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6篇

制定教案是我們教學工作中比較複雜的一項任務,教案在書寫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聯絡實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統計大班數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6篇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對統計活動感興趣,初步形成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意識。

2、大膽選擇和思考,並嘗試用統計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根據自己的選擇進行記錄,積累有關記錄、統計的經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具備一定的點數能力;已有初步的統計經驗。

2、材料準備:實物圖片、磁鐵、黑板。

活動過程

1、談談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2、選擇自己愛吃的食品種類,嘗試用多種方法統計人數。

(1)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每種麵點有多少人喜歡吃?”

(2)選擇方法,統計出每種麵點喜歡的人數,找出喜歡人數最多的水果。

(3)用不同的方法統計出選擇人數最多的食品種類(蔬菜、雜糧)。

3、小結:“在大家意見不同時,就可以用統計的方法,知道大多數人的想法,少數人服從多數人。”

設計思路

孩子們進入中班後,對自我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喜歡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由選擇一些事物或做出某個決定。本次活動老師結合“我喜歡吃的食物”這一主題,讓孩子們在自主選擇的愉悅氛圍中感知統計的不同方法,積累有關統計與記錄的經驗,體驗活動的快樂。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瞭解條形統計圖的構圖特徵。

2、學習通過統計圖感知數量的多少。

3、喜歡合作,體驗統計活動的樂趣。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活動準備】

記錄紙、記號筆若干4盒蠟筆水果圖片若干小熊仔一對。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師:小朋友們喜歡吃水果嗎?喜歡什麼水果?

(出示小熊,與幼兒問答互動環節)

你們喜歡的這些水果小熊家都有!小熊家最近開了一家水果店,每次進貨的水果都特別新鮮,美味,小動物們可喜歡了。今天勤勞的小熊爸爸又去進貨了,好累好辛苦,你們願意當小小記錄員,幫小熊記錄一下每種水果的數量嗎?

二、幼兒操作。

1、交代任務,幼兒分組統計水果並記錄,教師指導。

師:我們可以怎樣統計水果的數量呢?

2、教師講解合作統計要求

老師兒有幾張記錄表,要小朋友們合作記錄。4個小朋友一組,每組1位組長。

(幼兒按照學號順序分組1—4。5—8 9—12 13—16)

我們4個人做一個記錄肯定不容易,大家在統計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商量,誰來記、誰來數、誰最後來檢查核對(2人核對)。

3、交流分享統計結果。

師:小朋友們統計好了嗎?每組請一位小朋友來介紹,果籃裡有哪些水果,每種水果有多少。你們是用什麼辦法記下來的?

小結:你們用了數字的辦法進行了統計,知道了果籃裡有哪些水果,每種水果有多少。請你們再看看哪種水果多?哪種水果少?原來我們不能很快看出哪種水果最多,哪種水果最少。

三、教師出示條形統計圖。

師:怎樣讓別人不用數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前兩天餘老師也幫小熊家做了一張記錄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統計圖形式:水果標識在下面,用塗格子的方法,一種水果有幾個就塗幾個格子,按從下往上的順序排。

教師提問:

1、這張圖上記錄了哪些水果?怎麼看出來的?(引導水果標識——橫座標)

2、每種水果有幾個?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左邊資料——縱座標)

3、哪個的數量最多?哪個最少?(引導“計數條”)

6、你們也沒數怎麼就能知道呢?(介紹計數條最高數量最多,最矮數量最少)

討論總結:你們的眼睛真亮,像這張記錄表上由橫座標、縱座標、計數條組成的表格,我們叫它條形統計圖,它能很快告訴我們統計的資訊。用條形統計圖來統計能夠很快地知道果籃裡有幾種水果,哪種最多,哪種最少。最高的計數條代表的數量是最多的,最矮的計數條代表的數量是最少的。

四、指導幼兒使用條形統計圖再次統計。

1、師:剛才啊小熊媽媽又去進來一批水果,請你們用條形統計圖再來幫小熊家做一次統計,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種水果最多?哪種水果最少?”

2、交流分享。

先完成的幼兒可與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後集體展示幼兒的統計圖,請個別幼兒(小組負責人)講述自己的統計。

“果籃裡有幾種水果?哪種最多?哪種最少?怎麼看出來的?”

五、激發興趣,拓展生活經驗。

1、師:“在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還會用到條形統計圖,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更復雜的問題。一起來看一看,還有什麼時候會用到統計。”

2、分享圖片:分別觀看幼兒身高、夏季氣溫、熱門動畫片、奧運會獎牌榜統計圖表,再次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幼兒對統計的興趣。

六、結束活動。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條形統計圖來統計物品,小朋友們都很棒!晚上回家我們也用這種方法幫助爸爸媽媽來統計一下他們的物品好嗎?

