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紙的特性教案5篇

教案需要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我們的教案需要反映出最新的教育標準和趨勢,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紙的特性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紙的特性教案5篇

紙的特性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的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概括三角形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點,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在遊戲活動中,感受三角形的唯一性,從而體會三角形的穩定性,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3.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和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難點:

準確畫出三角形的高。

教學流程:

一、 聯絡生活,圖片引入 。

1.多媒體出示主題圖,初步感知三角形。

2.出示三角形這一單元的結構圖,使學生了解本單元將要學習哪些內容,後指出本節課重點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書課題)。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徵。

1.研學活動:(1)圖片中描出三角形。(2)用直尺畫出三角形。(3)交流概括三角形概念。

2.展學----展學預設

(1)一描:線段、首尾相連。

(2)一畫: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3)概括:結合描和畫三角形的過程,總結: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3.追問: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和幾個頂點。4.舉例: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3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就叫做△abc。給三角形起名字。

三、掌握三角形高和底得概念,會畫三角形高。

出示研學提示,藉助研學提示進行自學。

1. 研學提示

(1)讀一讀、圈一圈:開啟書60頁,抓關鍵詞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2)畫一畫、說一說:嘗試給自己畫出的三角形作一條高,和同桌說你的畫法。

(3)想一想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幾條高?

2.展學----展學預設

(1)關鍵詞:頂點 對邊 垂線 垂線段

(2)注意畫高是要用虛線,標清垂直符號相應的高和底。

(3)不同底邊對應的高也不一樣,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對的。

(4)當三角形中有一個直角時,以一條直角邊為底,這條底邊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條直角邊。

四、三角形的穩定性

1. 遊戲研學

(1) 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個學具袋,裡面有若干長度相同的小棒,在單雙兩號組之間展開比賽。

比賽規則:單號組的同學用3根小棒擺三角形, 雙號組的同學用4根小棒擺四邊形, 哪一組擺出不同形狀的圖形多,哪個小組就獲勝。

(2)請單雙兩號各出一組展學彙報。

2.展學

(1) 展學預設:雙號組,能拼出好多不同形狀的四邊形。因為四邊形易變形。

(2) 單號組,三邊長度確定,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就都確定了。通過三角形唯一性體會其穩定性的特性。

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圖象:電線杆、自行車。你還知道那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

紙的特性教案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練習十四第1、2、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 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

學具準備:師生分別準備木條(或硬紙條)釘成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框架、小棒。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情景匯入

1. 師:同學們,老師這裡有一些圖片,請你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物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課件出示流動紅旗、建築框架、吊車、筆筒)

(學生回答指出都有三角形)

2. 匯入課題:同學們的眼力可真好,對, 這些物體中都有三角形(同時點選課件,抽出三角形)可見三角形在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那它究竟有什麼特點?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三角形,來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書課題)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發現三角形的特徵。

師:大家看,在這幾個形狀不同的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他們的共同點嗎?(分小組討論)

集體討論評價,得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師:大家同意嗎?(同意)是的。剛才同學們所發現的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這就是三角形的特徵。(板書: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你能在自己的練習紙上畫一個三角形嗎?並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利用實物投影儀交流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引導:大家對三角形的特徵形成了一致的看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

(1)有三條邊的圖形叫三角形或有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2)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3)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叫三角形;

(4)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5)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請同學們對照剛才幾個同學的說法,判斷一下: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

學生判斷並說明理由。

師:現在你覺得哪種說法更準確?課件出示完整定義。(齊讀三角形的定義)

師:你認為三角形的定義中哪些詞最重要?為什麼?

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三條線段”“圍成”。(此處可點一點“圍成”就是首尾相接,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為了表達方便,我們習慣用連續的大寫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時點選課件,出示三角形abc。).

