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論語教育讀後感8篇

人們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拿筆撰寫一篇讀後感,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我們對書上理論的瞭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論語教育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論語教育讀後感8篇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1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新的學期,我們學習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當我再次讀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想起了以前寫作業時的場景:放假了,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一開始還認真的在寫,過了十幾分鍾,我就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當我拿起課外書要看時,還在心裡對自己說:就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還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吧!反正作業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寫完。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放下手中的書。直到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看牆上的鐘表,才發覺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才埋頭奮筆疾書,但作業還是沒有在一天之內寫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書桌前,下定決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業寫完,可是我寫著寫著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飯時看的電影,裡面的搞笑情節讓我不禁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才認真地埋頭寫作業,當我寫完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本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為我寫作業時的不專心,這個計劃才“泡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學了《論語》中的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時間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我們“浪費”掉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回來的。想想我看課外書,想電影裡的情節時,那些時間用來寫作業該多好啊!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會有,都是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做著這件事,想著別的事,時間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流逝。

?論語》,這部書中的一則就可以給我們這麼大的啟示,別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是多麼大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吧!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2

君子自古就是被讚頌的物件,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於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代眾生所求。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對於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於言,敏於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暱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並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願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3

一個人的經歷閱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說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麼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麼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後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會考之前,因為得病沒能複習,回校後自我加壓,有時一節課做一道物理題,反覆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後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託,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係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說,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麼?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俗話說,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晦,厚積慢發。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4

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裡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 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著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可就是本書,去讓我從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他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 裡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裡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 厭。誨人不倦“。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要溫故知新。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 ,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 是啊,一個人如果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學問,再多的金錢 又有什麼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稱之為人呢?

?論語》就像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者,耐心而仔細的教著我們,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做人,如何盡孝,如何學習。每每翻閱都有新的收穫,我想這本書會一直陪 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勢必會為我的揚帆起航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5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寒假裡,我讀了論語這本書,收益很多,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這句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因此,當面對別人的譭譽的時候,也就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不為求榮譽,當然也就不怕別人的詆譭。君子以寬恕的心態來對待別人,所以,不求全責備,當自己不被別人瞭解的時候,希望被瞭解,卻不責怪別人的不瞭解。君子如果不能瞭解別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養不夠,因此難以寬容地對待別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誤解別人,由此而產生評價失誤。所以,不必因為別人不瞭解而憂傷埋怨,但是應該學會了解別人。

我想,在我們與同學相處時,也有這樣的時候,當別人因為某件事而誤解了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因此而煩惱,從而責怪對方心胸狹窄,互相批評的結果就是使彼此的誤會更深,而使原本十分親密的好朋友關係逐漸疏遠。如果在矛盾發生的時候,進行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瞭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可以原諒對方的行為,體諒別人,不埋怨,不抱怨,不擔憂,從而改善同學之間的關係,使友誼更進一層。

記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朋友小吉是組長,她分配任務,掃地是最髒最累的任務了,大家都不喜歡做,早上,小吉分配任務時,竟然叫我去掃地,我想那麼多同學,為什麼讓我去呢?當時就十分生氣,反駁她說:“我不掃,愛掃你掃!”小吉說:“上次是東東掃的,今天換一下任務,必須服從分配!”我又氣又惱,心裡想: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個組長嗎?什麼好朋友啊!哼!當天,我雖然硬著頭皮掃完了地,心裡卻十分不舒服。後來,我就和老師要求調換值日生組了,到了新的小組,這個小組組長恰好轉學了,老師就讓我做了組長,這下我可真體會到做小組長的不易了,分配任務,監督衛生,真的很辛苦,還可能得到同學的誤解。我徹底地認識到自己錯了,於是主動和小吉承認了錯誤。

孔子的這句話使我聯想到這件小事,其實小事中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胸,凡事都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要換個角度,不要只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自私地處事,更要想想自己瞭解別人嗎?論語中的人生哲理真值得我們一生去體會啊!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6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7

?論語》是經典作品,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我細細品讀了這本書,感受經典的魅力。

讀著,讀著,我彷彿穿越了歷史時空,見到了慈眉善目、聰慧睿智的孔子,並且幸運地成為他三乾弟子之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那是孔子教導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學問都要實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是孔子教導我們要勤學善問,多多發現他人的長處;"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那是孔子教導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裡記載了孔子的許多弟子向他問孝的事情。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種.種言論可見孔子對於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孝是心靈裡盛開的鮮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為永恆、持久地散發著清香;孝是一種博大,它包容世間萬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東漢孔融四歲讓梨,黃香九歲替父溫席,晉代王祥“臥冰求鯉“,古人的孝感天動地,今人的孝同樣為人稱道。電視裡播放過的“感動中國人物"陳斌強老師,不僅上課風趣幽默,而且非常孝順母親。為了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家住縣城的陳老師,每週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摩托車30公里,帶著母親去上班,風雨無阻。從陳老師的身上,我們更深地讀懂了孝的含義。

論語教育讀後感篇8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裡的古文,裡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麵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裡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