【活動反思】

本課教學是在學生認識了簡單的統計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條形統計圖的特徵,尤其是條形統計圖中橫軸、縱軸表達的意義及製作條形統計圖時直條對應資料是本節課著重要突破的知識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突破難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以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 學生是真討論真探究了

與以前類似教學相比,統計教學往往熱鬧有餘,而思考不足,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多大提升。我認為這節課學生是有收穫的。知識的難點真的是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的。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緊扣難點,圍繞“1、你知道縱軸上的這些數量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嗎?2、標資料的直條該如何確定高度呢?3、為什麼要在直條頂端標出相應的資料?”展開討論先讓學生再小組裡說說自己的想法,發散他們的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有說的機會。完成後用展臺展示學生作業,請同學互相觀察“他畫的好看麼,符合要求嗎,完美嗎?”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讓他們指出同伴們的優缺點,我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三、教師引領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展開思維碰撞。 在大組交流中不斷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拓展延伸。幫助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縱軸上數量的設計,提供一組資料,請學生來設計縱軸資料,即一格表示多少數量,要參看原始資料,以及根據實際情況來定。準確定位直條的高度。溝通學生知識儲備,運用平均分的知識準確把握資料,從而定位直條的高度。

小百科:統計圖是根據統計數字,用幾何圖形、事物形象和地圖等繪製的各種圖形。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交流國慶出外旅遊的情況,激發幼兒對旅遊景點的嚮往,培養幼兒(幼兒食品)熱愛祖國的情感。

2、對已有的簡單資料進行彙總,學習用最初步的統計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提高數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前一階段都在進行“我是中國人”的主題活動。

2、國慶放假以前發過一張旅遊去的統計表,國慶過後資料已回收。

3、前一次活動中幼兒對去過的地方進行過交流,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旅遊景點。對每一個旅遊景點都統一了標記。

4、幼兒操作用的統計表、筆等。

活動過程:

一、問題討論,集體探索

1、提出問題:今年國慶節,很多小朋友都跟著父母外出旅遊去了。隔壁班的老師問我,你們班到底有幾個小朋友出去了,有幾個人沒去?都到哪幾 個地方去過了?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我一下子回答不出,小朋友,你們幫幫忙,你們能幫我算一算嗎?

2、展示幼兒有關旅遊去的繪畫作品以及交來的表格。告訴幼兒凡是旅遊去的孩子都交來了一張表格,請幼兒用自己的辦法統計。

(1)逢雙數

(2)5個5個數

(3)逢單數

(4)6個6個數

(5)一個一個數

3、我們班共有35個小朋友,外出旅遊的有26個,那麼沒有出門的有幾個呢?

(1)減一減

(2)數用來表示沒去的人的花片等

4、26個出去玩的小朋友當中,有的去的地方是一樣的,那麼26個人一共去了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1)教師出示空白統計表格。告訴幼兒小格子裡表示旅遊景點,用標記表示,大格子裡用畫勾的方式統計去過的人數。

(2)按著順序統計,從第一張第一個景點開始統計,再一張一張往下。

(3)統計人數時,也要挨著順序往下找,有1個人打一個勾。

(4)不重複景點,也不重複人數。

5、觀察得出結論:一共去過18個地方,到杭州去的人最多。驗證:看一共有幾個勾,是否是26個?

二、提出問題,小組積累資料

1、現在我想知道,我們在座的小朋友中,弟弟朋友一共去過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妹妹朋友一共去過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2、分成弟弟組,妹妹組,分別把自己旅遊去的景點和弟弟妹妹的標記做出來,分別帖到兩塊黑板上去。

三、個別探索,集體交流,瞭解統計小方法

1、弟弟拿著表格,統計妹妹去過哪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2、妹妹拿著表格,統計弟弟去過哪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3、兩個兩個交流檢查,看統計結果是否一樣。

4、小組繪製成一張大統計表。

5、交流弟弟組和妹妹組的統計結果。若發現不同答案,則及時尋找原因:景點重複記或去過的人重複統計等。

活動反思:

數學來源與現實,存在於現實,並且應用與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充分利用幼兒現實生活中的資源,通過作用於幼兒的活動對幼兒發生實質性的影響,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篇4

一、活動生成:

作為一線教師,管理班級物品不丟失是常規工作。到了大班後,隨著孩子們能力的增強,我們經常會請他們幫忙來數數量較少的東西。雖然每次都是請一兩個孩子,可總會有許多孩子積極地來幫忙。看到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我便想到通過統計班級物品,讓孩子學習簡單的統計方法。條形統計圖淺顯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數量,便於比較多少,還可以幫助幼兒形成較為規範的統計概念及方法,對其終身發展也有一定的價值。