師:如果換上不同的字母,怎麼叫呢?(指名說說)

師:讓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畫一個三角形abc。(同時,教師在黑板上也畫一個三角形abc)

三、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師:在我們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地方很多,你們看(課件出示:自行車、籃球架、電線杆),你發現了什麼?那你們知道為什麼要把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同學們的說法都有道理。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看。教師拉動四邊形,你發現了什麼?這是一個三角形,我請兩個同學來拉拉看,(指名)感覺怎樣?(拉不動)拉不動說明三角形具有怎樣的特性?(穩定性並板書)

師:正是因為三角形的這一特性,所以在生活中的用處很廣泛,你能舉個例子嗎?(房頂做成三角形的,檯曆、斜拉橋、吊車)

師:剛才我們發現四邊形容易變形,你能想辦法讓這個四邊形也拉不動嗎?

(指名說)為什麼?(教師演示)

師: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你能來運用嗎?

巧手實踐。

(1)學校的椅子壞了,有點搖搖晃晃,誰能利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想個辦法把它修好?

(2)路邊的小樹被風颳倒了,要把小樹固定住,可是路邊只有一根木棍,怎麼辦呢?

四、教學三角形的高

師:我們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所以人們常常把很多物體設計成三角形。(出示圖片:斜拉橋。)

師:在這座斜拉橋上你看到了什麼?

要想知道這座斜拉橋從橋面到頂端的高度你準備怎麼測量?在同學們的桌子上也有一幅這樣的圖,先想一想,四人小組討論,可以在練習紙上操作。

集體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都想到了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這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我們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師:請你想一想,該怎樣作高,試著在剛才畫好的三角形abc內作出一條高,並標出它所對應的底,比一比,誰作的高最規範、最漂亮。

(學生嘗試作高,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交流作高的過程。教師示範畫出一條高。(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畫三角形的高,其實就是過直線外一點畫直線的垂線段。)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個三角形的底和高,它們的位置有什麼特點嗎?

(學生髮現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的高就是過一個頂點作對邊的垂線段。)

教師小結:對,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一組線段。

師:出示教材第81頁上的三角形。提問:這是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嗎?在這個三角形中,你還能畫出其他的底和高嗎?

學生在書上操作,然後評議交流。三角形有幾條高?

小結:無論什麼樣的三角形都有三條高,只是他們的高各不相同。

你能給這兩個三角形畫高嗎?(練習紙上畫高)

五、總結評價,質疑問難

這節課你獲得了什麼知識?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進一步的認識?

紙的特性教案篇3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有兩條主線,一是以活動為主線,創設物理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探究體驗熟悉聲音的三種不同特徵,二是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啟發,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聲音的特徵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為合理分化難度,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本課設計都特別突出幾個環節:豐富感性認識→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識別→深化概念理解→應用、交流與想象→矯正認識偏差→小結知識要點,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採用實驗、觀察、比較、探究、討論、想象、練習、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積極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從而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1、通過體驗、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

2、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速度的測量。

【學情分析】

1、學生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慾望,在方法和環節的把握上不夠成熟。

2、學生對聲音較為熟悉,而對其特徵、規律缺乏認識。

3、學生的直觀感性思維較好,而對音調、音色等的抽象思維不夠。

【教學目標】

1、藉助生活經驗瞭解聲音的三個要素和聲速。

2、藉助探究活動增強體驗,培養能力、學會思維與合作。

3、通過過程感受激發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創設情境,引發心理需求

1、播放音樂(千差萬別的聲音)

2、這些聲音有何不同?

(生):聽音樂、描述感受

二、活動1:探究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創設問題,引發表現欲和求知慾

問題設定、過程引導:(以打鼓為例)

1、鼓聲是怎樣產生的?

2、怎樣能顯示出鼓面的振動?

3、要使鼓聲更響些,你會怎樣做?

4、鼓聲的強弱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5、怎樣做能顯示出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

(生):首戰告捷,獲得心理滿足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並解說:示波器顯示聲音的強弱

三、活動2:探究決定聲音高低的因素

(師):創設情境,引發探究,激發學生自我發現,追求過程和方法體驗

問題設定、過程引導:

1、你能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嗎?

