殺和淒涼,抒發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了秋天。有的刻畫了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一種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故都”點明瞭描寫地點,“秋”點明瞭描寫內容,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融合。我們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問什麼不直接把題目寫成“北平的秋”呢?

明確:故,有歷史的悠久,年代遙遠之感,也有思念故鄉懷念故鄉之情,同時也是一種繁華褪盡,荒涼落寞的情緒。作者在標題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種深切的眷念以及悲涼之意。

明確:特點是清、靜、悲涼,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開門見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調。(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寫了故都的秋?是是怎麼樣表現這種特色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北國秋色的。

明確:文中3--11自然段描寫了故都的秋。作者通過破屋、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日光、牽牛花、秋草、秋槐、秋蟬、秋雨、秋棗等等意象來表現秋色的。

破屋,日光,牽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們可將其歸納為秋院景色。由學生之間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圖。

明確: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蟬(秋蟬殘聲),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話涼)第十一段,秋果(秋日異果)

請一位同學分將第一幅秋景圖有感情的朗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點是“清、靜、悲涼”那麼第一幅圖秋院圖是如何體現出這些特點呢?

碧綠的天色,藍白的牽牛花,都是恬靜安謐的冷色調,這些冷色調一般給人一種“清”的感覺。(紅、橙、黃等顏色稱為暖色系,綠、青、藍等顏色稱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裡,明豔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明確: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由於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讓我們來看看郁達夫在寫作這篇散文的時候的什麼樣的一種精神狀態,插入寫作背景。)

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很細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夠聽見,正應了那句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給人一種遼遠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襯的手法,以鬧取靜,突顯出了北國之秋早晨的寧靜的特點。(“靜”)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裡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藍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會給人一種落寞荒涼之感,這種落寞和荒涼往往會讓人產生“悲涼”之情。

“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我們一般提到草通常會說綠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歡的卻是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我們知道秋風蕭瑟,一陣秋風過後,樹葉飄零,野草枯黃,生命即將終結,感物傷人,自然會產生一種悲涼之感。作者寫這些悲涼的景也是在品味這種悲涼的氛圍。

通過分析秋晨院落,我們可以發現作者並沒有直接的表露心跡,沒有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將自己的感情蘊含在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之中,這種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情景交融”,達到了“不著一字而盡顯風流”的效果。

剩下的四種景物——秋槐、秋蟬、秋雨和秋果,同學們下去互相討論。下節課派代表發言,分析這四種景物分別是怎樣體現北國之秋的特點的。

1、通過分析其他四幅圖,更加明確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體會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藝術手法。

明確:“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及柔軟的觸覺”。——作者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寫出了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作者細心的看到了掃帚的留下來的絲紋,它們孤零零的躺在街上,顯得清冷而落寞。既寫出了作者的清閒,又寫出了環境的落寞,顯示出一種悲涼之氣。

明確:蟬鳴吹響了秋的號角,同時也唱響了生命的輓歌。柳永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的句子,可見秋天的蟬鳴並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將終的悽婉,沒落。蟬到了秋天生命已經走到盡頭,那麼聯想到人,人生的短暫,自然有種悲涼的感覺。

明確: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以及“緩慢悠閒”的語調都會給人一種涼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氣就會轉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淒涼和無奈是難以言表的。就像辛棄疾在詞中所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裡的天涼好個秋是不是與那聲“哎,天可真涼了”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明確:北方果樹處處都是,重點寫棗樹,目的在表達對故都金秋的熱愛和留戀。但是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結束了,坐看年華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涼之感便油然而生。

1)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2)那麼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麼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結構安排上為何要一前一後?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後者在第13自然段,這樣在結構上就形成了前後呼應。

郁達夫對於故都的秋是怎麼樣的情感呢?請大家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明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他為賞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

最後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為這秋色寧願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見愛秋之深啊!)

確定了情感,下面請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說“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的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那麼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麼作者喜歡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會有這樣悲涼的情緒產生?

明確: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體現出來的那種蕭索落寞的景象。

主觀方面:1)社會環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作者在寫這些描寫色彩的詞不僅體現了是故都秋“清”的特點,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顯。2)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心的憂鬱煩悶,把複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在秀麗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3)文人的“悲秋情結”。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緊扣“清、靜、悲涼”,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渾然一體。大家在以後的寫作中也要注意運用這種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