二、設計意圖

每個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和物質的、直觀的現實世界發生了直接的接觸,同時也就意味著開始了與隱藏在直觀的現實世界背後的數學世界發生了這樣那樣的聯絡,也就意味著他每時每刻都在接觸一個由一定的“數”,按一定的“形”和“序”構成的數學的世界,這就為幼兒獲取數學體驗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新《綱要》要求:“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問題。”“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育應著眼於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熟悉的自然資源和感興趣的事,讓幼兒獲得數學經驗。

三、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3、體驗積極幫助他人的情感。

四、活動準備:

1、每組桌面玩具:穿線板12個,小機器人9個,套筒7套;

2、條形統計圖範例一幅;

3、小統計圖人手一張,水彩筆,白紙。

五、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統計的興趣。

師:好幾天沒有清點我們最喜歡的玩具了,今天我請全班小朋友都來幫忙數一數,願意嗎?

幼兒:願意。

(生活是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平時老師請一兩個孩子幫忙數玩具就已經讓多數孩子羨慕不已了,所以,我的這個求助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強烈迴應,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感知探索,學習簡單的統計方法。

(1)鼓勵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統計出玩具的數量。

師:不過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請小朋友認真聽好哦:每組小朋友數一數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幾個,然後把你數的結果記錄在白紙上。

(2)交流統計結果,學習簡單的統計方法。

請小朋友說說你用什麼方法記錄的。(記錄結果:點點、照樣子畫下來、畫對勾等。)

總結統計方法:先畫出標記,再記錄出數量。

(瞭解幼兒的前經驗及當前的想法,是支援幼兒探究學習的基礎。這個環節中讓幼兒嘗試記錄玩具的數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正確判斷幼兒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兒在原有經驗和想法上發展和建構的新經驗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這個環節中幼兒的表現就有很大差別,有的幼兒可以較為完整地記錄出玩具的數量,如:畫出一個套筒,在它的後面點了7個點或7個對勾,這是來自中班時一節統計圖形數量的活動的經驗。也有的孩子將數學的記錄概念表現為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如:在一張紙上滿滿地畫了12個穿線板、9個機器人、7個套筒。也有的幼兒沒有完成記錄任務。陳鶴琴先生的教育觀認為:兒童也可成為傳授者,即“兒童教兒童”。在接下來的交流環節中,這些孩子從同伴那裡獲取到了新的經驗,為下一個環節打下了基礎。)

3、觀察認識條形統計圖。

(1)出示條形統計圖,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同伴的統計方法。

我們剛剛的記錄中哪種玩具最多?哪種最少?怎樣讓別人不用數數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張記錄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張圖上記錄了誰的數量?怎麼看出來的?它們各有幾個?你怎麼知道的?誰的數量最多?誰最少?也沒數怎麼就能知道呢?穿線板比機器人多幾個?誰能不用點數就看出了套筒有幾個?

(2)討論總結:這種記錄表和你剛做的記錄表有什麼不一樣嗎?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種記錄表?這種記錄表有個名字叫條形統計圖。

(在師幼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對核心問題的明確和支解,將其放大拋給幼兒,聚攏幼兒的探究視點,把握幼兒活動的方向,引發幼兒進行新的探究。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由於孩子沒有書寫數字的經驗和能力,對記錄出的玩具數量還要再通過點數來比較數量,這時我的一個問題“怎樣讓別人不用數數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讓孩子的探究慾望再次燃起,並將孩子的視點引入到條形統計圖上。通過問題的步步深入,引導幼兒自己感受到條形統計圖的優點。通過討論兩種記錄表的不同,自己找出製作條形統計圖的方法,並讓孩子將學到的知識與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說出自己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以促進幼兒養成在生活中注意觀察的良好習慣。)

4、操作體驗,學習製作條形統計圖。

(1)出示空白條形統計圖紙,引導幼兒討論製作方法。

(2)幼兒自由選擇任務,動手製作成條形統計圖。

為幼兒提供統計的物品有:幼兒的男女人數和客人老師數,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動的形式學習數學,非常受幼兒的歡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主動學習,進一步感知、體驗了條形統計,使幼兒在自然的狀態下輕鬆獲得簡單的數學經驗。真正使數學活動生活化、遊戲化,孩子們從中體驗到數學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兒可與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後集體展示幼兒的統計圖,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統計。

5、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條形統計圖來統計物品,小朋友們很棒!回到家我們也用這種方法幫助爸爸媽媽來統計一下家裡的物品好嗎?統計好了明天帶過來貼到展示牆上,大家互相看看,講講。

(幼兒園的延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延續,為孩子更好地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提供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契機。數學來源於生活實踐,也應用於生活實踐,幼兒的思維是感性的、具體的,只有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教育活動,才能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3、體驗積極幫助他人的情感。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難點: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活動準備:

水果圖片,統計圖,展示板,多媒體課件,彩色即時貼。

活動過程:

一、探索新知1.創設情景。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四種水果,看看是那四種水果?