2、用一張硬紙片撥動梳子,怎樣做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3、聲音的高低不同時,梳齒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4、猜想:聲音的高低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什麼關係?

5、怎樣檢驗你的猜想?

(生):感受過程,抽象思維,體驗知識發生

思考、表述、操作、討論、對比、總結

(師):多媒體課件放映:齒輪敲打塑料片、示波器顯示聲音的高低、絃樂器的音調

(生):閱讀課本(資訊快遞),認知概念。

四、活動3:辨別聲音

(師)(生):(樂器演奏表演、少數學生髮音,其餘學生閉目靜聽、識別)

1、辨別不同樂器的聲音

2、辨別不同人的聲音

(生):閱讀課本:(1)體驗聲音的另一特徵──音色

(2)感受不同樂器發聲的波形圖。

(3)生活、物理、社會

五、階段小結

(師):引導歸納

(生):自主回顧,感受成功

1、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聲源振動的幅度稱為振幅。

2、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

4、聲音音調的高低決定於聲源振動的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5、聲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

六、想一想,議一議

(師):問題設定

(生):練習、交流、矯正

1、聲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聾”是指_______很大,“聲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獨唱時由女高音輕聲伴唱,他們的聲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麼不同?

4、聽起來感覺不同的兩個聲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動4:估測聲音傳播的快慢

(師):問題設定:

1、光的傳播有多快?

2、聲音的傳播比光更快還是更慢?你有什麼事實依據?

3、要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需要用哪個公式?要測出哪些物理量?

4、給你一把發令槍和一個秒錶,怎樣測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nb

sp; (生):思考、表述、討論、閱讀

(師):問題設定、引導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鐵道檢修工人,如何判斷火車離你的遠近程度?

2、假如你駕駛著一架超音速飛機,且能聽到外面聲音,這時你會感覺到什麼異樣的情景?

3、如果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變為0、1米/秒,我們的`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陳述,獲得深層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討論、表述、

八、課堂回顧

(生):整理歸納、形成結構、自主表述

(師):播放結束曲

九、佈置作業:課本p36:1、2、5、6

教後反思:在寬鬆而又熱烈的氣氛中,我的《聲音的特徵》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優美的旋律、動感的視訊、多樣的活動、豐富的聯想,給在座的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聲音的特徵》一節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瞭解聲音的三個要素;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聲速的測量方法。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聽聲為主線,通過莫扎特交響樂播放、擊鼓、樂器演奏、辯音、結束曲播放等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覆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徵。

第二,以生活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裡、深化思維,培養合作能力和理論聯絡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三,以媒體為依託,通過精心備課,理順各知識點的銜接關係,做到過渡自然、流暢,方法科學、有效,語言簡潔精練。從始至終,教師都是學生的學習合作者、點撥者、促進者。

第四,以問題為平臺,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定上堅持面向全體,“橫看成嶺側成峰”,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夠強,一方面是由於對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夠準確、熟練,更重要的還在於平時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絡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紙的特性教案篇4

聲現象貼近生活,學生對此並不陌生,且較有興趣,但對響度、音調、音色三個概念缺乏理性的認識。響度這個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但由於學生對音調概念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別。所以在《聲音的特徵》這節課中,讓學生正確區分聲音的“大小”和“高低”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問題,我設計了《聲音的特性》,講完這節課後,我仔細回顧了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同科老師的點評,有了如下的認識和體會。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應以實驗探究活動為主,探究活動緊繞“響度和音調分別由什麼因素決定”展開。活動前,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我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點評,進一步明確實驗目的,強調實驗需要觀察的現象。活動中,學生分小組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進行實驗。然後,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最後,引導學生對“響度由什麼因素決定”和“音調由什麼因素決定”這兩個活動進行大量對比,從對比中明確響度、音調的概念及聲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區別,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問題情境——定向探究——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實踐應用”這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自主建立響度、音調概念。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等方式由表及裡,共同得出“振幅決定響度,頻率決定音調”的結論。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和實驗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體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 學生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不夠多,物理聯絡生活的能力較弱。

2. 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況。部分同學並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是看其他同學做。

3. 讓小組派學生代表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演示,只有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不利於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

4. 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為老師,有時候表現的還是不夠沉著。

三、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活動中,要明確組內分工,使分工更細緻,強調各角色間的相互配合,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在演示實驗的時候,應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對所設計的實驗進行 演示,讓更多的人蔘與進來。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應給其足夠多獨立思考的時間,並且適時的進行引導,體現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紙的特性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點

“聲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認識聲音,瞭解聲音的豐富多彩,是聲現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音調、響度、音色等概念貼近生活,學生對此並不陌生,並且較感興趣,但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在實踐中往往不易區分它們。為了引導學生有效有趣地學習,教材突出了以下幾個思路:

(1)突出學生探究活動。本節安排兩個難度不大的探究———音調和響度分別由什麼因素決定,充分給學生自主學習、體驗過程的機會。

(2)注重聯絡實際,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聲音的不同特徵生活中隨處體現,探究器材隨手可得,使學生感覺物理就在身邊,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華文化、人類文化精神的薰陶。二胡、長笛、簫都是我國特有的樂器,尤其是編鐘更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使學生在瞭解知識的同時,更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聲音的三個特徵: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知道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瞭解和學習研究物理學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祖國文化。

(三)教學重點

探究音調、響度分別與什麼因素有關?

(四)教學難點

瞭解音調、響度、音色的含義,能區分它們;理解頻率和它的單位赫茲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國小階段、音樂課上或多或少了解到聲音有不同特性,也聽說過超聲波、次聲波,見過不同樂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缺乏更深一層的較為理性的認識。他們有進一步探究聲音特性的慾望,渴望瞭解樂器發出不同聲音的原理,但由於基礎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點。

三、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問題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徵。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特點,本節課在探究音調、響度概念時,採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儘量創設合適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幫助學生歸納、理解,使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既發揮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對概念理解和辨析採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此外,學生可通過討論、閱讀、實驗等手段來主動學習,體驗過程,解決基本問題,並能簡單應用。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這兩個超脫於知識載體以外的主要素質。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音叉、鋼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 入

(實驗演示觀察,設定情境引入。)

物理問題來源於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體驗,為了讓學生更真實地感知聲音的豐富性,可設定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們周圍充滿著許多有趣的聲音,大家能辨別以下分別是什麼聲音嗎?(多媒體播放幾種動物聲音和火車等聲音。)

(學生一一辨別)

追問:你是根據什麼來辨別這些聲音的?(聲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長短等。)

引入:這說明聲音有各種不同的特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課題。(投影課題)

(二)音 調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問: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聲音各有什麼特點?

在上述基礎上歸納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女高音音調高,男低音音調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調的聲音,讓學生辨析音調高低。既鞏固概念,也為下面探究音調與什麼有關打下基礎。

(師生實驗探究,啟發深入理解。)

由於剛接觸物理的八年級學生探究基礎較低,不易猜想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係,這裡採用問題啟發式探究。通過設定一系列具體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系列小問題的同時不知不覺完成探究過程,體驗和學習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邊的鋼皮尺發出不同音調嗎?

學生紛紛嘗試。請兩名同學上臺演示。

(2)你們發現鋼皮尺發出的音調與什麼有關?