(視訊出示水果圖片:草莓、梨、西瓜、菠蘿等)師: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種水果有幾個嗎?

師:每組的操作盒裡也有這些圖片,請給它們排排隊,數一數,比一比。

(排隊的方法有很多,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師:今天老師準備了一張表格,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來,我們給水果排隊應該是從哪邊開始?

(從下往上排隊,水果標識在下邊。)小組合作完成表格。討論哪種水果最多?哪種水果最少?並把表格貼到黑板上。

師:你是怎樣擺的?哪種方法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個格子擺一個水果就能幫助我們比出多和少。

師:哪種方法最好?為什麼?

幼:按從少到多排或從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較好,一看就知道什麼最多,什麼最少。

2.介紹統計圖。

師:你們在擺圖片時有沒有碰到困難?

幼:西瓜圖片太大,一個格子放不下。

師:誰有好辦法?

幼:也可塗顏色來表示。

出示多媒體課件(教師展示塗顏色的方法。)一種水果有幾個就塗幾個格子。

師::塗顏色的看起來非常清楚。這時就會出現四個柱子。我們只要比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統計圖展示板)想一想,圖中的四個柱子、數字、水果標識都告訴我們什麼?。

師:如果我們還想知道這種水果有幾個,草莓比梨多幾個,這圖能告訴我們嗎?我們該怎麼辦?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張圖,底下的圖片可以告訴我們是什麼水果。數字可以告訴我們哪種水果有幾個,像這樣的圖叫統計圖。

3.看圖提問題。

師:請你說說從統計圖中發現了什麼祕密。

幼:統計圖告訴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統計圖還告訴我蘋果有5個,比草莓少1個。

二、應用知識1.創設情景。

師: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我們班要開聯歡會,可是老師不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吃什麼水果,所以我們以組為單位,統計一下最愛吃的水果,老師這裡有一張表格,請小朋友們把自己的即時貼貼到最喜歡吃的水果那欄裡,統計好之後,討論一下,什麼水果是你們組最愛吃的?

2.小組討論結果展示。

師:請每組出一名小朋友,拿著統計圖說一說。

3.分析應用。

師:根據這些統計圖,我們知道了哪些水果該多買一點,哪些水果該少買一點?為什麼?

三、鞏固練習《數學練習冊》統計練習題。

統計大班數學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樂意與同伴交流學習過程,體驗同伴互助的快樂。

2、初步認識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學會用統計的方法認識事物(事件)。

?活動重點】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資料。

?活動難點】在實際操作中體會和感受統計的過程,體驗從實物分類整理到表格統計的過程。

?活動準備】動物面具四個、水果圖片四個、統計表、方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瞭解統計。

1、師:昨天,老師收到了森林國王的一封信,邀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參加他們的化妝舞會,你們想不想去呀?不過我想看看男孩子多還是女孩子多。你們有什麼辦法能一眼就看出來嗎?請幼兒思考用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幼兒自由討論,交流方法,推出一種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統計圖,初步瞭解統計圖)

3、小結:原來這個統計圖可以又快有準確的看出男孩多還是女孩多。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師:在舞會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四種面具(教師出示四種動物面具,分別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們喜歡哪一種?

2、請小朋友們自由選擇。

3、小朋友們喜歡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師不知道每種面具要做準備多少個,怎麼辦呀?

4、請幼兒在喜歡的面具下面貼方片,再數一數,就可以知道每種面具各有多少個了。

5、師生共同整理,教師畫出統計表。

三、操作練習,鞏固遊戲。

1、師:舞會上還得準備點水果,那我們帶上一些吧!老師準備了四種水果,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師統計需要各種水果的數量(教師出示四種水果:蘋果、桔子、梨和西瓜)。

2、請小朋友們自由選擇水果,找出小組最喜歡的水果。

3、整理並完成統計表,找出大家最喜歡的水果。

小結:小朋友們,我們在舞會的準備中學習了一個很重要的數學知識——統計(板書課題),填寫的表格就叫統計表,我們通過統計知道了小朋友喜歡什麼面具,喜歡吃什麼水果,統計的用處可真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