(學生很可能回答與鋼皮尺伸出桌子的長短有關係,教師這時應充分肯定學生,保持他們探究的積極性,但要進一步啟發和點撥。)

(3)繼續仔細觀察鋼皮尺伸出部分的長度變化時,尺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學生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規律:音調與物體振動快慢有關。

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入本節的難點概念———頻率,講解頻率、頻率單位赫茲的含義,並投影結論:音調由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體驗規律:用手觸控聲帶,一起唱“1”、“2”、“3”、“4”、“5”……感覺聲帶振動頻率的高低和音調高低之間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拓展知識。)

啟發:(單手前後甩動,問學生聽到聲音了嗎,大膽想象一下,如何改進有可能聽到手揮動發出的聲音。)看來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還有什麼聲音人耳也聽不見呢?請大家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弄清人耳能聽見的聲音的頻率範圍,以及一些動物的聽覺範圍。

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並且瞭解超聲波和次聲波的含義。

為了拓展視野,體現主動、合作的學習精神,可以安排一個交流討論:說說你所知道的關於超聲波和次聲波的知識。(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圖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鞏固:為什麼我們聽不見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

“觀察”聲音:剛才我們不但用耳朵聽見聲音,還用手觸摸了聲音,你相信我們還能用眼睛來“看”聲音嗎?(演示把音叉發出的聲音訊號輸入到示波器,觀察其聲音的波形,再將男女同學聲音訊號輸入比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調高的聲音波形比較密即可。)

由於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時間短,不容易進行比較,可以採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把波形圖描繪下來,製成靜態圖片進行比較。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自學、交流、演示等各種方式開展,不但讓大家拓展了聲音的知識,開闊了眼界 (尤其是示波器對學生來講很新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覺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響 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體演示並介紹響度含義。

探究概念: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通過教師指導下的系列問題進行啟發式探究。)

(1)如何讓音叉發出的聲音更響?(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觀察容易看出音叉很響與不太響時振動情況有何不同嗎?

(3)給你一個乒乓球,能設法顯示音叉的振動情況嗎?乒乓球彈開幅度大說明什麼?(教會學生觀察微量變化的方法)

(4)做上述實驗,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聲音,有什麼發現?

投影結論:響度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5)你還有其他方法來驗證你的結論嗎?

這是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最好允許學生多討論一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的自主性、多樣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發揮餘地。

有時間的話可以觀察不同響度的聲音的波形。

(四)音 色

主要從兩個環節來展示:

(1)音色含義:新課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嚴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學生知道有音色這個特徵,能根據音色辨別聲音。這樣要求更符合國中生重感性的認知規律。可用多媒體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辨認同一個旋律分別是哪種樂器演奏的,指出分辨聲音主要根據音色,並投影:能反映不同物體發出聲音不同的特徵叫音色。這種注重體驗和感受的學習既增長了音樂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用示波器觀察不同樂器發出聲音的音色

觀察同樣音調和響度、不同音色的聲音,它們的大體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細微的附加振動有所不同。

從知識層次看,本節要求基本結束,學生對音調、響度、音色這聲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識性瞭解。為拓展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本節課還安排了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樂器和其他樂器。

多媒體展示“樂音和樂器”片斷。

六、教學小結和反饋延伸

(1)通過多媒體展示本節課要點。(有時間可讓學生小結)

(2)播放編鐘樂曲,討論為什麼編鐘能發出不同音調的聲音。

總結:不同音調、響度、音色的聲音組合起來,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讓我們在這動人的樂曲聲中結束本課。

(多媒體播放優美音樂)

七、板書設計

由多媒體打出。

八、課外拓展

用錄音機錄下一段自己的聲音和同學一起聽。你覺得放出來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一樣嗎?別的同學認為一樣嗎?想想看,這是為什麼。

鞏固知識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課外鑽研、查閱資料的習慣。

點評:這一節教學設計突出了觀察和實驗的多種形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的運用。

先以觀察演示實驗的形式引入聲音具有高低、強弱等特性,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生活中對聲音“高低”說法存在兩種不同的意義。關於音調的教學,通過實驗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認識鋼皮尺的長短對音調的影響,引導他們逐步理解音調由振動快慢決定這一本質規律,並藉助多媒體直觀演示實驗所不易展示的現象,進一步應用和拓展知識。響度的教學注重對實驗設計原理的認識,音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實驗演示和媒體播放豐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標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說,整堂課就是以實驗為主線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各環節有所側重地全面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